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李必抓程参因何关着不放?他真实身份是什么?这人物有何存在价值?

九月晴天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里有这样一个人物,从出现的那一集开始,就一直被关在靖安司的大牢里。当然他也不是犯了什么大错,主要是没搞清楚状况干扰了靖安司抓狼卫才被关了。后因为大家忙着破案解除长安危机,没人去听他解释,审核他的案子,所以他就一直被关着,一直是一种被遗忘了的状态。

狱友一波一波的换,他却始终关在里面,弹幕中的这样亲切的评价他“流水的狱友,铁打的程参”。他最多的台词就是:“有没有吃的,给我一点吃的”,这个人就是程参。其实他也就关几个时辰而已,只是剧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而已。

每一个配角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一直关在牢狱里的人,对剧情的推进没有什么太大作用,所以有不少人质疑这个角色的存在性,认为他完全多余。

秉着存在即合理的原则,我从不觉得他是一个多余的人物。相反细细探究下来,编剧安排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其实是用心良苦的,很多的问题就是从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只是你没发现而已。

就像一人誓死守卫靖安司的崔器代表的是唐兵的精神,化上“酒晕妆”的檀棋体现的是唐妆的精致,创建“大案牍术”致力于竹纸制造的徐宾体现出唐朝的造纸术和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问题等等。

剧中许许多多演技硬核的配角,其实都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尤其在某一个时刻表现地特别惊艳。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侧面展现唐朝的某一个现状,这个一直被关在狱中程参也是如此。

程参的存在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第三点

  • 调节气氛,制造笑点

很多人说《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不能快进,因为剧情太紧凑,节奏太快了,稍加分神,也许就看不懂下面在讲什么了。如果让观众一直处于这样紧张的观看氛围下,会很容易造成疲惫感,这个时候就需要调节气氛,适当的利用一些笑点让剧情轻松有趣些,缓解观众追剧的紧张感。

可以说程参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别人都在担心狼卫的事,只有他在为他的知己好马绿眉伤神,别人见了狱卒都是在喊冤,问什么时候出去,只有他一直在问有没有吃的,而且是见人就问的那种。

其实想想他被关也就几个小时而已,饿上一天也没什么大事的。可就是他每一次见人就要吃的举动,是不是让你不自觉地笑了呢?当然这是最表面的作用了。

  • 为张小敬破案撕开了突破口,体现盛唐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大家还知道张小敬刚开始追宗狼卫就受挫吗?他通过对西市商铺敲山震虎的计策好不容易发现狼卫的踪迹,结果只追查到了一句“阙乐霍多”,那个狼卫就死了。这个“阙勒霍多”是一句胡语,谁人都没解出来,居然被一个关在狱中的人破解出“末世火劫”的意思,这个人就是程参了。

虽然一开始他表现出不愿合作的态度,但是他通过一番深思发现其中的可怕性,立刻告知了张小敬,一语点醒张小敬。被当头一棒的张小敬这才识破狼卫真正的计划,才有了后面张小敬与李必打配合拯救长安的故事。

这里可见程参是一个博学多才,且有一腔热血之人。虽然张小敬没什么学问,但是他十年的西域从军经历也解答不了,居然被穷书生破解了,侧面就是衬托他的博学。

他当然博学了,剧中的程参就是影射唐朝边塞诗人岑参了。开元二十二年,二十岁的岑参来到长安,天宝三载登进士第。他满怀报国壮志,他的诗风沉雄淡远、新奇隽永,那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至今被我们诵背。

还有一点,他是一个贫苦人家出来的人,爱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能涉猎到相关知识,难道不该得益于大唐繁荣且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属性吗?如果唐朝不够开放性和包容性,一个小小书生怎么能接触到这样的知识呢?

  • 侧面反应了盛唐的选官制度存在的弊端

上元佳节,程参不留在家中过节,他骑着一匹马,游走在长安大街,手上拿着干谒文,嘴里朗朗吟诵这诗句,他要干什么?因为他有一件比过节更重要的事,要去一个达官贵人家里送干谒文,说白了就是去应聘,递交简历的,是事关他的前程,怎能不重视呢?

