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工廠
二戰爆發初期,德意志第三帝國的鋼鐵洪流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捲西歐,歐陸強國法蘭西在僅僅抵抗了兩個星期後,便宣佈投降。此後,德國將戰線越拉越大,開始進攻佔據廣袤土地的蘇聯,此舉為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敲響了第一聲喪鐘。那麼,如果希特勒在消滅法國後,停止戰爭,是否能夠長時間保有已經佔有的成果?
希特勒之所以要大肆擴張,除了滿足他所謂稱霸世界的野心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第三帝國只能靠這種模式來維持。眾所周知,希特勒最初擔任魏瑪共和國總理,是通過正當程序選舉產生,他對於德國的民眾是有所承諾的。希特勒自稱能夠帶領德國走出經濟危機,並且聲稱蘇聯的意識形態與自己水火不容,必須要消滅之。不僅對於選民,希特勒在擔任總理之時,得到了德國幾乎所有壟斷資本家的支持,這些人構成了希特勒穩固的統治基礎。出於對自己統治的鞏固,希特勒必須要保證德國國內經濟的穩定。
希特勒從不認為美國羅斯福式的改革適用於德國,他走上了另一條“德國復興之路”,即以戰養戰的方法。通過無限制的對外擴張,刺激軍事訂單數量的增加,以拉動軍工產業的增長,從而創造工作崗位,同時保證煤鋼壟斷企業主的經濟利益;同時,將佔領地區的資源和工業設備掠奪至德國,來促進德國的工業生產,獲得廉價的原材料。這種模式之下,戰爭不能停止,一旦停止則整個經濟鏈條便斷裂,德國的經濟狀況便會退回戰前水平,繼而引發民眾的不滿,失去壟斷資本家的支持。
經濟原因之外,當時的國際形勢也不允許希特勒停止戰爭的腳步。對法作戰之時,希特勒已經和英國撕破了臉皮,英國主戰派丘吉爾的掌權,對希特勒而言更是一個威脅。一旦他停止進攻,轉而鞏固已有成果,則同時也給了英國以喘息的機會;另外,美國當時雖然聲稱中立,但基於其在歐洲的利益和意識形態考慮——美國不允許歐洲出現一個強大的統一政治提,而且還是法西斯主義控制下的,一直在對英國進行援助。因而,停戰的代價便是在未來百分之百地遭到英國的主動出擊。
蘇聯也不是吃素的。斯大林對於希特勒的野心早有察覺,意識形態上的水火不容更是令蘇德之間矛盾重重,可以說,蘇德之間必有一戰,無論是誰先出擊。希特勒停下腳步,則斯大林便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第三個五年計劃,加強蘇聯工業化的水平,等到時機成熟之時,蘇聯便會主動進攻。
基於自身的安全考慮,希特勒在拿下法國之後,也必須繼續進攻。
因此,拿下法國之後,希特勒如果停下腳步,無疑會讓自己死無葬身之地,又何談保住自己的已有戰果。
庭州行者
法國戰役之後呢,德國手裡面把控著波蘭、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法國等,這個時候德國人其實已經賺翻了,德國非常迫切的希望停戰,他三番五次給英國拋出橄欖枝,希望停戰,但是英國都沒同意。
德國停戰與否,自己說了不算
德國人一步一步試探英法底線,直到進攻波蘭,英法不慣著他了,對德國宣戰了。宣戰的法律效應是非常強的,德國和英法必打無疑了。而法國投降之後呢,還有個英國沒投降呢,英國不投降,他就要繼續打下去。
德國人要是想停戰,他必須邁過的就是英國這一關。英國一直都是拒絕和德國對話的,希特勒想穩固手頭擁有的一切,他必須停戰,但是,英國不讓他停戰。當時德國提出的條件也就是讓英國承認自己吞下的一切,拿回自己的殖民地,和英國結盟。其實呢,德國這條件也不過分。
作為英國這個角度呢,只要德國存在,他就不會和德國停火。英國要做的,就是遏制歐洲發展,不想讓歐洲有個統一的、強大的國家出現,他要控制歐洲啊,你德國如日中天,難不成英國當老二不是?既然英國鐵了心要遏制德國了,那就只有和德國人打到底了。
本來呢,歐洲其實已經定了,德國那一圈都被德國平定了,唯獨這英國人和他打個死去活來。德國和英國,德國不可能單方面停戰,就算德國單方面停戰了,他還是和英國對立的。英國人鐵了心要和德國人打到底的。
英國是有資本和德國人打到底的,他跨著一個英吉利海峽,德國一點辦法沒有,他可以仗著他的英國皇家海軍隔三差五噁心一下德國,讓德國不安生。德國人玩了個海獅計劃,結果沒打明白。
而最關鍵的還有個蘇聯,這蘇聯在德國橫行歐洲的時候,一點都沒閒著,又是擴張又是結盟的,給德國人又噁心一頓,而且呢,這蘇聯是敵是友還分不清。德國屬於,開戰之後,陷入戰爭泥潭了,最後死在了裡面。他早想停戰全身而退,但是自己做不了主。
軍武文齋
答案是不能。
二戰如果是他希特勒想和就和,想打就打的話,那就不叫世界大戰了,也就不配叫反法西斯戰爭了。
德國在敦刻爾克事件以後,飲馬大西洋,縱觀整個西歐再無對手。此時此刻的希特勒,其實是想跟英國和談的。
因為希特勒自己心裡清楚,他武裝佔領英國的希望已經不大了。何況就算佔領英國本土,英國依舊可以憑藉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等廣大的殖民地和德國繼續鬥爭。就像那句著名的話一樣:“在最後一個印度人戰死之前,大英帝國決不投降!”
