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導讀☞萬物在微妙的平衡中共存,生命在不斷的循環輪迴。

1994年,迪士尼經典動畫《獅子王》上映。25年後,通過CG動畫技術重新制作的真人版《獅子王》再次上映。25年前,我們只看到了獅王的榮耀迴歸。如今,從佛教角度進行品味,收穫不一樣的《獅子王》。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Elton John - The Lion King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獅子,是百獸之王,在佛教的許多經論中,都用獅子來比喻佛陀的無畏與偉大。

如《大智度論》記載,獅子在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所以稱為人獅子。

《略出經》中說:“於菩提樹下,獲得最勝無相一切智,勇猛釋師(獅)子。”佛陀以無畏音聲說法,如同獅子的吼叫,所以

也稱佛陀說法為“獅子吼”。

此外,諸佛菩薩攝化眾生的法門也稱“師子法門”,即以獅子王來彰顯諸佛菩薩的功德。

《涅槃經》中,以獅子吼列舉21事一一配以菩薩的法門。

《寶雨經》則列出菩薩的10種善法一一比喻獅子王。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25年,

不管木法沙、辛巴等等角色怎麼變,

“愛”,是恆久的。

數年前它能教會我們的,

今天也同樣可以。

這部電影裡,有家庭之愛、父子之愛、朋友之愛、對大自然和芸芸眾生的愛。

愛,意味著責任和奉獻。

獅子王木法沙統治這片太陽照耀的國土,以仁慈之心,守護著每一個子民,尊重每一個生命。在他的眼裡,萬物在微妙的平衡中共存,生命在不斷的循環輪迴。

眾生平等,哪怕是一隻小螞蟻,和一隻羚羊的生命價值也是一樣的。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勇氣

I'm only brave when I have to be. Being brave doesn't mean you go looking for trouble.

我只是在必要的時候才會勇敢,勇敢並不代表你要到處闖禍。

辛巴曾經單純地認為,“害怕”,是獅子王永遠不會面對的詞語。可是看似無懼的獅子王,其實也有所畏。他對辛巴說,“我只是在必要的時候勇敢。”



他的勇敢,不是逞強,也不是刻意地想要證明自己,而是竭盡全力守護家園與一方國土。是源於“愛”與“責任”。

無畏。泰然無所畏之德。

做到無畏,對一般人來說,需要放下一些害怕失去的東西。比如身體,比如生命,比如信仰。但佛家的無畏源自全然的了知。因為了知一切實相所以無畏。

面對死亡我們畏懼,有個原因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死後是什麼。而佛家由於對生命將流向何處有個全然的把握所以無畏。

《心經》中提到:“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所以說怖畏來自無名掛礙。當內心清明瞭然一切無所掛礙之時,自然無畏。

星雲大師曾寫過一本書,名字就叫做《勇氣》。他講道:做人,要有勇氣,才能在人世間的橫逆挫折中,愈挫愈勇。

佛教講“成佛作祖”,也不光是有慈悲、有智能就能夠成就,最重要的,還要有勇氣。

你看,觀世音菩薩遊行三千大千世界,救苦救難,如果沒有大無畏的勇氣,他怎麼能普度眾生呢?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也是要有勇氣,才能深入地獄救苦。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責任

The past can hurt. But I think you can either run from it or learn from it.

過去是痛楚的,但我認為你要麼可以逃避,要麼可以從中受益。

木法沙死的那一刻,辛巴的世界崩塌了。因為這意味著,木法沙為他扛起的一切都坍塌了。

他選擇了轉身,背對一切惡果。但背對,並不意味著真正逃離。憑藉著從木法沙那裡汲取的“勇敢”與對家、國的摯愛,辛巴學會了不依靠父親獨自面對與承擔責任。

責任,是一種天賦的使命。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需要承擔責任,沒有責任的人生是空虛的,不敢承擔責任的人是脆弱的。敢於承擔責任,才能獲得別人的尊敬和信任,獲得人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無緣無故的,有他前世的因緣。來到這個世界,安身立命,大體做哪些,都與前世有一定的關係,也就是世間的“責任”。

但是,佛教並不是完全“宿命論”。通過修行,很多的責任都是可以改變的,通過佛教的聞思修行,可以淨化自心,提升人格,離苦得樂,暫時和究竟的快樂都能獲得。

如果

從佛教角度來說,佛教修行者的責任就是無我利他,為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成就圓滿無上正等覺的佛果為已任。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生命輪迴

Everything you see exists together in a delicate balance.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


在這部“真獅版”電影中,有一點特別的地方在於它在原版的基礎上增加了對於“單線人生”與“生命輪迴”的思考。

“輪迴”在影片中有很多體現。從木法沙談“王”類似太陽的起落,到影片結尾,拉飛奇舉起辛巴和娜娜的孩子,與木法沙時代幾乎是復刻的情景。

好像是在重複,其實已經發生了不可計數的變化。只是因為影片中的角色“在自然循環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所以一切都顯得井然有序。

一代代的“獅子王”,為了同樣的信念承擔起“守護”的責任,才能形成一個閉合而圓滿的圈。

電影裡,除了生命的輪迴,還有因果的輪迴、善惡的輪迴。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邪惡的叔叔刀疤,為了奪取王位勾結鬣狗殺害老獅王,將生機勃勃的王國變成一片死氣的荒蕪之地。最終他也被自己的邪惡所害,被貪婪的鬣狗殘忍吞食。

辛巴在浪跡天涯時,遇到了兩位善良又可愛的朋友——疣豬彭彭和貓鼬丁滿。

彭彭和丁滿這對活寶,承包了影片大部分的笑點。他們是十足的樂天派,整天唱著歌,——“哈庫吶,瑪塔塔!” 這句源自非洲土著的“精神勝利法”意為“無憂無慮”、“快樂主義”。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而彭彭和丁滿提倡的“單線人生”——“過去的事情已經發生,所以當下無需介懷”,否認過去,就沒有辦法對已有的結果產生影響。其實本質上就是一種逃避,利己,消極的態度。

這樣的“快樂秘籍”,就像常見的“活在當下,及時行樂”。 這種觀點很酷而且很有誘惑力,因為大家都喜歡“樂觀主義”。

但是這種樂觀是一種虛無盲目的享樂主義,帶有一種狹隘的自私和短淺的見識。

如果不瞭解輪迴,生命是沒有長度的;不瞭解心性,生命是沒有深度的。

獅子王木法沙從小教育辛巴:生命是循環輪迴的,是生生不息的。而且每個人都與整個大自然息息相關,相互依存。

這種思想和佛教很相應。佛教認為:世界並沒有獨立事物存在,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都是緣生的。

世界萬物就好像一束被捆綁在一起的蘆葦,其中沒有任何一根蘆葦能夠獨立,它們必須相互依持,才能共同不倒。因此,世界萬物皆平等。善待眾生,就是善待自己。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浩瀚的夜空下,億萬顆星星在閃爍。辛巴問爸爸:“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嗎?”

“當你孤獨的時候,你要看著天上的星星,他們會指引你。”

“我怎麼看不到?”

“用心看,用心去看。”

真心、妄心、慈悲心、平等心、貪嗔痴等三心,還有輪迴觀,這些都是佛教中的思想。而這些閃光點賦予了《獅子王》超越普通動畫片的思想高度。

它的深刻內涵與往昔王子公主式的童話故事也有所不同。寓意豐富深刻,情節蕩氣迴腸,這才使它成為永垂影史的經典之作。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獅子王的輪迴人生與佛教因果觀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