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这首古诗中的春寒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

青鸟之歌


“春寒”表面写的是初春时节寒冷的景象

《春寒》是宋代梅尧臣一首作品:

春寒

宋代: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初春时节,春暖未著,冬寒犹存,天气总的来说是“乍暖还寒时候”。天气很差:天空阴沉沉的,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蝴蝶因寒冷而收敛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也因为天气寒冷而迟迟不绽开花蕊。春风凛冽吹动着挂在高高树丫杈上的酒旗;靠近山的地方,寒风突然夹带着一片寒雨来了。

这里是从高到低,从远到近,描述了天空、阴云、困蝶、寒花、风旗,山雨等等景物,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春寒景象,给人一种压抑、沉重的感觉。


诗歌背景

故人作诗,或者说大部分故人作诗,很多景物描写都是有所图、有深意的。如果我们只是当做景物记叙文,那就对这时候诗歌的理解也流于表面了。

所以我们必须先去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梅尧臣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面临着变革失败的局面。

而梅尧臣个人生活中,他的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

这种情况可以说的上“屋漏偏逢连夜雨”了。


“春寒”深层次的含义

由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当时梅尧臣的个人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中对春寒这种阴沉凄冷景色的描述是暗示了他当时的心境,面对政治上的不如意,更加上家庭上的妻子和小儿的离世。这种情况,用凄凉也不足以形容了。

阴沉梅尧臣触景生情,“春寒”阴沉凄冷的天气,引发了他内心凄苦悲凉的感觉。


后两句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这两句也是有双重含义的。

表面上是自问自答解释,我不是不想去追求春天美好的景致,只是由于身体多病孱弱,无力寻找啊。

而更深的含义却是说明,我不是不想通过改革实现美好的愿望,只是力量薄弱,有心无力罢了。


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采纳~谢谢。


文药书生


《春寒》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此诗中,诗人把春天倒春寒的景象用比喻形容的手法,表达出此时此刻望景忧抑的心情。

词解:

春天的景色本应该是风和日丽的天气,而今年春天的天空上却阴云密布,冬眠的蝴蝶刚要复苏,因为春寒又把翅膀收拢起来,含苞待放的花朵也因为天气冷而推迟开放,酒馆门前树上的旗帜随着微风飘动着,萦绕在山间的那片阴云酿成了一阵凉雨,春天的美景我从来没有辜负过,可今年游春赏春的兴趣因为身体不适不能在寻玩了。





亮剑2370


从不同角度形容春寒,“亚树青帘动”是写风,亚同压,压挂在树枝的酒旗,随风翻转,足见风力之猛;“依山片雨临”是写雨,依傍山丘的阴云,霎时送来了阵雨,说明雨势之急。这一派峭寒,推迟了春光的脚步,窒息了大地的生机,使天字充塞着寥落凄冷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下来。诗通过对天气阴暗寒冷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形容春寒,把春寒真切地刻画了出来,表现了诗人政治上的清冷之感。


二宝和老妈


春寒 宋代: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译文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独自在寒风冷雨中默默开放着。

注释

选自《简斋集》。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宋代诗人。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赏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铺垫。“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联系到下文,不仅有风,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风雨,凄冷无比。更何况诗人还流离失所、漂泊无依。由己及物,想到满园即将吐蕊发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担心。“怯园公”此三字,道出了诗人心境:既怯花不发,又怯花发遭雨打。

  尽管有些心情,但孤寂的诗人还是希望寻觅到些许的安慰。当他看到园中海棠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祁词《锦缠道》曰:“海棠经雨胭脂透。”海棠经雨打风吹,像湿透的胭脂一样,会有所残败。但诗人眼中的海棠,却是那样的傲然不屈:“不惜”娇色、“独立”风雨。花木不会有什么情感,有情的只是诗人,诗人“情眼观物”,便万物皆有情了。此时的海棠不再是海棠,而是诗人的化身——风流,雅致,却还有孤傲的品格。

  此诗作者开海棠喻己之风,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贬官遭际。而陈简斋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不仅风致,更具品格,正是他流亡时的写照。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诗的上乘之作。联系到“靖康之难”后大多北方的宋人被迫漂泊他乡,这首诗也就获得了超越个人情怀的普遍品格。



早上烟火


我是钰姐,我来回答。

今年2月4日立春,距今日已2天了,虽然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但仍感觉初春的寒意。如今看到“春寒”的问答题目,一时便来了兴致。感谢提问者给我一吐为快的机会。

