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春節,是全球華人慶祝最多的節日。

每每節日降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華人區總會踐行一些春節習俗來傳遞過年的紅火意味與熱鬧氛圍。這些年俗,大多傳統且歷久彌新,在今日仍被廣泛使用。

新加坡唐人街的春節活動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這是時令的重啟與禮儀的迴歸,包含著的是對祖先的敬重和團圓的溫暖。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新的年俗也在滾滾洪流中被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中國人離不開的新傳統。

餃子與宴席

農曆正月第一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對於處在溫帶季風區的農耕民族來說,生產最重要卻也極不可控的因素是天氣。而為了在不可控中找到一些可控性,中國人啟動了對生產曆法的研究,並最終形成了“節氣”這一套與天文、日照、季風密切相關的歷法體系。

二十四節氣,在科技尚不發達的時候對指導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作用

(圖片@圖蟲·創意)▼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每年的第一個節氣是立春,意味著春天的開始,也意味著新一年日曆的重啟,具有辭舊迎新、祈求好運的關鍵意義。最遲至漢代,中國人就養成了把這一年之首定為春節的習慣,迎送舊歲,迎來新年。

直到民國改用公元歷,才把春節挪到了正月初一,而把原來正月初一“元旦”的名稱換到了每年公曆一月一日。

過年期間,基本上所有城市的主街道都會掛上紅紅火火的燈籠,家家戶戶的大門上也得來幾個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Bill Perry )▼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日子變了,但春節的習俗卻沒有變。

年獸的故事家喻戶曉,相傳這種古老的猛獸常在歲末出來害人,卻唯獨害怕火光、巨響和紅色。人們為了驅趕這種野獸,便會放鞭炮、貼紅聯、掛紅燈。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圖片@圖蟲·創意)▼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年獸的故事只是傳說,但驅趕它的動作卻成了最經典意義上的年俗,這或許是辭舊迎新之際遠古巫術信仰的遺存。

此外,中國人還希望能在過年這一天閤家團圓,吃個年夜飯一起呆到天明,象徵著一家人團結一心,面對新的一年,是為守歲。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不過由於物產不同,各地中國人對年夜飯的定義也有所不同。北方人必吃餃子,還得是全家人一起擀皮包餡,現燙現吃;南方人則鍾愛米類製作的年糕、八寶飯,意味著幸福甜蜜、節慶有餘。

全家人分工合作,其樂融融,擀餃子皮是個技術活,掌握了技巧的人擀麵杖一碾就是一張完美的皮

(圖片@圖蟲·創意)▼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此外,過年還有讓孩子們相當激動的活動,大年初一拜年時候會得到的:壓歲錢。

相傳年三十晚上,一種叫做“祟”的小妖會傷害小孩,一對老來得子的夫妻害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用以保佑。夜裡“祟”來後,剛要伸手去摸孩子的頭,紅包就迸發道道閃光,把“祟”嚇逃跑了。夫妻倆之後把這件事告訴了周圍的鄰居,一傳十十傳百,大家便把包紅包的習俗延續下來,希望孩子平安喜樂。

“奶奶,我期末考試考了100分”

(圖片@圖蟲·創意)▼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然而,春節成為了“普天同慶”的節日,在過去的交通和通訊條件下,中國人一直把過年看作是家庭、村社小單元聚會的契機。慶祝活動家家戶戶自己進行,卻並沒有什麼橫向聯繫,直到一臺晚會橫空出世。

春晚,來了

1983年的首屆春晚引爆了中國人的除夕夜。直到時隔多年後,在央視網站評選的“觀眾最喜歡的春節晚會”中,這臺樸素非常的晚會,也依舊佔據榜單前列。

那時的趙忠祥老師意氣風發

(圖片來自:Youtube@CCTV春晚)▼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動亂時代才剛剛結束不久,人們口號喊累了,熱情消退了,樣板戲看厭了,文娛精神需求需要新的內容填補。而這種火熱的新需求,也恰恰是一個重新凝聚全國人民感情的好機會,春晚就將成為這根紐帶。

於是1983年除夕之夜,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首次面向全國直播,讓人耳目一新的節目形式——歌舞,小品,相聲,雜技等等,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歌舞也是有很多種形式的