但是,英國的態度是隻打不談
對於與納粹的戰爭,丘吉爾的態度是明確的:
“我們將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讓步,全國人民已立誓要負起這一任務:在歐洲掃清納粹的毒害,把世界從新的黑暗時代中拯救出來。……我們想奪取的是希特 勒和希特勒主義的生命和靈魂。僅此而已,別無其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從丘吉爾一上臺,就帶領整個英國下定決心——與希特勒的戰爭是決定性的,是絕對不可妥協,一定要堅持到底的。
希特勒驚訝的發現,丘吉爾,或者說全體英國人對他的仇恨甚至超過了對共產主義的仇恨。丘吉爾作為反共的代表,居然為了反納粹而率先和蘇聯結盟!
在希特勒進攻蘇聯以後,丘吉爾立刻發表全國演講,號召英國全力援助蘇聯。出身大貴族的丘吉爾在過去二十五年中一直是反共的代表人物,但是為了反納粹,他真的做到了和蘇聯統一戰線。
用丘吉爾自己的話說:如果希特勒進攻地獄,我也會在下議院裡為魔鬼說幾句好話的!
英國之所以不妥協,是因為納粹侵犯了英國的根本利益
雖然納粹的邪惡體現在其種族滅絕的政策上,但是英國也並沒有比納粹好很多。英國對殖民地的廣大人民同樣以壓榨和歧視,只不過沒搞種族滅絕而已。從意識形態上,德國與英國並沒有根本性的區別,都是帝國主義國家。
但德國的出現,侵犯了英國長久以來的歐陸政策。
英國的政策是,絕不允許歐洲大陸出現一個統一的強權。連個歐洲大陸的第二名制裁第一名。幾百年來,英國就是靠這種政策遊刃有餘的,它作為一個島國超然於歐洲大陸之外,向歐洲各國施加影響。
但納粹徹底破壞了英國的政策。
納粹以迅雷之勢擊敗並佔領了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丹麥、荷蘭、比利時、挪威等一系列國家。奧地利、羅馬尼亞、意大利、西班牙是他的附庸,整個歐洲都匍匐在納粹的腳下。尤其是法國的快速滅亡讓英國大驚失色,英國在歐洲大陸上不再有能夠制衡德國的力量,這讓英國空前恐懼。
雖然靠著海軍優勢,英國還能保證德國無法登陸英倫三島。可是誰也不能保證英國的海軍優勢能永遠持續下去。如果希特勒真的統一歐洲,英國的淪陷是早晚的事。
所以,丘吉爾並非戰爭狂人,也不是不知道戰爭對人民的傷害。但是在納粹的威脅下,丘吉爾沒有被嚇怕。他決心與納粹鬥爭到底,希特勒想講和?門都沒有!
而蘇聯方面,也很難和德國保持長久的和平。
偉人曾經對納粹政權的性質有定義——納粹的生命,是建立在進攻上的。
因為希特勒實行的是一種純粹的軍國主義體制。他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軍隊之中,以調動國內經濟。可是這種投入是要回報的,而侵略和掠奪是德國軍隊賺取回報的唯一方法。
在1941年,整個西歐大陸已經沒有德國的對手了。英國打不下來,希特勒又能向哪裡侵略呢?
傻子也知道,他只有向蘇聯擴張。
斯大林並不是意識不到希特勒將進攻蘇聯,只是沒想到希特勒會在解決英國前進攻蘇聯。
客觀來講,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也不會放過德國的。蘇聯和德國一樣都是有擴張性的政權,而德國佔領了整個歐洲,蘇聯又該向哪裡擴張呢?
所以,歐洲兩大強權之間必有一戰,區別只在於誰動手,什麼時候動手而已。
希特勒對這一點看的也很明白,所以他早早制定了入侵蘇聯的計劃。想趕在蘇聯動手之前先發制人。在德國進攻蘇聯時,蘇軍的前沿部隊可是在進攻的位置上的。
如果希特勒真的想穩固地盤,蘇聯難道真的就沒有舉動?
前面已經說了,英國是不可能跟德國談判的。就算希特勒想和,戰爭也沒有那麼容易結束。
而一旦西線爆發激烈的戰鬥,蘇聯會不會趁火打劫呢?別忘了,德國在歐洲征服的廣大殖民地並沒有對希特勒如何忠心,如果蘇聯出兵,納粹的統治有多麼穩固也很難說。
所以,納粹政權的進攻性是刻在基因裡的,沒有妥協的可能。希特勒真的想在佔領法國以後就此罷手是不可能的,無論是英國還是蘇聯,都不會饒過他。
小約翰
當然能,具體來說就是能個錘子!
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影響最深遠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極其猛烈的姿態改寫了世界歷史,重塑了世界政治格局。
作為二戰的始作俑者,德國從1933年希特勒上臺起步,一步步成為世界大戰的策源地,掀起了無邊無盡的腥風血雨。
但因為地處歐洲十字路口且地狹人稠,二戰期間的德國無論復仇還是稱霸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夢”有著步步為營的周密計劃,比如先閃擊波蘭迷惑英法,再橫掃西歐消除閃擊蘇聯的後顧之憂,最後閃擊蘇聯完成統一歐洲的“千秋大業”......
