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的人生像開掛,在鴉片戰爭前他真的瞭解西方嗎?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些文臣失去利用價值之後也往往被皇帝棄若敞履,林則徐就是這樣。林則徐的人生是成功的,他26歲中進士,38歲當巡撫,43歲當總督,可謂官運亨通,青雲直上。林則徐可謂中國近代海軍思想先驅,他說:“有船有炮,水軍主之,追奔逐北,彼之所能往者,我亦能往,剿夷而不謀船炮水軍,是自取敗亡。”

林則徐的人生像開掛,在鴉片戰爭前他真的瞭解西方嗎?

1839年林則徐任兩廣總督,開始了他人生最光輝的歲月。林則徐是兩廣總督,少不了跟英國人打交道。林則徐在與英國人打交道的時候不卑不亢,贏得了著重,他的敵人英國人伯麥說:“林公是中國好總督,有血性,有才氣,但不熟悉外國情形。”英國人包令說:“在中國,林則徐可以說是該國人民的縮影——那個龐大帝國的特點集中在這個人身上,他是中國的一位理想的愛國志士,他是聖人,而且是聖人的典型,他把他的智慧和以往的傳統結合起來。”

在林則徐的轄區內,英國人大規模販賣鴉片,吸食鴉片對國人的危害,使林則徐意識到必須禁菸。鴉片真正作為毒害人的工具則是在明末才開始。到了清朝愈演愈烈,至林則徐所處的年代,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了。

林則徐的人生像開掛,在鴉片戰爭前他真的瞭解西方嗎?

這天,林則徐望著帆檣林立的鴉片煙船、堆積如山的鴉片毒品、有恃無恐的鴉片煙販、吞雲吐霧的鴉片煙鬼,心中湧動著激憤,一滴熱淚不禁從眼角滴下。他為之含辛茹苦、奉獻生命的國家何以衰敗到如此地步?為了讓人民不再吸食鴉片,為了讓國家不再衰落,為了讓白銀不再流失,林則徐下定決心——銷煙!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因這天被後人銘記,在古老的虎門寨下,一群群袒胸赤腳的差役站在橫跨硝煙池的數條木板上,撤下鹽巴,又把鴉片逐個切成四小瓣,拋入池內,經過一段時間浸泡,又把一擔擔燒透了的生石灰倒下去,用鐵鋤、木耙反覆翻戳。生石灰溶於水放出大量的熱,頓時硝煙池沸滾如湯,不燒自燃,最終將鴉片銷燬。銷燬完畢即打開涵洞,將鴉片渣滓沖刷入海,下一批鴉片的銷燬工作開始。直到夕陽西下,170箱鴉片化為灰燼,隨著退潮的海水流向大海。這就是虎門銷煙。

林則徐的人生像開掛,在鴉片戰爭前他真的瞭解西方嗎?

虎門銷煙是鴉片戰爭的導火素,從鴉片戰爭到現在都流傳一個說法:如果林則徐被重用,清軍就會最終獲勝。當一個民族陷入困境之中,人們總期待一位英雄橫空出世來挽狂瀾於既倒,如果林則徐出馬就能打贏鴉片戰爭,這只是如果,但歷史沒有如果。國與國的戰爭是交戰雙方綜合國力的對抗,尤其是軍事力量的較量。英雄能改變戰爭發展的過程,打幾場勝仗,但改變不了戰爭的結果。

其實林則徐自身也沒多高明,他認為“夷兵腿足裹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可用竹竿將其鉤倒”。根據英軍這一“特點”,林則徐沒有對建在山上的官湧炮臺進行加固,因為他認為英軍的腿不能打彎,因此爬不上去。結果英軍爬了上去,導致炮臺陷落。

林則徐的人生像開掛,在鴉片戰爭前他真的瞭解西方嗎?

林則徐還說:“英國是女子當權,年僅22,她叔父一直有覬覦王位的心思,因此自顧不暇,哪有時間窺探這邊?”真讓人哭笑不得。林則徐曾上奏說:“英國攻中國,無非乘船而來,它要敢入內河,一則退潮水淺,戰艦擱淺,二則糧食不足,三則軍火不繼,英軍就是躺在幹河上送死。”林則徐對外國的詳細瞭解都是在自己被革職後,戰前他並不瞭解外國。戰前林則徐沒把英美兩國當回事兒。但他的確打退了英軍的7次進攻,這不能不說是奇蹟。

一次林則徐問一個美國人:“土耳其是不是美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國人說:“不是,土耳其離貴國有一個月水程。”林則徐聽後大為驚訝。儘管林則徐鬧了許多笑話,但是歐美人士依然對他有著一種尊重,英國弗蘭克說:“林則徐是一個改革派,一位學者,身材魁梧,留一把濃密的鬍鬚,有無可挑剔的聲望。”美國威廉:“林則徐有莊嚴的風度,表情略微嚴肅而堅決,身材肥大,鬍鬚又黑又長。”

林則徐的人生像開掛,在鴉片戰爭前他真的瞭解西方嗎?

