嘉靖皇帝為什麼沒有重用王陽明?

敏學


王陽明不被嘉靖皇帝重用,確實是件值得一提的事情。都說“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王陽明是一位心懷家國又足以出將入相的人物,可是帝王家的大老闆嘉靖帝卻不肯出大錢買他。若是正德皇帝還可以解釋為昏聵無能,但是對於牢牢把握朝堂的嘉靖皇帝而言,這個解釋就說不通了。

嘉靖皇帝有多不重視王陽明呢?作為“兩個半”聖人中的一個,王陽明沒有同為“一個聖人”的孔夫子那樣有名,也沒有“半個聖人”曾國藩的官職高。他只用了三十多天就平定寧王之亂,可是嘉靖皇帝只給他一個“新建伯”的爵位。平定江西的農民起義後,王陽明想回家鄉終老,朝廷卻遲遲不表態,最終王陽明孤苦無依的病逝在一條小船裡。這樣的人生,豈止是不被重用,簡直是“混的相當不咋地”。

“立德立功立言”全部做到的陽明先生,上司還是“神聖不世初之主”的嘉靖帝,職場之路怎麼能這樣坎坷呢?還是那句老話,外因內因皆有之。

先來說說內因。

王陽明確實是一位牛人,但是牛人不一定適合官場,更不一定把心思都放在官場上。他的父親是狀元,可是他小時候不愛讀書,十幾歲時還單槍匹馬到塞外“驅除韃虜”,甚至在新婚之夜與一個陌生人相談甚歡,卻讓嬌妻守空房。這些事情都證明他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更不是一個按部就班的人。

王陽明科舉考試落榜兩次,但是他沒有哭的悲天蹌地,也沒有覺得給自己的狀元老爹丟人,而是笑眯眯的看著身邊悲痛欲絕的同窗說:“考不上有什麼好丟人的,因為考試失利就懊惱悔恨才丟人呢?”這句話至少能說明兩點,一是王陽明豁達,不會因為一兩次的得失而自亂陣腳。二是眼界寬廣,即便在“學而優則仕”的古代,他也知道官場之外還有廣闊天空。

這樣一位從小叛逆、不把科舉考試放在心上的人,怎麼可能把全部心思放在官場上。更不要說王陽明還要龍場悟道教書育人。或許在這位聖人心中,在朝堂上呼風喚雨,還不如開一場講座呢。

再來說說外因。

嘉靖皇帝是一位很有個性的天子,他任意妄為的外表下是顆孤注一擲的心。他認為當皇帝就要聽小曲曬太陽嗑瓜子,所以四十年如一日的嗑藥以求多享受幾天生活。他還認為帝王之術在於制衡,就放縱朝臣窩裡鬥。這樣的性格,若是討厭一個人,只怕終生都不會改變想法。可惜的是,王陽明就是那個被他討厭的人。

這件事還要從更有個性的正德皇帝說起,這位皇帝沒少主持美女選秀,只可惜荒唐一生身後無子,於是堂弟嘉靖光明正大的更進一步。可是嘉靖高興勁還沒過呢,就發現自己的戶口本變了。不是變了戶籍地址,而是父親一欄換人了。唉,自己的母妃也沒改嫁,這算什麼事啊?於是嘉靖堅決不同意換戶口本,但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卻堅決要給皇帝換個爹,這就是“大禮儀”之爭。

這件事中嘉靖皇帝佔著人情,楊廷和等人佔著法理,可是王陽明呢?他完全是一個悲催的炮灰。頭上諸位大神打架,王陽明這個有些名氣的閒散人員啥也沒說。可是很多時候,不說話不代表能置身事外,誰讓你王陽明有名氣呢?你交“人氣稅”了麼?

怎樣才能把這位“群眾基礎雄厚”的人搞垮呢?著作等身的文字中,找出幾句有爭議的太容易。王陽明寫過一句“無端禮樂紛紛議,誰與青天掃舊塵”。啥意思呢?按照楊廷和等人的說法,這句話是這樣翻譯的:“皇帝無論管誰叫爹都是小事情,治理好天下蒼生才是正事”。這不是指著皇帝的鼻子說他不務正業麼?