但因為第三帝國最終折戟蘇聯,因此有些人認為如果希特勒在消滅法國後解甲歸田,馬放南山,那麼西歐大陸將是第三帝國的天下。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如果二戰真的能如希特勒所願想打就打,想停就停,那這樣的世界大戰將完全沒有意義。
而讓這場戰爭覆水難收,讓佔領法國的希特勒像吃了炫邁一樣根本停不下來的,靜夜史認為包括以下幾方面原因:
1、德國需要吃飯
二戰不僅僅是德國的復仇之戰,也是德國的稱霸之戰。
鑑於英法尤其是法國在一戰後對德國的掠奪太兇狠,所以消滅法國是德國二戰期間的重要目標。但德國的目標絕不僅僅滿足於消滅法國,在福煦車廂裡找回顏面,而在於稱霸全球,最起碼也稱霸歐洲,因為德國活得太憋屈了。
明明在1871年統一後一躍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卻沒有與之匹配的廣闊殖民地,導致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出現了明顯的瓶頸,這讓德國非常上火,一戰就是這樣爆發的。
但一戰並未成就德國,反而使德國賠了夫人又折兵,海外領土被全部奪走。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只能依靠本土資源以及西方大財團的貸款東山再起。
而沒有廣闊土地和豐富資源的德國,註定是無法躋身一線強國行列的,所以德國的領土擴張必然還要繼續進行。而因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留給德國復興的時間太短,希特勒根本就無法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所以爭奪土地和資源的行動只能在歐洲大陸上進行。
早先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之所以將蘇聯作為德國的主要目標,根本原因在於德國最稀缺的土地和資源,恰恰是蘇聯揮霍不盡的財富。所以德國無論橫掃西歐大陸,還是向英國頻拋橄欖枝,都是為剪除後顧之憂,為閃擊蘇聯做準備。
作為西歐最大的國家,法國本土面積雖遠大於德國,但遠遠無法滿足德國發展的需要,否則早先法國人也不會拼了老命在海外爭奪殖民地。
所以為了德國的生存,無法滿足胃口的法國只能作為德國的小目標,此刻停戰,就像當年兵不血刃拿下捷克斯洛伐克一樣,並不能滿足德國的貪婪。
而從希特勒上臺後在德國推行的納粹專制制度上來看,不停地戰爭是納粹德國“萬古長青”的根本保證。希特勒上臺伊始,利用本國容克大資本家以及西方大財團的資本掀起了瘋狂的基建潮,目的在於吸納失業人口,降低失業率,恢復市場經濟秩序。同時希特勒為鞏固權力,瘋狂討好軍隊,不斷擴充軍隊規模,極大刺激了軍工生產,德國由此迅速擺脫經濟危機,重新成為西歐一哥。
而無論高速公路這樣的基建工程還是高達700萬的恐怖軍隊,短期內都是沒有收益的,希特勒想要維持資金鍊不斷裂就必須要利用軍隊瘋狂擴張,儘可能地以戰養戰。
所以對納粹德國而言,停止即死亡,如果希特勒喊停,勢必跟高速上的急剎車一樣,出現車毀人亡的悲劇。
所以無論成功還是失敗,上了發條的德國都不能停下來,直到徹底勝利或死無葬身之地。而很明顯,德國贏不了。
2、敵人磨刀霍霍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雖然讓作為波蘭盟友的英法等國臉上無光,但憤怒的它們內心是狂喜的,因為這意味著德國要馬上進攻蘇聯了,英法等國終於可以坐山觀虎鬥了。
但德國卻在1940年突然直奔西歐而來,雖然沒有在法軍投降前佔領巴黎,但德國在西歐大陸再無對手,理論上只需要和英國握手言和,類似於《蘇德互不侵犯協定》那樣,德國就能心無旁騖地殺向蘇聯。
但丘吉爾明顯不上道,這位爭強好勝的英國首相,就算餓死也不接受德國的誘惑,即便搭上整個大英帝國都要和德國勢不兩立,這讓希特勒非常受傷。要知道,先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之所以能夠成功,德國的“放水”功不可沒。
而英國之所以暴力不合作,根本原因在於此時的納粹德國已經太強大了,嚴重破壞了英國設想的大陸均衡政策,使英國無從發揮攪屎棍的歷史性作用。
所以,為了英國的未來,素有反共先鋒稱號的丘吉爾不惜和蘇聯結盟,支持蘇聯的抗德鬥爭。
作為名副其實的殖民帝國,英國除了在英吉利海峽和德國大戰300回合,在北非等戰場也和法西斯龍爭虎鬥,而這也導致了英國殖民體系在全球各地的崩潰。
而同為殖民帝國的法國,雖然本土被德國摘了桃,但廣闊的殖民地還在,尤其是富饒的非洲大陸上,法屬殖民地分為旗幟鮮明的維希法國和自由法國,德國雖然搞定了法國本土,卻難以繼承法國所有殖民地,這讓德國的“以戰養戰”大打折扣。
另外,就在德國橫掃西歐的空窗期,蘇聯開始在東歐構築所謂的“東方戰線”,為即將到來的蘇德戰爭做準備。
雖然是全球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但蘇聯從未放棄將紅旗插遍全球的共產主義革命目標,1937年基本完成工業化後這種慾望更加強烈。
斯大林構築的東方戰線,既是蘇聯防範德國進攻的緩衝,也是蘇聯平推歐洲的前沿。面對急速膨脹的納粹德國,蘇聯如果不趁早出手,遲早會死在德國的鐵蹄之下。
所以對德國而言,不解決蘇聯,所謂的統一歐洲就沒有意義,吃下去的西歐也遲早會全部吐出來。
當然更讓德國絕望的還是美國這個幕後玩家,作為納粹黨最大的支持者,納粹德國一直是制約英法的棋子,阻擋無產階級革命洪流的重要屏障。
而希特勒對西歐的秋風掃落葉,本質上也是不願意做美國大財團提線木偶的抗爭,但無論怎麼反抗,希特勒被擺佈的命運都無法改變。
橫掃西歐,已經觸及了美國大財團的底線,在投資基本打水漂的情況下,美國能做的就是聯合宿敵將德國打回原形。
