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讓玄奘取經的真實目的

唐太宗讓手下大臣在萬千僧眾中選出玄奘,對他說:“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還把玄奘認為御弟,給他無上的榮光。當時,玄奘率領僧眾召開水陸大會,替唐太宗超度曾經在地獄糾纏他的亡靈。玄奘的勢力已然不小,唐太宗又大倡佛教,導致天下很多人皈依佛門,長此以往,佛門信徒增多,玄奘的勢力就更大了,再加上他的父親是文淵閣大學士,外公是當朝丞相,勢力更是烜赫一時。在朝有門路,有親戚,而且都在要害部門;在野有信徒,有實力,一呼百應。如此一來,作為皇帝的唐太宗當然能看出些門道。即使玄奘口口聲聲說為大唐皇帝超度惡鬼,為大唐百姓祈福,唐太宗也是不可能深信不疑的。

唐太宗讓玄奘取經的真實目的

正好遇到兩個遊方僧————觀音菩薩和木叉變化之人來說法,說西方有大乘佛法,比小乘佛法高級,還帶來了錦斕袈裟和九環錫杖。唐太宗讓玄奘穿上,正好合身,兩個遊方僧做人情,說是給有緣人,就送給了玄奘。玄奘由此落入唐太宗的圈套,鐵了心要去西方取經。

唐太宗讓玄奘取經的真實目的

唐太宗讓玄奘取經的真實目的

如果尋找現實版取經故事就是唐太宗忌憚玄奘勢力,暗中找了兩個遊方僧,自說是觀音菩薩和木叉的化身,老百姓以訛傳訛,傳得神乎其神。然後,讓他們兩個帶了重金打造的錦斕袈裟和九環錫杖,來騙玄奘,說是西方有大乘經典,比小乘高級很多,玄奘就信了。如果玄奘對於政治不敏感,屬於幼稚的那一類人,他會被人家的說辭打動,憑藉一點向佛之心,一點毅力,一片赤誠,到西天取經;如果他屬於聰明的那一類人,對政治敏感,也會假裝被打動,到西天取經,藉以抽身,逃離是非之地,免得惹出殺身之禍。事實上,玄奘可能屬於後者,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召開水陸大會後,他最好的選擇就是取經,或者隱居閉關,逃離皇權範圍,不被皇帝放在心上才是最安全的。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又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玄奘為唐太宗超度亡靈之後,使命已經完成,再不抽身而退,就要惹來殺身之禍。對於玄奘來說,取經屬於上上策,逃脫皇權牢籠,成就一世英名。即使不成功,也會全身而退,不至於“身死為後人笑”。

唐太宗讓玄奘取經的真實目的

唐太宗給了玄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名氣,只是給當時的滿朝文武以及天下的百姓們做做樣子,他自己卻在防備玄奘的反叛奪權。玄奘一十八歲的時候就能夠帶母親一封書信到京城找到外公殷開山,調動千軍萬馬,救出母親、奶奶,使父親陳光蕊沉冤得雪。他少年有為,能力很大。掌握天下僧眾,又是唐王御弟,哪一天不高興了,說反就反了。唐太宗忌憚玄奘勢力,給他“僧綱”之職之前“沉思良久”,說明唐太宗充分考慮了玄奘的朝中勢力以及以後的宗教勢力,必要的時候就要把他支開,不然始終會成為威脅皇權穩定的不可忽視的力量。於是,就有了遊方僧,有了玄奘在唐王授意下試穿錦斕袈裟,手拿九環錫杖,還白得了兩件寶物,就要西去取經。唐太宗聰明,沒動兵器就把玄奘支走了,還成就文化交流、重視宗教的美名;玄奘聰明,順水推舟,遠離殺身之禍,成就大乘佛教傳播的美名。

唐太宗讓玄奘取經的真實目的

古語云:“天下名山僧佔多。”又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僧人佔有田產、寺廟,又不用納稅,漸漸富裕,成為一股新興勢力,始終威脅著皇權的穩固。佛教大興,霸佔田產、房屋不可勝數之時,就是皇帝滅佛之時。

當佛教不興盛的時候,皇帝會以種種藉口宣揚佛教,借佛教愚弄民眾,穩固統治。唐太宗如此,武則天也是如此。甚至皇帝會編造故事,說自己神遊地府,或者說自己是彌勒佛轉世等等,都是愚民,藉以宣揚“君權神授”之“神權”,給百姓洗腦。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唐太宗利用玄奘給自己圓了謊,給老百姓洗了腦,成就明君形象,同時讓玄奘西天取經,好比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和平解掉了玄奘的權力,把他放逐印度。玄奘樂得取經,遠離皇權,保全性命,成就美名。

西天取經表面看起來是唐太宗和玄奘之間博弈的雙贏結果,玄奘只能去取經。實際上,如果取經不成,玄奘就會弄個雞飛蛋打,輸定了的局面;而唐太宗始終做他的皇帝,並沒有輸掉什麼,穩贏,而且步步為贏。深入剖析一下就會看到,唐太宗是在借取經一事除掉玄奘,而不是讓他成就美名。由在流沙河成精的沙和尚吃掉的九個取經人的頭骨可以看出取經的兇險,可以窺見唐太宗的險惡用心。

唐太宗讓玄奘取經的真實目的

唐太宗對就要取經的玄奘說:“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實在是生死之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