嘉靖聽到這種說法也氣壞了,本來還想著把他弄進京城幫自己站臺呢,怎麼說也是一位微博加V的人。可是他竟然有這樣的念頭,這是當朕沒有脾氣麼?既然想為百姓做事,那就在一線工作吧。於是王陽明一直在地方“勞苦而功不高”。

在這件事情中有一個反派人物楊廷和,他為什麼要誣陷王陽明呢?這涉及到明朝的另一個隱患:黨派之爭。王陽明的貴人是兵部尚書王瓊,這個人可是實力派,還與張居正、于謙並稱為“明朝三重臣”。可就是這樣一顆大樹,卻隨著嘉靖皇帝的上位而轟然倒下。他敗在誰的手裡呢?正是楊廷和。

王瓊與楊廷和之間的是非曲直很難說清,事實上,只要與黨派扯上關係,想要乾乾淨淨的為官也不可能。總之王瓊在黨爭之路上倒下了,他身後的大兵小將自然要遭到清理,王陽明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楊廷和在嘉靖面前編排王陽明的壞話,不用掐指算都能想到。

除此之外,王陽明不被重用的原因就是心學。這門哲學令他名聲大振,也斷送了他的職場之路。當時的主流學派是朱熹的程朱理學,雖然朱熹老先生並不是程朱理學的踐行者,甚至做出許多自打耳光的事情,但是這門學說卻生命力頑強。在明朝只要想當文科生,就必須在上廁所的時候也背幾句朱子語錄。當時明朝的文臣包括王陽明,都是依靠這些知識才帶上烏紗帽的。

大環境如此,王陽明的心學自然有標新立異之嫌,不被主流媒體所容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我認為王陽明還是相對幸運的,至少他有吃有喝有俸祿可拿,沒有向曹雪芹、梵高那樣,牛的一塌糊塗還要為晚飯發愁。

種種原因之下,王陽明的職場之路必然不順。但也正因為不順,才讓他有機會參透心學的奧妙,而不是在朝堂之上爭鬥半生,最後泯與眾人。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簾外西樓


夜狼文史工作室


雖然王陽明是聖人,但聖人並不一定會做官。孔子、孟子,仕途都不順。雖然我們相信,王陽明絕對有這個能力,但是他並不是個和光同塵的人。


首先王陽明雖然是進士出身,但並不算是超級學霸,沒有入翰林。按照明朝的官場習慣,沒入翰林入內閣基本無望,最高也就是個吏部尚書。不過王陽明連兵部尚書都沒做到,去世前只是個南京兵部尚書,雖然也是正二品,而且也是專業對口,畢竟王陽明33天就平定寧王之亂。

但是南京兵部尚書,和北京那個兵部尚書的權力是不能比的。這都在於當時內閣首輔楊廷和的阻撓。原來王陽明和前兵部尚書王瓊的關係好,而楊廷和和王瓊並不對付,所以把王陽明也算成王瓊的人。當時王瓊已經退休在家,如果王陽明順利進京,那麼王瓊不就又有復出的機會嗎?



經過這樣的考慮,雖然嘉靖想用王守仁,但由於被楊廷和反對也只能作罷。不過這對於王守仁也無所謂,他當時已經年過五十,更大的興趣在於學術和教育,而對爾虞我詐的官場並不特別熱衷。


林屋公子


這已經不是嘉靖皇帝想用誰的問題了,當時的情況是誰願意為嘉靖皇帝所用;嘉靖作為外地藩王進京當皇帝,到北京的當天就喝大臣抗議應該以皇帝的禮節來迎接他,而不想讓人用太子的禮節來迎接他;逼走了很多大臣;接著,又想給自己的親生父母建立宗祠,前朝的大臣當然很反對啊,你這讓先帝怎麼辦,所以一半大臣又走了;當時很多人嘉靖想留都留不住,更別說用了,嘉靖皇帝的各種倒行逆施,顯然和王陽明所崇尚的禮是悖逆的,這種情況下王陽明怎麼會為他所用!


說文與物


明代的王陽明,武能帶兵平叛以少勝多,文能創立學派,貫通古今,真可謂文武全才,被後人以聖人稱之。為何得不到嘉靖皇帝的重用呢?其實並非得不到嘉靖帝的重用,而是王陽明去世的過早,他們倆所處時段,重合時期也就7年,確切的說是4年〈王陽守孝三年在家除去〉。在這短短4年裡,剛登基不久的少年天子,根基尚不牢靠,如何去對一個不甚瞭解的地方官重用呢?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生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卒於明嘉靖七年〈1529年〉