所以,不要說德國能不能保住佔據的土地,因為德國最關心的,始終是怎麼保命,而土地是必然保不住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二戰期間,德國以閃電戰橫掃整個歐洲。當時號稱歐洲陸軍第二的波蘭僅僅抵抗一個月,世界強國之一、陸軍第一的法國也在不到四十天時間內敗亡。法國敗亡之後,英國被迫退守英倫三島。法國在西南部組成一個維希傀儡政權,幫助德國統治了大概五分之二的土地,德國直接佔領了法國五分之三的土地。此時的德國控制了整個西歐、東歐部分土地、北歐部分土地,如果這時候德國停止戰爭步伐,能不能鞏固已經佔領的土地呢?我覺得即使德國就此停止戰爭,也不能長時間保住已佔土地。
德國佔領法國之後,本來打算調整一段時間之後直接進攻蘇聯,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這時候,希特勒的盟友墨索里尼被德國軍事成功刺激,決定出兵巴爾幹半島。準備耀武揚威的墨索里尼有多大臉現多大眼,不僅沒有完成自己的戰略目標,反而被希臘軍隊打得潰不成軍。希特勒為了拯救自己的盟友,不得不改變戰略,率先進攻巴爾幹半島。由於巴爾幹地區人民的英勇抵抗,延遲了希特勒進攻蘇聯計劃。納粹德國於1941年6月22日啟動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調集了190個師(其中德國師153年),4300輛坦克,5000架飛機進攻蘇聯,挑起了蘇德戰爭。結果德軍再也沒有“走出”蘇聯,最終希特勒兵敗蘇聯,希特勒苦心經驗經營的第三帝國最終也隨之瓦解。
不少讀者可能會覺得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的話,德國或許可以改變失敗的命運。其實德國進攻蘇聯只是加速了自身滅亡,從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那一刻開始,也就是預示著德國最終會以失敗而告終。
進入近代以後,民族國家概念越來越強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民族自決和自治被以國際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根據這一原則,一戰之後建立了不少國家,歐洲由之前的幾個大國分割的局面,變成了小國林立的歐洲。這些獨立的國家,有的是原來已經滅亡的國家復國,有的是新建立起來的國家。歐洲不少民族即使沒有獨立,他們的自治和自決意識也非常強烈。比如蘇格蘭、加泰羅尼亞等地區。二戰過後,一些民族雖被強行糅合到一起,但是後來這些國家的離心力也比較強,最終蘇聯一分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為五等。任何一個國家想統治歐洲其他民族都不容易,德國也是如此。德國在二戰期間,先後佔領了波蘭、挪威、丹麥、尼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國家;二戰爆發前,德國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這些國家中除了奧地利可以安心地併入德國之外,其他國家都不會安心被德國佔領。尤其是法國,從中世紀開始就是歐洲強國。進入近代,又成為世界強國。法國戰敗之後,戴高樂將軍在海外組建了“戰鬥法國”,法國絕對不甘於被德國控制。德國要想佔領獨立意識極強的歐洲各國並不容易,這些地區早晚會衝破藩籬而獨立。
德國突襲波蘭以後,已經打開了戰爭的潘多拉魔盒。這個魔盒一旦被打開,就很難被關上。當時英國已經對德國宣戰,希特勒在歐洲大陸的行為也已經極大損害了英國的利益。二戰爆發之後,英國組成了戰時內閣,由強硬的丘吉爾擔任內閣首相。不列顛空戰前後,德國曾經試圖和英國議和,可是被丘吉爾一口回絕。跟德國拼到底是丘吉爾當時的態度,也是丘吉爾最後的態度。所以只要德國不滅掉英國,英國就一定會想盡各種辦法反攻歐洲大陸。英國一個國家固然難以打敗德國,如果再加上殖民地以及其他國家的話,英國最後也許可以打敗德國。
希特勒雖然非常狂妄,但是在許多大事情方面可以保持一定理智。比如希特勒希望和英國議和,儘量避免招惹美國等。德國的兩個小盟友則少了幾分理智。日本相對來卻非常狂妄,日本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敢於挑戰強大的美國,最終將美國引入了戰爭。意大利的實力更加弱小,墨索里尼的野心卻一點都不小。這兩個實力不強,野心極大的國家都是德國的盟友,他們出了問題德國自然也脫不了干係。本來巴爾幹地區並不在德國的預定攻擊範圍內,意大利硬把德國拖到了南歐戰場,最終延緩侵略蘇聯的時間。日本在太平洋地區惹的禍更大,於1941年17月7日偷襲美國的珍珠港,成功地將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引入戰爭。美國加入二戰之後,直接對德國宣戰。
