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究竟有何意图?

李某某先生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蜀汉集团的丞相,为刘备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下,诸葛亮几乎成神。像“空城计”、“草船借箭”这样传奇的事件,全都是罗贯中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但要说诸葛亮没有才能也是不客观的,毕竟在刘备死后,蜀汉全靠他在维持。而诸葛亮为了刘家江山也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了能在死前给刘禅打好基础,诸葛亮是六出祁山、五伐中原。但诸葛亮在军事方面,可能确实不如庞统,所以五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又因为他事事亲力亲为,所以最终累死在了五丈原上。虽然他不一定会像小说中说的那样会借天续命,但对于自己的大限之期,诸葛亮还是清楚的。当时蜀军正在战场上与魏军对峙,如果被司马懿得知他的死讯,蜀军必定一个也跑不了。所以诸葛亮命姜维和魏延率军往回返,同时推出用木头雕刻的他的塑像。

狡猾如狐的司马懿怀疑诸葛亮是故意装死引诱魏军袭击,所以非但没有袭击,反而还率军后撤数里。等他醒悟过来这是诸葛亮的计谋时,率军追去又被诸葛亮发明的扎马钉给阻拦了去路。魏军这边清理完之后,蜀军早已撤退完毕了。与此同时,病死在五丈原的诸葛亮,却并没有安排人将他的遗体带回属国。而是让四个人抬着他的棺材不断往南走,绳子断在哪里,就将他安葬在哪里。诸葛亮这又是为何呢?

主要是为了防止盗墓和躲避仇敌。中国人古人视死如视生,因此厚葬之风盛行。虽然诸葛亮再三强调自己下葬时一切从简,不要其他陪葬物。但盗墓贼可不一定信。他再怎么说也是蜀国丞相,如果被盗墓贼得知他的墓址,岂有不盗之理?此外,诸葛亮在国内和国外还有很多的政敌。如果他们和伍子胥一样挖坟鞭尸,那诸葛亮岂能好过?所以他便给手下人下了这么一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命令。

他熟知人性,知道抬棺的四人肯定不会真按他说的“绳断便葬”,因为那样太耗时耗力了。而他们一旦没有完成任务,刘禅肯定不会饶了他们。这样一来,就没人真的知道他葬在什么地方了。而事实也如他所料,那四个抬棺的人嫌太辛苦,匆匆找了个地就把他给埋了。等他们回去后,刘禅感觉回去的过早,果然进行了审问。后来那四个可怜的家伙就给诸葛亮殉葬了,此后再没人知道他真正的葬身之所。而现在定军山的武侯墓,不过是衣冠冢而已。


Boss爆史


在诸葛亮离世之前,他曾经也为了自己的身后事担忧过,并嘱咐过按照“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方法来确定墓葬位置,而诸葛亮说出的这句话也体现了他的智慧。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在诸葛亮离世后,让人负责抬着棺材然后上路,如果绳子断了,那么就可以在绳子断的位置下葬,这样做的话别人自然就不知道诸葛亮陵墓的位置。


虽然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但是根据史学家所查看的资料可以发现,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杜撰的,作者可能为了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故意安排了这样一个桥段,而这件事情并没有真实发生过。但是如果按照作者的创作思路来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主张呢?


首先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国的江山努力,也是因为对蜀国的担忧而离世,所以即便是死了,诸葛亮也希望可以当蜀国的保护神,继续在地下为蜀国谋划将来。

为此诸葛亮需要给自己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下葬,不能将陵墓的位置公布于众,否则会引来很多百姓祭拜,也会给盗墓者盗墓的机会,诸葛亮希望死后可以让陵墓位置更加神秘,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安排。


其次诸葛亮一生都在为战事出谋划策,他虽然不用亲自上战场,但是每一次作战都有他的参与,当时蜀国一直致力于北伐,虽然对于蜀国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计划,但是对于征战沙场的将士和他们的亲人来说,这就是劳民伤财毫无意义的举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蜀国其实并不具备北伐的实力,但是却对北伐非常热衷,导致很多百姓的亲人都死在战场上,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当时的蜀国百姓因为生活比较困苦,其实难以体会到蜀国目标计划的伟大,反而感觉统治阶层毫无道理可言,而诸葛亮亲自参与谋划作战,很多百姓就将亲人的死记在诸葛亮的头上。


