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可行性嗎,只用精兵五千,諸葛亮為何不同意?

震禮


\t天方夜譚子午谷,一戰成名刑道榮。子午谷奇謀,其實就是魏延打算用一萬士兵的性命,去賭曹魏不會合圍長安的可能。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使得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可能成功。而且諸葛亮不願一試的原因,也是非常客觀的。

\t魏延不是鄧艾,他沒有翻山越嶺的能力。

自古以來有能力的戰將,不光是能夠帶兵打仗,他們大多數還都是地理學家。比如說曹魏的鄧艾,那就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地理學家。他從小就喜歡看兵書和地理相關的文獻,長大以後,因為只是做屯田的工作,所以他有大把的時間,去研究地形地貌。

經歷了四十多年的磨練,鄧艾才脫穎而出,被司馬懿所看重,從而成為了一代名將。鄧艾是正史中公認的名將,他之所以出名不僅僅是因為他拿下蜀漢,更是因為他拿下蜀漢的這個過程,偷渡陰平小道。

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後為典農綱紀,上計吏,因使見太尉司馬宣王。宣王奇之,闢之為掾,遷尚書郎。---《三國志》

所以很多人就拿鄧艾作為比較,說鄧艾能做到的,魏延也一定能做到。其實鄧艾能做到的魏延還真的做不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鄧艾的地理知識,是四十年的努力積攢出來的,在此之前他可沒有因為功名利祿的問題,而放鬆學習。

\t至於魏延,一直以來都是一名武將,在荊州是長沙守將,歸附劉備後,幫助劉備入川,雖然立下不小的戰功,但是看不出他對地形地貌有特殊的理解。

主將如果都不瞭解這些,那其他人又該相信誰呢?所以魏延帶著人上路,鐵定會遇到各種複雜的地形問題,他找不到前進的辦法,只能不斷讓人試探著往前走,最終極有可能損失巨大。

鄧艾在這一點上的優勢可就明顯的多了,他知道地形的複雜,知道該如何帶領士兵衝進四川,所以士兵跟著鄧艾心裡也踏實,戰鬥力自然也強悍得多。

就算讓魏延僥倖衝出來了,那他的損失也一定非常慘重,長安可不是小城,就算鎮守此地的駙馬爺是個孬種,可人家堅守不出的話,魏延手裡剩下的幾千人馬,真的可以打下長安?我表示存疑。

\t曹魏不是蜀漢,長安一旦拿下,合圍之勢必然形成。

就算讓魏延碰了狗屎運,終於打下了長安,那麼我想知道的是,他拿什麼去守住這座城池?這座城池說到底在曹魏手裡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老百姓對曹魏的統治早就根深蒂固。

現在你魏延說要佔領這個地方,就能輕鬆佔領嗎?當然沒那麼容易。魏延必須要處理這麼幾個問題:

  1. 第一個問題就是長安城內的內亂問題。長安城內一定有不少支持曹魏的人,他們表面上屈服了,可是等到曹魏援兵到達的時候,他們會站出來發起內亂。
  2. 第二個問題就是曹魏援兵的問題。曹魏可不是蜀漢,蜀漢的成都被圍了,蜀漢壓根就沒援兵救援,可曹魏家大業大,隨便調一撥人都能過來馳援長安。
  3. 第三個問題就是糧草問題。魏延雖然就剩下幾千大軍,可是這些人都要吃飯啊,長安城的糧草到底有多少,能夠供給他們多長時間,這也是個未知數。
  4. 第四個問題是增兵的問題。一旦曹魏援兵到達,魏延手裡的幾千殘兵壓根就不可能抵擋得住曹魏的進攻。所以他必須要徵兵,那麼長安城的人,真的願意為魏延賣命嗎?存疑。
  5. 第五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諸葛亮的大軍到底何時能與魏延會合。從現實的情況來看,諸葛亮想要在短期內越過祁山,佔領雍涼,隨後直奔長安的計劃,基本是行不通的。只要諸葛亮援兵來遲一步,那魏延這一場就是死局。

綜上五個十分嚴峻的問題,如果沒有妥善解決的話,那麼魏延通過子午谷拿下長安的計謀,其實就是一個笑話。他覺得冒險,其實是必死之路。

\t長安不是成都,拿下長安對曹魏的影響並不大。

而且從三國的歷史角度來看,長安對曹魏的重要性,遠不及成都對蜀漢的重要性。雖然曹叡看到諸葛亮北伐屢屢獲勝,便火急火燎地親自坐鎮長安。

其實這都是做樣子的,他心裡也清楚,就算是長安丟了,那曹魏還有很大的地盤可以跟諸葛亮爭雄,而且曹魏的都城在洛陽,此外還有許昌、鄴城,都可以以此作為基業。所以說就算魏延拿下了長安,那能證明什麼呢?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三國志》

\t曹魏為了保證國土的完整性,自然是把守衛長安作為非常重要的戰略部署。可是就算長安丟了,對曹魏也只是皮肉之上,完全傷及不到他們的內臟。

這個時候魏延就面對一個騎虎難下的問題,因為被他征服的長安,完全就是蜀漢的一塊飛地。這塊飛地到底該如何統治,魏延壓根就沒主意。

再加上他與諸葛亮這個時候通訊中斷,基本就是在摸瞎亂打,長此以往下去,不用曹魏的攻打,魏延自身就會亂了陣腳。屆時曹魏再派一支大軍奇襲長安,那魏延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總結:諸葛亮真的捨不得一萬大軍嗎?我看諸葛亮是怕敵人也用這種方法進攻蜀漢。

