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劫难——公元前47年渤海大海啸

西汉元帝初元二年秋七月(公元前47年),渤海海域发生大地震,从而诱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灾难性海啸。

大劫难——公元前47年渤海大海啸

华北平原东部沦为一片泽国,数以百万计平民在海啸中不知所踪。在这次自然灾害中,死亡人数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无数的古迹、良田毁于一旦,迄今难以恢复。

于这次鲜为人知的大海啸,史书中记下了许多的蛛丝马迹。据《汉书·天文志》记载(初元二年秋七月):“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

《汉书·沟洫志》记录大司空掾王横给新帝王莽奏折中言道:‘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

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言道:“昔燕齐辽旷 ,分置营州,今城面海滨,海水北侵,城垂沦者半”。

大劫难——公元前47年渤海大海啸


海啸波及的地区是西汉王朝的粮食主产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民茭牧其中耳,岁可得穀二百萬石以上。”汉代一石粟相当于31公斤,文中所指的200多万石粮食是渤海一带上缴朝廷的,足够40万人吃上一年。

海啸中受灾最严重的是渤海郡、辽东郡、广阳国和河间国。

渤海郡是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设立的,下辖浮阳(今河北沧州沧县旧州镇)、章武、千童、东光、阜城、南皮、景成、东平舒(天津静海)、文安等地。相当于今河北省沧州市东部、天津市东南部、山东省德州市东北部(乐陵,庆云一带)、山东省滨州市北部,人口452560。

河间国下辖乐城(今献县)、弓高(今阜城)、侯井(今东光)、武隧(今武强)等,《嘉靖河间府志》记载:河间国十一城,户九万三千七百五十四,总人口634421。渤海海啸50年后汉平帝原始二年(公元2年),河间国人口187662人,而同时期的渤海郡,总人口已不足10万人。

据《静海县志》记载 , 东周时期 此地为“长芦 ”, 西汉时期 , 设东平舒县 , 属渤海郡管辖 , 人口约4万余人,但是这次海啸完全吞没了东平舒。一直到了一千多年后的宋绍熙年间 ,此地才有6815 户,人口不足33000。

《南皮县志》也有类似记载:……渤海溢,大水千里,绝人烟!

单是渤海郡、河间国两地就损失了百万人口。

大劫难——公元前47年渤海大海啸


另外广阳国(受灾地区主要是现在的蓟县一带)。辽西郡(受灾地区包括河北迁西县、唐山市以东及长城以南地区),也受到海啸的侵袭,损失无算。

富裕繁华的滦河三角洲被海水吞没,近60万平民失踪 ,直到一千多年后的12世纪才逐渐恢复生息。

这次空前绝后的渤海大海啸,给上述地区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华北平原沃野千里,战国时赵国、燕国、齐国都在这片地区保留着传统的势力范围,作为获取海盐的主要途径,在加上秦朝、西汉数百年的苦心经营,留下的文物古迹应该不计其数,可在海啸肆虐的地区,所有的遗迹都毁于一旦,现在这些地方发现的文物除了西汉以前的,就是唐宋以后的,留下其间近千年时间的考古空白。

大劫难——公元前47年渤海大海啸


海水侵入华北平原以后,蒸发和退去是个缓慢的过程,沧州的标致铁狮子位于浮阳县旧址,名为镇海吼。铁狮子铸造于后周年间,说明直到北宋初年,海岸线还在旧州镇一带。

还有一个鲜明的例证,沧州一带北宋年间最大的盐场,其辖区内盐山就是因晒盐、煮盐业格外发达而得名。

大海啸后250年,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征伐乌桓凯旋,登临碣石,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其中尚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词句。

大劫难——公元前47年渤海大海啸

到了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登临碣石时,已是“披襟眺沧海”,海水已脱离碣石山,重归大海。

海啸给当地带来的另一个危害就是制造了大量的盐碱地,促使华北地区成为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其危害迄今难以消除。

说了这么多,其实小编对这次渤海海啸的认知,还是一知半解,今天之所以把它写出来,就是想达到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去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