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俄狄浦斯王”——阿城筆下的“樹王”

這幾天的大地頗不寧靜,應該是動盪不安。光是俯瞰中華大地,除了最為嚴重的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了幾萬人的身軀,還有四川的地震、湖南的禽流感,更不消說國外的各類天災人禍,讓人不禁感嘆人類面對疾病、面對風雲變幻的自然本質上實在是軟弱的,是不堪一擊的。

被隔離在家的日子,重新閱讀了阿城的代表作“三王”,(《棋王》、《樹王》、《孩子王》)。作為尋根文學的代表和知青小說的重鎮,阿城的中篇小說是極具價值的,洪子成先生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即從基本的生存活動上表現‘芸芸眾生’的‘文革’生活,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想的精神,作為人對世俗生活超越的憑藉。”其中《樹王》極具生態價值,雖是上個世紀的文學背景,但對當下的社會處境與人性仍有有一針見血的批判意義。


中國的“俄狄浦斯王”——阿城筆下的“樹王”

一、《樹王》的生態主題

阿城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青年學生,他親身經歷了那個特殊年代“上山下鄉”的生活。現代的影視文化將知青生活塗抹上一層浪漫田園的色彩與情調,但是切身體驗過的人才明白,那是一段回首起來愛恨交加的時光,那是一段艱苦又異常真實的歲月,它給人留下的記憶是一輩子都不會抹去的。

“那一段生活(指知青生活)畢竟使我開始老老實實地面對人生,在中國誠實地生活。”《樹王》的作者阿城也這樣說。

《樹王》的小說背景就是一群來自城裡的青年去到西南邊陲的一個小山溝,進行上山下鄉的改造生活。他們是帶著改造國家,建設國家的任務而來的,他們一路上嘖嘖讚歎原始森林的巍峨與壯觀,然而為著“砍掉沒用的樹,種上有用的樹”的抱負,不自知地充當了自然的劊子手,糊里糊塗又異常清醒地做出了“毀林燒山”的舉動。

這與當時革命功利主義情緒氾濫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一群熱血青年大多受到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的影響,打著“人定勝天”的口號,全然不顧森林的生態價值,無視自然生態對人的庇護和養育。為著“…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建設祖國,保衛祖國,改變一窮二白。”的政治目標,他們要砍樹;為著“它(樹)的位置不科學。”的科學理由,他們不惜砍成百上千年的大樹;為著“重要的問題是教育農民。舊的東西,是要具體去破的。樹王砍不砍,說到底,沒什麼。可是,樹王一倒,一種觀念就被破除了,迷信還在其次,重要的是,人在如何建設的問題上將會思想為之一新,得到淨化”的教育理由,他們排除一切攔阻,也拋卻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終於,這些知青們將大山上的樹都砍完了。他們卻不知自然的懲罰和報復也早已醞釀成熟。一山的斷樹奇奇怪怪,翻倒的樹木如同屍體,讓人不寒而慄;每天早晨的太陽變得格外刺眼,一路上隨處可見斬斷的樹木如光頭,全不似初來時為人稱讚的美景。一星期大雨後的景象更是慘不忍睹“燒過的山上的木炭被雨水衝下來,黑黑的積得極厚。一條山溝裡,終日瀰漫著酸酸的味道,燻得眼睛流淚。雨住了,大家上山出工。一座山禿禿的,尚有未燒完的大樹殘枝,黑黑的立著,如同宇宙有箭飛來,深深射入山的裸體,只留黑羽箭在外面。”

人類中心主義帶來的是自然毀滅,實則亦是人類自身的毀滅。這些青年遠離城市的喧囂,真正親近大自然,面對漫天遮蓋的龐然大樹時,一時間感到自身的無知與淺陋,竟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其宏大之貌;在緊跟步伐,力爭多幹快乾的盲目砍伐後,面對滿目瘡痍的山林,心中又發生了極大的震盪。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和尊重自然的生態內涵昭然若揭。


中國的“俄狄浦斯王”——阿城筆下的“樹王”


