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如何建設現代應急物流體系

編者按:本文是尹軍琪董事長於2016年參加全國軍事與應急物流研討會的專題論文。時值新冠病毒肆虐,重讀此文,對於我國應急物流體系的建設,應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非常時期,如何建設現代應急物流體系

我國應急物流系統建設,雖然已有顯著成效,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新的需求變得日益迫切。然而,就目前來看,對新時期下應急物流系統的深入研究卻仍然處於初級階段,有些原則性的問題,如物流系統的建設模式,技術要求,適應性和特殊性等,還處於爭論和探索之中。

應急物流(也包括部分軍事物流),作為物流的一個重要分支,內容非常廣泛。其中既有物流的共性問題,也有其個性問題。對一個特定的行業或專業來說,對個性問題的深入研討,尤為重要。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共性問題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以借鑑,而個性問題的研究參與者要少得多,導致可供參考的研究成果也少很多。

早期國內對於應急物流系統的研究,有些過分糾結於物流技術本身,而忽略宏觀需求和策略的研究、具體環境的研究、以及物流技術的適應性研究,這是值得反思的。此外,有些研究走極端,如過分強調物流中心本身在應急時的備份能力,將應急地點與物流中心的地點混為一談,容易造成混淆。

本文重點在於對應急物流的特點和難點進行分析,並針對這些特點和難點提出解決方法,對應急物流可能應用的新技術進行梳理,尤其是對應急物流建設模式提出新的思考。希望對行業內參與者一定有參考意義。


1. 應急物流的特點


不同於普通物流,應急物流(含部分軍事物流)有其自身的鮮明特點。

1.1 平時:緩

常言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此話用在應急物流也是非常恰當的。即平時的準備階段,總體表現為緩慢,如貨物的準備、貨物的入庫儲存、人員的準備、設備的維護保養等。這種“緩”是為未來的“急”做準備的。“緩”時重在養和保持,“急”時重在“快”和“準”。

1)“緩”絕對不是動作緩慢,而是準備過程的持久性。在此期間,準備什麼,準備多少是一個重要課題。單純從物流角度考慮,利用平時完成分類、排序,以利於應急時的快速組織貨物,快速出庫,顯得尤為重要。

2)隊伍的鍛鍊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平時嚴格的培訓和演練。以便到應急時,能順利完成任務。

3)系統的完善與保持則是另一個關鍵課題,並且很容易忽視。在平時要利用相對充裕的時間,完成各種條件下系統的應對措施的演練,包括應急狀態下的模擬測試,應急狀態下的緊急處理等。

1.2 用時:急

作為應急物流的顯著特點,“急”是其區別於其他物流的關鍵。

所謂“急”,就是要求響應速度要“快”。對於物流系統來說,就是要求貨物的組織要快、揀選和分揀要快、集貨要快、裝車要快、投送要快、分配要快。在物流系統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這一特點。

幾乎在所有情況下,物流資源是有限的,而在應急時更是如此。理解這一點對於處理好應急物流系統建設非常重要。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做到當急則急,不當急則緩的原則。將有限資源用於應急需求。要克服應急時無所適從、急緩不分的心理障礙。

1.3 用時:安全

作為急用時的準備,物流中心的建設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重點要體現在極端條件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保障。即要求在極端條件下(如野外、地震)系統的“可用性”和適應性。這是應急物流非常重要的特點。

另一方面,關於安全性問題,還要考慮平時庫存的需求,如最低儲存量、儲存環境、系統等。關於戰時的軍事物資供給,超出了目前建設應急物流中心的範圍,不在此討論。

關於物流的安全性,還表現在很多方面,如庫房承受戰爭和地震衝擊的安全性、貨物保管的安全性(品質保證)、貨物準備的安全性(物有所用,供求平衡)、網絡與系統安全性、發貨的安全性(能夠發貨與快速發貨)、運輸投遞的安全性(運輸工具的準備,多種運輸方式的支持,野外裝卸)等。總之,安全性是應急物流的一個關鍵因素。


2. 應急物流的難點


應急物流,正因為其特點突出,所以也給建設與運營帶來很多難點問題,亟待解決。

2.1 時間、地點不可預測性

應急的時間和地點是不確定的。如果說軍事行動還可以預測和有針對性準備外(但也有突發事件),應急物流基本上是不可預測的。如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目前看來還無法遠期預測。這就使得物流中心的建設和運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準備什麼,準備多少,何時準備,何地儲存等均成為問題。