(圖片來自:Youtube@CCTV春晚)▼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人們和家人圍在電視機前,在電視直播中欣賞到了李谷一的《鄉戀》,認識了馬季、姜昆等知名相聲演員,以及趙忠祥、劉曉慶等“夢中情人”,聚精會神欣賞的同時交換一下意見,全家人突然有了共同的談資。母親不會因為不懂女兒工作插不上話,兒子也難得看見寡言的父親侃侃而談。

流水的明星,鐵打的《難忘今宵》

(圖片來自:Wikipedia@Huangdan2060)▼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其實,從如今的節目發展水平和欣賞角度來看,83年春晚有太多值得吐槽的地方,但這並不妨礙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畢竟這是一個年俗的開端。

(圖片來自:Youtube@CCTV春晚)▼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此後的春晚,一年比一年規模大,節目一年比一年豐富,請的明星群體也日漸廣泛,從青少年偶像到奶奶級的老戲骨,同臺薈萃。在這些年的沉澱中,很多春晚節目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語言類的《吃麵條》、《宇宙牌香菸》、《昨天今天明天》,舞蹈類的《千手觀音》、《贊贊新時代》,劉謙的春晚魔術……都在歡聲笑語中弘揚著正能量。

千手觀音的演員都是聾啞人

讓國內外的觀眾既驚喜又感動

(圖片來自:youtube@CCTV春晚)▼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就這樣,春晚佔據了春節民俗慶祝的核心位置,成為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也帶火了流行語在內的很多文化符號。

至於原因,一是春晚實現了將全國人民橫向連接,形成了“天涯共此時”的共同時空觀;二是,它為過年期間的親友交流製造了共同的語境話題;三,則是它將主流價值觀融入節目,為全國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營養,增強了民族認同感。

出生於中國臺灣的美籍華裔費翔

在1987年春晚上成為了一代少女的夢

(圖片來自:Youtube@CCTV春晚)▼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然而,隨著春晚步入中年,以及人民文娛需求與審美品位的提升,它能給人們帶來的快樂越來越少,反而漸漸受到越來越多的詬病:

“春晚歌舞真是越來越x了,花裡胡哨的”,“語言類節目笑點在哪裡?”,“請這幾個沒有營養的明星來是什麼意思?”之類的評論在社交平臺越來越多地出現。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其實,作為一個有些時日的年俗,春晚作為一種電視時代的節目形式,難免顯得有些氣血不足 ,需要新的血液注入。

移動互聯網帶來了哪些新年俗?

今天的時代是網購的時代,而淘寶則是網購的最大平臺。

當用戶離不開的淘寶和春晚這個國民年俗碰撞到一起,會發生什麼?2020年春晚,淘寶將是獨家電商合作伙伴,今天官宣了清空50000個購物車、聚划算百億補貼春晚補10億等等玩法。很多其實都已經是我們多年喜聞樂見的新年俗。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像“清空購物車”。

早在2018年,淘寶和春晚就進行了首次戰略合作,總共發放出價值10億的現金紅包及實物獎品。

2018年除夕晚20點35分,隨著“喜劇女神”賈玲宣告春晚和淘寶跨屏互動的開始,跟隨電視機前的指令,觀眾紛紛打開手機淘寶參與開紅包,開場不到1小時,就有近6000萬家庭參與了搶紅包,老人也急得直點手機屏,儼然成為了老少皆宜的新年俗。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過往年三十,“春晚同款”是很多人參與討論春晚節目的方式,往年三十的檔口只能看不能買。但今年不同了,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春節不打烊”,年三十也能邊看春晚邊淘寶。為此聚划算百億補貼專門為春晚補貼10億元商品補貼,整個春節期間的補貼高達20億。這是春晚有史以來力度最大的獨家電商補貼。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其實,無論是紅包還是清空購物車,與其他品牌以插廣告、明星代言等形式的營銷相比,淘寶是在“造IP”。而IP,對品牌來說便是一種昂貴的資產。

在春節這個傳統大節日,“幫你清空購物車”等概念能夠在前例的支持下,深入觸及人們的生活,在他們心中建立起淘寶與春節的強關聯,使之成為這一點年輕人心目中的春節IP。


文化符號:中國人春節習俗進化史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當傳統節日遇上淘寶,碰撞出的不僅是清空購物車的新年俗和紅包紛飛的中國人狂歡之夜,也是傳統文化的新靈感,和社會慈善的踐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