美國和英國的關係非常友好,英國被捲入二戰之後,美國就一直在背地裡偷偷支持。美國修改了租借法案,加大了對英國的援助。德國的崛起也引起美國的警惕心,美國也一直尋求一個理由加入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正好給美國提供了絕佳的藉口。即使沒有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也會以其他藉口加入二戰。如果美國加入二戰的話,德國戰勝的可能性就比較小,最終德國也難守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德國為了侵略蘇聯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蘇聯為了先發制人也制定了打擊德國的大雷雨計劃。這個計劃並不是僅僅停留在計劃層面,1941年5月斯大林已經批准了大雷雨計劃。蘇聯不斷在東線調兵,絕對不僅僅是防止德國進攻自己,斯大林也有自己的想法。蘇德戰爭爆發前,蘇德雙方在前線的兵力其實相差並不多,蘇聯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佔據優勢。軍隊數量上,德軍總人數為305萬,蘇聯為268萬;坦克方面,德國為4300輛,蘇聯為22000輛;飛機方面,德國為5000架,蘇聯為1.2萬輛;大炮方面,德國大炮為4.72萬門,蘇聯為3.75萬門。蘇聯的徵兵潛力遠比德國要強得多,如果讓蘇聯完成最後的兵力部署,蘇聯在東線的兵力將會更加恐怖。蘇聯完成了大雷雨計劃的兵力部署,將會對德國發起進攻。德國之所以在戰爭初期取得優勢主要因為閃電戰術和突襲,如果蘇聯反過來給德國來一次突襲,那麼德國的損失也不會小。德國和蘇聯不一樣,德國的戰略縱深遠遠小於蘇聯,到時候德國能不能頂住蘇聯的進攻就不得而知了,德國尚且有亡國的威脅,又何談鞏固已經佔領的土地。
對外進行擴張,建立龐大的帝國是法西斯政權的重要特徵之一。納粹德國是當時最重要的法西斯國家,對外擴張的慾望自然更加強烈。對外擴張也是法西斯政權存活的重要理論依據,德國已經開啟了對外擴張的步伐,就不可能停止下來。如果希特勒停止對外擴張,他之前對每個階層許下的美好願望便都會成為謊言,納粹德國的統治根基甚至都有可能會動搖。所以希特勒會一直盡心擴張,為了自身的利益。
德國為了若想保住既得利益,則需要強大的國家實力,需要努力發展經濟。而當時二戰已經爆發,英國的海軍已經最大限度上封鎖了歐洲海岸線。當時德國發展所需要的不少戰略資源也都掌握在英國的殖民地。如果德國僅此停下侵略步伐,德國的實力有可能會受到損害,到時候被佔領地區人民再一次反抗的話,德國也很難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依稀說史
這得有一個前提:蘇聯,死心塌地的跟德國結盟,無限的為德國輸送資源,甚至是免費的,必要時,蘇軍會幫德軍抵抗英美軍隊,為德國堅守住後方,更不會在背後進攻德軍。
很明顯,這個前提無法成立。
希特勒不斷的擴大戰爭,在滅亡法國以後,又掉頭去進攻蘇聯,他這麼做其實是基於一個判斷:
美國必然參戰。
如果希特勒判斷美國肯定不會參戰,他也就沒必要打蘇聯了。英國當時之所以跟德國死纏爛打,他們的判斷也是美國必然要參戰,再堅持一會兒,美國的援軍就到了。而德國和英國隔著英吉利海峽對打,蘇聯在德國背後開始動手動腳,並有和英國勾結的意思,蘇聯人的判斷也是美國必然要參戰。
美國必然參戰,美國參戰幫英國對付德國,德國也必然會敗。這是當時所有人的共識:希特勒、丘吉爾、斯大林......都看的明白。
當時的大英帝國掌握著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以及幾個億的人口,他可以調動這些資源和德國打。而且他的這些殖民地如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對宗主國都是很忠心的,出人出錢出資源的跟隨英國打德國。而美國當時的領土面積也有900多萬平方公里,資源豐富,人口是德國的兩倍。
德國其實只是個領土面積30多萬平方公里的“小國”,人口6000萬。
後來他佔了奧地利、半個波蘭,又加上法國,即便是把意大利也算上,德國在巔峰時期控制的領土也沒超過200萬平方公里。
英國掌握著制海權,把德國封死在中西歐大陸,海外的資源運不進去。
所以,如果美股參戰,英美一方是拿著4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資源來打德國的20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資源。
德國是必敗的。
當時德國想抵抗住英美,也只有一條路可以走:把自己這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變成千萬級,譬如2000萬平方公里。如果希特勒有一塊20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然後依靠這塊領土上的資源以及人口,他就可以跟英美的4000萬拼了。
希特勒怎樣才能把自己的200萬變成2000萬呢?其實也只有一個辦法:拿下蘇聯。
蘇聯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資源豐富。其實希特勒前期的戰爭,一直是蘇聯在為他輸送木材、礦產......就在德軍已經開始向蘇聯發起進攻的同時,蘇聯依然還在按合同,往德國運貨。
在這塊對希特勒而言有個比較頭痛的事:就算是斯大林支持他,能為他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但這畢竟也得花錢買呀。長期下來,還是會把德國掏空。買,就不如搶了。
如果說斯大林鐵了心幫助希特勒,堅持為德國輸血,必要時再派部隊過來,那德國是可以擋住英美的。但咱們上面也說了,這不能成立。
面對英美,德國處於弱勢,這筆賬對斯大林而言也很簡單:幫德國,充其量和英美打個半斤八兩,誰也不討好。如果幫英美,可以保證必勝,然後瓜分德國。這肯定最為有利。所以當德國和英國打的時候,斯大林就變得很不安分,有和英國結盟的意思。
這對德國來講就變得非常致命。因為現在是200萬打3000多萬,美國參戰以後就會變成200萬打4000多萬。如果蘇聯和英國結盟,德國就變成了200萬打5000多萬。
問題說德國拿下法國以後停在歐洲,能不能保住已經佔領的地盤?