我国自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后,一直被沿用,直到1905年才废去了存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当然唐朝确实是用科举选拔人才的,剧中程参在反驳张小敬“科举也不考”提到了这个制度。

那程参去参加科举考试就好了,送什么干谒文呢?这就要说道唐朝选拔人才的另一个制度了,就是官员荐举制度了。

唐朝的人才选拔和官员选拔是分开的,科举考试及第只能说明你获得了任官的资格,而不是官职的本身。所以在唐朝当官要先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任官的资格,要进入官僚队伍还要有一定级别官员的提携举荐。但是也有一些人既没有门荫也没通过科举考试,只要有人举荐也能进入官僚队伍,所以在唐朝官员举荐就变得更加重要。

举荐制度虽然如破了门第和身份的限制,给官僚队伍带去了新鲜血液,可是存在巨大的弊端一个就是举荐者是否具有对人才的鉴别能力,做到真正的选贤举能。另一个就是举荐者能否做到公平公正,不徇私舞弊,真正为国家选拔到合适的,国家需要的人才。

这个弊端,显然在那个时候是存在的了,剧中林九郎权势滔天,把控着人才的选拔,造成了很多人才的流失,也造成了有才华的人入仕无忘。何孚的父亲就是得罪林九郎遭到无故弹劾,何孚自己一腔热血得不到施展,所以他为自己,也为更多的有才华却被打压的人打抱不平,他在剧中为此等不公平对着李必大声地控诉林九郎的做法。

一个国家的灭亡,朝代的更替都是从先内部出了问题,才让外部的敌人有了虎视眈眈的觊觎之心。盛唐危机的出现焉能忽略这个奸臣当道,贤能被排挤的现状呢?剧中长安会出现危机是众多问题集中爆发的结果,而人才选拔制度的问题就是通过程参这样一个小人物体现出来的。你还能说他是一个可用可无、多余的人吗?

由此可见,这样一个失去爱马,丢了应聘机会,关进大牢,挨着饿,话唠还给自己加戏的小人物绝对不是一个多余的人,他给观众带去了欢乐,为案件的侦破撕开了口子,为长安危机的解除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暴露出导致这一场危机爆发的社会问题。


姒莞萱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可谓是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十二个时辰内,故而程参也只是被关在牢房里不到一天而已。不放他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犯法了啊,虽然程参杀的是狼卫,从某种角度来说其是无罪的,但正是因为程参的鲁莽才导致长安舆图的流失,故而李必关押程参是怀疑程参和狼卫有所勾结。



程参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一个聪明人,就是命有点不好,饿了一天到了快半夜才吃上饭不说,吉温又想拿他做替罪羊。程参这是招谁惹谁了,好好的自己的马,绿梅被杀死了,干谒的诗文也被烧了,被抓进了牢房饿了一天,临了还得做个替罪羊去送死,网友都为程参觉得冤了。


不过幸好程参够聪明,几句话就忽悠住了吉温抱住了性命。 本来吉温因为时间快到了,他接手的靖安司却迟迟抓不到蚍蜉那些人,吉温的心里就有点着急了,他怕圣人和右相怪罪于她,就想找个替罪羊,好有个交待。吉温说必须找个出身贫寒,朝中没人,挨了打还不能说话的那种,最好还是个不能打的。这条件一听就是牢里的书生程参呀。



果然赵参将辉叔就给吉温说还真有个人,近在眼前,到牢里把程参抓出来顶缸了。 程参他聪明呀,看到那些来抓他的人他就立刻想明白了这是要拿他来顶罪呀,所以程参见到吉温都不用等吉温开口,程参自己就说了,如果吉温他们想拿他自己顶罪,那么吉温失职的罪过会更大。吉温刚开始还说程参说了不算,可程参接下来的话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人的真正实力。

从程参所作的那首诗包含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看,程参的历史原型是岑参,由此我们也可以大体断定程参是一个正派人物。虽然程参在剧中的戏份不多,但其每一次出场都为案情的推荐提供了重要线索,先是帮张小敬破解“阙勒霍多”,后又提醒徐宾有一种墨汁可以作为燃料,在最近更新的几集里程参更是推断出了徐宾可能是幕后的主谋。