明嘉靖帝〈1521-1566年在位〉16歲進京登基,是從一個蕃王繼位而成。因為不是太子,從法統上來講並不是很硬朗,況且是先前一直處在地方上,朝堂之上並無班底,他的當務之急是如何把控住朝廷。此時王陽明父親去世,王陽明依照規制回鄉守孝三年。在這幾年裡,十六七歲的少年天子也不可能注意到回鄉守孝的王陽明。但王陽明的官職依然是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是正二品的大員。

1527年王陽明受命出征廣西平叛,被封為總督兩廣兼巡撫,可見此時嘉靖還是委以重任的,但也是王陽明生命最後兩年了。1529年1月〈嘉靖七年〉,王陽明病逝。

綜上所述,王陽明與嘉靖帝時期真正相交集就四年,太過短暫。嘉靖帝在位可是四十五年啊,他真正說一不二,獨斷乾綱是後三十五年。前十年多少和內閣商量著來,對於王陽明短時間內瞭解有限,更談不上去重用了。若王陽明再多活個十年,以王陽明的學識才能,進入中樞內閣,得到嘉靖帝的重用,也是極有可能的。


乾史坤今


嘉靖帝不重用王陽明?他是重用,但不抬舉!他對王陽明沒興趣,不是一路人!王陽明幸虧早死,不然活得難受!嘉靖帝即位之初對王陽明寄予厚望的。

一,出兵廣西平叛,直搗賊兵巢穴

史料記載:

嘉靖六年(1527年),廣西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總督姚鏌不能平定,嘉靖帝下詔命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開赴廣西平叛。(王守仁官職蠻大,掛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實授兩廣總督兼巡撫)

十二月,守仁大軍進抵思恩,盧蘇、王受早就聽聞了守仁平定盜賊和寧王叛亂,十分害怕,於是放棄抵抗,投降。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廣兵抵達南寧,而盧蘇、王受剛歸降,願意立功自贖。

王守仁集合各路兵馬連同收編的叛軍,襲剿斷藤峽叛軍主力。

當時,叛軍聽聞明軍檄湖廣土兵抵達,均逃匿深險之中;又聽聞盧蘇、王受歸降,王守仁進駐南寧,故以為王守仁以散遣諸兵佈陣,於是防備弛緩。至此,湖廣兵(湖南湖北鄉勇民團)皆偃旗臥鼓馳馬抵達,與明軍一同突進,四面夾擊。叛軍大敗,於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據險結寨。官軍攀木緣崖仰攻,並隨後連連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擊斷藤峽。隨後王守仁密檄諸將移兵剿仙台等賊,分永順兵、保靖兵各自進剿,約定在五月十三日抵達叛賊巢穴。叛軍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圍困的大軍打敗,潰軍為副將沈希儀斬殺。至此,斷藤峽叛軍幾乎全盡。

——嘉靖帝上臺之初,能夠果斷重用王守仁統兵廣西平叛,說明他此時政治頭腦清醒的,他把廣東廣西兩個省軍政大權交給王陽明瞭!

二,王陽明功成病逝歸途

平定叛亂後,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推薦勳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覆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餘縣境內)舟中。

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遺體經過江西境內,軍民都穿著麻衣哭送守仁。

朝廷體念守仁前功,賜封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贈新建侯,諡文成。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三,嘉靖帝是無道昏君,一心修道成仙,不顧百姓死活。王陽明如果活著肯定難受

在嘉靖七年,王陽明已經病死。實情論之,嘉靖帝對王陽明不薄,比起前任皇帝(王陽明立功不賞),那是很不錯了。

但以嘉靖帝后來的性格作風,王陽明在嘉靖七年死掉是正確的!他如果繼續活25年,非氣死不可!

嘉靖帝與王陽明是不對路的!王陽明是正統儒學大家,自成“心學”一派。後世稱之王夫子。

嘉靖帝是什麼人呢?

①即位之初,就搞出大禮議事件。他違反祖制,挑戰傳統,不肯以過繼兒子的身份繼承皇位,而一定要給他親生父親興獻王追封皇帝名號。朝廷大臣就為這樁違反祖制繼承皇位的事件,鬧得天下震動!最終以少年嘉靖帝勝利畫上句號。

試想,如果儒學大師王陽明在北京朝廷做尚書,他能不仗義執言,維持祖宗禮制嗎?幸虧他不在朝中,躲過一劫。嘉靖帝對於強烈諫阻的大臣全都給予打擊,毫不手軟!

