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安祿山的大軍為何如此強悍?

諫史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

這一年,安祿山統領十五萬大軍在范陽起兵,他的強悍更多的表現在范陽到洛陽這條漫長的戰線上。

安祿山起兵之初的強悍,的確讓大唐王朝大跌眼鏡。

他起兵的消息傳到長安之時,唐玄宗李隆基並沒有放在心中,七天之後,唐玄宗才下令在洛陽前沿一帶構築防線。

  • 第一道防線:河南節度使張介然,鎮守統兵陳留
  • 第二道防線:封常青前去洛陽募軍六萬,統兵鎮守洛陽
  • 第三道防線:高仙芝為統軍副帥,統領五萬大軍前去鎮守陝郡

這也意味著,唐軍所謂的三道防線並不牢固,幾近都是臨時拼湊的大軍,根本沒有實力和安祿山的大軍真正抗衡。

除了這三條正面防線,唐玄宗還下令在朔方、河東兩地再度構築防線:

  • 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統領軍隊鎮守九原
  • 羽林將軍王承業統領軍隊鎮守太原
  • 金吾將軍程千里統領軍隊鎮守潞州

而唐王朝在後期之所以能夠順利反撲安史之亂,也正是因為河東、朔方這兩塊戰略要地。

安祿山的十五萬大軍迅速南下猛撲洛陽一帶的軍事防線,陳留、洛陽、陝郡的軍事力量接連被破,燕北軍團直撲潼關。

潼關以前的燕北軍團是最為風光的一段時間,也是戰鬥力最為彪悍的一段時間。只不過安祿山大軍戰鬥力的彪悍並非真正的彪悍,而是因為反叛的速度夠快,也夠猛烈。

安祿山所統領的燕北軍團,大唐王朝的大軍幾乎都沒有來得及反應,就被順利擊垮。他們不是沒有能力反抗,而是沒有時間進行正面的對抗戰役。

安祿山大軍在被困於潼關之後,因為他所統領的燕北軍團長驅直入,後方大本營很快就受到了威脅。

顏真卿、顏杲卿兩人迅速在堂邑、平原郡兩地建立反抗勢力,就連清河郡一地也加入了反抗。安祿山只能調集大軍反撲後方戰後,防止自己的大本營范陽和洛陽兩地被強行切割,這對於他而言無疑極為致命。

這段時間,安祿山的大軍並沒有順利攻破潼關,十幾萬大軍都被阻擋於潼關之外,

潼關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想要攻破這裡頗為艱難。

總而言之,安祿山的大軍之多一之所以能夠在范陽---洛陽這條戰線上瘋狂橫掃,幾乎有如犁庭掃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行軍速度足夠快,唐玄宗李隆基的反應速度也足夠緩慢,給與了安祿山挺兵急進的良好機會。

唐玄宗的表現,可謂是安史之亂初期最大的敗筆。


歷史總探長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安祿山?還強悍!瞅著這幾個字,俺從心裡就不同意,這應了那句老話了,安祿山那叫屋簷下曬大蔥,整個就是葉爛皮幹心不死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道了:“你這說的是啥呀?安祿山之亂那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一個標誌,他不強悍?難道你強悍?”

話不能這麼說,咱說啥這都得擺事實講道理不是。

俺說這話,肯定有俺的道理,安祿山他起兵造反,壓根就沒希望獲得最後的勝利。

但他帶來的影響確實是巨大,歷經八年咱大華夏一半的土地算是遭了殃,這其實不僅僅是大唐王朝的一個轉折點,您要是把這事擱到咱大華夏整個歷史進程中,你會發現這事,他也是咱大華夏從開放轉向保守的一個轉折點。

所以危害是巨大的,但還是那句老話,他壓根就沒有獲勝的希望。

咱今天開聊這事,就從這雙方大頭兵的數量,質量和那局勢來分析這事。

那麼開頭之前,俺插句嘴,如果沒有那神助攻唐明皇李隆基,他蹲後邊瞎胡鬧,安祿山早被按趴下了,那裡讓他這麼嘚瑟。

唐明皇李隆基這人挺好的,總的來說還算的上是個明君,他唯一的毛病就是活得有點久了,最後糊塗了。

好了,咱就開始擺事實講道理來說這事。

咋說呢?安祿山這二百來斤的大胖子,你都想不到那身段不僅靈活還特別的柔軟,跳個胡旋舞,都不帶喘氣的。

也許是感覺自己的資本挺厚實的,這不在755年十一月的時候,這肩膀上扛著范陽,平盧和河東三節度使職位的安祿山,這就開始起兵造反了。

但他自己個都沒有想到,一年多一點時間,也就是在757年正月的時候就被自己兒子給幹掉了。

打這開始,似乎就形成了一個魔咒,他兒子史思明,四年後也撲了他老爹安祿山的後塵,也被自己的兒子幹掉了。

意不意外?照俺說,這不是啥意外,他們要造反但凡有一丟丟的希望,也不會出現這種兒子殺老爹的局面。

好了,這是從宏觀上略微的說了一下這事,咱現在就從軍隊來描述一下。

話說大唐王朝他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吐蕃和突厥,那麼為了防備這倆人對咱大唐王朝起啥歹心,這不就擱西北,西南這塊,設置了五大節度使——安西,北庭,攏右,朔方和河西。

這五個人手裡的大兵,掐頭去尾二十五萬,就這些軍隊佔比全國達到了一半還多。

而安祿山雖然肩膀上扛著三節度使的名號,但他的軍隊也就是十四萬多一點,這佔全國的一半的一半。

說道這裡估計喜歡這段歷史的小夥伴要說了:“不對吧!安祿山的軍隊號稱二十萬,您這少了六萬!”