一、从民间节气特点理解“春寒”。

立春,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后,春回大地,鸟语花香,暖风习习。

然而,虽然气温回升,大地回暖,我们却仍会感觉异常寒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寒料峭”。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曾记载:”春寒料峭,冻杀年少“,可见春寒的威力不小。

古诗也曾云:”律回风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虽然春回大地、草木萌发,但此时人们总感到春比冬冷。正如农谚云:”春冻骨头秋冻肉“。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我们人体的皮肤表面分布着呈块状的热感受点和冷感受点,冷点多于热点。面部、躯干皮肤对冷的敏感性比四肢皮肤高,前额皮肤对冷敏感,对热不敏感。

所以,气温虽然回升,但因我们感受暖点不敏感,仍会感受到初春的寒冷--春寒料峭了。这就是我们节气意义上的“春寒”。

二、从古诗《春寒》中理解“春寒”。

从题目来看,单从字面理解“春寒”的意思,会有失偏颇。我们需结合《春寒》这首古诗的上下文来理解,作者心目中的“春寒”到底为何意。

《春寒》
宋.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01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诗的首联,点明春天另面的季节特征,因为春天给人的感受是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但在梅公的首联里,却是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云容薄”是初春云雾的特点。诗的首联,便揭示了诗人初春抑郁的情怀。的确,这个春天不一般。

02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诗的颔联,对仗工整,语意隽永。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景物特征,人都感觉寒冷了,更何况其他生物呢。蝴蝶因气侯寒冷而紧缩着翅膀,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放。”蝶寒“对”花冷“;”方敛翅“和”不开心“都是状态不佳的状态,更见诗人的心情。

其中的”不开心“更是一语双关。情景交融,写景及人,移情手法,别具一格。与其说”花冷不开心“,不如说是诗人的不开心,内心惆怅和愁苦。我认为诗人的颔联,写得非常精妙,笔者非常喜欢。首联点明”春“,颔联则点明”寒“了。妙哉!

03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诗的颈联,由静景转至动景。春风凛冽,吹动着挂着树枝上的酒旗;靠近山的地方,春风伴着阵阵春风而来,让人感到一阵寒冷。这联写动景的”春寒“,裹挟着春风和春雨而来。这联的”春寒”似乎比上联的更甚。

“亚”通“压”字,描绘了春风的力度和动态。“片”字极为生动有特色,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在人们的意象里,春风是和煦的、习习的,拂在脸上极为舒适;春雨也是淅淅沥沥的,极具诗情画意。但在诗人眼里,春风、春雨却是“亚”和“片”的特征。可见景语即情语。

04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诗的尾联,诗人点出了自己的感受,抒发了情感:我未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如今却让我感到一阵寒冷。因我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心情低落,而不能去接近它们。”未尝辜“是指诗人没有辜负景物,”病“既指身体上的病,也指心理上的病,一语双关。

三、总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以上情景交融的诗句来分析:诗的标题”春寒“,语意深远,应该是一语三关,既指春天天气的寒冷,也指心情的寒冷,还指政治失意的寒冷。

天气上的寒冷,我们不言而喻;心情的寒冷,我们也能理解,当时正值诗人妻子逝世,次子又病逝,亲人离去的打击无疑让诗人雪上加霜,心情愁苦,更为寒冷。

政治上的寒冷,我们也能理解。诗人梅尧臣支持范仲淹的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期,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心情难免失落。

故结合《春寒》诗句来看:春云的阴沉密布、春日蝴蝶和花的寒冷、春风春雨的寒冷等等,都不过是诗人”春寒“心境的体现。诗人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了。

大家喜欢这首《春寒》吗?钰姐希望大家”春寒心不寒“,安心宅在家里过一个暖春吧。


(END)


钰姐的书斋


春寒

宋·陈与义

【原诗】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释】

巴陵:古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市,洞庭湖畔。 未了:未尽。 园公:作者借居小园,自号园公。

胭脂色:红色,此处以胭脂喻海棠花的颜色。

【赏析】

此诗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初建未稳,尚在风雨飘摇之势,金兵大有席卷江北之际。诗人被迫避乱于岳州,借住于郡守王接后园的君子亭,自号“园公”。是年春二月,诗人看到园中独立于春寒细雨中的海棠,不由得感物起兴,推人及花,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铺垫。“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联系到下文,不仅有风,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风雨,凄冷无比。更何况诗人还流离失所、漂泊无依。由己及物,想到满园即将吐蕊发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担心。“怯园公”此三字,道出了诗人心境:既怯花不发,又怯花发遭雨打。