如果让所有人都知道诸葛亮陵墓的位置,会遭到很多仇家和百姓们的报复,这样诸葛亮不仅无法在安息,陵墓中的陪葬品也会被盗走被损坏,诸葛亮应该已经考虑到了这些层面,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安排,不让别人轻易知道自己陵墓的位置,只希望可以消无声息的下葬。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是传说中诸葛亮生前的最后一计,其目的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他葬在何处,不过这里面包含了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这个传说并不完美。

按照流传的说法,诸葛亮在五丈原之战的时候,有一天夜观天象,发现自己星宿中的主星暗淡无光,心里顿时凉了半截。他把姜维叫到跟前,指着那颗主星说:“你看,那是我的星宿,如今客明主暗,你可知这是何天象?”

姜维诧异地说:“主星没油了?”

诸葛亮叹口气说:“没错,我马上要油尽灯枯,命不长久矣!”

姜维连忙问道:“军师可有破解之术?”

诸葛亮向姜维介绍了“七星灯续命”的方法,并告诫在续命的七天内,不允许任何人进营帐打扰,否则灯灭人灭!

那时正好是中秋,姜维带着兵士守在帐外为诸葛亮把守,一切都进展很顺利,眼看第七天马上就要过去了,突然大将魏延闯进了诸葛亮帐中大叫:“报~曹军大兵将至,是战是撤请军师定夺!”就在魏延冲进来的一刹那,诸葛亮用于续命的灯被吹灭了!

姜维一拍脑袋大叫:“完了~完了!”说完就要拨剑杀魏延,诸葛亮马上制止说:“此乃天意,怪不得他。”

魏延走后,诸葛亮一病不起,不久后就驾鹤归西了。后主刘禅得知消息非常悲痛,准备厚葬诸葛亮,这时候姜维把诸葛亮的遗书递给了刘禅。

按照遗书交待,诸葛亮要求死后一切从简,只需要他准备一口棺材,然后用胳膊粗的绳子绑好,命四名强壮士兵抬起往南走,待“杠断绳烂”时即可就地下葬!

刘禅按照诸葛亮的吩咐,一切都安排好了,四名抬棺的士兵就开始往南走去。走了一天一夜,四名士兵又累又饿,便停了下来休息,顺便吃点东西。

四人坐在路边,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其中一位就说了:“那个,出门的时候你们谁带了干粮?”

“没有啊!我以为主公给安排的粮食都在你们那保管呢。”

“那有钱不?去买点吃的来,饿死了!”

“我这没有,你们也没给吗?”

四人都呆住了,没粮又没钱,这绳还没断我们的肠子要饿断了!

于是四人商量,干脆就在这里埋了算了,回去后大家谁也不许告密。就这样,诸葛亮被就地埋葬了。

四人回去向刘禅复命,刘禅感到奇怪,这才出去两天,这么粗的绳子就断了?于是问他们一些细节的东西,结果四个人答的都不一样,刘禅断定他们是撒谎了,下令将四人都斩了。

过了一会,姜维好像想到了什么,连忙对刘禅说:“主公何不先问清楚他们军师葬在何处,再斩也不迟?”刘禅大叫:“有道理,快传,刀下留人!”结果手下回报,四人皆已被斩,刘禅瘫坐在椅子上直拍脑门:“唉哟,瞧我这猪脑子!”