瞧您說的,您自己個都說了,他是號稱,這是虛的,對外宣傳的一個口號,有水分,沒那麼多。

當年曹操手裡邊就二十萬人馬,對外吹牛是八十萬,這其實就是一種策略或者叫計謀罷了。

那麼安祿山他的軍隊大多都是胡人,你比方說,契丹,室韋等等是這幫人。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說了:“瞧!遊牧民族,擱冷兵器時代天生的騎兵,這還不強悍?”

您這話要是單拿出來,是這麼個理,但這話要擱到大唐王朝,這就不是理了。

大傢伙也知道,咱大唐王朝是唯一一個不依靠長城,依靠手中的唐刀建立防禦圈的朝代,所以他的士兵的強悍那不是一星半點兒的強悍。

這麼說吧,軍隊的強悍,這和他的戰鬥經歷有一定的關聯,軍隊是越打越強,因為不強的早被打沒了。

這理大傢伙都認可吧!

好咱就說說大唐王朝最為強悍的五個節度使手底下那二十五萬大兵的素質。

咱也別往前了說,就說大唐王朝在安史之亂之前的四十二年之間,就那五個節度使,一共對吐蕃發動進攻是二十六次,對突厥這塊是十二次,還有那個頭小一點的契丹用兵多達十一次。

您自己個把這些數字加起來除一下四十二年,得這平攤下來,每年一次多一點的次數。

咋樣?打的不少吧,對手還都是強悍的主,所以這些個軍隊質量和安祿山那胡人組成的軍隊,至少是不相上下的。

想當年,安祿山造反的時候,還想拉著哥舒翰一起蹦躂,結果哥舒翰壓根就瞧不上這安祿山。

要知道哥舒翰他可是攏右的節度使,就是剛剛說的五大節度使之一啊!

那麼為嘛開頭的時候,安祿山起兵造反,那架勢估摸著有點勢如破竹的感覺。

這就得說安祿山的心眼太多了,老天爺給了他這機會。

話說一般開戰,這都得挑個時間啥的,最最不應該的就是挑冬天。這天冷開戰,對誰都不好,很少有人這麼幹。

而安祿山就偏偏這麼幹了,挑的時間是十一月。為嘛是這個時間點呢?

簡單因為五個節度使裡邊的大將,都沒在當地,回京了。

你比方說鼎鼎大名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被唐明皇李隆基拉到京城公幹。

那攏右節度使哥舒翰,擱京城裡邊養病,還有那封常清也回京述職去了。

而河西朔方的節度使是安祿山的族兄安思順。(這人可有點冤,人家就沒有造反的心,後來被哥舒翰給誣陷了一把,蒙冤被殺,這有點可惜)

您就說吧,就這機會好不好?對於安祿山來說,這局勢稍縱即逝,回頭就找不到了,所以他就挑了這個時間點上造反了。

這就形成了一個群龍無首的局面,所以安祿山這才能夠嘚瑟一段時間。

最簡單的例子,這事折騰到了757年的時候,安西那陌刀軍和回紇騎兵大破安祿山六萬大兵。

這就是明擺的事,如果那節度使都在任上,安祿山?起兵造反?分分鐘鍾就被按趴下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難道中原地區就沒有唐兵了嗎?將領都回來了,弄他呀?”

到是想,問題是中原地區的士兵,這都有點子荒廢了,多少年沒打過仗了,認的鋤頭認不得刀了,說不好聽點,穿個盔甲都費勁。

就他們打仗,野戰就算了,蹲在城牆上防守還湊活。

這不後來封常清帶著六萬大兵,拍著胸脯保證幾天之內就拿下安祿山,結果攏共打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慘。

這到不是說封常清吹牛手藝不行,是他把中原地區的大兵和西北這塊的大兵看成一樣的水平了。

這也是封常清來打這仗,換個人上去帶著這幫子大兵,第一仗就得潰敗了,還打第二次,第三次,想多了吧!

這不後來封常清帶著殘兵退入潼關,這就開始死守,那麼安祿山就那封常清沒轍了。

而且這會封常清還得到了高仙芝的助力,就這兩員大將擱著一頂,安祿山想進入關中,拉到吧,該幹嘛幹嘛去吧!

而這個時候,郭子儀已經攻克了山西右玉縣,這還不算還把安祿山派去救援的薛忠義給揍趴下了。

這北邊,南邊都保不住了,被大唐王朝的大兵拿下,蹲在河北的顏杲卿、顏真卿一瞅局勢不對,也開始抽傢伙準備揍安祿山。

就這局面把個安祿山氣的,好懸沒吐出血來,但史書上記載快氣的暈過去了。

這局面是不是挺好的,只要在堅持堅持,把個安祿山裝口袋裡就沒啥大問題了。

結果安祿山這命裡的貴人出現了。

誰呀?還能有誰,一把手把安祿山愣是提到現在位置上的李隆基啊,這位仁兄直接就把高仙芝和封常清給弄死了。

這騷操作,那叫個秀氣。接著李隆基一臉嚴肅的命令接手的哥舒翰,一定,肯定,必須得衝出潼關和安祿山來一次面對面,硬碰硬,刀對刀,槍對槍的廝殺。

開頭咱不是說了嗎?這幫子中原地區的大兵,野戰?哎!擱城頭上打個防禦戰還行,野戰還是算了。

那麼蹲在後邊的李隆基一臉嚴肅的蹲在龍椅上,瞅著潼關的方向,就等著勝利的消息。

結果這等來的是,全軍覆沒的消息,哥舒翰被自己個手下給綁了丟給了安祿山,這一下子就把個唐明皇李隆基給震到了。

而安祿山,這開頭已經陷入了絕境,這會被李隆基自己個打開了一個口子。

那麼沒得說了,揮刀子就去找李隆基的麻煩。

這一傢伙把個李隆基嚇的,這就準備親征啊,一幫子大臣壓根就不信。這不後來李隆基慌不擇路飢不擇食的從長安裡邊跑了出來,這一路走下來,一幫子將士,越走越憋氣的,這口氣到了馬嵬坡可就爆發了。

一個兵變就把楊玉環的哥哥,那個奸相楊國忠弄死了,跟著又弄死了楊貴妃。

接著李隆基的帝位也丟了,他自己個成了太上皇,兒子成了皇帝。

支持安祿山的貴人退居二線,那麼安祿山就得不到一個好了,局勢是每況愈下。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安祿山的軍隊為何如此強悍?