②嘉靖帝喜歡什麼?修道成仙。他迷信道教,在皇宮內院大建道觀場所,大舉祈福祭祀活動。所以他不用耿直正派的夏言做內閣首輔,而寵信嚴嵩!因為嚴嵩支持他修道成仙,還給他寫祭祀的青詞(祭文),官場和民間都說嚴嵩是青詞宰相!嚴嵩做首輔20年,後來被徐階設計整倒了,而徐階也是能寫一手好青詞,哄得皇帝開心。

王陽明會寫青詞嗎?他會坐視皇帝不顧百姓死活而一心修道成仙瞎胡鬧嗎?

嘉靖帝昏庸無道到何種地步?當時明朝國庫一年財政收入二百萬兩銀子,他在宮中建道觀場所、祭祀等花費,一年就消耗二、三百萬兩銀子!就是說,朝廷一年的稅收都不夠他一個人消費!軍隊的工資,全國官員的工資,還有各地自然災害的救災款,都要另外想辦法籌措!

連一個六品小官海瑞都無法忍受無道昏君嘉靖帝的所作所為,如果王陽明還活著,他要麼退隱,要麼不斷上書勸諫,等於找死。

所以說,王陽明在嘉靖七年死去是正確選擇!不管怎說,他已是一個完人!皇上給他加封,官員對他敬重,士兵和百姓愛戴他,讀書人大大抬舉他的《王陽明心學》,他得到很高榮譽,後來配享孔廟!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大城公


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齊列,並稱為“孔、孟、朱、王”。他的學說思想即心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各地,遠播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並與孔子、曾國藩並稱中國漫漫歷史裡僅有的“兩個半聖人”。然而,這樣一個不世之才終其一生卻沒有得到皇帝的重用,造成這個結果當然是有其原因的,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先對王陽明有個基本的瞭解,王陽明最廣為人知的事可能就是教科書上提到的“守仁格竹”了。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不過他的生命裡並不止這一件“出格”的事情,他還曾在新婚之日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曾在落第之時,說出“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之語…他是這樣一個淡泊名利、潛心學問之人,以至於日本海軍元帥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也是他的粉絲,其曾言“一生低首拜陽明。”

瞭解了王陽明後再來看這些他沒能受到重用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大禮議”事件的影響。正德十六年(1521),剛剛登基的嘉靖帝便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明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號的問題發生了爭議和鬥爭。這時候的嘉靖帝想到了兩年前僅僅用了35天便平定了寧王叛亂的新晉大臣王守仁。在這件事上王陽明其實是站在皇帝這邊的,畢竟人倫即天理,孝順即天理,陽明先生眼裡,帝制豈能大過天理?但是,他並沒有對此事表態,因為這個時候表態有邀功嫌疑,這種事情,陽明先生絕對不會做。

然而,有些事並不是沉默就可以對付的。眾所周知,當時的明朝有著一個隱患——黨派之爭。而此時的王陽明正是站在首輔楊廷和的對立面,楊廷和根本沒有打算放過他。不巧的是,陽明先生還寫了詩來表示對這類無謂紛爭的無奈,例如《碧霞池夜坐》中寫道:“無端禮樂紛紛議,誰與青天掃舊塵。”等。這便被楊廷和等人抓住了把柄,直接上呈給嘉靖帝。皇帝本對他抱有巨大期待,期待他能支持“統派”,但王明陽的冷漠使之大怒,也就從此與王陽明有了隔閡,不再打算重用他。

除此之外,當然也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因為當時的主流學派是朱熹的程朱理學,幾乎所有的政府官員,包括楊廷和都是朱熹的門徒,對王陽明的心學深惡痛絕。他們絕對不允許一個“異類”被重用。即使後來楊廷和倒臺了,王陽明也依然無法得到重用,因為後來的首輔楊一清覺得皇帝必須遵循理學規範,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會影響皇上,讓皇上無法成為聖君。

這些種種的原因導致王陽明未被嘉靖皇帝重用。而對於王陽明來說,未被重用既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一生仕途坎坷,王陽明才可以用心鑽研心學,才能集大成。就連餘秋雨也直言:“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 ,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王陽明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哲學在我看來是中華民族智能發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夠有資格給予批評的人其實並不太多。”

不幸的是他的仕途坎坷,幸運的是他遠離了官場,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成就自己的哲學思想。就像他臨終的遺言一般“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鄧海春