就这样,诸葛亮的墓成为一个谜,无人知道他葬于何处,最后一计为他创造了死后的宁静,不被人打扰。

我的观点

由于这个故事是个传说,所以我们不能当成历史来看,实际上诸葛亮的墓根本就不是什么谜,他死后被刘禅追封为忠武侯,被葬在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脚下,明朝万历年间的按察使赵健曾为诸葛亮立了墓碑。

《三国演义》是小说,里面有夸张成分和作者的个人想法,“棺材南抬,绳断便葬”也是为了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但是人性岂能预料?如果抬棺的四人都是一根筋,一直给抬到海南岛去,那不是要海葬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作为蜀汉第一开国元勋的诸葛亮,在北伐中不幸病逝于五丈原,为此蜀国上下痛哭流泪,此后不久蜀国便走开了下坡路,很多人都很惋惜他。

诸葛亮一生用计破敌无数,不过临终前,最终设计了一计算计了刘禅,也让后人无法找到自己的下葬之处。

关于诸葛亮死后入葬的说法有两种:

  • 史书记载

在诸葛亮认为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便留下遗命告诉姜维,自己死后就近安葬于定军山,不用为自己立碑,避免引来盗墓贼。金银玉器不用放入一件,打造一口简单的棺材,入殓时用自己平日穿的衣服即可。

刘禅知道后,痛哭不已,不久后下诏书为诸葛亮建立祠堂,不过这只是衣冠冢,下葬之处或许只有姜维知道了。

但他知道相父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不想让人世人知道陵墓的位置,所以在定军山处的祠堂被不少人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墓葬。

其实这只是刘禅为了让蜀汉臣民有一个祭祀诸葛亮的地方,没有这个祠堂之前,他们的祭祀方式让刘禅反感,会让刘禅认为自己这个皇帝还不如诸葛亮,所以自己就大方了一把,让世人祭祀蜀相诸葛亮的规格降低。

  • 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诸葛亮死后留下遗计,命令部队偷偷后撤,在原本大营的地方故作疑兵,迷惑曹魏大都督司马懿,自己的棺椁自然也是随军后撤。

由于魏延与杨仪的不和,分崩离析,此时蜀汉大军原地不动,马岱担心蜀汉的安危,刀斩了魏延,蜀军才得以后撤,司马看穿了诸葛孔明这一计策,立马派大军追杀正在撤退的蜀军。

不过姜维非常的聪明在设伏兵的时候,将诸葛亮生前打造的遗像拿出,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故此世人才会说:死诸葛,吓跑了活仲达。

顶梁柱的倒塌

平安回到蜀汉后,后主刘禅看到了诸葛亮的遗体,痛哭流涕一点也没有皇帝的样子,像极了一位儿子在哭泣自己不久于人世的父亲,不过我认为更多的原因是:他知道蜀汉的顶梁柱倒了,自己离亡国也不久了,毕竟蜀汉后期人才匮乏,这是众人皆知。

诸葛亮想要赶紧出兵平定中原地区,为的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很快为后主扫平天下,但在刘备东征失利后,蜀汉的军事实力在三国中是最弱的,他出兵不过是以卵击石。

由于自己满腹智囊才会与曹魏的交战中,侥幸获得几胜,所以平定中原不过是妄想,但有诸葛在可保蜀汉二十年太平。

现在诸葛一死,刘禅不知所措,不过人已死,只能顺其自然,打开了诸葛亮给自己的遗书,上面写道:兵书以全数交给了姜维,陛下可重用他。

绳断下葬

而至于臣的棺椁让四名兵士从南门出城,一直走等到绳断的时候,那时便可就地下葬,万万不可铺张而引来盗墓贼。

刘禅即刻下令人去做这件事情,派了四名亲兵做这件事情,路上很多人都来为诸葛送葬,包括一些政敌,四人抬着棺椁走了一天一夜,看到绳子没有丝毫要断裂的迹象。

于是他们便商量,现在以上山,不如将丞相的棺椁就地安葬,不然等到绳断之时,我们必将累死,其他三人同意了这个决定。

四人回到成都的时候,刘禅不相信这么快绳子就断了,所以严加审问,四人托盘说出,刘禅大怒,将四人斩首。如此一来诸葛亮的墓葬无人所知。这也便是诸葛亮的最后一计,墓葬之地无人知晓。

诸葛亮一生为蜀汉付出了毕生心血,最终死后没有招摇的下葬,而是草草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或许这也正好证明了他勤政廉洁的一生,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留言互动。


大国布衣


诸葛亮最后一计是这样的:

由于诸葛亮日理万机,为蜀国的大业鞠躬尽瘁,久而久之积劳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

五丈原是诸葛亮伐魏的前沿阵地。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能掐会算,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有祈禳续命之能。

眼看自己病入膏肓、油枯灯灭的最后时刻,诸葛亮决定用七天的时间,摆下“七星阵”法,披发仗剑要向上天再借10年寿命。

六天过去了,在大帐外为师傅守候的姜维不由心中暗喜:“只要过了明天,师傅就可以续命10年,太好了!”