公元755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以奉密詔討伐奸相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發動對唐軍的攻擊。史稱“安史之亂。”叛軍攜雷霆之勢,凶神惡煞,千里絕塵,幾乎無人能敵。叛軍之所以如此強悍,主要是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疏於戰事,唐軍幾乎沒有戰鬥力。

唐朝自從經歷了“貞觀之治”的盛世風華!

再到武則天的進一步鞏固朝政。

以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的天下太平!可以說是多年了一片昇平之勢。

無論是邊境守衛,還是京師防護,都是鬆懈到一點都沒防範,所以聽到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最大的反應就是震驚!震憾。很多州縣一聽到叛軍來攻,幾乎沒抵抗,而是望風而逃,棄城而去。



二,倉促幕兵上陣,幾乎沒有戰鬥力。

面對朝臣奏請,唐玄宗初初不相信安祿山會反。

直到叛軍攻下唐軍多處城池後,唐玄宗才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堅守洛陽,任命榮王李琬東征。畢思琛在東都洛陽募兵。而封常清在長安募兵!

由於徵來的兵都是沒有經過訓練,就匆匆派上戰場,面對一路斬殺而來的叛軍挾脅得勝之勢,幾乎沒有抵抗力,一潰而敗!



三,不停練兵,安祿山做了充分準備!

其實,在唐玄宗重用安祿山時,就是想以胡制胡。

狡黠的安祿山當然知道唐玄宗的用意。所以表面上對唐玄宗盡顯忠心,喑中已生異心。

特別是每年被邀請到京城長住的安祿山,看到了唐玄宗巍巍皇權的誘惑,還有楊貴妃絕色佳人的誘惑,就加強自己屬下的土兵練兵,力求成犲狼之師,提高戰鬥力!

所以,在安祿山的一聲令下,久經訓練的士兵開赴戰場異常的驍狠。戰鬥力強悍。



由此可見:安祿山的有備而來,跟毫無半點防範的唐軍開戰,就像狼和羊一般。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主要是唐玄宗的三個失誤導致的結果。

失誤一、“強枝弱幹”政策導致唐朝邊防軍戰鬥力剽悍,內地和中央的防務形同虛設。

眾所周知,唐玄宗在府兵制破產後,為了抵禦外患,便想出了募兵制。而為了更好的強化募兵制,他又搞出了“天寶十節度”。

當時,十大節度使本來就有兵有權有錢,節度使麾下的募兵戰鬥力本來就比沒經歷過戰火洗禮的內地駐軍要強。而唐玄宗還生怕節度使的權力不夠大,在邊疆搞不定外患,又拼命的給節度使們從內地調兵員過去。這完全就是火上澆油,糊塗到了家。

這一點,有詩證史。

唐朝邊塞詩人高適曾經寫過一首八言絕句詩,把唐玄宗強枝弱干政策描寫的清清楚楚。

匹馬行將久,征途去轉難。

不知邊地別,只訝客衣單。

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幹。

莫言關塞極,雲雪尚漫漫。

——《使清夷軍入居庸三首》

高適當時擔任封丘縣尉,封丘在河南。而高適當時收到的一個任務是押送本縣的農民到清夷軍(安祿山麾下的一支部隊)服役。邊疆節度使本來就有錢有權,能自募兵,而唐玄宗還把內地的青壯年送到邊疆,強化邊防軍。如此明顯的強枝弱干政策,一旦當邊防軍造反了,內地的老弱病殘駐軍又怎麼可能打得過?

失誤二、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手握唐朝三分之一的兵力。

節度使兵強馬壯,造反條件成熟,唐玄宗對此也不是沒有防備,比如曾經掌握四個大藩鎮的王忠嗣因為與太子李亨交好,就被唐玄宗找茬處死了。不過自王忠嗣死後,唐玄宗對安祿山卻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信任感,讓他身兼了三鎮節度使。

三鎮節度使是什麼概念?簡單的說,安祿山造反,任何一個節度使都不是他的對手。

當時雖然安祿山的部隊只佔到唐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佔絕對優勢,但他的統領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軍,總兵力約22萬人,加起來比安祿山多,但這些部隊是分別交給三個節度使統領。

單個拎出來,沒有一個節度使是安祿山的對手

如果說,唐玄宗只讓安祿山管一個藩鎮,其它兩個藩鎮分別交給另外兩個人,就是借十個豹子膽,安祿山也不敢謀反。因為就算安祿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將領也不敢反。畢竟道理擺在那裡:一個藩鎮造反,周圍兩個藩鎮必然要出兵平叛。等中央軍趕到時,安祿山就完蛋了。

然而可惜的是,由於唐玄宗給了安祿山一個足以造反的資本,讓他掌握了河北、遼東和山西的兵馬。

前面說了,內地防務本來就形同虛設,再加上安祿山地盤夠大,實力夠強,所以安祿山造反後,潼關以東沒人能制約他,僅不到一個月時間,黃河以北便完全陷落了。

失誤三、唐玄宗近乎於白痴的微操作猶如神助攻一樣,幫助了安祿山。

唐玄宗有哪些“神助攻”呢?細數一下。

①:安祿山造反後,唐玄宗的第一反應是不相信,懷疑是有人惡意造謠。並且唐玄宗反覆強調,說安祿山是他的乾兒子,不可能會他的造反。正是唐玄宗的猶豫,使得唐軍錯過了整頓部隊反擊的最佳時間。尤其是抽調最精銳的河西軍東進。