尽管有些心情,但孤寂的诗人还是希望寻觅到些许的安慰。当他看到园中海棠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祁词《锦缠道》曰:“海棠经雨胭脂透。”海棠经雨打风吹,像湿透的胭脂一样,会有所残败。但诗人眼中的海棠,却是那样的傲然不屈:“不惜”娇色、“独立”风雨。花木不会有什么情感,有情的只是诗人,诗人“情眼观物”,便万物皆有情了。此时的海棠不再是海棠,而是诗人的化身——风流,雅致,却还有孤傲的品格。

此诗题为“春寒”,实咏海棠。北宋苏轼有《海棠》诗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开海棠喻己之风,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贬官遭际。而陈简斋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不仅风致,更具品格,正是他流亡时的写照。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诗的上乘之作。联系到“靖康之难”后大多北方的宋人被迫漂泊他乡,这首诗也就获得了超越个人情怀的普遍品格。


用户500980721654077


春寒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为便于理解,先翻译一下:春天本是微风轻吹、阳光和煦的景象,今天却又是一个薄云笼罩阴沉沉的天气。蝴蝶由于寒气袭来,收拢翅膀,不能飞翔;花卉因天气寒冷含苞不放。压挂在树枝的酒旗随风飘舞;傍山丘的阴云霎时送来阵雨。观赏春光美景的良辰我从来不辜负,可这次外出寻春赏春是因体弱多病误了游兴。

为了挽救宋朝统治的危机,宋仁宗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实行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整顿政权机构等项改革,可惜这所谓“庆历新政”,仅仅推行一年左右,就因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宋朝庆历五年(1045年)秋后,形势的发展对革新派更加不利,富弼、范仲淹、尹洙等人或罢或贬,欧阳修也遭受诬告,贬为滁州知州。政治上支持革新派,交谊上和欧阳修关系很深的梅尧臣,这时感到形势严峻。在个人生活上,梅尧臣的妻子谢氏死后不久,次子又一病而逝。这丧偶失子的悲痛,一年多来一直摧折着诗人的柔肠,此诗正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

诗的表面是写初春的景物和感受,却深刻反映了作者凄冷的情怀,春寒自然不言而喻了。





日月文苑


《春寒》宋、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亚树春帘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这首诗写出了乍暖还寒的物候。虽是立春啦,但真正的春天还未赶到。春寒料峭,薄寒入骨。这时,春日白昼天阴阴的,云的样子虽是薄薄像沙一样的雾气,含着冷空气很深远,满天都是。蝶因寒气而正收敛起翅膀,倦缩着身体。花也冷的不愿开放。其次远处的排排树略带绿色,在风的鼓动下象绿色的帘子忽煽着,在山角下一片片的云带着雨就将来临。诗人未能尝试走出去,辜负了这寒日里的春,是因为春曰身体多病。也是因为冬转春是个多易发病的季节。


重阳247961633


春寒

朝代:宋代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早春二月,大地上已经是新花嫩叶装点着春光了。这时候,人们所希望的是风和日丽,蜂蝶纷纷,把春光点缀得更加浓郁。可是事情常常不如人意, 如果寒潮夹着风雨侵袭来了,就会发生“倒春寒”,这些花儿叶儿就要遭受摧残。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在北宋“靖康之难”中避兵到了巴陵(今湖南岳阳),借居在一个小园里,自号“园公”。他在花园里守护和培育花木,在料峭春寒之中,不免忧心仲仲(chōng),关心着百花的命运。




SunnyQuite


【春寒】.宋.梅尧臣

………五言律诗………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趐,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关于这首古诗中的”春寒”是什么意思?对此,我的理解是:

该诗首联提笔擒题,概括写春寒,因为虽是春昼,却天色阴沉,云层又低又厚,这两句把春阴写得很逼真。颔联从蝶不飞和花不开的情态下笔,透出真意春寒来。颈联写风吹帘动,片雨降临,从不同角度补充说明春寒。尾联说自己未尝辜负春景,只因身体不好,不能赏景玩耍了。至此,该诗己从多个情态透出整体的寒意了!真切地刻画了春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的清冷之感!爱好上的败兴之寒!我的理解,谨此而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