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去博物館欣賞幾百年前的名畫,不要靠得太近

世界上有重口味的電影,重口味的飲料,重口味的菜餚……還有重口味的繪畫顏料。

注意,去博物馆欣赏几百年前的名画,不要靠得太近

在工業不夠發達的年代裡,植物、礦物質是顏料的主要獲取來源。但是,有那麼幾種色彩,使用的原材料和製作工藝很是“兇殘”,每一種都讓人不忍直視。

木乃伊棕——

用屍體作畫

說到埃及木乃伊,想必大家腦海裡浮現的都是電影中恐怖的法老詐屍形象。而現實中,有那麼一個時期,木乃伊被視為商品,甚至還是味包治百病的神藥,在歐洲的生意極其火爆。更辣眼睛的是,他們還毫不客氣地將埃及先祖的身體遺骸磨碎,作為一種棕色的顏料,變成畫家手中的作畫神器。

注意,去博物馆欣赏几百年前的名画,不要靠得太近

“木乃伊棕”色彩豐潤,開拓了全新的色彩領域,流行於16-19世紀的歐洲,是拉斐爾和眾多藝術家最愛的顏色之一。最早由埃及人的木乃伊作為主料,將其碾碎後與白色瀝青、沒藥香料混合在一起製成。木乃伊的肉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開裂,且肉質越“好”,做出的顏色越飽滿。據說,法國畫家馬丁·羅德林使用的棕色顏料,就是用法國王室成員的木乃伊製作的——從巴黎聖寵谷教堂偷出來,其中包括路易十四母親的心臟。

注意,去博物馆欣赏几百年前的名画,不要靠得太近

馬丁·羅德林的《廚房內部》

廚房裡,兩個婦人手中彷彿在縫製著布料,一個孩童坐在地上自在玩耍,旁邊還放著一個玩偶,多麼美好又恬適的午後。反過來,一想到做飯的地方用木乃伊棕來勾勒,瞬間讓人沒了胃口。不過,木乃伊棕混雜香料製作,沒準這幅畫收筆時正香味撲鼻呢。

注意,去博物馆欣赏几百年前的名画,不要靠得太近

斐迪南·維克多·歐根·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

這是1830年,為紀念法國七月革命而創作的一幅油畫。德拉克洛瓦採用了大量的木乃伊棕來襯托畫面主基調,畫中的自由女神高舉三色旗,左手拿槍,赤著腳,引領人們前進。一面強調人民的自由,另一面用逝去先祖的身軀作畫,兩者結合在一起,有點諷刺。

注意,去博物馆欣赏几百年前的名画,不要靠得太近

木乃伊棕

到了1964年,木乃伊棕被停止使用,並不是因為使用者良心上受到譴責,而是市場太過供不應求,商人不得不推出替代品——一種由高嶺土、石英、針鐵石和鐵礦粉混合製成的新款“木乃伊棕”,相比原版,色彩偏黃或偏紅一點。這下,先祖們可以安息了。

印度黃——

這創意才夠味兒

印度黃,不是一個平凡的顏色。在陽光下觀察,這種黃色可呈現出豔麗透亮的色澤。歐洲藝術家很喜歡它,只是在創作時每一筆都散發著難聞的氣味兒。殊不知,它的原材料是牛尿。

注意,去博物馆欣赏几百年前的名画,不要靠得太近

使用印度黃的約翰內斯·維米爾作品《倒牛奶的女僕》

這種黃色也被稱為purree,起源於15世紀的印度。它的製作過程有些奇葩:當地人讓奶牛以芒果樹葉為主食,待排尿到特殊的沙子上,再將排洩物放在明火上提煉成漿狀,經過過濾、乾燥、壓實,製成繪畫顏料。英國最傑出的風景畫大師威廉·特納,尤其愛用這個黃色。當然,它也是許多著名畫家的心頭好,比如梵·高和雷諾茲。

注意,去博物馆欣赏几百年前的名画,不要靠得太近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雨,蒸汽和速度》

在梅登黑德鐵路大橋上,雨霧中依稀可見的城市、道路和橋樑,一列火車正迎著風駛向東邊的城市倫敦。試想下,畫家沾著尿液合成的風雨,彷彿有種刺鼻的味道,隨著列車呼嘯而過。