这不就是程参存在的价值嘛,没有程参,一切都无法顺利进行,张小敬和李必更不可能拯救数万长安百姓。我个人觉得程参算是整部剧中最聪明的人之一,他随被关押在牢房里,但他却将整个案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当吉温想以程参来当替罪羊时程参三言两语便说服了吉温,可见程参思维之敏捷、口才之凌厉。



在整理研究被大火烧毁后的靖安寺档案室所残留的档案残片时,程参更是展现了惊人的学识和推理能力,先是推断出档案室的某个人被人勒死了,然后又是破解了徐宾家中藏书中的一张需要特殊密码才能解读的字条从而得知了圣人要杀太子,小妹在看完了徐宾编写的新税法后程参便得出了徐宾便是整个事件背后主谋的结论。

总之,程参的存在是非常有意义的,其不仅推动了整个事件的正向发展,其更是让我们这些观众在临近结局之时看到了整个迷局的大体轮廓。


小胡讲电影


狼卫图格鲁在被追捕的路上,遇到了书生程参,于是抢了程参的坐骑绿眉,烧毁了他要拜访李白用的诗文,程参怒不可遏立即追打,并骂道:“杀我绿眉,毁我诗文,我杀了你”。

他不明就理,干扰了靖安司的重要行动,导致龙波手下的女杀手鱼肠偷走了狼卫图格鲁身上的舆图,程参因此被靖安司关了起来了,他自己还一头雾水;长安危机形势紧张,迫在眉睫,靖安司所有人都为此而忙碌,没人过问一个书呆子的案子,他被遗忘在角落里;所以关着没放出来。



程参的真实身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岑参(约公元715-公元770年),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岁孤苦贫穷,跟随兄长念书,遍览史籍,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进士,开始时是率府兵曹参军,以后有两次从军到过边塞。

岑参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出自该诗;他的诗描写了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也渗透了亲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边塞诗优秀作品颇多,诗歌风格与高适比较接近,后来的文人把他们两个并称"高岑"。

剧中,程参书面滔滔,学富五载,满腹经伦,狼卫在死前的胡语“阙勒霍多”,身陷囹圄的程参能准确地解读出来:阙勒霍多就是末世火劫的意思,心有灵犀的张小敬识破狼卫真正的计划是要火烧长安城,程参在无意中为张小敬破案找到了突破口,为解除长安危机创造了条件,没有程参的出现,张小敬还要在无底的深渊中摸索案情,剧中让程参出现,承上启下,推动了剧情的合理发展。


希望星晨58298869


程参是整个《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另一条暗线。与其说是李必抓程参,不如说是张小敬以妨碍靖安司执行公务的名义将其送进打牢。起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程参的好友绿梅(一匹马)因为狼卫而死,随后程参出于报仇的目的扰乱了靖安司的捉狼行动,因此被下狱。<strong>

程参是剧情推进的需要。

首先当张小敬得知“阙勒霍多”的时候一脸的迷茫,鉴于当时的文化水平,对于一个兵大头来说,“阙勒霍多”认识张小敬,而张小敬却不认识“阙勒霍多”,而这时候通过狱友程参的嘴得知,阙勒霍多是末世火劫的意思,既可以让剧情讲得通,也符合程参博闻强识的学识,毕竟程参是历史上的岑参为原型的。

程参是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目睹了长安24小时反恐的全过程。

其次程参的存在,可以让我们通过其所见所闻,见证长安反恐中枢靖安司忙碌的一天,每次程参的镜头多数通过狱中的墙孔,穿越到靖安司之中,展现靖安司场景,同时为下一章故事的展开做为铺垫,可以说程参是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目睹了长安24小时反恐的全过程。尤其是当龙波攻陷靖安司的生活,程参通过观察孔,亲眼见证了靖安司的覆灭,面对无力回天的困局,长安人崔器的慷慨赴死,李必的有心无力,姚汝能的迷茫与彷徨,程参见证了靖安司得势与失势时的众生态,通过程参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本质。程参就是盛唐下文人的缩影<strong><strong>