②:安史叛軍殺過黃河後,唐玄宗緊急任命回朝述職的封常清和高仙芝到洛陽平叛。

封、高二人都是盛唐名將,唐玄宗調他們去平叛,理論上是非常合理的。但問題是,玄宗早先錯過了調兵遣將的最佳時機,因此封常清和高仙芝實際上都是光桿司令出征,平叛士兵都是現招的,基本沒有戰鬥力。

這個時候,封常清和高仙芝吃敗仗是在所難免的。唐玄宗必須要給予他們信任才行。然而唐玄宗卻並沒有這麼做。他在洛陽失守之後,殺掉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這使得唐軍臨戰前就折損了大將,士氣就先崩潰了。

封、高二人被殺後,安祿山在洛陽簡直要笑死了。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昏招都能幹,唐玄宗確實是老糊塗了。為了鼓舞士氣,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與唐朝分庭抗禮。

安祿山稱帝的那天,是天寶十五年的正月初一,距他造反的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僅僅才過去了40多天。



③:聽說安祿山居然稱帝了,唐玄宗的氣的要死,表示自己要親征,要親手宰了安祿山那個胡種。可玄宗只是說說而已,並不敢真去。所以就讓人暗中請當時在長安閒居,腿腳不太好的哥舒翰上前線。而哥叔翰根本不想去,他是被楊國忠的嘴炮反覆轟炸,臉上掛不住了,才勉為其難答應的。

去之前,哥舒翰提了要求,說前線的事情由他說了算,朝廷不能干預。玄宗為了讓哥舒翰儘快出征,當時就答應了。然而真當哥舒翰去了之後,唐玄宗反悔了,他是左一道聖旨,右一道聖旨,反覆催促本來就信心不足的哥舒翰出戰。後來唐軍在靈寶慘敗,固然哥舒翰要負主要責任。但唐玄宗的鍋也只能讓他自己背。

④:棄長安而走,助長了叛軍的氣焰,暗助安史叛軍的威名達到了頂點。但從後來唐肅宗指揮河朔藩鎮精銳和回紇軍反擊來看,安史叛軍的戰鬥力也沒有想象中那麼誇張,並非是不可戰勝的。

所以說,正是因為唐玄宗的幾次瞎指揮導致了唐軍前期莫名其妙的幾次慘敗,才給人一種安史叛軍十分彪悍的印象。而實際上,叛軍並沒有印象中的那麼強悍。


Mer86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從河北打到河南,攻下唐朝東都洛陽,然後安祿山在洛陽登基稱帝,國號大燕。

公元756年正月安祿山攻打潼關,被隴右節度使哥舒翰阻擋在潼關在將近半年。唐玄宗強令哥舒翰主動出兵決戰,結果哥舒翰2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哥舒翰也被部下綁在馬背上投降了安祿山。潼關失守後唐玄宗倉惶出逃,安祿山大軍佔領首都長安,時間是756年6月。

安祿山從起兵之日到攻下首都長安僅僅用了半年,一路勢如破竹,唐朝中央軍一觸即潰。安祿山的軍隊真的那麼強悍嗎??

其實並不是安祿山的軍隊強悍到了所向無敵的境界,而且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內地兵力不足,守備空虛,而且內地軍隊軍備鬆弛,不堪一擊。

唐玄宗天寶年間,唐朝守外虛內,邊鎮兵力高達50萬,安祿山一人就掌握183900人,而且久經沙場,都是能戰之兵;守衛中央的軍隊卻不足9萬,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經歷過戰爭了。所以戰爭一開始中央軍接連戰敗,大片國土淪喪。

第二,唐玄宗年老昏聵,輕信讒言,自毀長城。

安祿山起兵後,當時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和高仙芝在長安述職,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在長安養病。這三個人都是久經沙場的大將,論軍事指揮能力比經常挑起邊釁殺良冒功的安祿山強很多。

可惜唐玄宗先是聽信監軍太監邊令誠的讒言直接處死高仙芝和封常清,自毀長城。後來又在楊國忠的鼓動下強逼哥舒翰主動決戰,結果大敗虧輸,潼關失守。唐玄宗只好倉惶出逃,奔向四川。最後在馬嵬驛大將陳玄禮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和楊貴妃。

當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已經快打到叛軍的老巢了,史思明屢戰屢敗。安祿山急得不知所措,結果唐玄宗的神助攻讓安祿山擺脫了困境,否則安史之亂也不會持續八年了。






老宗說歷史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也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而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其實,唐朝的由盛轉衰乃至最後的滅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歸於唐朝的藩鎮勢力越來越大。

在唐玄宗中期,發明了一種新的兵役制度,叫十節度使制度。而藩鎮的最高領導者節度使,因為掌管著一方軍政大權,所以導致這些節度使們擁兵自重。

慢慢的有了與中央相抗衡的力量,最終,顛覆了大唐的政權。

而最開始的節度使的權力其實並沒有那麼大,僅僅一個節度使,還是無法跟中央去進行對抗的。

只是在後來為了對抗遊牧民族,就出現了一位將領,同時任好幾個節度使的情況。安祿山就是因為身居三個重鎮的節度使,所以擁有20萬大軍。

那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安祿山大軍為什麼如此的強悍?

一、安祿山叛亂經過長期的準備,軍隊訓練,糧草儲備

1、高築牆廣積糧,暗地部署兵力操練兵馬!