答案就是:沒這個可能。
因為美蘇是必然要參戰,和英國一起打德國的。
這是個連鎖反應,只要能斷定:美國必然參戰,那蘇聯也必然要跟著搶現成的便宜。和當初蘇德瓜分波蘭是一個道理。
實際上當時希特勒面前只有兩個選擇:
1,停在歐洲,等美國準備好了,然後英美蘇三家一起圍毆他。這是必死。
2,主動進攻,先滅了蘇聯,把蘇聯的土地和人口搶過來,然後回頭再對抗英美。如果能成功滅掉蘇聯,英美不可能再打動他,就只能接受他統治歐洲的現實了。
很多人認為希特勒野心太大,不斷的發動戰爭,才導致了最後的失敗。這是沒捋順這裡面的邏輯關係:並不是因為希特勒不斷的發動戰爭才把美蘇都引進來的。而是他打不打,美蘇最後肯定都會和他幹。雖然二戰初期,德軍打的風生水起,但從大局看,德國一直是弱勢一方。
跟英美蘇比,德國弱。英美蘇在合適的時候,又必然會收拾德國。對於希特勒而言,也只能是:先動手。以爭取個主動,還能有些機會。
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從那時候開始,對希特勒而言,事情就已經失控了。他後來的打法國、打英國、打蘇聯都是“被動自救”。說直白點就是:他是實在沒辦法了,才打的法國、蘇聯。並不是什麼野心膨脹。入侵波蘭以後,戰爭停下來,這事他說的已經不算了。
希特勒打法國、打蘇聯其實都沒錯,他錯是錯在了不該最開始打波蘭。
銳度何老師
首先,軍事實力與綜合國力。
衡量一個國家的標誌,就是看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熟悉二戰歐洲戰場讀者都知道,在德國發動二戰之前,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後,德國被迫割地賠款,加上1929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經濟雪上加霜,遭受巨大打擊。德國工人失業率劇增。
小鬍子利用德國當時的環境,宣揚“日耳曼民族主義”,趁機在德國勢力抬頭,最終在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小鬍子在掌握國家政權之後,開始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恢復德國經濟,增加工人就業率。如:修建貫穿德國全境的高速公路、修建水利工程、給工廠貸款,恢復工廠生產等等。在小鬍子帶領下,德國的失業人口減少很多,德國經濟也快速崛起。在短短的幾年內,德國的工業實力與經濟基礎已經名列世界前茅,德國百姓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在有了強大的工業實力與經濟基礎之後,小鬍子也在暗中瘋狂的擴軍備戰,突破《凡爾賽條約》規定的限制,暗中建立一支百萬的正規軍。德軍在武器上的創新、設計與生產更是名列世界前茅。
熟悉德國產品的都知道,德國工業產品享譽全球,德國人的細緻嚴謹,產品質量上的精益求精,這一點讓世界很多國家值得學習。德國建立完備的裝甲部隊、機械化兵團;海陸空三軍在當時都傲視全球。
其次,先進的科技與人才優勢。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帶動人類與國家文明發展與前進。當時德國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團隊與科研中心,德國是當時世界許多諾貝爾獲獎者聚集地,世界多數一流的科學家都集中在德國。
正是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團隊,德國在二戰中創造眾多黑科技技術。如:噴氣式戰鬥機、導彈V1與彈道導彈V2等等,這些在戰後至今影響世界武器發展方向。
因此,要貝勒爺說:
德國當時在小鬍子帶領下,在攻佔法國之後,利用自己強大的綜合國力與軍事實力,在與當時的英國談判好和平協定,就此停戰,專心發展經濟,在佔領區能一視同仁,德軍守住已經佔領的方是可能的,但是,歷史腳步不可逆轉,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政權,戰爭腳步自然不會擋住小鬍子的腳步,最終自然會走向滅亡。
我是貝勒爺,歡迎大家給予糾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
梅花三弄說歷史
1940年6月22日,德法簽訂停止協議,法國正式投降。如果希特勒在這個時候選擇暫停一切軍事攻擊,那麼他在1941年12月7日前肯定能夠保住已經佔有的土地。
法國投降後,能夠給德國造成威脅的只有蘇聯和美國,但是他們卻不會在這個時候對德國開戰。美國對於德國在歐洲的擴張非常重視,可是他們離德國太遙遠了,即便有心幫忙,他們也是鞭長莫及。美國不會出手,蘇聯就更不會出手了,蘇聯不僅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還為德國提供石油和代購軍需用品,他們絕不可能貿然對德國開戰。