王陽明的仕途和海瑞很相似,海瑞是大清官,很得民心,王陽明有能力,學生遍天下,但兩人都遠離權利中樞,終身不被重用,兩個能臣皇帝不知道嗎?非常清楚,為什麼不用,因為海瑞很倔,王陽明很狂,兩個都不是聽話的人,兩人威望很高,殺又殺不得,只能弄遠一點涼著。

江西吉安的陽明書院。

隨便講幾個人,以前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有個叫毛潤之的,他看了王陽明的心學後大受啟發,寫了篇《心之力》被他老師楊昌濟看到了,大加讚賞,覺得此子堪大用,把女兒楊開慧嫁給了他;浙江也有個叫蔣志清的,看了王陽明的書後,萬分崇拜,取了王陽明的書籍裡一句話“大中至正”改為自己的名字,叫蔣中正;再往前一點,1905年帶領著日本打贏了沙俄的東鄉平八郎,東方人第一次打贏西方,舉世界之譁然,別人問東鄉平八郎打贏的秘訣是什麼,他拿出了隨身帶的腰牌,上面有七個字:一生俯首王陽明,我靠就是靠這七個字打贏的。

王陽明畫像。

王陽明的名氣太大了,太多人崇拜、研究他,近代是這樣,現代亦如此,在王陽明時代的明朝,更是趨之若鶩,他是中國歷史上心學集大成者,開創了陽明學一派,建立陽明書院,並在各地講學,學生弟子無數,為當朝偶像,就這樣一個有才學的人,皇帝當然知道,而且還是朝廷的大臣,不僅如此,在軍事上,王陽明曾平定江西動亂,把流竄各地十多年的匪徒剿滅,素有“狡詐專兵”之名,他又前往福建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僅一個月就宣告結束,再立奇功,總督兩廣時又去廣西平叛,匪賊聽說王陽明來了,打不不打直接投降,就這樣霸氣。

浙江紹興的王陽明墓。

這就樣一位文武雙全的王陽明,雖然官至二品左都御史,署理兩廣,又封新建伯世襲,但一生都在南京朝廷遊蕩,在外地遷來調去,從沒進過北京權力中樞,沒有真正被三朝天子重用過,這和他處事風格有關係,得罪很多朝中人,其實文治武功後,年輕的嘉靖是要調王陽明入朝的,但被內閣首輔楊廷和給阻止了,當時朝廷黨爭嚴重,王陽明是王瓊這一派的,跟楊廷和是死對頭,王陽明功勞很大,招到很多人嫉妒,所以在楊廷和在任,王陽明入京路被堵死,可惜的是兩人在同年去世。


圖文繪歷史


《還世界以大光明》

        最近,心裡很不平靜。

        疫苗造假,突破人性底線,人神共憤。官員自殺,讓人恨憂參半。

       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一方面,我們欣喜中國逐漸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另一方面,許多問題依然不容迴避:人們賴以生存的空氣、飲水、環境汙染,食品安全堪憂,藥品、疫苗造假,人性底線屢被突破;個人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多少人德行有虧,醫療、教育皆成生意;權力、良心待價而沽,有些公職人員大德、公德、私德樣樣失守……稍有良知者慨然悲傷。

       社會之病,人皆為醫。喚醒良知,此心光明,人人有責。

       1、做好自己。“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祈願人人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講自己不講別人,講內因不講外因,講主觀不講客觀,做參與者、奉獻者、擔當者,自己先做有良知、致良知的好人。

        2、照亮人心。在我心光明的基礎上,以良知照亮人心,用生命喚醒生命。做好本職、經營好家庭,影響帶動身邊人“凡經我手,必定更好”,共臻至善。

        3、勇於先行。 大家都是學習陽明學的先覺者,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還應該成為踐行良知學的典範,勇於做知行合一的履踐者、表裡如一的傳播者、千死百難的磨礪者,以陽明先生勇於任事、任難“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擔當和救苦救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佛陀精神去傳習良知學說。

        “亂花漸欲迷人眼”。把良知學撒向國人門前,推向民眾,此時正當時。願為馬前卒,不負光明心。

       請各位同修責善。


國學傳習


1529年,57歲的王陽明結束廣西剿匪後,因為積勞成疾,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從小就有的肺疾爆發了,整日咳嗽甚至吐血,渾身長有毒瘡,每天只能喝幾勺稀飯,還經常嘔吐,王陽明屢次寫奏摺請求回老家養病,嘉靖皇帝一直很不人道地不予批准,直到他最後實在撐不住了,也許已經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近,所以沒等皇帝批准,就乘一小舟踏上回老家的旅程,準備葉落歸根,但船沿章江行至南安府青龍鋪江面時,王陽明平靜地去世,去世前留下“此心光明,夫復何言”八個字。



那麼,很多人會問,王陽明作為一代聖人,“立功、立德、立言“”基本達到了三不朽的境界,但為什麼終其一生並沒有得到當時朝廷的真正重用,除了赫赫的軍功和新建伯的榮譽封號,並沒有在政治上有大的作為,始終未能進入帝國的核心決策層內閣,這是為什麼呢,王陽明為什麼一直受到奸臣甚至是忠臣的批判和排擠呢?



