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各地“小年”的日子为什么不一样?“小年”有什么习俗?

日历上,腊月二十三这天标着“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这天标着“南方小年”。为什么北方和南方的“小年”不是同一天?于是,看了一些“小年”相关的介绍,发现“小年”的日子有好几种呢,这是怎么回事?

日志:各地“小年”的日子为什么不一样?“小年”有什么习俗?

图片源于网络

1. 各地小年的日子不同

原来,“小年”并不是专门规定的一个日子,而是各个地区的人们根据各地的风俗,对于某个重要日子的称谓,与“大年”的称谓相呼应(通常称正月初一过春节为过“大年”)。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所以各地称为“小年”的日子也就不相同了。

例如,江浙沪地区,把除夕前一天和腊月二十四都称为“小年”。江浙沪地区习惯称除夕为“大年夜”,与之对应,除夕前一晚就被称为“小年夜”,这一天也就被称为“小年”了。腊月二十四,是祭灶日(祭祀灶神),也是最传统的被称为小年的日子。

江苏南京比较特殊,把正月十五元宵节称为“小年”。相传明成祖朱棣篡夺皇位后,为保险起见,在南京城实行残酷镇压,人们人心惶惶不敢出门,只有趁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出来欢快一下,怀念朱允炆(上一位皇帝)在位时的好日子。由于这一天热闹非凡,堪比过年,于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成了南京人的小年。

日志:各地“小年”的日子为什么不一样?“小年”有什么习俗?

南京元宵节(图片源于网络)

再如,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有些特别之处,他们称除夕夜为“小年”,而他们的大年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小年”有各自的概念和日子。

我国大部分地区是把腊月的“祭灶日”(祭祀灶神)称为一年中的“小年”节。“祭灶日”是祭祀灶神的重要日子,并且再过几天就是春节这个“大年”了,所以“祭灶日”也称为“小年”,意味着过年的开端。但是有个分别,现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相差一天。这难道也和南北方的什么风俗不同有关系吗?

清朝中期以前,祭灶日一直都是腊月二十四。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就顺便把灶神也给拜了。王族、贝勒开始效仿,也在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官民便在不同的日子过小年了。

“官三、民四”,意思是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地区,离政治中心近,所以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百姓也跟着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远离政治中心,所以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此外,还有“船五”的说法,意思是水上人家在腊月二十五过小年。

总之,最普遍的小年,就是现在日历上看到的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和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也是“民间传统小年”。

日志:各地“小年”的日子为什么不一样?“小年”有什么习俗?

日历中标注的“小年”

2. 小年的祭灶习俗

这里说说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日”为小年的节日习俗吧。传说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了一位监督员,就是灶神(也称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神将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会根据汇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的奖罚。在大年三十晚上,灶神会带着一家人应得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回到人间。其他诸神等到大年初四再度升天,只有灶神长久地留在了人家的厨房,继续他的监督工作。

供奉灶神用灶王龛(龛,kān,供奉神位、佛像等的小阁子),大都设在灶房(厨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神的神像。没有灶王龛也没关系,可以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有时神像是灶王爷一个人,有的地方神像是“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两个人,他们俩是夫妻。关于灶神是谁,曾经历过几次演变,而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故事也有不同的版本。不管怎样,后来供奉的要么是灶王爷一个人,要么供奉的是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神像两旁还会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希望保佑全家,横批是“一家之主”或“东厨司命主”或“人间监察神”,表明了灶神的地位。

日志:各地“小年”的日子为什么不一样?“小年”有什么习俗?

供奉灶神(图片源于网络)

送灶:祭灶日这一天,就是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多在黄昏入夜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在桌上摆上各种贡品,向设在神龛中的灶神敬香。贡品中最重要的是糖瓜,是一种麦芽糖做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成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为什么一定要有糖瓜?因为糖瓜比一般的糖还要甜,想让灶神的嘴巴甜,向玉皇大帝多为一家人说好话,另外糖瓜粘性很大,想让灶神说坏话的嘴被粘住。有的地方还会将糖融化后涂在灶神的嘴周围,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

日志:各地“小年”的日子为什么不一样?“小年”有什么习俗?

糖瓜、关东糖(图片源于网络)

灶神上天时需要坐骑,一般用稻草扎成一草马,也有用竹篾(zhú miè,成条的薄竹片)扎成马。最后,把旧的灶神像揭下来,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或“送灶”。

接灶:大年三十晚上,灶神还要和诸神一起来到人间过年,所以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大年三十再将一幅新的灶神画像请回,贴在灶王龛中或是直接贴在厨房的墙上。“送灶”和“接灶”中间的这几天,灶神还在天上。没有了灶神的监督,人们便会稍稍地放纵一下自己,做一些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禁忌:祭灶时,有些地方会有一些禁忌。例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以前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要男性和女性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开“男女之嫌”,所以也体现在了祭祀的上面,这可能也是过去人们对于礼仪的一种表现吧。

3. 小年是过年的开端

小年最重要的是“祭灶”,同时,小年这一天也被视为过年的开端。人们开始扫尘,家家户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以前都是木框纸窗,经过了一年也该换新了,剪上漂亮的窗花装饰一番,这时也开始准备各种年货了,写春联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总之,各种过年的准备都开始了。

有一首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日志:各地“小年”的日子为什么不一样?“小年”有什么习俗?

剪窗花(图片源于网络)

腊月“祭灶”在古代的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在外的人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还要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现在,祭灶离我们很多人遥远了,不过小年之后进入过年的准备依然是一样的。


后记:日志是自我学习的一种方式,且可供感兴趣的朋友参阅。感知识之浩瀚,自我之渺小,遂愿与众交流学习。本日志参考小年、祭灶、灶王龛、灶王奶奶、糖瓜等相关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