至於英國的話,此時的他們很虛弱,他們真的沒有這樣的實力了。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丟了1200門火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質。巨大的損失讓英國兩國的軍事實力大幅度下降,法國在一個月後宣佈投降,而英國也只能把戰略從進攻轉為防守。法國投降了,英國孤掌難鳴,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從德國手上搶到一塊土地。
即便英國敢對德國發動進攻,德國也不會有一絲的害怕。石油資源匱乏一直是德國最大的問題,只要石油夠,那麼他們就不怕任何國家。戰爭爆發前,德國儲備了240萬噸的石油,他們在波蘭戰場消耗了10萬噸石油,閃擊挪威、丹麥和比利時用了50萬噸石油,直到法國投降,德國總共消耗的石油量不到150萬噸。戰爭消耗了德國大量的石油,可是他們從攻佔的國家掠奪到了超過150萬噸的石油,等於前期戰爭後,德國依然擁有充足的石油。德國擁有充足石油的時候,他們連美國和蘇聯都不怕,更何況是已經變得弱小的英國,只要英國敢登陸,那麼德國就能把他們殲滅。
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召開了最高軍事會議,這次會議商討了德國攻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德國的高級將領們對於攻擊蘇聯紛紛表示了贊同,但是由於來不及做戰前準備,攻擊蘇聯的計劃只能擱置到1941年。這次大會除了商討“巴巴羅薩”計劃外,還商討了德國攻擊英國的“海獅計劃”,海軍元帥雷德爾給出了他對於此時攻擊英國的看法。雷德爾按照英吉利海峽和北海的天氣情況分析,除非德軍能夠做到在霧天發動攻擊,否則德國很難在此時攻下英國。
如果希特勒停止戰爭,他既不會對英國發動空襲,也不會主動去攻擊蘇聯,只是這種停戰的日子不會太長。因為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在1940年9月27日簽訂了《三國同盟協議》,日本在珍珠港對美國發動攻擊,德國和意大利也要對美國宣戰,所以德國在1941年12月11日還是要對美國宣戰。德國再次開戰,他們不會直接攻擊遙遠的美國,也不會主動攻擊蘇聯了,因為英國的實力已經恢復到一定的程度,德國攻擊蘇聯的話,只會讓英國在背後搞事情,那德國已經佔有的領土就未必能保住了。
德國和蘇聯之間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不主動去打蘇聯,蘇聯應該不會貿然去佔德國已有的土地,再次開戰的德國肯定優先攻擊英國。這個時候的英國還是打不過德國,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德國出動了550萬人、47500門火炮、4300輛坦克和5000架飛機,德國以這個實力來攻擊英國,我相信英國會滅亡,他們沒機會去佔領德國的土地。
如果希特勒在法國投降後就停止戰爭的話,那麼他不僅可以保住已經佔領的地方,而且還會改變二戰的過程。德國在珍珠港事件後,將重新開戰,他們首選目標肯定是英國,等英國滅亡了,蘇聯也就危險了。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這個還真不好說!
德國在二戰的失敗,主要是被美蘇兩國擊敗,這兩個國家是否參戰是整個戰爭的關鍵。其中蘇聯肯定是參戰的,即便是德國不去招惹蘇聯,蘇聯也會過來打德國,蘇聯也早就制定了入侵德國的計劃,這個德國心知肚明,所以蘇聯是肯定會參戰的。
而至於美國會不會參戰?這個就很不好說了。一方面要看日本這根導火索會不會按時點燃,另一方面也要看英國的態度,萬一在蘇聯入侵德國後,英國突然與德國媾和了,那麼美國想參戰也沒有口實了。
蘇聯在建立之後,僅用了兩個五年計劃就從一個農業國轉變成工業國,讓英法大為震驚,到二戰前蘇聯的工業實力早就超過了英法,在歐洲只有德國能與之匹敵。
對於這個社會主義國家,英法是充滿的敵視和恐懼,為此在一戰後,英國開始放縱德國復興,目的就是讓德國頂住蘇聯向西擴張,甚至希望德國攻打蘇聯。而德國則利用英法和蘇聯的敵視,在雙方之間左右逢源,為自己重新崛起贏得時間。
(德國地處歐洲中部,是英法和蘇聯都爭相拉攏的對象)1922年4月16日,在德國外長施特雷澤曼的主導下,德國和蘇聯簽訂了《德國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協定》。蘇德兩國互相放棄一戰賠款並建立外交關係,德國也成為首個與蘇聯建交的西方大國。
蘇德建交極大地震驚了世界,誰也想不到,兩個制度完全不同的國家竟然握手言和了,這給了英法很大壓力。為了防止德國倒向蘇聯,英法更加的拉攏德國。
1924年美國提出“道威斯計劃”,旨在幫助德國恢復經濟,避免德國發生革命。次年,一戰戰勝國與德國簽訂《洛迦諾公約》,德國正式恢復正常國家身份並加入國聯,成為國聯常任理事國,這標誌著德國重新躋身列強行列。