在設置節度使初期,節度使還是比較可控的,因為當時的節度使只有統兵的權利。到了後期,為了迎合戰爭的需要,中央又逐漸將地方財政支出權和人事任免權都交給了他們,這讓身兼多個節度使的安祿山抓住了機會。

因此,安祿山在當節度使的時候,不僅在所管轄的區域聚斂了大量的財富,還招兵買馬,儲備許多精良的兵器。

所以,安祿山依靠財富力量,強化了軍隊的實力和武器裝備。

2、安祿山收買唐玄宗身邊的人,為自己反叛掩人耳目!

自從唐玄宗趕走了賢相張九齡後,唐玄宗便開始任用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所謂的親小人,遠賢臣便成為他晚年政治生活的寫照。

而當安祿山還是一方節度使的時候,凡是從他管轄區域經過的朝廷官員,他都會很大氣的贈送這些官員大筆金銀。

畢竟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軟”,這些得了好處的官員,不時的會在唐玄宗面前,為安祿山歌功頌德。長此以往,唐玄宗對安祿山產生了好的印象!

安祿山知己知彼、膽識過人,以至於楊國忠曾多次告訴唐玄宗安祿山會造反,唐玄宗都不相信。

二、唐玄宗不相信安祿山會反叛,對此沒有迎戰準備。

1、安祿山討好唐玄宗,為自己爭取訓反叛時間!

當初,安祿山以他個人的聰明才智,贏得了唐玄宗的充分信任。並讓他擔任的是節度使的職位,又擁有很大的兵力和權利。

而對於地方節度使,招募的兵只忠於地方節度使。所以,到了後期,地方節度使權利越來越大,兵力越來越多。導致這些節度使手下的兵,都不聽中央的調遣。

我想唐玄宗到最後都不敢相信,自己一直信任的安祿山最後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2、安史之亂,京城無兵可守,地方又不敢反抗

怪就怪唐玄宗一味地想要開疆拓土,把突厥和吐蕃這些少數民族的地盤攻下來之後,就派了國內的大部分主要兵力駐紮在邊關,這就導致京城的兵力非常少。

所以守護京城的兵力不到8萬人,而安祿山擁有20萬人,在數量上就已經是劣勢了。

再到地方,為什麼地方不敢反抗?

像王忠嗣本來是能夠牽制安祿山的,只可惜唐玄宗太信任安祿山了,以至於後來把王忠嗣給撤換了。這對於地方來說,如果阻止安祿山的行為,沒準會落得跟王忠嗣一樣的下場。

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地方哪裡敢反抗呢?

三、唐朝軍隊作戰素質不如安祿山的叛軍

1、安祿山的軍隊邊境作戰有經驗,單兵素質高,能以一當百!

安祿山的軍隊久經沙場,又多年在邊關進行磨礪,戰鬥能力十分強勁。再加上安祿山的訓練有素,所以安祿山的軍隊整體素質都非常高。

相較於守衛京城的部隊,因其唐朝一直處於太平,導致京城的守衛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打仗。因此,守衛京城的軍隊與安祿山守衛邊關的軍隊,也就不能同日而語。

2、唐朝官軍盛世之下貪圖享樂,最終誤國!

唐玄宗因為貪圖享樂而荒廢了朝政,無心管理朝事,缺乏向上的精神。所以引來了朝廷內外的強烈不滿,而此時的唐朝軍隊雖然有一定數量,卻絲毫沒有戰鬥力。

況且,當時唐朝軍隊的很多士兵都是臨時徵召的,即便唐朝的軍隊有著優秀的統帥,也無法與安祿山訓練有素的軍隊想抗衡。

綜上所述,從安史之亂可以看出,唐朝雖然表面是一片強盛,但是唐玄宗因晚年怠慢朝政問題,導致唐朝社會矛盾不斷加劇。使整個唐朝內部發生了巨大變化,導致藩鎮割據局面越來越明顯。

而安祿山能夠起兵,迅速就打到了洛陽、長安,也跟他個人善於逢場作戲、性情狡詐相關,再加上唐玄宗又喜歡好大喜功,才信任像安祿山這樣的人。


秋原歷史


唐代營州枊城(今遼寧錦州)胡人安祿山在對東北各族的戰爭中,立下軍功,受到唐玄宗的重視,以一身兼領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控制了經濟文化素稱發達的河北和河東地區。他不斷招兵買馬,積聚錢糧。奏請提升許多胡人為大將,延請不得志的漢族地主做幕僚。

天寶十二年(755年)冬,安祿山利用唐中央兵力空虛,宰相楊國忠為人民痛恨的機會,從范陽起兵反叛,帶領所部由同羅,奚,契丹和室韋人組成的軍隊共十五萬人南下,欲推翻唐的統治。

安祿山的軍隊沒有遇到多少抵抗,很快就渡過黃河,進到洛陽附近。唐玄宗命封常清前往洛陽募兵抵禦,又在長安募集市井子弟和無業遊徒,與原有少量唐軍共五萬人,由高仙芝帶領,屯駐陝州。這些人沒受過軍事訓練,在武牢關和洛陽城下接連打敗仗。

唐玄宗殺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哥舒翰為統帥,後仍敗,丟潼關,長安震動。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人民紛紛反抗。叛軍遭受挫折,內部矛盾加深,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

唐軍集中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和西域的軍隊,又借回紇兵,奪回了長安和洛陽。直到寶應二年(763年),安史之亂才被平息。

可以看出,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安祿山的叛軍一路勢如破竹,銳不可擋,是因為唐王朝承平日久,唐玄宗寵信楊國忠,楊貴妃兄妹,不理朝政。唐詩曰: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再加上唐王朝疏於防範等,致使安祿山坐大,終於釀成歷經八年的安史之亂。







皖北隱士


這就好比久經沙場的武夫和市井商販之間的決鬥。

臨時招募的唐軍不堪一擊,進一步突出了叛軍的強悍。

1.安祿山掌握的精兵數量為天下諸節度之首

安祿山同時兼任范陽、平盧和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兵馬高達十八萬,這還只是上報給朝廷的數量。

加上揹著朝廷私自招募的胡漢健兒,實則總兵力早已突破二十萬。

二十多萬精兵,什麼概念呢?天寶十節度,也就是唐朝邊鎮總兵力的數量六七十萬,安祿山兵權佔三分之一。

從地理上看,安祿山假如造反,可以及時援救的只有朔方、河西、隴右三鎮節度使,安西、北庭、嶺南三鎮節度使離得太遠了。

而劍南節度的常備正規軍呢?

