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石窟的開鑿是佛教在寧夏傳播的最好見證

佛教傳播到寧夏地區,大約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的。寧夏固原的須彌山石窟寺,最早的洞窟開鑿於北魏。須彌山石窟位於固原西北大約55公里的須彌山東麓。這裡山峰陡峭,樹木茂盛,流水潺潺,風景得天獨厚,是西北黃土高原難得的風景區。北朝、隋唐時的石窟藝術,就是在須彌山諸峰的峭壁上開鑿的。它和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一樣,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瑰寶。1961年公佈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夏史讀 |須彌山石窟的開鑿是佛教在寧夏傳播的最好見證

須彌山

石窟起源於印度,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它大都開鑿在傍水依山風景秀麗的山崖上,裡面雕造佛像、塔柱、裝飾雕刻,或是彩塑佛像,彩繪壁畫,是佛教徒唸經禮拜的地方。佛教由漢代傳入我國,到魏晉南北朝時得到廣泛的傳播,石窟寺院也隨之發展起來。古代的藝術匠師,在我國傳統雕塑藝術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印度、中亞地區佛教藝術的技法,逐漸創造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佛教藝術,給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寧夏史讀 |須彌山石窟的開鑿是佛教在寧夏傳播的最好見證

須彌山石窟

須彌山石窟開鑿的準確年代已無從考證,只能從石窟形制以及造像風格來判斷,大約是在北朝中晚期開鑿的,是我國最早的石窟藝術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到了唐代,這裡已是規模相當大的佛教寺院,100多個石窟,佈滿在8個山崖上,稱為“景雲寺”這個寺名歷經五代、宋、元,直到明正統年間,有位名叫綽吉汪速的高僧,上書皇帝請求賜名,於是明英宗賜名,才改稱“圓光寺”。這裡也成為“固原八景”之一,稱“須彌松濤”。然而,由於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特別是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使這裡受到嚴重的摧殘。

寧夏史讀 |須彌山石窟的開鑿是佛教在寧夏傳播的最好見證

圓光寺

到解放時有造像的只有20多窟了。這些石窟主要分佈在俗稱“大佛樓”、“子孫官”、“圓光寺”、“相國寺“、“桃花洞”的5座山崖上,成為遊人主要活動的場所。坐落在銀川市北郊的海寶塔寺則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此後,各朝各代在寧夏境內都修建過一些寺院和佛塔,並在固原、涇源、海原,鹽池、中寧等地,還陸續開鑿過不少石窟。中國古代佛教活動的遺蹟,幾乎遍佈寧夏的每一個角落。但是,佛教活動最為興盛的階段,要算是西夏時期了。

寧夏史讀 |須彌山石窟的開鑿是佛教在寧夏傳播的最好見證

大佛樓

公元11-13世紀,以党項民族為主體建立的西夏封建割據政權,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寧夏除固原地區外,其餘均屬西夏國的統轄範圍。党項民族篤信佛教,夏國的統治集團也迫切需要利用佛教來加強對國內各民族的思想統治。於是,佛教在夏國被尊為國教。並規定每年四個孟朔日為“聖節”,這一天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必須對佛禮拜,為夏國皇帝誦經求福。因而西夏時期建造和重修的佛寺甚多,僅興慶府及其周圍就有戒壇寺、承天寺、高臺寺、大佛寺、佛祖院等10餘座規模宏大的寺院。

寧夏史讀 |須彌山石窟的開鑿是佛教在寧夏傳播的最好見證

《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銘》為西夏崇宗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所立,碑文雲:“至於釋教,尤所崇奉,近自甸,遠及荒要,山林溪谷,村落坊聚“,凡“佛字遺址,只橡片瓦,但彷彿有存者,無不必葺。”可見西夏時期對佛教建築的重視。除此而外,就連西夏陵園也帶有佛教建築的色彩。西夏王陵的陵臺,不同於唐宋皇陵為山丘形或覆鬥形,而是一座八角形的七層實心塔式建築。這種形制的陵臺,不但為中國陵園建築所僅見,而且也成為別具一格的中國古塔建築。

寧夏史讀 |須彌山石窟的開鑿是佛教在寧夏傳播的最好見證

西夏王陵的陵臺

寧夏境內現存古塔近20處,但是能與寺院並存的,已為數不多了。它們有的坐落在人口聚集的城市,有的坐落在谷茂稻香的農村,有的坐落在人煙稀少的山區,還有的坐落在灌木叢生的深山老林之中。有些古塔,由於建造年代久遠,已經漸漸地被人們所遺忘,特別是那些坐落在山潤僻野的古塔,人們幾乎完全忘卻了它們的存在。但是,它們飽經風雨,歷盡滄桑,依然巍然屹立在祖國塞北的大地上,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文化,增添著光輝。

《西夏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