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途说,明末清初那点事儿

关于明朝灭亡和满清兴替的历史,正史、野史加戏说,众说纷纭,尤其是很多关于努尔哈赤建国的传说,因为正史的讳莫如深,结果莫衷一是。

今天咱们仅从历史文化学习的角度来探究一下大明灭亡和满清肇始的原由。

道听途说,明末清初那点事儿

明朝版图

洪武开篇,朱明王朝结束了历史上又一个游牧民族对九州华夏的统治,重新拾起了汉文化基因,在借鉴历代王朝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罢黜中书,分设六部,废除了秦汉以来行之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打造出一套强大的中央集权体系,并通过监察机构设置开启了历史上的洪武盛世。

从朱元璋建立西吴政权到明朝最后一块领土台湾被清军攻占,明朝前前后后延续了319年。从明朝初年不断地开疆拓土到中后期边疆不断缩边,为什么人口过亿,那么强大到的中央集权,那么严明的吏治管理,最终也没能逃过历史的周期律,最终被一个人口不到20万的少数民族灭亡了呢?

天时

明朝中后期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全球出现了第四次“小冰河期”,中国也出现了极冷的气候灾害,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

有史记载,同一个时期(1570年—1580年),在欧洲是粮食危机与迫害犹太人及猎巫活动最为猖獗的十年。 日本战国也爆发大量民变,日本国内粮食严重,以上杉谦信为首的日本军队先后12次于秋冬之际出兵辽东地区抢粮。

第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减损五分之四,第四次冰河期应为航海的发展,从海外引进的玉米,土豆,红豆的大量种植挽救了大量生命,人口只损失了一半左右。

极端天气造成夏天大旱与大涝不断,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异常寒冷的气候也频繁引发水灾、旱灾、蝗灾、鼠疫等自然灾害。鼠疫 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很快就在山西爆发了,并在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

地理

明朝建国之后,边疆一直征战不断,北方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蒙古后被明朝成为“北元”,他们为了复国的理想一直不断袭扰明朝边境。蒙古的黄金家族虽然也在天灾人祸中经历多次的巨变,但是黄金家族的影响力依然还在,他们东连女真,西通疆藏,而且在各族之间也建立广泛的联系,使得明朝的边境一直不稳定不安宁。

为了有效统治辽东地区,明朝在那里设置了努尔干都司,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大致包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的疆域。境内的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达斡尔等族人民,多以渔猎为生。

明朝南疆也有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盘踞在少数民族地区,坚持抗击明朝。

所以明朝的边疆问题一直困扰着大明朝廷,虽然明初就制定了“改土归流”和“招抚共荣”的策略,但是边疆民族问题最终没根本解决,最终导致边疆连年征战,大量耗费明朝的军费,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最终也导致了人民负担的加重。

人祸

到了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搞得万历皇帝皇帝30年都不临朝。各种腐败随着各种争斗不断加剧,地方横征暴敛,导致阶级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在天灾影响下,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加上水旱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崇祯煤山自尽,明朝走向灭亡。

满清兴起

明朝日益衰落也导致了明朝九边之一的辽东局势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最终使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并融合了蒙古大部成为北方强大的政治力量。

道听途说,明末清初那点事儿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大清王朝的开创者,历史上的后金开国之君。从他的六祖猛哥帖木儿开始,他们的家族就和明朝建立了依附关系,作为建州卫都指挥使奉命统治建州卫(卫所是明朝统治边疆的军事制度),由明政府册委,领奉诰印、受冠带袭衣,晋升官爵、更换书,迁徙住牧地区,都须呈报明政府批准,其军队听从明廷征调,各级首领每年都至京城朝贡(《明实录》记载:三卫的最后一次朝贡,时间是1594年,也就是万历十三年)。

因为天气的原因,东海女真和海西女真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猎物越来越少,生存越来越艰难,被迫不断南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生战争劫掠,部落之间血腥的屠杀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建州女真在战争的威胁和生存挤压中动荡不安,南迁过程中甚至引发了朝鲜李朝与建州女真的冲突。

1583年,25岁的努尔哈赤以祖父遗存的13副铠甲起兵,历时五年,不但给祖父和父亲报了仇,而且在明朝著名边帅李成梁或明或暗的支持下,在1588年(即万历二十六年)如愿以偿地实现了他统一女真的宏愿。

道听途说,明末清初那点事儿

明朝女真版图

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努尔哈赤不断从军事,辖区治理(发布政令,公告,记录各项公务等),各民族势力调动等各个方面思考,怎么才能有效融合统一共同发展呢,最终他发现有效的沟通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女真人语言和文字的矛盾(说的女真话,写的蒙古字)极大束缚了女真的发展。于是在统一女真的第二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命令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文字母借来创制满文。

一开始两人分析文字和语言的关系认为创制满文很有难度,但是已经深思熟虑的努尔哈赤立即给出了两个提示性建议,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里听到的“阿玛”和“厄脉”。于是额尔德尼和噶盖就借用蒙古字母编写成了满文,并在女真各部和部分蒙古部开始推广。

满文创制极大促进了满族社会的进步,扩大了周边各民族的交往,为后金政权的建立和逐鹿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道听途说,明末清初那点事儿

老满文与新满文

随着满文不断扩大的推广使用,也有新问题不断发现,比如字母数量少,请浊辅音不分,上下字没有区别,语法不规范,字形不统一等,并随着后金政权的建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体现更多不便,难以满族社会发展需要。于是满文诞生30年后,皇太极主政后文字改进工作被提上日程。

一直追随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身边担任高级文秘,满族正蓝旗才子达海被皇太极委以重任。达海生性聪慧,九岁就通满、蒙、汉文字,而且对文字翻译工作成绩斐然,深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重视。

达海奉命完善满文,在老满文基础上增补了12个字头,并在老满文字旁边加以圈点,以区别塔达、特德、扎哲、雅叶等音。并规定了一些音节的连读,制定了一套语音规则。这样满文就变得更加完善了,字型结构,语音拼读,语法规则都相对完整了,基本解决了过去满文在推广应用中的各种问题,使满文更实用了,成为与汉语通用的文字,促进了满族文化的进步。

这种“新满文”,通用于后金,并贯穿整个清朝。对于满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文字的创制和完善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龚自珍

满族通过创制自己的文字,推动自己的文化,最终实现了近300年的统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