早在天寶十年和十四年兩次大規模討伐南詔戰役被楊國忠敗光了,陣亡的軍隊中包含大部分常備軍和臨時招募的壯丁。

進軍至西洱河,與閣羅鳳戰,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

侍御史、俞南留後李宓將兵七萬擊南詔。閣羅鳳誘之深入,至太和城,閉壁不戰。宓糧盡,士卒罹瘴疫及飢死什七八,乃引還。

2.唐朝中央及地方部隊=烏合之眾

中原內地,自唐王朝統一再到玄宗天寶年間,長達百年時間沒有發生過戰爭,百姓幾代人不知烽火。

唐朝前期實行的是府兵制度,和平時期當自耕農種地,並且輪流宿衛京師長安。遇到前線戰事徵召,就放下鋤頭到當地折衝府報道,集結出徵。

自高宗起,在土地兼併等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下,府兵制度走向瓦解,唐朝開始全面實施募兵制度,中央與邊鎮之間的內重外輕的局面被打破。

大唐的兵權轉為外重內輕的情況下,就算他安祿山不反,冒出個節度使造反是早晚都會發生的禍亂。

及府兵法壞而方鎮盛,武夫悍將雖無事時,據要險,專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以佈列天下。然則方鎮不得不強,京師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勢使然者,以此也。

那有人就要問了,京城中的禁軍部隊呢,不是四方挑選的精銳嗎?但是唐朝可不是宋朝。

負責宿衛的精銳府兵大量逃亡後,缺乏安全感的京師不可能不留重兵防衛。

玄宗開始啟用"彍騎"制度,從關中各州郡子弟中挑選十二萬人組建宿衛部隊,每年宿衛長安兩個月。

(開元)十一年,取京兆、蒲、同、岐、華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長從兵,共十二萬,號"長從宿衛",歲二番,命尚書左丞蕭嵩與州吏共選之。明年,更號曰"彍騎"。

可惜彍騎制度在推行十多年後,撐到天寶年間同樣走向瓦解。

天寶年間的政治腐敗帶動軍事制度腐敗,折衝府的官員“假人為童奴”,也就是把衛士借給親友充當奴僕,導致社會聲譽敗壞,衛士的地位一落千丈,至於聲譽差到什麼程度呢?

“京師人恥之,至相罵辱必曰侍官”。

府兵沒了,彍騎也沒了,玄宗李隆基沉迷酒色,寵信奸相楊國忠,自覺天下太平。

周邊四夷都被大唐帝國壓制,建立新的宿衛制度這事,玄宗並沒有放在心上。

“千乘萬騎西南行,驚破霓裳羽衣曲。”安祿山起兵河北的消息傳來,唐王朝只能匆忙打開府庫拿錢帛招募市井之徒上戰場。

而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繒彩、食粱肉,壯者為拔河、翹木、扛鐵之戲,及祿山反,皆不能受甲矣。

“皆不能受甲矣”,開什麼玩笑,一群鎧甲都穿不了的新兵蛋子去平叛?

驅動沒有任何訓練的烏合之眾與叛軍的百戰精兵正面對陣,結局可想而知,戰場上或許就是單方面的屠殺。

以榮王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副之,統諸軍東征。出內府錢帛,於京師募兵十一萬,號曰天武軍,旬日而集,皆市井子弟也。

常清即日乘驛詣東京募兵,旬日,得六萬人;乃斷河陽橋,為守禦之備。

除了中央和邊鎮的常備軍外,地方上每郡設有團結兵,主防範流寇盜賊,少則數千,多則上萬,平時會有軍事訓練,上不了前線,實戰經驗為0。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真正臨陣開打之際,竟有士兵被叛軍的鼓角聲嚇的自城頭墜落。守城如此,更別提野戰,烏合之眾根本沒法打。

安祿山引兵向滎陽,太守崔無詖拒之;士卒乘城者,聞鼓角聲,自墜如雨。

唐朝河北二十四郡,被叛軍殺的勢如破竹,安祿山起兵之突然,除平原太守顏真卿察覺胖子胡人有異志秘密招募壯士、儲備糧食外,其他諸郡毫無戰備。

多數望風投降,據城死守者最多能抵抗數日,接下來就是叛軍血腥屠城。

不是二十四郡無忠臣,而是叛軍勢頭太大。

張介然至陳留才數日,祿山至,授兵乘城。眾忷懼,不能守。庚寅,太守郭納以城降。

3.安祿山胡漢鐵騎皆是百戰之兵、百戰之將

安祿山座下最強悍的部隊要數“曳落河”鐵騎了,“曳落河”胡語是壯士的意思。

身為封疆節度使,安祿山與同羅、奚、契丹諸多鄰近異族交戰十多年,收降俘虜頗多,專門挑選其中驍勇中的驍勇八千人,號稱以一當百,為安祿山嫡系精銳。

另外,史思明、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牛廷玠、向潤容、李庭望、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阿史那承慶這些等等無不是跟隨安祿山身經百戰的良將,戰場經驗豐富。