2.2 應急貨物不可預測

災害的種類不同,應急物資的需求也不同。同樣是地震,南方地震和北方地震所需求的物資可能不同,夏天和冬天發生地震所需求的物資也是不同的。地震震級大小、破壞程度不同,所需求的物資也是不同的。這給物流中心的建設又帶來挑戰。很多貨物需要臨時準備或調配。

2.3 極端條件下的作業

要考慮處於災區,尤其是野外作業的可能性。大部分災區會沒有道路、電力、網絡、通訊,沒有裝卸貨物的設備和設施。如何在這樣的條件下有序和高效作業,是應急物流的難點,也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2.4 短時間內的巨大業務量

應急物流比較難以把握的是短期的高峰作業量問題,這對物流中心的設計及運作均提出重大挑戰。這裡既有設備及場地的作業能力問題,也有作業人員的準備問題。由於對應急情況下業務需求無法精確把握,所以對設計提出重大挑戰。


3. 應急物流,急在何處?


人們對於應急物流的認知,往往只是表面的印象。比如說地震發生了,天下突然大亂,毫無頭緒。然而,凡事均有其規律,只有對規律進行認真分析,才能理出頭緒,並找到應對方法。

3.1 急在第一波救援

災害出現時,首先是救人,其次才是其他。戰爭出現時,除了消滅敵人外,及時救治傷員也是重中之重。

救助傷員,需要藥品、血液、醫務人員、野戰醫院等,這是最為緊急的救援。傷員的救治,需要立即實施,不能有任何的延誤,否則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從廢墟里找人,救人,需要專業救援隊伍,需要救援器材,這也是最為緊急的救援。

黃金72小時,留給救援的時間是緊迫的,任務是繁重的。所以,應急物流要優先考慮這些需求,優先考慮救人所需要的裝備、器材、物資、人員等。只有這樣,才抓到了問題的根本。與救人無關的其他事情,應統統放在第二位考慮。

3.2 急在吃飯、睡覺、保暖

災害來臨時,人們會缺少最低限度的食品、水,缺少睡覺的場所。這也是非常緊急的。

要保障在24小時內,滿足生命最低要求的吃飯、飲水、睡覺的需求。尤其是老弱病殘人員的需求。

當災難進入常態時,食品、藥品、交通、通訊、睡眠等的需求逐漸常態化,應急物流也進入一種對應的常態化。應考慮此時的供給問題、道路修復問題等。

3.3 急在預防次生災害

次生災害,包括餘震、防疫、搶劫、洪水等。從物流角度考慮,要注意次生災害對於物流的需求,要防範次生災害給物流帶來的新的困難。

對於次生災害的預防,需要有專業的知識,更需要有準確的判斷。人們很難對付再次的災難,從心裡上沒有準備。

此外,當災難發生時,通訊與電力系統的恢復也顯得尤為重要。這對於物流的需求是非常專業的。

3.4 災難帶來的困難(急在極端天氣)

極端天氣下的救援也是急的要素之一。如海難救援、冬天救援、雪天救援、雨天救援等。

一個健康的人在極端天氣下生存要比平時困難得多。而極端天氣給應急物流的實施又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明確了急的所在,應急措施也就有了方向。可以列出的東西很多。單純從物流的角度考慮,可以有以下內容:

救援人員:包括搶險部隊、醫務人員、警察、服務人員及管理人員等;

交通工具:包括飛機、汽車、船隻、挖掘機及其他工程機械;

救援器材:包括醫療器械、野戰醫院、帳篷、挖掘機、通訊設備、發電設備等;

救人藥品:包括血液、常規藥品、食品(多品種)、純淨水;

生活用品:包括被子、服裝、水桶、移動廁所、消毒劑等;

其他物品:包括傢俱、炊具、毛巾、牙刷等必需品。


4. 應急物流系統建設要領


通過對應急物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可以初步提出物流系統建設的要領。

4.1 物流中心總體佈局

要立足於全國佈局,統籌考慮,避免單點佈局,避免在過於偏遠區域佈局。這樣可以在災難發生時,可以通過附件網絡節點及時救助。

要有足夠的道路交通支持,最好有高速公路、鐵路,並連接機場。可以快速響應。

要考慮第一波救援達到的半徑,由此選定物流中心的地址。我國地域廣闊,南北氣候相差明顯,應急物流中心建設應考慮多點佈局問題,確保任何地方的災難發生,均可在第一時間及時達到。對於第二波和常態化的救援,則可以考慮全局聯動。