諸葛亮到底在猶豫什麼?他為什麼不讓魏延做這種冒險的嘗試?當然有很多原因,比如說他捨不得魏延這位猛將白白犧牲,畢竟蜀漢內部像他這樣的大將已經非常少了。

再比如他捨不得這一萬大軍,畢竟蜀漢的人馬精貴的很,能不損失就不能損失,蜀漢人口少,兵源補給不足,這是蜀漢北伐失敗的重要原因。

其實我認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個原因大家一直都沒有提起過。蜀漢之所以能夠長久,就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是易守難攻的。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

入川的道路就那麼幾條,剩下的都是荒山野嶺,一般人不敢隨意進入荒山野嶺。如果魏延從子午谷把這條路打通了,那麼是不是會給曹魏釋放一個非常具有價值的信號?

這件事會告訴曹魏,其實進攻蜀漢,未必就非要走那幾條大路。鄧艾極有可能就是受到了這件事的啟發,所以才會偷渡陰平小道。

\t諸葛亮知道魏延的子午谷計謀有可能成功,但是一旦魏延衝出去以後,佔領長安之後被曹魏消滅了,那可就禍患無窮了。蜀道的艱難成了一個笑話,只要曹魏肯投入人力物力,一定可以再次打通一條子午谷,那成都岌岌可危,可就不是一句笑話了。


江湖小曉生


不要說五千,就是一萬,諸葛亮也給得出,但是諸葛亮不認為魏延能夠成功,也就不會同意了。

魏延子午谷奇謀能夠成功,必須具備三個必須前提:

第一,順利通過子午谷,抵達長安城下。

第二,能夠及時佔據長安、潼關。

第三,諸葛亮大軍按照約定時間,準時抵達長安城下回合。

據有的同學考證,歷史上的確有人想通過子午谷,進而佔領長安,但沒有一人成功。豹眼也沒有查閱到有人成功的先例。

就算魏延順利通過了子午谷,抵達長安城下,魏將夏侯楙是否聽魏延的話,不戰而逃呢?

裴松之註解《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引《魏略》記載,夏侯楙為魏國安西將軍,鎮守長安,諸葛亮在南鄭與群下計議,魏延說:

"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

魏延設想,五千精兵,五千人運糧,十天時間到達長安,夏侯楙一聽說魏延來了,就逃跑了。魏延開開心心與諸葛亮大軍在長安城東會合。

諸葛亮認為這一招太冒險,不如穩穩當當從大道上進軍,先平定隴右為好,十拿九穩,沒有風險。因此,不採納魏延這一計謀。

如果夏侯楙不跑,能堅持十天的話,魏延將吃什麼、喝什麼?

最大的可能是,夏侯楙真如魏延說得那麼膽小,但會緊閉城門不出,魏延沒有攻城的器械,就傻乎乎地等著諸葛亮大軍到來。這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完全可以接受。

但問題是諸葛亮能按時到來嗎?諸葛亮能完成魏延交給他的光榮使命嗎?

魏延能不能抵達長安城下不好說,因為一切皆有可能。

但史實證明,諸葛亮五次北伐,沒有一次能夠抵達長安附近,一般是圍困陳倉,糧盡而退。最遠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抵達五丈原,但不敢渡過渭河,依北山東行,進佔武功,與司馬懿決戰。

沒有諸葛亮大軍與魏延會合,子午谷奇謀就是一句空談。

諸葛亮對於自己能否按照魏延的計劃,準時到達長安沒有任何把握,諸葛亮咋會同意魏延的奇謀呢?

這麼簡單的道理,魏延不可能不懂。有人質疑子午谷奇謀是偽作,看來不無道理。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本就是蜀漢官員,他寫史選材相當嚴謹,非真實可靠,決然不予採用。對於子午谷奇謀,他是這樣描述的: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長謂亮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個看似與《魏略》的表述,有相似之處,但還是有所區別,沒有明確提到從子午谷出兵,只是說與諸葛亮分兵兩路會於潼關。

這不僅僅是文字表述的不同,其中大有深意,那就是對這個事並不確定。

但不管咋說,魏延子午谷奇謀沒有可行性,諸葛亮不採納是正確的。


豹眼看歷史


子午谷奇謀有可行性,不過成功幾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是指趁曹魏不備,蜀漢軍從子午谷奇襲長安,從而一戰克長安。然後蜀漢軍再利用潼關天險攔住從洛陽增援的魏軍,以關門打狗之勢消滅魏軍在雍涼的地方部隊,一舉奪取曹魏西北的戰略。



這個戰略從理論上來說,是有可行性的。因為自從劉備死後,諸葛亮在蜀地整整憋了五年沒打仗,而在此期間,曹魏和東吳打了兩次滅國級大戰,魏軍的主力都在東線,西線防禦蜀漢軍的兵力並不多,而且防禦心態還很懈怠,想不到蜀漢會突然襲擊。

但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其可行性也就僅此而已了。因為魏延偷襲的幾個致勝因素,都過於理想化。