就在姜维高兴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就在当天傍晚,由于司马懿突然发起攻击,大将军魏延火急火燎来向丞相汇报情况。由于魏延脚下生风走得急,姜维一下子没拦住,魏延一阵风闯进了大帐,身后的风扑灭了七盏油灯。

诸葛亮一下子瘫坐在地下,手中的木剑扔出多远。口中喃喃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违也!”

姜维进大帐要砍魏延,被诸葛亮伸手制止了,伤心说道:“不关魏延的事,实乃天意也”。

第二天黎明时刻,也就是即将续命成功的第七天早上,一代名相诸葛亮阖然长逝,享年54岁。

后主刘禅得到噩耗后,急忙跨上快马十万火急赶到了五丈原。此时诸葛亮已去世五天了。

姜维跪迎刘禅,随后把丞相临终前写给刘禅的一封信交给了他。

刘禅满含热泪打开了信,只见信中写道:“我死后一切从简,不坟不树,只要往我口中放七粒米,手中放一枚铜钱即可……”

原来人死后有说讲,不能空着肚子上路,这是诸葛亮要求口中放七粒米的原因。

手中的一枚铜钱,是过奈何桥给孟婆“忘忧汤”的茶水钱。

据说人的灵魂经过奈何桥进入阴间时,只要喝了孟婆的“忘忧汤”,世上的烦恼和恩怨一笔勾销,不记得前生任何事情,轻松上路,不过孟婆汤是收费的。



在信的最后,诸葛亮嘱咐阿斗:“派四个壮汉,用拳头粗的绳子抬棺材往北走,绳断时把棺材葬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的陵墓。”

刘禅看罢有点疑惑,不知道相父为何要这样?“还没见过如此举行葬礼的。”

阿斗转而一想,相父深谋远虑,也许另有原因,听相父的话没错。

阿斗虽然满腹狐疑,依然还是找了四位壮汉,对他们说:“你四人抬着棺材一直往北走,绳断埋葬棺材回来领1000大洋的赏钱”。

四人一听很高兴,抬起棺材就上路了。

一天天过去了,到了第七天,棺材抬出了200多里地,四人再看大绳完好如初,根本没有要断的迹象。

这四人嘀咕开了:“咱哥几个恐怕要累死也断不了,不如咱们用石头砸断回去复命领赏钱去吧。”



四人一合计,没人跟着咱们,谁知道是自然断还是砸断的呢?只要咱四人套好词,骗阿斗还不容易吗?

想到此,四人就用石头砸断了绳子,把棺材埋了,拿着断绳回去找刘禅领赏钱去了。

等刘禅看到断绳后,没多想就把1000两银子给了四人,四人均分,每人得了250两,然后屁颠屁颠回家了。

四人刚走,姜维来找刘禅商议军情。

姜维一眼看到断绳,发现断口很整齐,刘禅讲了事情的经过。姜维一拍大腿,说:“陛下让这四人骗了,自然断的绳子没有这么齐整的断口,这分明是用石头砸断的。陛下你想想,七天的功夫,拳头粗的大绳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自然断掉吗?”