要考慮有針對性的佈局,如地震帶分佈,颱風登陸分佈,都對應急物流系統建設提出選址佈局要求。

4.2 自動化

應急物流系統建設不宜追求過度自動化,但適度自動化是必要的。要克服對於自動化系統的依賴和恐懼兩個極端心態。既要從應急需求來確定系統的自動化的水平,因為在很多情況下,自動化是作業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也要從建設及維護成本去考慮自動化的必要性。此外,安全性也是自動化選擇的一個參考因素。

實際實施時,應考慮人工作業和自動化作業的平衡,即保持安全庫存的基本需求。比如,當設計自動化立體庫時,應考慮以地面堆垛和叉車作業為輔助的儲存方式,以便確保在緊急狀態下(如停電)系統的可用性。

在建設應急物流中心時,既要考慮到緊急狀態下系統是否可用,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災難發生的地點與物流中心的地點是不重合的。因此,在設計了一般的防震、斷電、數據備份等措施外,沒有必要為物流中心設計更為穩妥的安全措施,不要將災難發生地點與物流中心的地點混為一談。但用於部隊的核心戰略物資除外,關於這一點,應從安全性出發進行專門的研究。

4.3 信息化

要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是提高物流快速響應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這些都是提升應急物流水平的重要工具。很難想象一個沒有信息化支持的物流系統如何應對自然災害的物流需求。

此外,要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對於自動化不足的彌補效果。簡單來說,信息化可以在提升作業效率,快速響應等方面,彌補自動化不足的問題。

在信息化建設中,要特別注重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因為在應急物流中,往往存在信息系統失效的問題。這時,如何快速恢復系統將成為取勝的關鍵。這也是應急物流的重要特點之一。

信息化對於現代物流的重要性,在於離開了信息系統的指揮,可能無法進行起碼的作業。越複雜的系統,規模越大的系統,自動化程度越高的系統,對於信息系統的依賴型越高。因此,有效的備份措施和快速恢復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幻想信息系統是不可攻破的,而應該將精力放在系統的恢復上。對於機械設備也是如此,必要的備件是非常必要的。

4.4 安全性

安全性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內容。

1)貨物的安全性

非常時期,如何建設現代應急物流體系

應保障貨物在儲存、揀選、裝卸、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有些特殊的貨物,如藥品、血液等還需要考慮溫度的控制。與此相關聯的是備用電源的準備,這對於物流系統的建設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系統的安全性

系統要保障在極端條件下的可用性,尤其是應急狀態下的可用性。除了平時的維護保養外,日常的應用尤其重要。一個複雜的系統,只有在不斷使用的情況下,才能確保其可用性。

3)人員的安全性

作業和維護隊伍應保持最低配置,這是為應急準備的最低限。應急情形下,需要的人員比平時多得多,但如何保證這些臨時人員的可用性,應考慮平時的培訓和演習。不然,安全性是無法保障的。

4)數據的安全性

對於現代物流系統來說,沒有什麼比數據安全更重要的了。為此,安全的數據備份措施(不止一個)和快速恢復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應急物流區別於其他物流的重要內容。當然,有的民用物流系統對於數據的安全性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4.5 應急能力

應急能力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快速出貨的能力

快速出貨是應急的重點內容。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並行作業的可能性,要做到有條不紊。信息系統要有應對緊急狀態下出貨的能力,人員培訓要符合快速出貨的需求。

2)快速集貨的能力

越是緊急狀態下,越應該考慮作業的有序性。集貨管理是應急物流下的關鍵內容之一。平行作業下,貨物如何快速集結,這一問題首先應從信息化系統入手。統一指揮,統一調度是維持有序作業的核心內容。

3)快速裝車的能力

單元化物流是加快裝車能力的有效手段。尤其是航空、鐵路運輸條件下,帶托盤運輸將大大提升裝卸水平。這一方法已經在很多場合得到應用,效果良好。

4)快速配送的能力

遠距離的輸送必須採用飛機或火車輸送才能完成,因此,要具備此條件,應注意物流中心的建設應臨近機場、高鐵、高速公路。還應考慮到與機場、高鐵、高速公路的有效連接。

5)單元化物流

單元化物流是實現快速響應的有效技術手段。以托盤為單元的物流處理,可以在標準化前提下,完成貨物的集貨、裝車、投送、識別。要實現單元化物流,單元與信息的標準化是關鍵,統一的尺寸和接口才能實現快速交接。


