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會主動放棄大片已據有的領土?且不收復?

南渡唐後人


明朝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一直秉承“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不割地”的原則。不過如此有骨氣的王朝,卻主動放棄過大片領土。明朝不得不放棄這些領土,有兩方面原因:一、不能解決邊疆的少數民族問題;二、財政不足以支持這麼大的疆土

(明朝的疆域)

一、不能解決邊疆的少數民族問題

元朝和清朝都是遊牧民族所建立起來的王朝,它們一方面比漢家王朝更重視邊疆問題,另一方面因為同是少數民族,所以在解決邊疆少數民族問題上有天然的優勢。例如清朝時期,滿族和蒙古族關係非常好,清朝的皇帝也多信奉藏傳佛教,因此很容易拉攏蒙古族和藏族。

但明朝不同,當時的中原王朝常常視自己為正統,而把周邊的部族稱為蠻夷。因此,邊疆的少數民族問題往往得不到妥善解決。當懷柔和武力都不能解決此問題時,只好主動放棄。因為當時的這些地區,中原王朝一是不能很好的加以管理,二是在當時看來多是不毛之地,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是雞肋。

(明長城沒能抵禦少數民族的入侵)

二、財政不足以支持這麼大的疆土

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明史》

在明朝初期,疆域非常廣闊,達997萬平方公里,遠超現在。但是疆土越大,對於國家來說,治理的難度也就難度越大。為了安撫邊疆地區,明朝在初期採用懷柔的政策,也就是用金錢收買,但是人的貪婪是無止境的,當朝廷的賞賜不能滿足他們的貪慾時,他們就會起兵造反。明朝為了平叛,一方面花費大量的財力修築長城,一方面又要加強軍備,導致國家財政日益困難。

當時的財政和平叛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一方面不能很好的平叛,一方面又要大量的經費投入來解決叛亂問題。因此從明朝中期開始,朝廷只能主動放棄一些叛亂地區,比如安南。

(傲慢的乾隆接見西方使節)

總結如下:

明朝放棄的領土多是邊疆地區,這些地區局勢動盪,明朝很難加以控制,即使收復也會消耗國力,因此索性放棄。可以說,明朝對邊疆問題的不重視是中原王朝一直以來的通病。狹隘的“天朝上國”觀念以至於影響了後來的滿清,當西方的使者來訪時,清廷視他們為蠻夷,把他們的科技看作雕蟲小技。


風雪赫連城


明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疆域在不斷縮小。從朱元璋統一開始到朱棣第五次北征結束這段時間,明朝的疆域處於擴張期,北部越過長城,在漠北建立了衛所;東北則建立奴兒干都司,控制了該地區的少數民族;西南則趁安南內亂,出兵紅河流域,拿下了安南地區,將明朝的疆域擴展到最大。但在此之後,明朝控制區域開始急劇收縮。

永樂皇帝五次北征,雷聲大雨點小,不僅沒有完成預定 的戰略目標——清除漠北所有的蒙古勢力,還極大地耗費了國內的資源,自身元氣大傷,財政衰竭,社會疲敝,從此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遠征。繼任者朱瞻基(朱高熾在位時間不長,略過)為了恢復國內的秩序,不得不放棄對外所取得的惡某些利益。於是乎,奴兒干都司名存實亡,安南被放棄,長城以北的衛所被拆除。

朱棣後期到朱瞻基時期,是明朝徹底滑向保守的開始。

朱瞻基之後,明朝的控制範圍持續縮小,北方的防線一直不穩,西北的哈密衛在正德年間被吐魯番奪取,明朝失去了唯一一塊西域的根據地;而河套地區也逐漸被蒙古部落所蠶食(明英宗時期開始)。到明朝萬曆年間,明朝控制下的區域僅有三百萬平方千米。

明朝本身的某些特點,決定了其疆域只能越來越小,而在失去之後,不可能再次奪回。

明朝的軍事制度採取衛所制與軍戶制,軍戶為半農半兵而非職業軍人,戰鬥力自然要低下。軍戶以衛所為單位,接受衛所長官的管轄。這種管理體制下,軍戶的直接掌管者為衛所長官,由於衛所眾多而朝廷無法逐一管理。時間一長,衛所長官便對衛所具有了絕對的控制權,他們侵吞衛所田地,成為軍事地主,奴役軍戶為其服務,軍戶成為了軍事農奴,平時疏於訓練,戰鬥力進一步下降。軍戶不堪奴役而逃亡之事常有,而軍隊指揮官則不上報,造成吃空餉的現象嚴重。