隨著鴉片戰爭的進行,1840年7月英軍攻陷定海後,道光將林則徐革職,發配到新疆。林則徐去新疆途中路過開封,正趕上黃河決口,林則徐幫著開封官員王鼎在開封興修水利。河工合龍之日,忽然聖旨到,令林則徐在合龍後仍需去伊犁,眾人驚駭不已,只有林則徐神色自若,他是真的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王鼎向道光當面苦諫不成,寫了—道為林則徐鳴冤的奏摺後自殺了,然而道光依舊無動於衷。林則徐只得繼續西行,來到新疆。林則徐在新疆興修水利,打了許多口並,至今這些並仍被人稱為“林公井”。他在新疆開荒屯田,要把不毛之地建成綠色家園,他為祖國大西北的開發用盡了最後一絲心血。

林則徐的人生像開掛,在鴉片戰爭前他真的瞭解西方嗎?

除了開鑿並外,林則徐還開鑿了許多水渠,這渠被當地百姓叫“林公渠”。一個愛國者在國難當頭本應戰鬥在抗敵第一線,然而林則徐卻無奈地在這遠離炮火硝煙的伊犁鑿渠引水,壯志難酬。由於在新疆出色的政績,1845年林則徐被重新起用為陝甘總督,1846年任陝西巡撫。1847年林則徐任雲貴總督。1849年林則徐因病辭職回鄉。

林則徐晚年主編了《四洲志》,較系統地介紹了世界30多個國家的情況,又編譯了《各國律歷》,向國人介紹外國法律。

林則徐的人生像開掛,在鴉片戰爭前他真的瞭解西方嗎?

1850年11月12日林則徐在去鎮壓太平軍的途中去世,享年66歲。林則徐是怎麼死的呢?《知過軒隨筆》說有人買通林則徐家人,用劇毒藥研成粉放在蠟燭裡,林則徐每天看公文看到四更(凌晨2點至4點),毒藥浸入五臟六腑,不到十日去世。《南亭筆記》說林則徐在赴廣西途中有人在轎子的扶手板上塗毒藥,時值盛夏,毒藥味直入口鼻,林則徐於是被毒死。張幼珊《果底隨筆》記載,得知林則徐復職後,有人重金買通林則徐的廚師,在林則徐的飯中投入瀉藥巴豆,林則徐腹瀉而死。

《南亭筆記》的說法肯定是虛構的,因為林則徐死在11月,根本不是盛夏。至於另外兩種說法嘛,都是有可能的。因年代久遠,林則徐的死因已成歷史之謎,但確定的是林則徐是被毒死的。那麼是誰害死他的呢?是廣東商入伍祟曜。伍祟曜在林則徐虎門銷煙時受到很大損失,所以怕林則徐這次復出再搞一次硝煙,自己就吃不了兜著走了,於是先下手為強。

林則徐的人生像開掛,在鴉片戰爭前他真的瞭解西方嗎?

其實林則徐可謂“死得其所”,如果他沒被毒死,他一定會去鎮壓太平軍,那麼有兩種可能,要麼太平天國在一開始就被剿滅,大家就不會聽說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的名字了;要麼,林則徐鎮壓太平天國失敗,被清政府罷官,林則徐身敗名裂。無論哪一種,對林則徐的定位都不會是民族英雄了,而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總之,林則徐死得真是恰到好處。

同時代的大臣給予林則徐極高評價,梁廷楠說:“林則徐辦事集思廣益,把國看得跟自己的家一樣,他的軍隊所過之處秋毫無犯,遇到敵人時人人爭先,他的忠勇之氣,懾服遠方的洋人。”

蔣廷黻的觀點比較另類,蔣廷黻說:“希望林則徐不被罷免欽差大臣的職務,林則徐被罷免是他的終身大幸,卻是中國的大不幸。林則徐如果繼續在任,則必戰,戰則中國敗,林則徐的名聲將與葉名琛相等,則中國會很快與英國講和,損失會減小,國人皆服輸,服輸會低下頭,思考戰敗的真正原因,中國就可提前20年實現務運動。”

林則徐的人生像開掛,在鴉片戰爭前他真的瞭解西方嗎?

中國即便提前20年實行洋務運動又能怎樣?無非是重臣中有一個充當李鴻章的角色,其他一群人出來從中作梗。20年後開始的洋務運動只是幾個地方重臣的舉動,並不是全國性行為,如果此時開始洋務運動,由於壓力不夠大,情況很可能還不如日後。這種局部性的小修小補是不可能使晚清復興的。因此,蔣廷黻的假設不成立,無論林則徐是否被罷免,中國近代史的走向都不會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