首先,從子午谷出秦嶺,速度一定要快,在魏軍沒發現之前就要突出去,否則會被魏軍包餃子。

但是子午谷很難走,魏延認為十天可從子午谷抵達長安,這過於理想化。

咱遠的不說,就說西安事變時,當時王耀武率51師在漢中駐訓。他當時就想走子午谷突襲西安,解救蔣委員長。但中央軍走了三四天,最後放棄了。原因就是太難走。

當然,不是說魏延就一定不能在十天之內走出去。只是說,魏延的想法太理想化。如果魏軍派幾個斥候巡邏,發現了蜀漢軍,魏延就前功盡棄了。

第二,夏侯楙必須要不戰而逃,蜀漢軍要第一時間迅速攻克長安。

這一點也很理想化,假如夏侯懋不逃呢?魏延豈不是進退不得了?

當然,也不是說夏侯懋就不會逃,陸遜偷襲荊州,糜芳、傅士仁也投降了,這說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但還是那個問題,把成功希望交給對方來掌控,這過於理想化了。

第三,諸葛亮大軍按期出與魏延會師,並能在潼關抵擋住東線魏軍的進攻。

這一點跟前兩點一樣,也是很理想化。其理想之處就在於——以為拿下潼關,就一定能攔住魏軍的增援。

眾所周知,潼關是天險,是扼守關中平原的門戶。可是,魏軍如果要攻關中,其實是可以繞過潼關的


歷史上,從山西到陝西,有龍門、蒲津、龍門三個渡口可以渡過黃河。其它歷史階段繞過潼關的例子就不說了,就說三國時期,就有成功案例。

建安十六年(211年),馬超與曹操會戰於潼關,徐晃趁馬超不備,就從蒲津渡口悄悄渡過了黃河,繞到了馬超身後,會合曹操把馬超包了餃子。

如果說魏延的奇兵兵力不足,只能防守潼關,而無法顧及黃河的幾個渡口,那麼魏延的下場肯定就跟馬超一個樣了。但如果分散兵力防守,魏延的兵力夠嗎?蜀漢軍的兵力夠嗎?

畢竟蜀漢軍拿下潼關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難點在於殲滅雍涼地方守軍。如不然,蜀漢軍就變成了當年的整編74師,中心開花,被魏軍東西夾擊。


下面再說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

諸葛亮之所以拒絕魏延的建議,主要是他有自己的戰略。他當時的戰略很明確,以趙雲疑兵吸引主力,自己親兵出隴右,馬謖在街亭攔截救兵拖延時間,目的就是拿下隴右

一個是拿下整個雍涼地區,一個只是想拿下隴右。這裡不討論諸葛亮和魏延的思路孰優孰劣,就說兩人戰略路線區別這麼大,諸葛亮怎麼可能不否決呢?



並且實際上,諸葛亮一次北伐,派馬謖去守街亭,實際上就是子午谷奇謀的翻版。只不過就是戰略規模縮小了而已。

按照子午谷奇謀的設想,蜀漢軍守潼關,關門打狗,把雍涼魏軍一網打盡;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守街亭,也是關門打狗,想把隴右魏軍一網打盡;

但是結果呢?馬謖沒守住街亭,蜀漢軍主力也沒打下隴右。

所以說,以諸葛亮一次北伐失利為例,魏延想偷襲子午谷,渾水摸整個雍涼,成功可能性太低。當時蜀漢軍戰鬥力就那麼回事,撐不起這麼宏大的戰略


最後說說魏延的真實想法和子午谷奇謀的真實性。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魏延其實並沒有提出過“子午谷奇謀”。

《魏延傳》的記載是:“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但是諸葛亮不允許。

也就是說,魏延是想單獨領兵,獲得更大的軍事自主權,他和諸葛亮分兵打。就像當年劉邦和韓信分兵,各打各的一樣。全文並沒有提過“子午谷”,也沒有提過偷襲的事情。

但是到了魏國人編寫的史書《魏略》中,那就編的有模有樣了。偷襲什麼全來了。讓人頗為懷疑記載的真實性。

我個人覺得,《三國志》中關於魏延的記載才更符合邏輯。因為魏延自視甚高,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單獨領兵,所以才提出了分兵建議。

並且魏延本傳中的“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記載也能佐證這種邏輯的正確性。

因為走子午谷偷襲長安,先決條件就是打魏軍一個措手不及。但諸葛亮一伐失利後,魏軍已有防備,這種先決條件沒有了。可魏延依然每次北伐都要申請自己單獨帶兵,這就表明魏延的目的並不是偷襲長安,而就是單純的就是想自己帶兵,不受諸葛亮節制。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想讓魏延分兵,那就不得而知了。大概率可能是因為他手上無衝鋒陷陣的將才可用,想讓魏延留在身邊吧。亦或許,諸葛亮對魏延的忠誠還不夠信任。


Mer86


首先,肯定一點,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在當時並不具備可行性!諸葛亮不同意他去,是很明智的!

據筆者所知,兵出子午谷的有這麼三個人(還有沒有別人就不清楚了),第一個是司馬勳,第二個叫高迎祥,第三個叫王耀武。是不是都很陌生?下面我們來一個一個認識一下:

第一個人是司馬勳。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東晉大將桓溫北伐,命司馬勳從子午道出兵,攻打前秦。計策是好計策,當時桓溫打敗了前秦軍,屯軍灞上,一旦司馬勳成功,長安唾手可得!