十五萬叛軍部隊皆是精兵強將,很快就用野戰表明瞭所向披靡的戰鬥力。

不到一個月,叛軍輕易渡過黃河,逼近東都洛陽。唐朝西域名將封常清據守虎牢為叛軍所破,五戰五敗。

注意這句“以鐵騎蹂之”,強大的胡漢鐵騎可以輕易衝破唐軍軍陣,瘋狂蹂躪沒打過仗的唐軍。

新招募的唐軍能在大敗後不潰敗,並且重新組織起防禦已經表現得非常優秀。

換上其他水平一般的將領指揮,搞不好未戰先潰,封常清指揮得當,不愧為一代名將。

祿山聲勢益張,以其將田承嗣、安忠志、張孝忠為前鋒。

封常清所募兵皆白徒,未更訓練,屯武牢以拒賊;賊以鐵騎蹂之,官軍大敗。常清收餘眾,戰於葵園,又敗;戰上東門內,又敗。丁酉,祿山陷東京,賊鼓譟自四門入,縱兵殺掠。常清戰于都亭驛,又敗;退守宣仁門,又敗;乃自苑西壞牆西走。

4.朔方兵是前期的平叛主力

靠這些臨時招募的商販兵平叛不現實,安史之亂前期勝仗還是憑藉郭子儀、李光弼所率的朔方精兵。

至於唐軍的全面戰略反攻,是等到隴右、河西、安西、北庭四個軍區精銳主力完全抵達關中,唐肅宗李亨才有把握下令收復長安。

燕趙之地自古多精兵,叛軍戰鬥力無可匹敵,香積寺決戰實際上是唐軍險勝。

而且唐軍已經佔了兵力優勢,為步騎十五萬,叛軍只有十萬,另有4000回紇騎兵助陣唐軍,莫不是前軍大將李嗣業力挽狂瀾,幽州鐵騎幾乎要衝破唐軍前部,勝負很難說。

安祿山攻破東都後不久,李光弼受詔以“蕃、漢步騎萬餘人、太原弩手三千人”出險要井陘口收復常山郡,意在繞後切斷叛軍河北補給線,攻取叛軍老巢范陽。

被奪取的河北二十四郡不斷給前線叛軍提供兵源和糧草補給。

李光弼於常山城下擊退史思明的驍騎,郭子儀至朔方徵兵來援,史思明連戰連敗,退守九門。

子儀引兵自井陘出,夏,四月,壬辰,至常山,與光弼合,蕃、漢步騎共十餘萬。甲午,子儀、光弼與史思明等戰於九門城南,思明大敗。

嘉山之戰,郭李二人聯手把史思明殺的懷疑人生,斬首叛軍精銳四萬級,俘虜千餘,史思明單騎狼狽逃命。

蔡希德至洛陽,安祿山復使將步騎二萬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發范陽等郡兵萬餘人助思明,合五萬餘人,而同羅、曳落河居五分之一。

子儀至恆陽,思明隨至,子儀深溝高壘以待之;賊來則守,去則追之,晝則耀兵,夜斫其營,賊不得休息。數日,子儀、光弼議曰。“賊倦矣,可以出戰。”

壬午,戰於嘉山,大破之,斬首四萬級,捕虜千餘人。

不,沒有單騎,馬都沒了,光著腳丫子狂逃。可見敗的有多慘。

思明墜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槍歸營,奔於博陵。

安祿山對這場戰役充滿期待,深知此戰關乎河北根本之地,專門抽調各路精銳撥給史思明。敗報傳來,在洛陽的安祿山氣急敗壞。

此時天下局勢對唐軍是非常有利的,叛軍西面為潼關天險所擋,南面、東面為魯炅、張巡所阻,已成“困獸”。安祿山甚至起了放棄洛陽,逃奔老巢范陽的想法。

一旦退回范陽,叛軍的大勢已去。

祿山議棄洛陽,走歸范陽,計未決。

郭李二人眼看就能切斷叛軍與老巢范陽的聯繫,進一步攻破范陽,叛軍軍心動搖,自然必敗。

安史之亂能拖八年也是玄宗自己作死,非要強令哥舒翰領著烏合之眾出潼關迎擊叛軍,哥舒翰拍著胸膛大哭,不得已出戰,結果為叛將崔乾佑伏擊幾乎全軍覆沒。

潼關失守,長安危急,郭李二人不得不放棄勝利果實,後撤回援長安,短期內平定叛亂無望了。


譜寫歷史長歌


安祿山舉起造反大旗後,一個月的時間就攻入洛陽,並在那裡稱帝。半年就攻進長安,把唐玄宗攆得慌不擇路往四川跑。

說起來,地方上造反要攻入京城,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七國之亂”就沒有成功,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也打了長達四年的時間。可是為什麼,安祿山打起來卻那麼容易,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拿下了唐朝的陪都洛陽呢?