在這種制度之下,明朝軍隊只能勉強承擔抵禦零散蒙古騎兵入侵的任務,至於開疆拓土收復失地,實在是能力不足。

資金匱乏也是明朝無力收復失地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軍事行動需要大量的資金方面支持,否則難以進行。明朝則恰恰是重農抑商最為嚴重的朝代,明朝對於農民的壓榨和對商人的打壓,前所未有。朱元璋的戶籍制度,將農民嚴格束縛在土地上,後來明朝的藩王不斷兼併百姓土地,甚至皇帝也建立皇莊圈地,造成土地兼併急劇膨脹,農業稅收大幅度減少,民怨沸騰;而明朝實施海禁政策,斷絕一切民間貿易,因而走私猖獗,尤其是十六世紀,雖然研究表明當時西班牙從拉美地區運往亞洲的白銀大部分流入明朝,但其流向是走私商人,而非明朝國內,這些資金對於明朝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幫助。錢不過夠,則兵不行。

財政,軍事的嚴重缺陷,已經制約了明朝的對外擴張,雪上加霜的是,明朝似乎根本沒有對外擴張的動力。對外擴張,或者收復失地,是一個長期的階段,因此要保證決策的可持續性和延續性。在君主專制體制之下,君主的意志便是政策,因此要保證政策的穩定性,無非兩種方法:一則選定與前任君主具有相同價值取向的繼承者;或者一位君主存活的時間夠長,以至於其能在自己的任期內完成軍事行動。然而,明朝皇帝,這兩項都做不到。

明朝的皇位繼承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的原則,皇子的素質對於其能否繼位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再加上明朝對於皇子的教育並不重視,導致政策的延續性很差;再加上,明朝皇帝普遍短命,皇位更迭頻繁,自然無法實施並完成開疆拓土這類長期工程。

從本質上來講,明朝固化社會階級,斷絕對外聯繫,重農抑商,全力鞏固小農經濟,可見這個王朝從本質上是封閉,落後的,既無對外用兵的經濟動力,也不存在對外擴張的心理需要。而在古代世界,不去征服,則會被征服,於是,終明一朝,都是在不斷地喪失土地。


庭州行者


根據明史的記載,明初的疆域最大,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長11750裡,南北10940裡。但是從明成祖朱棣開始,朱高熾父子,到嘉靖,明朝的疆域不斷的縮小,明朝放棄了大片的領土。


我們捋一捋明朝主動放棄的領土有哪些?

1.明成祖朱棣放棄大寧,東勝衛內遷放棄了河套地區。

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的政策,燕王朱棣起靖難軍,當時兀良哈出兵幫助了朱棣,朱棣在成功攻佔南京後,為了感謝蒙古兀良哈,將大寧都司(北平行都司) 全部內遷; 朱棣即位以後,大寧遲遲沒有恢復,這樣,在長城以北形成數百里的“真空”地帶。明代中期以後,草原部落紛紛湧向這裡,給明朝邊疆帶來巨大壓力。

東勝衛是明初設置於鄂爾多斯地區的衛所。朱棣將一批邊地衛所內遷,其中東勝左衛遷至盧龍縣( 今河北盧龍縣) 境,右衛遷至遵化縣( 今河北遵化市) 境。

2.仁宣時期放棄了安南等地。

1407 年越南胡朝推翻陳朝後又被大明攻滅,安南做為郡縣劃入明朝版圖,前幾年由於明成祖朱棣派去管理的官員重視生產,輕徭薄賦,當地經濟發展恢復迅速。但好景不長,後繼的官員貪汙腐敗,長期苛捐雜稅,導致民怨甚大,又加上在當地平叛和剿匪的明軍將領輕敵自大,指揮失誤,致使當地武裝叛降無常,起義不斷。最終在1428 年宣宗朱瞻基時期,明朝遣返官吏,撤兵遷民,放棄了安南。