但很不幸,計策被前秦丞相王猛看穿,前秦以七千精銳騎兵在子午道以逸待勞,伏擊司馬勳,司馬勳大敗而歸。

第二個,高迎祥。高迎祥是李自成的前輩,這是第一任“闖王”!在崇禎九年,高迎祥兵發南山,直驅長安,但是,過子午谷的時候,遇到了山西巡撫孫傳庭的阻截伏擊,不僅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虜了!

第三個,王耀武。嚴格意義上說,他並沒有出子午谷。王耀武,國名革命軍第五十一師師長。西安事變爆發後,就在陝西駐紮的王耀武打算武力進攻張學良,營救蔣介石,定下來了子午谷出兵奇襲張學良的計劃,但是軍隊在子午谷走了三天,人困馬乏,物資裝備跟不上,不得已撤出。

通過以上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魏延的子午谷出兵計策是很不靠譜的,那麼它究竟有多不靠譜,我們來看一下:

第一,子午谷地勢太險峻!其實,子午谷不止一條道,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走的也是子午谷,但他走的是陳倉道(也就是魏延斬王雙的那個地方),並不是魏延提倡的子午道。子午道是子午谷中地勢最險峻的一條路了!從這兒走,短時間內根本走不出去!而且軍隊戰鬥力消耗太大,就算出了子午谷,還有多少戰鬥力可以打長安?另外,如果短時間內走不出去,消息一旦被洩露,那後果不言而明。

第二,蜀魏軍事實力的差距太大。

大家可能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比較大,認為蜀漢兵力富足,其實,當時蜀漢總人口28萬戶,還不到一百萬人呢!兵力撐頂了也就十萬人,魏國呢?四百四十萬人口,軍隊40萬左右。這樣的差距其實決定了蜀漢只能穩中求勝,一旦出現大規模失誤,他們輸不起!諸葛亮每次北伐最多也就五六萬人,而曹魏在西面的防禦兵力就達到了20萬。可想而知二者的實力有多麼的懸殊。魏延以長途奔襲的方式攻取長安,安全沒有可行性!當時曹真統兵駐紮在郿縣、郭淮在天水,負責長安守衛的是夏侯楙。就算魏延成功出了子午谷,就算夏侯楙水的很,被魏延攻下了城防堅固、兵精糧足的長安,那魏延還能剩下多少兵力?他否靠這些人馬擋住圍剿的大軍,守住長安呢?當然不能,最後的結果只能是魏延被一口吞掉,全軍覆沒!

這個時候不要指望諸葛亮可以分擔,他被郭淮死死堵在街亭、陳倉、五丈原一線,寸步難進!諸葛亮沒有幫助魏延的能力!

第三、魏延一單失敗,後果是蜀漢承擔不起的。蜀國本來就沒有人,魏延偷襲長安再帶去五千精兵,這五千兵被吃了極大消耗兵力國力已經是大問題了,那隨之帶來的士氣問題更是嚴重!到那時,曹真兵出大散關,直驅斜谷;郭淮走祁山,入白馬關。諸葛亮是很難抵禦得住的,如果真這樣,那北伐不僅會大敗,蜀漢甚至可能會提前幾十年滅亡!

正如毛主席評價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說的:“此計太懸危!”


玉樹臨風的九郎哥哥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在諸葛亮北伐時期提出來的。魏延的意思就是,他自己帶領5000名精銳士兵,同時再配5000名雜兵。由他帶領這支部隊,從子午谷出發。偷襲長安。在他偷襲長安成功之後,諸葛亮帶領主力出祁山,那麼關中地區就能拿下了。

諸葛亮當時沒有同意這個計劃。所以後人也經常說,如果這個計劃實施的話,說不定能夠成功,而一旦成功了,諸葛亮的北伐說不定也就成功了。說白了,就是用很少的部隊去賭一把,如果能賭對的話。其收益是非常可觀的。

在此我分析一下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

進攻長安的五條道路

從漢中進攻長安一共有5條道路。自西向東分別為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駱穀道和子午穀道。其中祁山道和陳倉道,相對而言地勢平坦,適合大部隊行軍,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也經常走這兩條道路。,而褒斜道。駱古道和子午古道。地勢崎嶇,道路狹窄,非常不適合行軍作戰,都是屬於冷門的道路。其中最冷門的就是子午穀道。因為子午谷的地勢是五條道路當中最為崎嶇最為難走的一條險道。

子午谷奇謀壓上的本錢其實並不小

那麼我們現在來看一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當中。所謂的5000精銳和5000名雜兵,對於蜀國來說是不是一個。能夠承受的損失。蜀國在當時的三國當中是人口最少的,不足百萬人能夠動員的兵力極限,在10萬人左右。5000精銳加上5000雜兵,總共就是1萬人,相當於蜀國極限動員情況下的1/10。所以一旦計劃失敗,損失的這1萬人,對於蜀國來說都是一個無法承受的損失。相當於總兵力的1/10。.總人口的1%。尤其是5000精銳更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諸葛亮表示,5000精銳的損失我承受不起

