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扭秧歌


散文:扭秧歌


在東北過年,無論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還是遠方的來客,看秧歌可稱得上是件賞心悅目的事情。每年正月,北方一些小鎮的傍晚,夜幕還沒降臨,還沒看到穿得紅紅綠綠的人影,秧歌隊的嗩吶鑼鼓鑔就把歡快的聲音傳遍大街小巷。酒足飯飽的人們,穿皮衣戴棉帽,陸陸續續地邁出家門。連平日不咋出門的年邁老人,都穿得暖暖和和來到街上看秧歌。婦女們把幼小的孩子包裹得厚厚的一坨,緊緊地抱著,抱著小的領著大的,著急忙慌地出門瞧熱鬧。玲瓏的小城,雖沒有大都市的繁華,沒有那麼多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沒有新奇時髦的娛樂場所,但卻有自己獨特的韻味,尤其那傳統的大秧歌,依然能給人們帶來無窮的快樂!

東北的風俗習慣是年三十(除夕) 兒子一家回父母家團聚,初一給親朋好友拜年,初二去看望岳父岳母,正月裡或正月十五看扭秧歌。

傍晚,豐盛的美味佳餚還在人們的味蕾間纏繞,便被外面熱鬧的聲音吸引,三一幫倆一夥地來到鎮中心的廣場。此時華燈初上,扭秧歌和看熱鬧人漲潮般越聚越多。吹嗩吶的被熱鬧的氣氛鼓勵著,鼓鼓的腮幫,隆起的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咚咚的鼓聲,彷彿是種舒暢的迴響。這種秧歌,由來已久,人人皆知,家喻戶曉,誰都能扭上一段。不單過年,平時慶典丶開勞模會等,許多單位也都組織人扭秧歌。


散文:扭秧歌


扭秧歌時,人的情緒被興奮點燃,秧歌隊的男女老少手中的扇子和手絹如同彩蝶般翩翩飛舞,嗩吶的樂曲撒了歡似的不斷變換腔調,扭秧歌的人和隊伍也跟著不斷的變換姿勢。走在最前面的“秧歌頭”, 十分“賣力” ,在隊伍中,他至關重要。他的形象往往是一副武丑打扮,手持大扇子,服飾別具特色,彩色的秧歌服外邊披著一襲玫瑰紫色鑲邊的金絲絨披風。他幅度較大地踩著鼓點,動作誇張,一招一式,透出特有的美感,後面的隊員以他為核心,變換隊形,扭什麼樣式都跟著他的感覺行進。

隊員們身著色彩各異的綢裝,排著整齊的隊型,輕快地踏著鼓點,有條不紊地扭著,跳著,浪著。彩扇當頭揮舞,如朵朵祥雲;手帕飄飛,像朵朵鮮花盛開。隊尾往往是一個活躍的小丑,臉塗得紅白分明,身著紅綢襖,手持摺扇,隨著鼓點扭著十字步,一走一退,做著鬼臉,風趣幽默滑稽。隨著觀看的人越聚越多,秧歌隊開始掀起一次次高潮,吹嗩吶的喇叭匠子使出全身的解數,調門時高時低,時悠揚,時高亢,時婉轉,時激昂,鑼鼓也緊跟著一會兒急一會兒緩,扭秧歌的人也忽快忽慢,無拘無束地盡情發揮著。

扭秧歌的人中,有男扮女裝,輕擺腰肢的,有溫文爾雅輕搖羽扇的書生秀才,有腳踩高蹺身披袈裟手執佛仗的唐僧,有前躥後跳揮舞金箍棒的孫悟空,有挺著大肚扛著釘耙的八戒,還有衣著龍袍頭戴皇冠的皇上……這似乎是展示中國各年代經典故事的大雜燴。

大秧歌散發著淳樸的黑土地風情,甩動著豪放的靈性和熱情,扭的潑辣、幽默、俏皮,看的興奮丶快樂,躍躍欲試。看著看著,有的就情不自禁地跟在隊尾有模有樣地扭了起來。每年正月,小鎮的大秧歌,給過年的人們增添了很多歡樂的氣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