注意,去博物馆欣赏几百年前的名画,不要靠得太近

文森特·梵·高《星空》

在夢幻的星空中,藍色代表著浩瀚的宇宙,那些黃色星雲正是印度黃的傑作,在強有力的筆觸下,迴旋飛舞。彎如鐮刀的月亮散發出的光亮,彷彿照亮了梵·高精神世界的寂寞。

注意,去博物馆欣赏几百年前的名画,不要靠得太近

喬舒亞·雷諾茲

《純真年代》

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在黃色連衣裙的襯托下,散發著活力和靈氣。但,千萬不要去想像它的作畫材料,否則對她的好感會大打折扣。

印度黃在歐洲畫壇盛行了幾百年,它的生產方式,導致無數奶牛因營養不良消瘦而死,直到1908年,印度黃因涉嫌虐待動物定為違法項目,才停止使用。如今,市面上看到的印度黃都為工業材料合成。以牛尿製作的印度黃終於成為歷史。

胭脂紅——

無數只蟲子的傑作

這裡的“胭脂紅”與中國古代使用的胭脂截然不同。胭脂是植物提取而成,而由蟲子變身的胭脂紅,不僅好看、好吃,還好用。

注意,去博物馆欣赏几百年前的名画,不要靠得太近

胭脂蟲,這種生活在仙人掌上的白色微小昆蟲是胭脂紅的原料。雌性蟲子以仙人掌的紅色漿果為食,它的體內含有大量的洋紅酸——作為紅色色素的主要來源,大約佔幹蟲體重的19%~24%。

製作1磅胭脂紅顏料大概需要七萬只胭脂蟲。胭脂蟲經過摘取—爆漿—過濾—曬乾,一個微妙而耗時的處理過程,胭脂紅就新鮮出爐了。

在16-17世紀,胭脂紅是墨西哥繼金銀之後的第三大出口產品,作為繪畫顏料深受倫勃朗、拉斐爾、魯本斯等大畫家的喜愛。

注意,去博物馆欣赏几百年前的名画,不要靠得太近

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浪子回頭》

《浪子回頭》是倫勃朗晚期的一幅代表作。描繪了敗家的浪蕩子變成乞丐後,回家跪在老父親面前懺悔的場景。畫中老人的紅袍,就是用胭脂紅所畫。

注意,去博物馆欣赏几百年前的名画,不要靠得太近

拉斐爾·聖齊奧《教皇利奧十世與兩位紅衣主教》

胭脂紅不僅是畫家的專寵,它也是歐洲皇室、教會領袖等貴族的御用染料。這是拉斐爾在1518年創作的作品。使用胭脂蟲顏料繪製胭脂紅的紅袍,令畫面看起來光澤飽滿,逼真而富有質感。

注意,去博物馆欣赏几百年前的名画,不要靠得太近

星巴克飲品與胭脂蟲

由於胭脂蟲的稀缺和高成本,如今在顏料業、服裝業,人工合成的紅色已經代替了胭脂紅。但在食品業,仍會使用養殖的胭脂蟲作為色素添加劑,特別是那些標榜使用“天然成分”的品牌。2012年,在消費者的強烈抗議下,星巴克才決定不再把胭脂蟲用作飲料色素。

注意,去博物馆欣赏几百年前的名画,不要靠得太近

CHRISTIAN LOUBOUTIN口紅

胭脂紅作為價格昂貴的有機色素,還用在高端化妝品裡。比如口紅中的大boss,法國奢飾品牌CHRISTIAN LOUBOUTIN才夠級別使用胭脂蟲,什麼紀梵希、迪奧都未排上號。上圖這款長得像“蘿蔔丁”的口紅,就含有胭脂紅成分,售價$90+。

就是這些來自蟲子、屍體和尿液的“重口味”顏料,為我們留下了幾個世紀不褪色的名畫,瞭解這些後,再去博物館欣賞幾百年前的名畫,你可能不想靠得那麼近了。

今 | 日 | 話 | 題

乾屍棕、尿液黃、蟲殼紅,

哪個最讓你心動?

關注“得藝artplus”公眾號,文章下方留言並獲得精選者,我們會不定期送出小禮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