最初的時候,英法對於德國是扶植和縱容。但是隨著德國實力的增強,英法和德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轉變,英法已經控制不住德國了,對德國的態度漸漸變成了綏靖和妥協,不敢招惹德國。
希特勒看透了英法的膽怯,於是趁機步步緊逼,相繼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並佔領了斯洛伐克,歐洲中部基本上都被德國控制。而面對德國的擴張,英法連大氣不敢喘一口,只是口頭抗議,讓德國更加肆無忌憚。
其實英法也不是不敢與德國開戰,只是不想走到那一步,畢竟一戰給英法帶來的傷害太大了,法國直接打光一代年輕人,讓二戰前的法國政府極度排斥戰爭。
而在蘇聯這方面,斯大林對於英法德三國的小算盤更是瞭如指掌,他知道德國在擴張,他也知道英法擔心德國擴張,但卻希望德國進攻蘇聯。對此斯大林需要將其中一方變成自己的盟友,免得德國和英法抱團,那蘇聯就跪了。
最初的時候蘇聯是想和英法結盟,但鑑於英法兩國沒有結盟的誠意,斯大林只得刀口舔血,尋求和德國合作。
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約定共同瓜分東歐。德國同意蘇佔領波羅的海三國和摩爾多瓦,並將波蘭的那累夫河、維斯瓦河和散河以東地區讓給蘇聯,此時的蘇聯變成了徹徹底底的德國盟友。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七天之後,德國便閃擊波蘭。英法在得知消息後,嚴令德國退兵,但所有的警告都只限於口頭上,沒有任何行動。而眼瞅著英法沒有動作,蘇聯也隨後出兵波蘭,與德國瓜分了波蘭。(蘇德瓜分波蘭後,蘇聯和德國正式接壤)
打下波蘭之後,蘇聯和英法都在等待著德國的下一步行動,蘇聯希望德國揮師攻打英法,英法希望德國東進消滅蘇聯。最後的結果是蘇聯人期盼的局面,德國掉過頭來揍了英法。
根據希特勒的想法,最好是能夠一波就把英法給燴了,但礙於海軍跟不上節奏,德國發動了不列顛空戰,試圖迫使英國投降,但沒有成功。之後德國又想與英國講和,也被丘吉爾給拒絕了。在丘吉爾眼中,德國擴張嚴重破壞了英國的大陸制衡原則,這是不可接受的。除非德國撤出西歐,否則英國是不會和德國講和。反正有英吉利海鮮做屏障,英國不怕德國。
不過雖然英國不怕德國,但以英國人自己的實力也打不過德國,假如蘇德不開戰,英國扭轉不了被動的局勢,如果德國此時停止擴張,是能夠保住已經得到的土地的。
但是,蘇德戰爭的爆發是不可避免的!
其實蘇德兩國都想打仗,即便是德國不去招惹蘇聯,蘇聯也會去攻打德國,斯大林的野心不比希特勒小。
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蘇聯就制定了一個“大雷雨計劃”,目標直至德國,至少也要拿下整個波蘭。為此蘇聯在西部地區修建了大量的機場,並在西部地區不斷增加兵力。
至蘇德開戰之前,蘇聯已經在西部部署了約270多萬人,飛機1.2萬架,大炮3.75萬門,坦克2.2萬輛。這些軍事部署都處於戰備狀態,根本不是純防禦。只不過讓斯大林沒想到的是,希特勒竟然在沒有搞定英國之前就敢與蘇聯開戰,這讓他從一個入侵者變成了受害者。
所以說,即便是德國在拿下西歐後即便是立即熄戰,蘇德戰爭也是不可避免的。屆時面對蘇聯的進攻,英國的態度,或者是丘吉爾的態度會不會發生轉變就很難說了。(德國和蘇聯都是丘吉爾的敵人,也都是丘吉爾的盟友,丘吉爾不希望看到有任何一方獨霸歐洲大陸)
假如是蘇聯佔上風,那麼英國很有可能轉而支持德國。對於英國人而言,它的敵人和朋友都不是永恆的。而英國的態度決定了美國的態度,英國如果與德國結盟,美國也就插不上手了。
千佛山車神
所有的勝利,都是走向失敗的開始。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註定。如果法國滅亡以後,希特勒停止戰爭,他就是自我否定了整個納粹德國的執政基礎和理論體系。德國,立即會面臨經濟和思想上的雙重崩潰。
不過,他不會成為戈爾巴喬夫,而是會立刻被幹掉。當時,整個德國已經被勝利的狂熱籠罩,所有人迸發出極大的熱情來進行戰爭,生產武器,開發技術,以及掠奪其他民族。
法國滅亡,北歐,東歐,南歐諸國,指日可下。蘇聯,英國,在納粹的陰影下瑟瑟發抖。軍事科技上,大量的高新技術層出不窮。雖然海軍不如英國,在主戰場上,不是太大的問題。
曼施坦因閃電戰的空前成功,使德國人的自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個時候停戰,誰說這句話,就必死無疑,哪怕那人是希特勒,然後推出另一個元首。歷史將繼續他的軌跡。
如果日本不是在東北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輕輕鬆鬆接手了奉系的工業基礎,同時得出結論,中國人很容易征服。他會說出三個月滅亡中國這樣的話?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沒有人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