5. 未來可用的技術


隨著物流技術的快速發展,可應用於應急物流系統的技術具有非常多的選擇。在眾多的技術中,如何選擇和突破限制,成為應急物流建設的重點。僅就物流中心和野外作業這兩個環節來說,以下技術是十分關鍵的。

▶ 1. RFID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

以RFID為代表的信息識別技術,在應急物流中的應用將是革命性的。它解決的不是自動化問題,至少還可以解決信息跟蹤的問題,而在缺乏數據庫支持的野外,信息的快速識別成為關鍵的問題。在成千上萬的物資達到現場後,快速地分發物資顯得非常重要,這時,貨物是什麼,應該配送到何處成為影響效率的關鍵。RFID渴望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而移動互聯網技術也是如此,未來的應急物流中心,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將是常態,而在災難現場,將解決在野外的通訊問題,例如在海事衛星的支持下,系統可以進行遠程通訊,從而解決物資的管理和定位問題。

▶ 2. 高密度電池技術和無線充電技術

很少人關注這一技術的實用性,物流中心為了提高安全性,往往採用備用電源的方法,解決斷電問題。在野外,沒有電的情況下,很難想象各種電子設備如何運作。沒有電將是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如果能夠開發出大容量、高密度電池,不僅可解決物流中心的應急需要,也將對應急救援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 3. 重型設備輸送技術

野外應急救援需要重型設備,如挖掘機、推土機、大型醫療設備等,這些設備的運輸和投放成為救援的重點。在汶川地震期間,由俄羅斯提供的重載荷直升機,對救援產生重大影響。

在重型設備輸送技術中,無人機技術和機器人技術是非常關鍵的技術。未來,適合於野外作業的重型無人機和機器人將有很大的用武之地,甚至會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 4. 模塊化技術和標準化技術

現代物流已經對模塊化和標準化的意義進行了詳細探討,將其重要性提高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事實上還遠遠不夠。

簡單來說,模塊化和標準化也是應急物流建設的重點。這可以從系統的互換性,可裝配性,易於運輸和儲存等多個方面得到驗證。特別重要一點是:模塊化和標準化對於減少浪費,提升快速響應能力至關重要。有一個小的應用可以說明這一點:如果將用於應急物流的包裝設備,如托盤等,設計成可用於現場應用的基本元素,如房屋的單元,將會產生非常有用的效果。


6. 應急物流建設新模式探討


我國的應急物流建設,以往採用的主要是政府和部隊投資建設為主的單一模式。這一建設模式不僅存在設備設施浪費嚴重的問題,更存在平常維護管理困難的問題,其後果是:導致在應急需求時因為人力、技術、系統等問題不能滿足使用要求的巨大隱患。

一個可以採用的新模式是建議採用以“民用為主、應急為輔”的建設思路,這一思想與軍民融合的建設思想一脈相承。主要內容是投資主體由政府(軍方)改為企業,建設符合應急物流要求的新型物流體系。有望解決現有存在的問題。

1. 採用“民用為主,應急為輔”的基本原則。民用為主,主要是解決平時的使用維護問題,應急為輔則表示應急的時間短,不具備常態。投資和保障主要由地方完成,這樣會解決大量的投資問題;

2. 按照應急物流的要求建設。這一點非常重要。主要要解決快速集貨,快速配送的問題。物流中心物資除部分是應急需要外,其他可以為民用。此外,要為應急物流留出足夠的空間,如收、發貨場地等;

3. 軍方或國家給與地方一定補貼,在用地和選址方面給予必要的照顧。主要解決整體佈局問題,避免盲目建設;

4. 軍方和政府部門應進行經常性檢查,確保設施設備和系統的完好性和可用性。

這也是這一模式的要點所在,平時要充分做好準備,才有可能滿足應急時所需;

5. 人員配置、培訓按照應急物流要求進行,應急需要時無條件給徵用;

6. 具備一定的保密要求,建立符合軍隊、政府要求的信息系統接口。

這一新型建設模式不是取代現有應急物流中心建設模式,而是作為應急物流的一種補充,解決未來大規模應急物流中心需求的問題。符合軍民共建和軍民融合的總體建設思想。一方面減少浪費,減少部隊投資,另一方面則保證了應急時突發需求。

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應急切換問題,系統連接問題,軍事保密問題,人員培訓問題等。

當然,應急物流系統建設是一個重大課題,需要各方面的專家和學者進行長期細緻的研究。本文僅提出一些粗淺設想,希望起到拋磚引玉,開闊思路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