刘禅恍然大悟,于是传旨把这四个欺君罔上的家伙抓回来。

士兵很快把四人抓了回来,刘禅用大刑伺候,四人承认了造假,盛怒之下的刘禅把四人砍了。



刘禅刚要喘口气歇会,姜维来问啥时候为丞相烧纸祭奠,刘禅猛然想起没问四人把丞相埋在哪里。他只顾发怒,正事都忘了,现在死人不会说法,刘禅懊恼的只拍自己的脑袋。

这就是诸葛亮最后一计,他考虑生前得罪了一些人,害怕对手掘坟盗墓使自己在地下不得安生。

他料定这四壮汉不会遵守协定绳断落葬。诸葛亮看透了人性,知道没人监督这四人,四人不会傻到一直抬着棺材到绳断。

同样诸葛亮也看透了刘禅,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阿斗,这是一个不动脑筋的人,料定他一定会盛怒之下斩杀四人。

只有这四壮汉知道埋在哪里,四人一死,自己埋葬的地方就成了无人知晓的秘密了。这就是至今依然没找到诸葛真身陵墓的原因。



目前所有的诸葛亮墓都是衣冠冢,真身葬在哪里无人知晓。

不过诸葛亮这事做的有点狠,为了保住墓葬的秘密竟然让四个壮汉为他殉葬,这有损他的的形象,所幸这只是传说。


秉烛读春秋


诸葛亮是一个传奇太多的人物,生前就以神秘莫测的计谋闻名天下,甚至到了死之前,都安排了不少妙计,比如这一件事,传说就是诸葛亮的妙计。<strong>

诸葛亮死后,吩咐四人抬棺,绳断下葬。

诸葛亮在前线病逝以后,尸体被送回成都。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刘禅安排了这次的下葬任务。由四个人抬着棺材一路向南走,一直走到绳子断了的时候,就把诸葛亮给下葬了。

本身这个安排就有些超出常理,堂堂大汉朝的丞相,怎么可能就这么草率下葬呢?可是这是诸葛亮的遗嘱,刘禅只能尊崇。所以他安排了四个人,这四个人走了好一阵子,绳子始终都没断,他们就想要偷懒,所以就割断了绳子。

绳子被割断也算是断了,所以他们就在割断绳子的地方,把诸葛亮给下葬了。下葬以后,这四个人就会领赏了。可是刘禅觉得不对劲啊,一查之下,这四个人果然招供是割断了绳子,刘禅一气之下,将这四个人都给宰了。

杀掉他们是容易,但是诸葛亮的埋葬地只有他们四个知道,这下刘禅慌了,找不到相父的尸体这是多大的罪过啊。

后来反应过来才明白,原来这就是诸葛亮的一个计策,目的就是防止有人找到他的墓穴,现在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藏在哪儿,反而不会引来盗墓贼。



还有一个版本,说是四个挑夫,一个伙夫一起去送葬。

依旧还是绳子断了才会下葬,但是这次刘禅比较人性化,他给这四个挑夫还另外准备了一个伙夫。这个伙夫专门在路上给他们五个人做饭吃。

出门到深山老林里,可没什么店家,所以伙夫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是这个伙夫就想要独吞赏金,所以在绳子断了之后,就给这四个挑夫下了药。

而这四个挑夫心里不平衡啊,凭什么他们这么辛苦挑棺材,回去以后还要分伙夫一份呢?所以他们就在绳子断后,将诸葛亮安葬了以后,顺便把伙夫也给杀了。

没想到这个时候四个人也毒发身亡,结果五个人没有一个是活着回来的,那谁也不会发现诸葛亮的尸体了。这也算是诸葛亮窥探了人性,认为人都是会贪心的,尤其是在没有任何监管的条件下,贪心暴露出来的几率非常大。

真不清楚刘禅到底要给这几个人多少赏金,以至于他们争夺的你死我活。不过这件事最终达到了诸葛亮的目的,这是比较精彩的地方。

事实上,诸葛亮被安葬在了定军山附近。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这里距离成都至少有一个月的路程,所以赶回去尸体早就腐臭了。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所以为了早点入土为安,诸葛亮吩咐姜维为自己在定军山附近寻找一处墓穴。

所以说诸葛亮在去世以后,其实是被姜维安葬在了定军山。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遗嘱,不允许在棺材内放置任何金银珠宝,也不要给他立墓碑,以防被人盗取。

我觉得这还是比较符合诸葛亮的行事风格的,毕竟诸葛亮一生简朴,不可能死后再来一个风光大葬。而且他死后不想麻烦别人,被送回成都以后,刘禅必然要为诸葛亮风光大葬,这不是诸葛亮的愿望。

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地的老百姓漫山遍野地祭拜诸葛亮,这种情形是不利于维持稳定的。所以刘禅选择在定军山建造武侯祠,以诸葛亮的衣冠冢供大家前去祭拜。

现在我们依旧能够看到这座武侯祠,很多人便认为这是诸葛亮真正的墓穴,其实并不是这样。



既然姜维负责安葬诸葛亮,那么他有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刘禅呢?