二、《樹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這部小說最精彩的部分,便是代表人類中心主義的李立與代表樸素生態觀的肖疙瘩之間的抗爭。作者對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謂下了一番苦工,肖疙瘩更是整篇小說的靈魂所在。李立作為一個滿腦子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時代青年,作者並非簡單把他刻畫成頑固自私的反派形象,相反,在當時他是青年人學習的榜樣,是時代潮流的領軍者。

小說一開場,就描寫李立下鄉還帶著一木箱的書,裡面都是全套的書,給人一種吃苦上進的形象。此外,“李立平日修身極嚴,常在思索,偶爾會緊張地獨白喘息,之後咽一下,眼睛的焦點超過大家,慢慢地吐一些感想。例如‘偉大就是堅定’,‘堅定就是純潔’,任事業的偉大培養著偉大的人格’……女知青們尤其敬佩李立,又不知怎麼得到他的注意,有幾個便不免用天真代替嚴肅,似乎越活歲數越小。”在旁人眼中,李立竟是個受人敬重,甚至愛慕的對象。

李立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信奉無神論和唯物主義的知識青年,、對上頭的砍樹、燒山、再砍樹的命令深信不疑,感嘆“偉大。改造中國,偉大。”同時又自詡擔負破除農民迷信思想的任務,立志要把那棵村民眼中的生長千百年的樹王給砍掉。在李立眼中,樹沒有生命,彷彿是一個孤立的,任人宰割的存在,需要人來調控,他的無知無畏也無形中釀成了最後的悲劇。

肖疙瘩沉默寡言,不善言辭,卻是我記憶中無比深刻的人物。深刻是因為他的悲劇性,就如希臘神話一般, 俄狄浦斯王的悲劇始終縈繞在人們心頭,那種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的悲劇感是一個故事,乃至文學作品的靈魂。

關於肖疙瘩的背景,小說略有交代:他從前是偵察兵,卻因完成任務返程時因為手下的一個兵偷拿了老百姓的橘子,不幸被發現取消了軍功。肖疙瘩無顏回去見父老鄉親,便在大山裡做了一名護林員。他將這片山林視作自己的精神家園,將這些樹木看成自己的“娃兒“,他們之間有著一種血脈相連的關係,他和自然的關係,甚至可以用舐犢情深來形容。

因此,當肖疙瘩面對知青的突然到來,內心是惶恐不安的,到達當晚的營火晚會上,肖疙瘩和“我”之間有著簡短的交談,面對月光下如鬼魅一般的原始森林,“我”浮想聯翩裡面有著許多的野生動物,肖疙瘩卻神色黯然:“快不有了,快不有了。”面對“我”的提問:“樹好砍嗎?”他低頭說了一句:“樹又不會躲哪個。”這是多麼沉痛的回答啊,也為後面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面對知青們一天天地上山砍樹,肖疙瘩沉默著,也審視著這一切。他內心充滿了矛盾:一方面他作為森林的守護者,他不希望這裡的一草一木受到讓人類的毀壞與掠奪,但是他又不得不聽從支書的指令,幫助知青們磨刀,保護他們的安危。當最後山頂的“樹王”也要被砍到時,他再也壓抑不住心中的苦痛,他坐在大樹底下,沉默地用自己的身軀來阻擋“暴行”的實施。

他和李立之間的幾輪對話更是讓讀者看到一個粗糙漢子內心的柔軟與執著,不禁潸然淚下:


肖疙瘩說:“我看有用。我是粗人,說不來有什麼用。可它長成這麼大,不容易。它要是個娃兒,養它的人不能砍它。”


李立煩躁地晃晃頭,說:“誰也沒來種這棵樹。這種野樹太多了。沒有這種野樹,我們早完成墾殖大業了。這種野樹,是障礙,要砍掉,這是革命,根本不是養什麼小孩!”


肖疙瘩渾身抖了一下,垂下眼睛,說:“你們有那麼多樹可砍,我管不了。”


李立說:“你是管不了!”


肖疙瘩仍垂著眼睛:“可這棵樹要留下來,一個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個證明。”


李立問:“證明什麼?”