通過子午谷的可行性

按照魏延的說法,他帶著這5000精銳和五千雜兵,大概10天就能到達長安。但是事實是這樣的嗎?根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

人負米六鬥,卒自攜五日干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

沈括是北宋時期的人,根據他的記載,在北宋當時的情況下,後勤比例為1:1的條件下,整支軍隊大概可以支撐18天。魏延所說的10天到達長安,是在沒有考慮後路的情況下,也就是說這支部隊出發之後,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一旦失敗全軍覆沒。

那麼10天的時間能走出子午谷嗎?我們可以看一下後面的情況。魏國大將軍曹真曾經帶兵走子午谷偷襲漢中,結果遇到了連日的大雨,走了一個月還沒走到一半,路上遭到了蜀軍伏擊被打了回來。明朝末年的時候第一代闖王高迎祥也曾經走過子午谷,他用了15天的時間才走出來。結果他剛走出子午谷就遭到了明軍的埋伏,全軍覆沒。

▲第一代闖王高迎祥命喪子午谷

所以魏延所說的10天內通過子午谷其實是不可行的。

拿下長安的可能性

那麼我們現在假設,魏延即便能夠在10天內走出子午谷。那麼他能夠拿下長安嗎?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當中。他能夠拿下長安的前提是,長安太守夏侯懋是個白痴。但是關於夏侯楙是個白痴的說法,是在《三國演義》裡面說的。在《三國演義》當中,為了展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主動出來給諸葛亮送人頭,結果被打成了豬頭,兵敗而亡。

▲夏侯楙究竟是不是白痴,其實很難說

而在實際的歷史當中夏侯懋是夏侯敦的兒子,他娶了曹操的女兒,只是說這個人喜歡做生意,在長安開了很多酒館和夜總會,當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當時已經不在長安了,被調到洛陽做官去了。夏侯楙究竟是不是一個白痴這不是魏延說了算的。

而且長安在歷史上也是多個王朝的首都。城高牆厚,不是那麼容易拿下的。蜀軍的攻堅能力向來不強。而且魏延的部隊都是輕裝上陣,在沒有重武器的情況下,長安基本上不可能能打下來。

即便能夠順利拿下長安,也守不住

那麼我們現在假設魏延運氣再好一些。她真的遇上了一個豬頭,在長安當太守。他真的順利的拿下了長安,但是他守得住嗎?按照魏延的計劃,他要堅守長安20天,他將面對著東邊潼關魏軍,西邊隴右方向而來的魏軍,南邊從武關方向而來的魏軍。此外,洛陽方向的魏軍也可以繞過潼關進攻長安。當時魏軍領兵的大將,有曹真、司馬懿還有張郃。這些人一旦四面合圍,魏延能守得住嗎?

▲張郃表示,魏延你儘管放馬過來吧,我的大刀早已飢渴難耐了

而且魏國多騎兵,蜀國主要是以步兵為主,在速度上來說,蜀軍,追不上魏軍,到時候諸葛亮也很難援救魏延。

因此長安即便能拿得下,也很難守住。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其實是不可行的。一是在於一旦失敗,這種損失蜀國承受不住;二是子午谷基本無法在10天內通過;三是即便能夠通過子午谷,長安也很難拿下;四是即便拿下長安,也很難守住長安。以上條件來說,個個都非常難實現,而且個個都要能夠實現。所以子午谷奇謀,實際上並不可行。


老威觀史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說說這所謂額子午谷奇謀倒是怎麼樣的軍事構想,居然讓後世的史學家爭論如此厲害呢?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聞名的子午谷奇謀:仿效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親身帶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按照魏延的設想,如果此舉成功,則半年之內,天下便可初定也

有如此妙計,為何諸葛亮不用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魏延是作為將軍的角度提出這個設想,但是魏延此舉無疑是把自己和五千精兵當成了奇兵,想要出奇制勝,然而諸葛亮作為統帥,他考慮得必須更多。魏延這招有兩個最大的缺陷,一來諸葛亮必須拖住司馬懿而魏延自己必須快速拿下潼關,如果不行,對不起,魏國的關中重兵集團分分鐘就能吃掉魏延,此計太過於兇險,不是諸葛亮能夠接受的

二來曹魏和蜀漢的國力相差巨大,諸葛亮每次北伐絕不會超過十萬人。就算魏延拿下了關中,這十萬人也很難吃下司馬懿雍涼兵團並且抵住來自洛陽的曹魏中央軍的進攻,有人說東吳也會起兵啊,但是曹魏在東吳一樣有重兵把守,興不起風浪,所以小編以為,諸葛亮的目的應該只是拿下涼州,循序漸進,擴充自己的實力為下一次北伐做準備罷了,正因為戰略目標的不同,自然不同意魏延的計謀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可行性嗎,只用精兵五千,諸葛亮為何不同意?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簡單剖析一下。

子午谷的地理位置。

子午谷是陝西秦嶺山脈中的一段,南北縱向,大約近六百六十里,北方出口稱:子口;南方出口稱:午口。此乃所謂的子午谷。

秦嶺又稱為終南山,山勢西高東低,成為劃分長江、黃河的分水嶺,而子午谷就圍在其中,所以秦嶺的地勢造就了子午谷的險要。子午谷兩邊懸崖峭壁,下面波浪翻滾,上面棧道無數,可以說高山之險峻,路途之兇惡,是大家難以想象的。