3.嘉靖帝時期,放棄了哈密衛和河套地區

,自此除了東北以外,明朝放棄了長城以北的其他土地。

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明史·志十六》

明朝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均不允許實行收復失地的行動


閔不克


明朝主動放棄領土是指:朱瞻基執政時期主動放棄了已經實行郡縣制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當時的安南,現在的越南。

朱瞻基這一行為,也就意味著朱棣時期打造的海陸並進互為犄角之勢,對西方列強形成巨大戰略威懾的意圖徹底破產,明朝在中南半島的影響力瞬間減弱,西洋嚮明朝朝貢體系徹底崩潰。

其實朱瞻基這樣也是被形勢所逼,不得已而為之:

一、當時明朝在安南的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明廷財政壓力巨大

朱棣在安南設立了郡縣之後,為了保持安南的穩定,朱棣派了大量明軍駐紮安南,而明朝政府每年不得不把鉅額錢財投入到安南!

據明史記載:自永樂五年朱棣在安南設立郡縣以來,每年明政府都要投入大約300萬兩的軍費開支,這都是交趾地區的原住民反抗明朝的結果,因為對交趾原住民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管制是需要大量時間的。

二、當時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已經穩定,明朝的戰略中心需要向北疆轉移

明朝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對西南地區保持強有力的軍事威懾力,而云南和交趾都是明朝進入緬甸的兩條主要幹道,所以明廷控制安南時就是為了加強對雲南的統治,形成東西兩條陸路軍事戰線!為了對印度洋形成軍事威懾力,明政府在雲南花費巨資打造了三宣六慰司。

但在元朝時期西南地區就已經是中央的管轄區,所以對明朝來說,穩定西南反而比穩定交趾要容易得多。所以朱瞻基不得不從安南撤軍!

朱瞻基的這一行為,和鄭和的下西洋行形成了互補形勢,鞏固了明朝在西洋朝貢的體系,為實現“萬國來朝”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朱瞻基放棄安南,不能說是完全錯誤,但對明朝後期的影響非常大,不僅失去了朝貢體系,更重要的是明朝從此失去了遠洋航海的保護,從此明朝再也沒有在航海大時代做出過什麼有力的貢獻!


公元前


明朝主動放棄的大片領土,應該是指的在明成祖朱棣時期佔領的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明朝在明宣宗朱瞻基時代,最終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放棄安南,而且之後明朝並未再派兵去佔據安南。

在明成祖時期,由於安南的權臣發動叛亂,最終驅除了原有的王室,而明成祖朱棣得知之後派軍隊護送王室後裔返回安南,結果遭到越南軍隊的伏擊。朱棣大怒,後來派大軍由名將英國宮張輔前往安南征討,在絕對優勢兵力面前,越南的軍隊自然無法抵擋中原王朝軍隊的進攻,很快就被明朝給佔領。

以明朝當時的實力佔領安南只不過是小菜一碟,但是想長期維持在安南的佔領卻是相當的困難。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越南地形複雜,明軍的後勤補給相當的不容易。別說古代了,事實上到了現代社會打越南那一會,為了給軍隊運輸武器彈藥就費了老大的勁。二戰之後,美國在越南也吃盡了地形的苦。

當時明朝維持一支在安南的戰領軍,可謂是耗費銀錢巨大。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可能為了臉面還不得不強行維持,但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代,皇帝和眾大臣就認為,維持一支在安南的軍隊實在是有些得不償失。所以後來明朝的軍隊就撤出了安南,而安南新的黎氏王朝像明朝稱臣,這樣對雙方來說可謂都是相當有利的。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不是主動放棄,而是不得已而為之。至於明初洪武朝和永樂朝的北伐,大都是後人吹噓而已,其成果乏善可陳。

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以後,實力大減,丁口稀少,力量有限。如果洪武朝的北伐蒙古草原成功,就不會出現十幾年後丘福二十萬人馬被蒙古人圍殲;如果朱棣五次北伐成功,就不會僅僅朱棣死後25年,五十萬大軍在明朝境內、首都門口被全滅,國內最精銳的三大營灰飛煙滅、皇帝還被活捉。

仔細翻閱了一下永樂大帝的北伐,最大的成功居然只是殺敵幾百人,根本沒用更多戰果。永樂大帝況且如此,其他不肖子孫更差了。接著富饒的河套地區丟了,西部邊界被壓縮到嘉峪關,東部邊境在遼東九連城。