(安祿山劇照)

我認為,安祿山之所以打起來那麼容易,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其一,京城無兵可守。

當時唐玄宗一味地想要開疆拓土,把突厥和吐蕃這些少數民族的地盤攻下來。因此把國內的主要兵力都囤積在邊關。拱衛京城的兵力非常少。

安祿山起兵的時候,由於他自己掌控著三個軍鎮,因此有差不多20萬人。而守護京城的兵力不到8萬人,在數量上已經是劣勢。

除了數量上處於劣勢外,戰鬥力方面,守衛京城的軍隊與安祿山守衛邊關的軍隊也不能同日而已。安祿山的軍隊久經沙場,是多年在邊關經過磨礪的,戰鬥能力十分強勁。而守衛京城的部隊,卻由於唐朝承平的時間太長,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打仗。

這一點,也讓後來的宋朝因此吸取了深刻的教訓,他們把兵力的部署反過來,在京城囤積了數量眾多,同時戰鬥力強勁的禁軍。在邊關地區,則是數量較少,戰鬥力較弱的廂軍。當時宋朝邊關的形勢是極為嚴峻的,遼宋金蒙虎視眈眈,而宋朝竟然還要這樣分配兵力,由此可見,唐朝“安史之亂”兵力部署,以及後來因此造成的藩鎮割據的教訓,有多麼的深刻。

(唐玄宗劇照)

其二,地方不敢抵抗。

安祿山起兵後,就算地方上有很多節度使,但是這些節度使其實不敢阻擋,不敢抵抗。為什麼說地方上的節度使不敢抵抗呢?

因為唐玄宗一直非常喜愛安祿山,信任安祿山。很多大臣多次提醒唐玄宗,安祿山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他肯定會造反。但是,唐玄宗一直不信。不但不信,而且還懲罰了那些說安祿山壞話的人。包括唐玄宗自己的養子王忠嗣。

王忠嗣是一個可以真正抑制安祿山的人,如果他沒有被撤職,用他來牽制安祿山,安祿山未必敢造反。用一個將領來牽制另一個將領,這是古代君王們經常用的辦法。作為很懂得帝王術的唐玄宗來說,照理他是肯定會做這樣的事情的。可是,唐玄宗竟然不這樣做,竟然把王忠嗣給撤換了。唐玄宗這樣的舉動,只能表明他多麼信任安祿山。

既然唐玄宗那麼信任安祿山,因此,如果地方上的官員們阻止安祿山,說不定又會惹得唐玄宗不高興,說不定又會走到王忠嗣那樣的下場。這樣一來,誰還敢對抗安祿山呢?因此安祿山一打過來,大家都趕緊投降或者歸順。

(楊國忠劇照)

其三,信息極不對稱。

之所以說信息極不對稱,是因為安祿山造反,他是打著誅殺奸臣楊國忠的旗號進行的。

楊國忠是一個奸臣,這樣一種判斷,早已深入人心。唐玄宗受到楊國忠兄妹的迷惑,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或者說楊國忠這個奸臣,已經把唐玄宗控制起來,讓唐玄宗得不到自由。這樣一種認識,也早已經深入人心。

現在聽安祿山宣稱,他舉兵的目的是為了“清君側”,他所有的這些行動,都是唐玄宗暗中授意他這樣做的。就相當於當年漢獻帝給劉備送衣帶詔,讓劉備舉兵殺掉曹操一樣。唐玄宗如果受到了楊國忠的控制,他讓安祿山舉兵進京“清君側”,也是很有可能的。

那個時代,一般的老百姓,是接受不到什麼信息的。他們對高層的政治鬥爭,也完全不瞭解。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安祿山宣稱他是正義的,他是受皇帝委託的,他是在做一件“神聖而偉大”的事情,大家也都會相信他。因此,當安祿山打來的時候,經過安祿山一宣稱,老百姓當然就不會去抵抗,甚至還會投奔到安祿山的隊伍中去。

總之,安祿山之所以起兵之後,迅速就打到了洛陽、長安,也是各種機緣巧合的結果。不過後來,等地方上的節度使明白怎麼回事,郭子儀、李光弼等人舉起抗擊的大旗的時候,安祿山打起來,就不再那麼容易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安史之亂的爆發,打破了大唐王朝的虛假繁榮,在“富庶,強盛”所掩蓋下的大唐王朝,徹底暴露出了自己的虛弱,腐朽,落後,自此由盛轉衰。安祿山的叛軍從漁陽起兵到大唐王朝的國都失陷,不到半年時間,正所謂兵敗如山倒,不過如此。

大唐王朝,為何能夠被叛軍如秋風掃落葉般輕易擊垮?要知道,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大唐王朝給世人的感覺,就像一位戰無不勝的常勝將軍,即使偶有失敗,也能迅速恢復,不至於連家底都丟。難道安祿山的軍隊真的是神兵下凡,不可阻擋嗎?

非也,不是安祿山太強,而是大唐自己太弱。

唐朝的軍制在貞觀到天寶這段時間內,曾經發生過變化。貞觀年間,唐朝的軍事制度主要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即寓農於兵的軍事制度,充當士兵者平時在家務農,同時進行軍事訓練,等到有戰事需要則為兵,而負責招募士兵的機構叫做折衝府,同時這也是府兵的編制。但雖則時間的推移,唐朝的對外戰爭需要越來越強,所以府兵服役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其逐漸向職業士兵演化。最終在天寶年間,府兵制被廢除。而邊境地區的士兵,由於長期作戰的需要,所以數量越來越多,軍隊也逐漸私有化,與將領之間的人身依附關係越來越嚴重。

因此,到了天寶年間,唐朝的軍事格局形成了內輕外重的局面。中央和內地因為承平日久,且府兵制瓦解,故而常備軍數量長期較少;而邊境地區的將領,由於對外擴張的需要,因此常年保持大量軍隊,尤其是東北,安祿山在不斷對外開拓的同時,吸收少數民族加入自己的軍隊,成為自己的私人部隊,這些部隊不聽從唐王朝的號令,而唯安祿山之命是從。安祿山手下的士兵,不僅數量多,且戰鬥力強,因為其長期經受戰爭的打磨而戰鬥力遠強於內地軍隊。

於是乎,當安祿山起兵之後,所到之處,防備空虛,士兵戰鬥力差,根本難以招架住他的攻擊,不是投降便是戰敗。

所以,安祿山本質上是唐王朝自己畸形制度培養出的一個怪物,他的“強大”是唐王朝的羸弱襯托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