程参我们秉承着存在即合理的原则,程参狱中对张小敬说要靠自己的诗歌取悦当权者,好让自己谋取一个好的前程,这一点与崔六郎不谋而合,崔六郎为了自己的弟弟,能够获得军籍,大肆行贿,这两点充分验证了盛唐之下,政府机构已经极其腐败,要想在仕途上走的更远,要么用金钱铺路,要么用诗歌粉饰太平,迎合当权者,程参就是盛唐下文人的缩影。而这种情况在盛唐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为十年之后的“安史之乱”买下了伏笔。而程参也就是岑参,随后也不如军旅,不仅是出名的塞外诗人,同时也成为大唐的守卫者。

程参的存在是这部戏中少有的笑点和尿点,尤其是其与张小敬牛头不对马嘴的对话,以及其总是通过喊饿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权益,总体来说程参这个角色主要是起到剧情的推动和以第三方视角观察整个事件的作用。因此及时所有人都离开,程参也走不了。这也是程参暗线的作用。

<strong>


Q姐说娱乐


这是三个问题啊!

第一,为啥关着不放?其实也没关多久,24小时都没到,类似于咱们现在的拘留了。没证据证明你参与犯案,也没证据证明你清白啊,关键现在靖安司没人也没时间去管这个事,索性关着,等案子破了一起处理,而且领导也没发话放人,完全正常的处理,没毛病!

第二,身份是什么?剧中打字幕,仙洲人程参,原型是唐边塞诗人岑参,之所以改名字,是因为没有史料证明岑参参与过这么一件事,虽然他确实是天宝三年来的长安,没有史料支撑就不能误导观众!

第三,在剧中的作用。程参,顾名思义就是要全程参与!

编剧安排小程“进驻”靖安司,通过一个小孔观察记录靖安司里发生的事情,偶尔还给点提示。

特别是这个小观察孔是最重要的,暗示程参将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整件事情,特别是靖安司的辉煌、毁灭与重建,在靖安司的各种明斗和暗战都将被小程尽收眼底。有崔器的慷慨悲歌,有书吏的无助遭屠,有姚汝能的犹豫和退缩,有元载的投机和专营,有吉温的小人得志,有徐宾的千秋大计,也有李必的成功与失败。等等,而仙洲程参都将是这一切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同时他也是局中人!


小小芷菲


狼卫图格鲁在被张小敬在追捕的路上,遇到了从仙州来长安拜会李白的书生程参,狼卫图格鲁劫持了程参的坐骑绿眉,烧毁了他干谒用的诗文,程参不明就里愤怒的追打狼卫图格鲁说道:杀我绿眉,毁我诗文,我杀了你。他干扰了靖安司追捕狼卫的行动,致使狼卫图格鲁身上的舆图在乱中被龙波的手下女杀手鱼肠偷走,程参因此被靖安司关了起来。

长安危机迫在眉睫,靖安司上下都在为解除长安危机忙的焦头烂额,没人去听他的陈述过问他的案子,他只有临时被遗忘,程参的真实身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来两次从军戍边,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唐代宗时曾任嘉州刺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古名句就出自他的手笔。

程参是满腹经纶的文化人,大脑就是一部活字典,狼卫在死之前说一句胡语“阙勒霍多”“黑色的骨头”,关在狱中的程参准确的解读阙勒霍多为末世火劫,黑色的骨头也就不难理解了,张小敬识破狼卫真正的计划是火烧长安城,程参为张小敬破案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案件突破口自此撕开,为长安危机的解除埋下了伏笔,没有程参张小敬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程参连接和推动了剧情发展。

那时大唐繁荣昌盛开放,各种文化荟萃,文化包容性强,程参博学多才,在剧中他向观众传达了诗文的深远意义,没有诗文的记录英雄义士只能活一世,只能影响身边的人,有了诗文的记录英雄义士在人们心中可以活千秋万世,诗文记载人记录美,让后世人知道程参们是怎么活的,并且让后世人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活,程参为观众带来了深层次的思想和思考。


伯德小姐


我是历史伶俜者,你来问我来答。

这人的出场方式有些搞笑,正陶醉于骑马吟诗间,突然狼卫来了,张小敬也来了,但是马没了。一路追赶好不容易看到了马了,结果已经是具尸体了,报仇心切杀了狼卫,又因为坏了靖安司的抓捕计划被关进了大牢,从此过上了“饿肚子”的生活。