姜维是诸葛亮生前最信任的人,据说还是他的亲传弟子。后来姜维也是为了恢复中原,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

所以姜维成为诸葛亮托付后事的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既然姜维知道诸葛亮安葬在什么地方,那么他有没有告诉刘禅呢?

要知道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那是非同一般的,没有诸葛亮,哪有刘禅的幸福生活呢?所以说刘禅对自己的相父感情很深,必然是要去探望一下诸葛亮真正的墓穴的。

如果刘禅向姜维提出了这个要求,那么姜维会不会答应呢?姜维必须要考虑一件事,刘禅想要前去拜祭的话,必然是有不少随从的。

这么一来诸葛亮的墓穴可就没有任何神秘感了。所以姜维必然要拒绝刘禅的这个请求,那么他该如何巧妙地拒绝刘禅呢?

我认为这就是那几个故事的来源,或许姜维告诉刘禅安葬诸葛亮的方法,就是诸葛亮本人出的主意。其实这一切都是姜维的计策,目的就是希望刘禅不要去寻找诸葛亮真正的墓地。

即使刘禅识破了这个谎言,可能刘禅也不会说破,毕竟刘禅也知道,不应该去打搅诸葛亮,这或许是诸葛亮最理想的结局了。

<strong>


江湖小晓生


“棺材南抬,绳断便葬”,丞相的最后一计是在防盗墓啊!

九绝龙脉打蚁洞,挖坟撅墓盗王侯,

摸金校尉今何在?半江河水半江红。

阳间人有阳间宅,阴间人有阴间宅,世事如棋,黑白相合,方得规矩,而“叶落归根,入土为安”是我们华夏民族从古代延续至今的规矩。

从秦始皇陵,到大清陵墓群,古代王侯将相们对“阴宅”的要求不可谓不执着,人人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可在盗墓者的眼里,“黄金屋”并不在书中,而是在“墓中”。正所谓“十墓九空”,古代盗墓者的猖獗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诸葛孔明在“三国时代”是智慧的化身,谋臣的代表。

罗贯中老先生评价诸葛亮为“智多而近妖”,但人总要面临生老病死,即便是IQ指数接近“妖魔”等级的诸葛亮,也逃不过生死的轮回。

诸葛亮的仇敌曹操,是盗墓界的大佬级人物,“摸金校尉”便是曹操创造出的官职,因此,诸葛亮死后,他的阴宅难免会遭到盗墓者的光顾。

诸葛亮为了守护最后一份安宁,特地在大限将至的时候,派遣心腹奴仆传信给刘禅。

诸葛亮请求刘禅,专门安排四名能够信任的士兵给他下葬,并着重嘱咐,一定要让这四名军官抬着他的棺材一路往南走,抬棺的杠绳在哪里断掉,棺材就葬在哪里。棺材下葬后不能合土,不能立碑,棺木中不能有任何陪葬品,坟墓周围不能栽树,不准在墓前祭祀,任何参照物都不能留下。

四名士兵抬着棺材走了一天一夜,杠绳仍然没有断掉,早已体力不支的四名士兵索性把杠绳砍断,将诸葛亮的棺材按照要求就地掩埋。

四名士兵拿着砍断的杠绳回去交差,刘禅摸了摸绳子的切口,一眼便看出了端倪,雷霆震怒的刘禅以欺君之罪将四名士兵处斩,从此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人知晓诸葛亮墓的下落了。

以诸葛亮的智慧,怎么可能不知道绳子不会断呢?