子午谷奇謀的推出。

公元228年,蜀漢經過多年的準備,要發動對曹魏的全面進攻。諸葛亮上表後主劉禪《出師表》,為完成先主劉備的遺願:北滅曹賊,匡扶漢室。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進行了精密的佈署,周密的計劃。而軍事進攻分別出現了兩個不同的計劃。

諸葛亮的計劃。一是派一支疑兵出箕谷,佯攻湄縣,以吸引魏軍主力 ;二是大軍安以坦道,攻取隴右四郡,切斷魏關中與河西地區的聯繫 ,為進一步攻取關中和河西打下基礎 。這個計劃保險。

魏延的計劃。魏延率領五千精兵,還有後勤兵五千,從子午谷快速行軍,必需十天走出谷口,並且一舉拿下長安。諸葛亮帶領蜀軍大部隊進入斜谷,擊敗曹魏的主力軍,二十天抵達長安,兩軍會師,奪取關中廣大地區。

魏延引兵從子午谷小路過,諸葛亮走大路,長安太守夏侯懋非良將之才,魏延殺他個措手不及,咸陽以西唾手可得,以此為根據地,將來就能統一中原,平定天下。這個計劃冒險。

魏延計劃的可行性。

(一)聯吳抗曹。北拒曹操,南聯孫權 ,一直是蜀漢的戰略外交政策,這個政策什麼時候都是保命的政策。

只有聯合吳國才能牽制曹軍,使他們無暇西顧之機,蜀軍趁機從子午谷偷襲長安,而魏軍在短時間內無法調動重兵,從而使蜀軍成功奪取長安。這就需要與吳國宏密切聯繫,讓陸遜、諸葛謹等名臣大將在長江一線,合肥、襄陽等重鎮發動大舉進攻,牽制住魏軍主力,前提是吳兵願意付出巨大代價,必須有相應的利益分配。

(二)必須出其不意。魏延的計劃成功的實施必須突然襲擊,平地一聲雷,讓曹軍防不勝防,如在大夢中醒來一般。趁劉備以及關羽、張飛等名將的逝世,曹蜀五年沒有發動戰爭,在和平思想的麻痺下,蜀軍以閃電戰襲擊曹魏,出敵不意。

(三)必須兵貴神速。一旦決定偷襲長安,必須做好保密準備工作,以高速度行軍到達目的地,迅速佔領軍事戰略要點,險關重地,一旦消息外露,或者落在魏軍增援軍隊後面,這個計劃就破產了。速度成為此次偷襲的關鍵。

(四)必須速戰速決。這次襲擊內必須快速佔領長安,外必須打退曹魏援軍 ,蜀軍的大部隊集結到位 ,作為這次指揮的領導,必須決伐果斷,雷歷風行,速戰速決,一戰成功,這樣機會只有一次,不會再有下一次。

魏延計劃的不可行性。

(一)你肯定能按照計劃到達長安嗎?魏延從子午谷到長安必須十天抵達,諸葛亮從斜谷出發必須二十天完成任務,兩者必須按這個計劃嚴格執行,兩軍才能會師。否則,如果出現差錯,首尾不相呼應,就會被魏軍分割包圍。

其實這個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子午道全長六百六十多里,兩邊懸崖絕壁,中間是濁浪滔天的大河,整條子午道沒有什麼可憑藉的,唯一通行是架在岩石上的棧道,如果棧道完好無損,通行無阻還好說,如果那一條棧道壞了,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修理,你能保證十天到達長安嗎?諸葛亮大軍也面臨同樣問題。兩年後曹真伐蜀,十天才走了一半路程。

(二)你能保證順利佔領長安嗎?長安守將夏侯懋得知魏延襲擊長安,他會產生畏懼心裡,一定要棄城逃跑,魏延沒有遇到阻擊,順利奪取長安,你自認為夏候懋因怯而無謀,一個膽小怕鼠的庸才。反之,如果夏侯懋死命抵抗,拒不投降你怎麼辦?

長安城周長八十里,經過歷代人修建,城堅池深,防禦牢固,那不是一時半時就能攻下來的,雍州刺史郭淮是曹魏名將,他就在咫尺之遙,如果夏侯懋固守待援,郭淮以急行軍的速度來支援,魏延這五千精兵,能不能受得住城內外夾攻?不要欺負曹魏無能人。

(三)你能準確判斷曹魏援軍二十天才能到達?魏延說:比魏軍合聚東方,尚須二十日。這不過是根據常理推斷而已,事情的發展常出人意料之外。曹魏援軍二十天才能到長安,這判斷依據是什麼?可靠不可靠?自古以來兵家雲:兵貴神速。司馬懿平定新城,孟達估計司馬懿至少一個月,而司馬懿只用了八天時間,孟達兵敗身首異處,孟達的悲劇還不引人深思。

諸葛亮大軍進斜谷走千里之路,他能保證曹魏援軍到來前先到長安,萬一不幸中途遭遇強大的阻擊,路程耽誤了怎麼辦呢?魏延抵抗不住曹軍,被他們消滅掉,而諸葛亮消息未知,帶領大軍走出斜谷,魏軍圍攻賭截,聚而殲之,這後果不堪設想。一旦諸葛亮全軍覆滅,成都沒有兵卒,蜀漢滅亡在旦夕之間,讓人不寒而慄。