肖疙瘩說:“證明老天爺幹過的事。”


最終,肖疙瘩仍然未能以螳臂當車之力保留樹王的存活,樹王倒了,肖疙瘩也從此一病不起,他的生命也在目睹最後的毀林燒山後顫慄著消亡了。

在小說中,樹王的命運和肖疙瘩的命運融為了一體,朗吉弩斯說:“一個人如果四面八方把生命諦視一番,看出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偉大的和優美的都巍然高聳著,他就會馬上體會到我們人是為什麼生在世間的。”肖疙瘩在森林中體悟到自然的永恆,感受到人和自然的靈犀相通。因此,他燃盡生命去持守對自然界偉力的敬畏與信仰。


中國的“俄狄浦斯王”——阿城筆下的“樹王”


三、《樹王》的文化內涵與現實意義

阿城本人曾受到道家文化的影響,因此在《棋王》中,通過王一生的“吃”和“下棋”,表明“清靜無為”和“奮發進取”這兩種精神狀態統一在“天道”和“人道”之間。在《孩子王》中對自然天性的肯定和追求,以及在《遍地風流》中對峽谷、山川等自然風光的描繪與讚頌。

在《樹王》中依舊不難看出其深刻的生態內涵,最突出的便是“萬物有靈”,在阿城的筆下,自然萬物和人一樣,具有生命和豐富的情感、意志。比如那片原始森林就好像是一個“人類社區”,作者這樣寫道:“千百年沒人動過這原始森林,於是整個森林長成一團。樹都互相躲讓著,又都互淚爭奪著,從上到下,無有閒處。藤子從這棵樹爬到那棵樹,就像愛串門子的婦女,形象卻如老嶇。草極盛,年年枯萎後,積一層厚殼,新草又破殼而出,一腳踏下去,‘噗’地一聲,有時深了,有時淺了。”這裡的花草樹木自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在人手不曾干預之處祥和又熱鬧地生存著。

再如對那棵樹王的描寫“樹皮一點不老,指甲便劃得出嫩綠,手摸上去又溫溫的似乎一跳一跳,令人疑心這樹有脈。”恍若屹立在山頂的是一個精神矍鑠的老人形象。對最後燒山畫面的描寫則叫人膽戰心驚“火中一棵大樹騰空而起,飛到半空,帶起萬千火星,折一個筋斗,又落下來,濺起無數火把……”燒山以後,“一架山禿禿的,尚有未燒完的大樹殘枝,黑黑的立著,如同宇宙有箭飛來,深深射入山的裸體,只留黑羽箭尾在外面。”

而肖疙瘩的骨殖就埋在被砍伐的樹王一公尺處下。“這地方漸漸就長出一片草,生白花。有懂得的人說:這草是藥,極是醫得刀傷。大家在山上幹活時,常常歇下來望,便能看到那棵巨大的樹樁,有如人跌破後留下的痕:也能看到那片白花,有如肢體被砍傷,露出白白的骨。”彷彿是治癒累累樹樁的刀口,也好像在治癒肖疙瘩的心傷,讀來具有神秘主義的味道。


中國的“俄狄浦斯王”——阿城筆下的“樹王”

對比當下,生態意識可以說已經漸入人心,但是仍然有不少人蔑視自然的能力,存著僥倖和獵奇心理去挑釁自然。最近爆發的新型冠形病毒便是最為沉痛的教訓,因為尋求吃野味的刺激而使得這一場瘟疫蔓延在人間,造成無數的家庭破碎,也奪走了無辜者的生命,更不消說使社會被迫靜止下來,讓人扼腕嘆息的同時深刻意識到自然界是輕慢不得的,為所欲為的貪婪必將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

人類對無限的宇宙與自然的認識是不完全的,科學研究的本質是順應自然運行的規律與法則的前提下,探索與創造出有利於人類社會和人體健康的機制和物品。而不是一昧滿足自己的私慾,認為人是世界的主宰進而為所欲為。因為今天你對自然無知無畏的掠奪與輕慢,都在一步步釀成明天自然對你毫不留情的怒吼與降災。而後果,是我們無法承受的。

盧梭說,大自然絕不欺騙我們。欺騙我們的,往往只是我們自己。


願我們從心底裡對造物主創造的自然萬物心存敬畏,願我們再次擁有“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般和諧美好的風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