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一种文质彬彬的疯狂

古人造字,从戋者都有小意。

水小为浅,金小为钱,果小为饯。

信札古称简牍,又称笺简。笺、简都是长条形的小竹片,指供题诗、写信等用的精美的小幅纸张,也就是书信的前身了。

而小的竹片、木块、纸张,就是古人信札的主要载体。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邵章致周肇祥札

小小的尺牍,和承命应酬的屏条楹联相比,更像文人们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发挥的私密花园。因为是书信,不会被公开,所以书写时不需要特别正襟危坐。尤其是写给亲近的人时,心情放松,落笔自然,意随笔走,笔随意转,写字人的心思都在这墨点和笔劲中被剧透了,说是见字如面并不夸大。

其实书法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真迹,许多充满着人间烟火的地气儿:

杨凝式白天睡了一大觉醒来后饥饿无比,得了韭花配上羊肉而食,觉得滋味美妙无比,因此写下《韭花帖》以示感激。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韭花帖

王羲之的《奉橘帖》里写着“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短短十二字。

送给友人三百个橘子,未被霜打过也许还不够甜,一次三百颗也是大手笔了还要惭愧不够多。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奉橘帖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给朋友送梨子时,附上的一张小便条《送梨帖》里,也写着类似的话“今送梨三百颗,晚雪,殊不能佳。”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送梨帖

简牍书法的审美哲学,由“书圣”王羲之创立。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唐代书法家,开始使书法向社会各阶层普及。

赵孟頫则全面研究、总结了前代文人简牍书法的基本范式,将高高在上的简牍书法审美进行平民化改造,使简牍书法的社会性、实用性得到极大地扩展。

明清两代的士大夫和文人们始终遵循着王羲之开创、赵孟頫确立的简牍书法传统,延续至新旧文化冲击碰撞的民国,也到了传统信札文化的绝响。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1912年1月1日宣告成立的中华民国,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军阀混战后,于1928年12月才完成形式上的国家统一。有意思的是,“民国书风”也在这个时候形成了。

尽管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作为传统中国书法史上最后的一种时代性书法风貌,经过一千多年锤炼,以帖学和碑学的完全融合为根本基础,体现着包容、开放精神的“民国书风”,不是因传统书法没落而出现的最后的贵族,而是传统的浴火重生。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葛昌楣致王晋卿札

民国书法又具有强烈的世俗性。这既是千百年以来文化、书法逐渐普及所结的硕果,又是社会参与程度空前的“现代书法”得以开启的前提。

学者、官僚,商人、买办,达官显贵,升斗小民,民国时期书法家“样本”多样性及其丰富。他们证明了,一种时代书法风貌的形成、稳定,需要有多么广泛的参与群体。而这其中的民国藏书家们,还用自己的信札作为“民国书风”的研究标本表明:统一的时代书法风貌并不是固化的一潭死水。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刘承干致周肇祥札

藏书是文人的浪漫。

遇到好书像遇到真爱。而藏书也感受到藏书家们的珍爱之情,回馈以报恩,古今中外都有过书籍是硬通货的时期,随着流转,价值水涨船高,在藏书家落魄时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尹石公致王晋卿札

欧洲中世纪一本手抄本可以换一个葡萄酒庄;唐朝诗人杜牧的家族京兆杜氏有“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之说;司马光爱好藏书,他告诉自己的孩子:做生意的商人要多积蓄本钱,读书人就应当尽量多地收集书籍。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中世纪手抄本《风车诗篇》;1270-1280

民国也仍旧是藏书风气蔚为大观的时代。用“痴”来形容藏书家最合适不过。

伦明嗜书如命,儿时就常将赏赐钱托人代购书籍。在京师大学堂时,每日必到琉璃厂、隆福寺访书,日暮时,载书满车而归,使京都珍本、孤本皆能罗致门下。囊中羞涩时,不惜将夫人的妆奁典当出去,为此有了“卅年赢得妻拏恕,辛苦储书典笥裳”的诗句。遇到中意的书却无法购买时,就雇人抄录。他常年雇有三四名抄手,随时准备抄书,抄后必亲子勘校。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蔡哲夫致周肇祥札

他们出手阔绰,购买力惊人。

当时的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傅增湘一生所藏书总计有二十余万卷。他出手也豪迈,为获临清徐氏藏宋监本《周易正义》,举债一万三千元购之。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徐乃昌致王晋卿第一札

藏书的价值也不容小觑。

马官和作为山东工商银行总经理,张宗昌祸鲁期间滥发纸币,导致银行信用不存。山东工商银行在1925年倒闭,欠下公款十二万元。马官和遂以家藏古籍二百八十六种六千八百七十五册作为抵押。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傅岳棻致周肇祥札

绝大多数能大量收藏珍善本的藏书家要么有祖产,要么有经商的收入,要么是给公家或公司当差,有较为稳定和丰厚的俸禄、薪水;学者型的藏书家没有那么高的俸禄,藏书就多走实用性的路子。财力,学力,眼力缺一不可,因而能成为藏书家的人绝非等闲之辈。而民国人物之间的关系网,也可谓层层相套圈圈相绕了。

溥仪的师傅梁鼎芬,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他是岭南大儒陈澧的弟子,母亲是广东大诗人张维屏的孙女,夫人龚氏是湖南巨儒王先谦的外甥女,表弟冯启钧是鲁迅夫人许广平的姑父,义妹陈氏是曾国藩长孙曾广钧的侧室。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乐嘉藻致严修札

官府菜“谭家菜”名气之大,在清末民初时北京就有“无腔不学譚(名伶谭鑫培)”、“无口不夸谭(谭家菜)”之说。“谭家菜”创始人谭祖任和祖上也都是藏书痴和古物迷,父亲谭宗浚的希古堂中所收藏书目达十二万卷。

民国人物层出不穷,大浪淘沙最终留在历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那些名家。无论是知名学者、巨贾富商、达官显贵,还是普通读书人、升斗小民,都对读书、藏书满怀着同样炙热的爱。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张国淦致容庚札

远去了的默默无籍的那些藏书家像信札一般,虽轻薄不起眼,但也是“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小小一环,在大人物们的一叶障目中仍能保持独立、超然的地位,乃至担起筚路蓝缕的重任,正因为他们肩负着知微见著的重任,他们是我们回顾历史不可或缺的视角。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藏书家今后还会有,藏书家的信札难乎为继了。翻看藏书和这些信件,想起在别的书中看过的一段话:

“致力消弭空间、时间的距离纯属不智亦无益。就在那些自以为省下来的时、空缝隙里,美好的事物大量流失。我指的不仅仅是亲笔书写时遗下的手泽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

要试一试给此刻第一个浮现在眼前的那个人写一张手札吗?也许这本《民国藏书家手札图鉴》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

民国藏书家,都是一群什么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