我們從上面分析魏延子午谷奇謀計劃的可行性和不可性,就不難看出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了。

魏延的計劃用於兩個字概括:冒險 。再形容一下就是過於冒險。一旦不成功 ,就有滅頂之災;一旦成功,那可功成名就,一戰成名。

魏延的計劃高風險高收益,只是一個典型的賭博策略,企圖用五千精兵,突襲長安,進而一舉鯨吞整個關中,可謂氣吞萬里如虎,想家力極其豐富,但極其冒險的行為。

諸葛亮一生唯謹慎,他固然是謹慎, 但他絕不會拿全軍,甚至整個國家的利益去賭博的,這個計劃要是破產,那可是亡國的結局,這樣的責任誰承擔呢?誰也擔當不起,這千古罵名。

魏延這個子午谷奇謀,是從兵仙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受到啟發而設想的計策。但是韓信瞞天過海的謀略,人家抱著必勝的信念,具備成功的條件,事實證明 ,他們甚至沒有損失,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陳倉。而魏延這個計劃太過於冒險,一切都在猜測之中,就想大賭一把,成則王,敗則冦。

諸葛亮一向思慮周密,部署嚴謹,難到他就沒有想到這個計劃,劉邦和韓信的故事,大概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有點常識的將領都會聯想到。既然想到這個計劃,為什麼不採用,因為兵出子午谷的奇襲勝算率極低,風險極高。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一個偉大的構想藍圖,如果蜀強魏弱,蜀漢國力強盛,曹魏常年積弱,子午谷奇謀就是一個威震天下的戰略規劃,然而,蜀漢無論那方面都不佔優勢,用賭注去賭一個國家的未來,實在不可取。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謀計劃實施,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魏延提出過兩次子午谷奇謀,第一次子午谷奇謀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提出的,魏延請求諸葛亮給自己一萬精兵,從子午谷奇襲長安,模仿韓信暗度陳倉的戰術。諸葛亮認為長安駐紮重兵,子午谷崎嶇難行,拒絕了魏延的請求。之後魏延又請求諸葛亮給自己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奇襲潼關,結果諸葛亮再次拒絕了魏延。

諸葛亮拒絕魏延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點原因:子午谷崎嶇難行,子午谷綿延數百里,道路異常崎嶇艱難。子午谷奇謀並不是魏延的專利,曹魏的大將軍曹真,明朝的闖王髙迎祥都曾經使用過子午谷奇謀。

曹真的部隊在子午谷遭到了連綿大雨,沒有到達蜀漢就被迫撤軍了。闖王髙迎祥的結局更悲慘,髙迎祥可能是看過《三國志》,所以才會原封不動的使用了魏延版本的子午谷奇謀。結果髙迎祥被明軍在子午谷中伏擊,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

第二個原因:曹魏關中軍團實力強勁,諸葛亮不敢輕敵。魏延的性格非常狂妄,根本看不起其他的將領。曹魏在長安一帶駐紮數萬軍隊,洛陽和許昌魏軍有十多萬人,曹真、司馬懿、張郃都是用兵高手,魏延想要攻佔長安並不容易,守住長安更是難上加難。

魏延認為曹魏的將領都是庸才,只要蜀軍從子午谷出現,曹魏的軍隊必然會望風而降。實際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曹魏的軍事實力遠勝於蜀漢。諸葛亮一直穩紮穩打,尚且被曹魏擊敗,更何況魏延孤軍深入。

第三個原因:蜀漢輸不起一萬精兵,魏延的計謀一旦失敗,蜀漢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蜀漢滅亡的時候,人口只有94萬,軍隊只有10.2萬。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蜀漢的兵力大約有10萬人,由於大量部隊用於運糧,諸葛亮能夠用於作戰的軍隊只有幾萬人。

魏延索要一萬精兵作為突擊部隊,諸葛亮還需要派遣數萬人在涼州給魏延打掩護。一旦魏延在長安被圍殲,諸葛亮在涼州的部隊必然軍心渙散,所造成的嚴重後果遠勝於街亭之戰。

從這幾點問題來看,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計謀,是一次非常精明的決斷。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諸葛亮要比魏延考慮的更多。假如諸葛亮同意魏延的計謀,蜀漢很可能會提前30多年滅亡。


史海泛舟擺渡人


被司馬懿稱為“亮真天下奇才也!”的諸葛亮,又豈能看不出“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但他為何不同意呢?

其實,對於蜀漢來說,就算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失敗了,只不過損失5000兵馬,並不能使蜀漢傷筋動骨,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而諸葛亮考慮的應該是成功後能否保住這份勝利果實,這應該才是諸葛亮否定魏廷的子午谷奇謀的關鍵所在。

如果,魏廷的子午谷奇謀切實可行,諸葛亮又豈能不顧全大局。顯然,至於一些人所說的權爭陰謀論、諸葛亮不通兵法等說法,應該是避重就輕之談?