哀公問宰我


朱元璋在派大將北伐的時候,特別要求大將要善待元朝皇室,給予元朝皇室足夠的尊重。同時,他還迅速組織人馬為元朝修史,通過修史,以此更明確對元朝的認可。

既然朱元璋承認元朝的“前朝”地位,因此,照理說,他沒有把前朝的版圖給全面繼承,就實在是一件應該遭到詬病的事情。就像宋朝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而被後世詬病一樣。

(明軍北伐)

不過,事實上,我們其實很少詬病明朝,並沒有覺得明朝沒有全面繼承元朝的版圖,是一件值得指責的事情。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一是明朝多次北伐。

明朝雖然並沒有繼承元朝的全部版圖,但是,正如我們前面說過的,明朝和宋朝比較起來,獲得了吐蕃之地,重新獲得河西走廊以及遼東之地。中華民族的整體骨架不但沒散,而且還略有增加。

另外,明朝為了收復所有元朝的版圖,非常努力。朱元璋曾八次北伐,後來朱棣又五次北伐。最遠的時候,打到了貝爾湖一代,並且對蒙古殘餘勢力給予了摧毀性的打擊。所以,明朝沒什麼值得指責的。

(藩屬國嚮明朝朝貢)

二是明朝並無遺地。

北方在古代大部分時間是不毛之地,苦寒之地。許多少數民族雖然生活在這片區域裡,但是他們並沒有對這片區域真正擁有。他們在這片區域裡過著遊牧生活。他們對於這片區域來說,只是行色匆匆的過客。

當蒙古人南下,獲得中原地區以後,這一大片土地,實際上蒙古人也已經放棄了。雖然說名義上這一片土地歸元朝所有,但是蒙古人很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所以說,元朝並不算實際擁有這一片土地。

既然這一片土地並不實際歸元朝所有,明朝沒有收復,也是情有可原的。

三是明朝藩屬政策。

明朝沒有完全把元朝北邊的土地拿下來,其實是想實施藩屬政策。這個政策,也是古代中原國家經常實施的一個政策。因為如果把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地全部打下來,不但很困難,而且管理的成本非常高。如果採用藩屬政策,並不打下來,只要這些地區承認中原國家宗主國地位就行了。這樣的話,反而比收復了這些地方,更有利於中原國家的穩定。

元朝北邊的領土,明朝採用的就是這個辦法。在對蒙古人進行多次北伐,並且分化瓦解以後,蒙古人基本上都承認了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和明朝確立了藩屬關係。所以,也就用不著拿下來了。



清水隱士


沒有一支能長期幾代吃苦耐勞持之以恆的軍墾戍邊隊伍,同樣是恢復的漢唐故土,明交趾早早放棄與清西域百年不懈對比明顯。


1CN


謝謝,中原王朝對不能耕種的土地沒有興趣,也沒有辦法管理長城以北,打下那裡,只是為了打擊遊牧民族,防止他們入侵中原,

遊牧民族之所以不斷南侵,並不僅僅因為民族性,而是那裡不適合人類居住,高寒、乾旱、物資匱乏,一場大雪就能把牲畜,甚至部落的滅亡,這也造就了他們的野蠻性格。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那裡並不適合耕種,打下來沒有,還需要高昂的管理成本,即使如此,還是沒辦法管理

如果想管理,必須遷徙數十萬老百姓,給他們修建城池、住宅,從中原運輸糧食物資過去,十萬大軍保護城池,問題是,不能自給自足,得長期輸血。

不僅僅是這個問題,三代之後呢?等老人們都死了,新出生的人可沒有一點中原的情節,不讀四書五經,長期遊牧,不就成了新的遊牧民族了?那樣有什麼意義?

所以啊,打下那塊很容易地盤,守住他很難很難,且得不到任何實際利益,很可能拖垮了自己


南朝史詩


農耕民族的政權只對適合農耕的土地感興趣,從來只把長城之內當成自己的國土,漢、唐皆是如此,唐朝詩人們的邊塞詩就已經很清楚的表達過了。明朝只是沒有像漢、唐一樣,在不是國土,而只是勢力範圍的西域、大漠等地駐軍,建立軍事基地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