诸葛亮早就料到了士兵们会偷奸耍滑,也料到了刘禅一定会杀死抬棺的士兵,那四名士兵,一开始就是陪葬品。

其实一切都在诸葛亮的计划之中,才使出这样的计谋。

这就是“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典故。


白话历史君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您这是《三国演义》里边的事,这要是搁正史当中,这就没地找,压根就没这档子事。

在《三国志》当中记载,诸葛亮去世之前,就给刘婵留下一封遗书。

就在这遗书当中交待了一下蜀中一些个事,如何如何管理,你自己个又要咋样,在最后边就写了关于自己下葬的事。

他就说自己死后,别的地方也别找了,就定军山这块就挺合适,也别整那么些个繁文琐节的,就挖个坑,把棺材搁里边就得了,简单的说就是薄葬。

没您说的,让四个壮汉,抬着棺木一直走,走到绳子断了之后,再埋,没这事。

题主说的,这其实就是一故事,用来衬托诸葛亮的过人之处。

咱今天就把这故事说道说道,大家伙听一下。

诸葛亮是啥人呢?在一般人心目中,这就是神仙一般的人。不能说掐指一算,能算是前五百,后五百的事,但算个前三百,后三百这没啥大问题。

诸葛亮瞅着自己的岁数,就知道这命可不长了,所以他这就准备给自己个续命。

用七天的时间,弄个七星阵法,向老天爷再借十二年的寿命。

在这七天的时间里,摆下的这七星灯是万万不能灭的,一灭这就要功败垂成。

所他就让徒弟姜维守在外边。

这一守就是六天,这当中间没发生啥事,姜维也挺开心的,毕竟这七天一过,诸葛亮又能续命十二载,这就是蜀国的主心骨啊,哪能不开心呢?

可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档子事,司马懿安耐不住要进攻,作为守将的魏延,这拿着情报火急火燎的,搁诸葛亮的帅帐里边跑。

你这魏延跑的也太快了,姜维还没回过神来,魏延就闯了进去。

魏延也不客气,这一进去就带着进去一股子风,瞬间就把诸葛亮摆的七星灯个吹灭了。

三个人,六个眼睛一下子傻眼了。

把个姜维气的,要把魏延拉出去给剁了。

“天意如此!”诸葛亮到也敞亮了许多,摆了摆手,让他俩退下去了,也不打算追究魏延的责任。

好吧,这命没有续上,到了第七天的早上,诸葛亮就搁五丈原这地去世了。

等到刘婵知道这事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去世五天了,遗书也送到了刘婵的手里边。

诸葛亮在这遗书里这就告诉刘婵,也别弄那么花哨,一切从简,按照人家的说法是不坟不树,只要嘴里搁上七粒米,手里搁一枚铜钱就可以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为嘛要搁七粒米?不搁不成吗?手里再撰一铜钱,这有啥说道?”

有这么个说法,说人死了就不能空着肚子,毕竟死了之后要在下面走很长的路,手里边拿铜钱,那是过奈何桥的时候,给孟婆那孟婆汤的汤钱,这汤可不是白喝的。

那么要埋哪?这遗书里也有交代,让四个壮汉抬着棺材,这啥时候抬棺材的绳子断了,这就把他葬到那,这就行了,不挑地。

齐了!诸葛亮把所有的事都安排好了,就这么干了。

这不刘婵,就找了四个胳膊腿子比大腰子还粗的汉子,抬着棺木往北边走,说好了,绳子一断,他们把人埋好了,这回来就能领到丰厚的赏钱。

四个人一起点头:“成!”

可让这四个人没想到的是,抬棺那绳子这比握紧了的拳头还粗。

他们四个人这顿抬,一抬这就抬了七天,就这绳子,您别说断了,连个磨损的迹象都没有,您就算再翻一倍,十七天,这都不见有结果。

四个人傻眼了。

“哥几个!这都七天拉,二百多里地出去了,就这么下去棺材没埋了,咱四个就得交代了?”

“那咋整?”

“咋整,咱就在这里把绳子割断,就把棺材埋这就得了。这又没有人监视,咱回去一报不就完事了吗?”