因此,諸葛亮之所以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在於能否成功的問題,而在於他認為應該無法保住這份勝利果實,最終的結局還是失敗,而且更加危險,那又何必去冒險呢。

兵力不足,難以與收復失地的魏軍相抗,反而還會加速蜀漢的滅亡

建興六年(228年)二月,如果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取得諸葛亮的支持,並根據計劃,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出褒中,經秦嶺東,過子午北,10日後順利抵達長安。鎮守長安的魏國安西將軍夏侯楙,也如預料那樣“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同時,諸葛亮率大軍趁機“從斜谷來,必足以達”,也順利抵達長安。

暫且排除長安城中副將、長史等官員,皆不抵抗並投降,而魏延和諸葛亮的大軍不損一兵一卒全部進城。

此時,曹魏的都城洛陽距長安約370公里、隴右的天水距長安約340公里,而長安周圍幾乎多為關中大平原,利於戰馬奔行。同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明帝曹叡已經任命司馬懿為主將。

假如,曹魏從洛陽和隴右同時出兵,又由司馬懿持帥收復長安。戰爭緊急狀態,基本可以做到7日調兵和準備糧草,10日行軍,最多20天就能抵達長安。

大家都知道,蜀漢總軍力約10萬多點,除掉防範東吳的駐江州兵力2-3萬,防範南中叛亂的2-3萬兵力,守衛成都的2-3萬兵力以及各郡縣的留守兵力,諸葛亮能夠運用的機會兵力,最多就有3左右。就算諸葛亮出兵長安時,並已從成都抽調援軍,但援軍的極限最多也就2萬,並早於曹魏大軍抵達長安。

但是,以曹魏的實力,抽調個15萬左右的兵力應該一點問題都沒有。關鍵,長安還是曹魏首都洛陽的西部屏障,曹魏很有可能會起傾國之兵進行爭奪。到了那時,曹魏可能就是二十、三十萬兵力了,可是蜀漢的長安兵力的數倍。

如此以來,諸葛亮駐守長安的5萬兵力,還能堅守多久,後勤補給又將如何解決?

這時,就算諸葛亮能夠長期堅守,一旦曹魏於長安城外圍深挖壕溝,排布鹿角,嚴防死守,再派一路大軍入侵漢中。那時,蜀漢又將如何抵擋,豈不面臨提前亡國的危險。

因此,也可以說,子午谷奇謀猶如蛇吞大象,不但難以消化,而且也無法一口吞下。那時,諸葛亮又如何對得起劉備臨終時的託孤之重。

地勢利魏而不利蜀,易使佔領的長安成為孤城

為何諸葛亮和姜維北伐的目標,始終是隴右(雍州和涼州)之地而不是長安呢?

因為隴右南依秦嶺與蜀漢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臨黃河,東據隴山,而隴山又南接渭水,北近黃河,綿延數百里。因此,若得隴右,可派兵防守於隴山各隘口,足可阻擋曹魏的進攻。然後,利用隴右平坦的地勢,屯田積糧,將會極大節省從蜀地翻山越嶺運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同時,還可利用隴右盛產駿馬的優勢,發展騎兵,然後才有與曹魏爭霸中原的條件。

例如:隗囂部將王元曾塞斷隴道,依靠堅守隴坻的彈丸之地,抵抗劉秀東漢大軍長達四年之久。

再如:諸葛亮否定魏廷的子午谷奇謀後,選擇先取隴右,並已佔領隴右的絕大部分城池,只要馬謖能夠守住街亭,隴右的其餘城池,基本抵擋不住蜀軍的進攻,很快也會被全面佔領。然後,只要攻下郿縣,便可直達長安,實現北伐的初步戰略目標。只是,令人惋惜的是,在最關鍵的崗位,諸葛亮卻用錯了馬謖,進而造成了北伐大好形勢的破滅。

但是,在這些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倘若蜀軍佔據長安,曹魏的騎兵必將阻斷蜀漢的運糧路線,長安豈不成了一座孤懸之城,伐蜀大軍必將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

正所謂:“得地失人,人地皆失。得人失地,人地皆得。”可見,魏延與諸葛亮的想法恰恰相反,魏延的出發點是攻城略地,注重戰術層面,實乃為將的本份,並沒有錯。只不過,諸葛亮的出發點則是蜀漢國力的方方面面,更加註重全局的戰略層面,實乃為相的本份,更加沒有錯。不過,相比之下,諸葛亮否定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無疑是非常明智的決策。


祥子談歷史


1.魏延看到了魏國的混亂局面

2.魏延清楚那個駙馬就是頭豬

3.魏延熟悉出兵路線作戰方式

4.魏延精通各類防禦戰事佈局

5.魏延打算奇兵偷襲就地補給

7.魏延是奇兵有大部隊作後盾

子午谷奇謀,佔天時地利人和

佔天時:魏國內部發生了混亂

占人和:守將駙馬就是頭肥豬

佔地利:名將帶精銳奇襲毫無防備城市

那是魏延親自帶兵去奇襲,會沒把握?

魏延作為僅存少數身經百戰的名將之一

魏延不會嫌自己命長,官職只比諸葛亮低

歷史上,諸葛亮只有戰略眼光,不會打戰

可以這麼說,十個諸葛亮也不如一個魏延

看看魏延漢中的防禦策略,非常精通防禦

精通防禦的人,帶兵去偷襲毫無防備的人

攻得下來,也守得住,誇張一點說吧

魏延到城下,亮身份,敵人就開城投降了

畢竟魏延作為身經百戰的名將,名聲在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