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吳昌碩(1844-1927) ,原名俊、俊卿,字昌碩,又字倉石,別號缶盧、苦鐵、大龍等,是我國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吳昌碩近照

吳昌碩是我國近現代書畫藝術上的關鍵人物,他承前啟後,是我國近現代海派金石書畫藝術界的一代宗師。他的藝術影響了後來的許多畫家,眾多現代繪畫大師或出自其門下,或受其藝術影響。如近代"海派"諸家、"北京畫派"的陳師曾、齊白石等,還有像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等也無不受到吳昌碩的影響。

苦難的少年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吳昌碩生於浙江省孝豐縣(今浙江安吉)鄣吳村一個讀書人家。小的時候他隨父親讀書習字,後來就學於鄰村的私塾。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破杭州,浙西成為了太平軍與清軍的交戰之地,吳昌碩全家被迫避亂於荒山野谷中。在逃難的過程中,吳昌碩的弟妹先後死於饑饉,而他自己也九死一生。後來,吳昌碩又與家人失散,他只能通過替人做短工、打雜度日,先後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數年,飽嘗了人世的艱辛。直到同治四年(1865年),經過一系列複雜辛苦的努力,吳昌碩考中秀才,生活境況開始逐漸改善。

求學名師

清同治八年(1869年),吳昌碩來到杭州,就學於詁經精舍,並從一代名儒俞樾學習小學及辭章,並編成《樸巢印存》。後來,他又師從楊峴研訓詁辭章、詩、書、篆刻等。吳昌碩曾在江蘇省安東縣任知縣,但僅一個月,便離任了,為此,他刻了一個印章,內容為“一月安東令”,以示紀念這段經歷。後來,他在蘇州潘祖蔭、吳雲、吳大澄處獲見了大量古代彝器及名人書畫。為其後來金石繪畫技藝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創新金石書法藝術

吳昌碩10餘歲時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點,初入門徑。少年時他楷書始學於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吳昌碩篆刻從"浙派"入手,後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箇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數千年書史中,對《石鼓文》臨習最多、最深且最有獨到之處的當數吳昌碩。大凡評說吳昌碩,都要提到他臨的《石鼓文》。《石鼓文》成全了吳昌碩,反過來,吳昌碩也使《石鼓文》的藝術價值得以發揚光大。

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吳昌碩臨摹的《石鼓文》


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吳昌碩的書法作品

他的篆刻作品,善於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面體積感極強。刀融於筆,篆刻雄而媚、拙而樸、醜而美、古而今、變而正。上取鼎彝,下挹秦漢,以"出鋒鈍角"的刻刀,將錢松、吳攘之切、衝兩種刀法相結合治印。

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吳昌碩的篆刻作品

吳昌碩在繼承前人衝刀法和切刀法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融諸家之長,在大量的篆刻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將衝刀和切刀兩種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衝切結合的刀法。這種刀法靈活多變,或衝中帶切,或切中帶衝,甚至切中帶削……這種多變的刀法,把衝刀的猛利、挺勁、爽快與切刀的含蓄、渾樸融為一體,將書意和刀意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他的篆刻刀法雄渾樸茂中寓秀逸的個性化特點凸顯了出來。

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吳昌碩的篆刻作品

殘缺刀法是吳昌碩篆刻創作中的一種常用手法。秦漢古印大多因年深日久,水土的浸蝕,自然的風化,印面及文字線條失去了原先的平整和光潔,變得殘缺不全。恰恰是這些殘缺給我們以古樸、含蓄、渾厚、蒼拙等特殊的審美效果,這是自然的造化使然。吳昌碩善於巧奪天工,在傳統的衝、切刀法的基礎上,輔之以敲、擊、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釘頭等,極大地豐富了篆刻藝術的表現手法,並創造性地將篆刻藝術中刀石效果產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殘缺美的審美新境界。他的主要篆刻作品有《壽山老坑巧色雕獅鈕》《作了天下事》《讀遍千古書》《安吉吳俊章》《雷浚》《鮮鮮霜中菊》《歸仁里民》。

帶有金石味的繪畫技藝

吳昌碩雖自稱“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其習畫當在三十餘歲與任伯年論交之時。一九一三杭州西冷社正式成立,被推為社長,其畫名益揚,日人尤為尊崇。有《缶盧集》、《缶盧詩存》、《缶盧印存》及書畫集多種刊行. 吳昌碩畫取法徐渭、原濟、李 諸家,亦受趙之謙,任伯年影響。尤以金石書法入畫,如盤虯屈鐵。其畫筆墨淋 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幹柘之風,開現代寫意畫派新景象。

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吳昌碩繪畫作品

他以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對角斜勢。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濃豔。

吳昌碩因以"草篆書"入畫,狀物不求寫實,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筆墨形式。

他酷愛梅花,以寫大篆和草書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又喜作蘭花,喜以或濃或淡的墨色和用篆書筆法畫成,剛勁有力。畫竹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出,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為"雙清"或"三友"。菊花也是他經常入畫的題材,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與菊花情狀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黃色,亦或作墨菊和紅菊。墨菊以焦墨畫出,菊葉以大筆潑灑,濃淡相間。

晚年較多畫牡丹,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生氣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經常入畫的題材。

菜蔬果品如竹筍、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畫,極富生活氣息。推崇周閒果蔬風格,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對於近世花鳥畫影響深遠。主要繪畫作品:《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五月枇杷圖》《杏花圖》《花卉十二屏風》等。

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吳昌碩繪畫作品


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吳昌碩繪畫作品


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吳昌碩繪畫作品


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吳昌碩繪畫作品


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吳昌碩繪畫作品


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吳昌碩繪畫作品


日本雕塑家朝倉文夫酷愛吳昌碩的書畫金石,民國九年(1920年)慕名來華,與吳昌碩結成忘年之交。回國後,朝倉文夫運用洗練的手法,塑造了一尊吳昌碩的半身銅質胸像,並親自將塑像送到杭州。吳昌碩觀後,讚歎不已,並在銅像之後題字道:"非昌黎詩,詠木居士;非裴岑碑,呼石人子;鑄吾以金,而吾非范蠡,敢問彼都之賢士大夫,用心何以。辛酉八月昌碩戲題年七十八。"字裡行間流露出這位藝術大師的寬廣胸懷。


海派金石書畫一代藝術宗師——吳昌碩(圖)

吳昌碩繪畫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