其他三个人瞅了瞅棺材,又瞅了瞅出主意的人,一拍大腿根,这就同意了。

好了,他们把事弄完,这就回去了。

刘婵一听事都弄完了,于是就把赏钱给了,四个大汉挺开心,这就走了。

这四个人前脚走了,后脚姜维可就进来了,他听说这事办完了,心里就犯嘀咕,所以就把那绳子拿过来瞅。

姜维啥人?这一瞅,这就露馅了,他这绳子的断口这都是齐的,一瞅就是兵刃割断的。

“好啊!你们这帮子家伙,敢拿这事骗俺们!”

刘婵一听,这还得了,又把这四个人抓了回来。

这四个人一瞅,就知道事情盖不住了,于是就招了。

刘婵这就更加的生气了,骗俺,俺长的像好骗的?

“拉出去剁了!”

得咧!这四个人手里的钱还没有捂热乎呢,这命可就丢了。

这人刚刚杀完,刘婵又回过味来了,您把这四个人杀了,那么棺材现在埋哪里了?

除了这四个人,就没人知道啊!

好吧,死人已经不会说话了。

所以人们就说现在的诸葛亮墓其实都是衣冠冢,人家的真身都不知道在那?

他就为了保障自己个下葬的地点没人知道,才设下了这么一个局,把所有人都设计了进去。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公元234年,一代奇才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去世。诸葛亮生前料定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嘱咐姜维帐前守护,自己点灯续命但被魏延闯入踏灭主灯,诸葛亮也无法挽回自己的生命。

关于诸葛亮的死,民间一直有个传说,诸葛亮写给刘禅的上表中有交代过后事:让4个士兵抬着棺木一路向南,何时绳短就可以落地下葬。诸葛亮死后刘禅按他的遗愿照办,4个壮汉抬着棺材走了一天一夜,最终来到一处荒山野岭,可绳子并没有断裂的迹象。

于是这4人心想,这得抬到何年何月是个头哇!于是将诸葛亮的棺材就地掩埋就回去复命了。这一切当然是瞒不过刘禅的,这么粗的绳子怎么可能一夜之间断掉!

一番逼供后,4人终于说出实情,刘禅听了大怒,于是将这4人给处死了。如果这个传闻是真的话,想必应该是诸葛亮设的局。

他知道蜀国必亡,为了避免陵墓被敌军破坏,所以他要远离闹市。将自己葬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只用4人抬棺也是不想引人注目。

“一路向南”其实也是暗示抬棺人,让他们走得越远越好。因为诸葛亮也料到他们等不到绳子断裂,就会随机选择埋葬地,但这4人并没能领悟,最后丢了性命。

诸葛亮真正的葬身之处,至今还有争议。大家都认为他的墓是在定军山下,据《三国志》记载,这座墓只是个衣冠冢,陪葬品都没有。因为后人都对他非常敬仰,所以他的墓从未被盗过。


搞史人


诸葛亮人称千古一相,是我国智慧和忠诚的代表人物。也用一生证明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是既然是人就难免一死。诸葛亮在234年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一生用计,就算是在死后也不例外。

传说 1 诸葛亮的墓在定军山。是他要求他死后,抬着棺材往南走,绳断便葬。于是4个士兵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走了好几天,也不见有断裂的意思。4位士兵实在走不动了,于是稍作休息。就在这时,绳子突然断裂。而身后的山也突然倒塌。将四人和棺材一起掩埋。从此没有人知道诸葛亮葬在何处。

传说2。4个士兵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也是没有断裂的意思。走了好几天,最后4人商量,不如就地掩埋。于是4人弄断了绳索,将诸葛亮就地掩埋。

我还知道一个传说。就是说诸葛亮死后找了三个人。给了他们20两银子一个在家做饭,两个抬着诸葛亮棺材去掩埋。埋好了以后,抬棺材的两个人想,他就在家做个饭,还要跟我们一起分钱,我们不如把他给杀掉。而在家做饭那个人也想,我自己在家做饭,不如给她们俩下毒,把他们俩给毒死,这样钱就都是我的了。于是。这两个人回去把做饭的打死了。打死完吃饭。这两个人也被毒死。

这几个故事。都表达了一个意义。就是做量不希望他的墓地在哪。也不希望有人去打扰。诸葛亮死后。 也没有风光大葬。真的是对得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几个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