上面是程参被抓的过程,明面上没有什么特色,但其实他的出现给张小敬的破案提供了很多线索。先说两人初次成为狱友,当时程参说自己读过所有的书,张小敬不信,但是提出阙勒霍多时,程参却准确的解释出了含义,张小敬得到启发出狱继续抓捕狼卫,程参却还被关在里面,最常喊的就是饿。



李必和张小敬之所以没有释放程参,就是因为这个家伙太聪明了,可以作为后备智囊团,不懂的就来问一下,事实证明这是对的,程参确实提了不少好点子。



另一方面,程参的突然出现看似偶然,但一出场就搞这么大的事,给人一种很不简单的感觉,但是张小敬等人也是如此感觉,先关着,反正就十二个时辰。

最后,要是程参被从头关到尾,以牢狱为家不知道他会怎样的崩溃,或者万一他就是最终的大BOSS呢?


历史伶俜者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点,整部《长安十二时辰》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十二个时辰内,故而程参也只是被关在牢房里不到一天而已。不放他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犯法了啊,虽然程参杀的是狼卫,从某种角度来说其是无罪的,但正是因为程参的鲁莽才导致长安舆图的流失,故而李必关押程参是怀疑程参和狼卫有所勾结。

从程参所做的那首诗包含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看,程参的历史原型是岑参,由此我们也可以大体断定程参是一个正派人物。虽然程参在剧中的戏份不多,但其每一次出场都为案情的推荐提供了重要线索,先是帮张小敬破解“阙勒霍多”,后又提醒徐宾有一种墨汁可以作为燃料,在最近更新的几集里程参更是推断出了徐宾可能是幕后的主谋。

这不就是程参存在的价值嘛,没有程参,一切都无法顺利进行,张小敬和李必更不可能拯救数万长安百姓。我个人觉得程参算是整部剧中最聪明的人之一,他随被关押在牢房里,但他却将整个案件梳理的井井有条,当吉温想以程参来当替罪羊时程参三言两语便说服了吉温,可见程参思维之敏捷、口才之凌厉。

在整理研究被大火烧毁后的靖安寺档案室所残留的档案残片时,程参更是展现了惊人的学识和推理能力,先是推断出档案室的某个人被人勒死了,然后又是破解了徐宾家中藏书中的一张需要特殊密码才能解读的字条从而得知了圣人要杀太子,在看完了徐宾编写的新税法后程参便得出了徐宾便是整个事件背后主谋的结论。

当然,徐宾是不是幕后主谋还有未可知,但是从诸多线索来看,即便徐宾不是幕后主谋,其和幕后主谋也脱不了关系。可能有些朋友会说了,倘若徐宾是幕后主谋之一,那么龙波的暗桩又怎会不认识徐宾呢?这个很容易解释啊,倘若徐宾真的是幕后主谋,像陆三这种小角色又怎会清楚徐宾的真实身份呢?

再者,徐宾多半也不是自己亲自出面和龙波接洽的,以徐宾的智慧,其多半是躲在暗处操控大局的,先是利用何执政的护太子之心以及何孚的复仇之心诱使他们和龙波接洽,同时徐宾又以某种方式激发了龙波实施“阙勒霍多”计划,另一方面徐宾又接触张小敬,徐宾一早就打算好了让张小敬成为那个拯救长安的人。

徐宾并不想摧毁长安,他的计划就是让龙波制造灾难、让张小敬拯救长安,目的就是让太子得以顺利即位从而实施新税法以及推行他研发的新造纸术,可以说徐宾的出发点是好的,可能有些朋友会说了,徐宾步了这么大的局,难道他不怕有所闪失?难道大家忘了吗?人家徐宾可是“大案牍术”的创始人,“大案牍术”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大数据”,也就是说徐宾考完全可以靠“大案牍术”控制事情的走向。

总之,程参的存在是非常有意义的,其不仅推动了整个事件的正向发展,其更是让我们这些观众在临近结局之时看到了整个迷局的大体轮廓,不是吗?


草根说电影


分析的没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