其實這個問題還要從王陽明的學說找根源,可以歸結為:

第一,王陽明經過自己的努力將釋道儒三教合一,其實一輩子都在和佛教道教以及當時一統天下的朱熹理學作鬥爭,尤其心學對朱熹理學的背叛是非常直接非常徹底的,這在當時佔絕大多數的讀書人看來無異於洪水猛獸異端邪說,自然無法接受,當時的情況是群起而攻之。

第二,剛愎自用、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也排斥甚至厭惡陽明心學,再加上皇帝身邊的奸臣小人嫉妒王陽明的才幹,生怕王陽明風頭太勁搶了自己的戲份,忠臣腐儒固守朱熹的教條,對王陽明持否定態度。所以,朝廷裡反對王陽明進入核心決策層的聲音,始終大於讓王陽明進入內閣的聲音。

第三,當時賞識王陽明並大膽啟用王陽明帶兵出征的兵部尚書,在權力爭鬥中失敗,沒有能在仕途上再給王陽明以強力的支持也是一個原因。



不過,如此這般的命運造化,可能使得中國歷史上少了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卻多了一個含金量更高的哲學家,一個“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的不朽聖人,這就是命運。


驢和熊貓


說點實話吧,因為朱家不喜歡王陽明,注意,我說的是朱家,而不是嘉靖朱厚熜一個人。現在網上大肆吹捧王陽明,快把他吹成神仙了。

在明朝,王陽明活著的時候,他混的只能說一般,當然這是跟他有相同境遇的人相比。同樣是平叛立功,楊一清就進了內閣,當了首輔。

而王陽明呢?他擔任最大的官職是南京兵部尚書。你以為他是兵部尚書,但其實是南京的,是個虛職,明朝的都城在燕京。

或許你會說,王陽明官不大,可人家是新建伯啊。其實他這個新建伯是真的,但是卻沒證書,也就是鐵劵,同時沒有補貼。為啥呢?

因為被朝廷扣下了。

更悲催的還有,王陽明晚年是去江西平匪亂的。他自知時日無多,想葉落歸根,結果朝廷不同意,他是抗命回家的,結果死在了半路上,在一條小船上走完了一生。

他是萬年得子,這時候他兒子才不到十歲。

那麼完成這些原因有哪些呢?

1.心學。王陽明提出心學後,一度被理學打入異端。因為王陽明對朱熹的質疑,對心學標新立異的註解,使得皇帝不敢用他。

2.派系。王陽明在正德年間是兵部尚書王瓊的人,而王瓊跟內閣首輔楊廷和勢如水火。明朝的文臣就是這樣的,好鬥且貪。所以楊廷和多次阻止王陽明的升遷。其實如果一個楊廷和也沒關係,但其實楊一清也是這個態度。有一次嘉靖問楊一清,王陽明能不能用。

楊一清沒說話。比如《明世宗實錄》記載:“禮部尚書席書奏薦致仕大學士楊一清、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文武兼資、才堪將相。今一清已督三邊,守仁當處之內閣秉樞機,無為忌者所抑制。”

3.關係。朝中有人好做官,楊一清有他師哥,前任內閣首輔李東陽提攜,而王陽明卻沒有。而且嚴格意義上講,王陽明雖然是文臣,但是他乾的卻是武將的事情,這就導致他使用沒能走文臣的路,也因此沒能進入翰林。明朝內閣有個傳統:非翰林不入閣。

為什麼呢,翰林整天在皇帝老闆面前轉來轉去,一回生,二回熟。而王陽明自從被劉瑾貶謫到貴州,就常年在外,如果你是老闆,你敢用一個自己見都沒見過的陌生人嗎?

俗話說,時也命也,王陽明沒入閣,他才有機會完善心學體系,才能讀書育人。否則多了個官,少了個心學。

值得慶幸的是,王陽明死後50年,終於進入孔廟,心學被正式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