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侧”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古代叛军总爱打着这个旗号造反?

“清君侧”这个词相信稍微读过历史的人应该都听说过吧,因为无论是在史书课本上,还是电视剧中都有出现过这个词。尤其是在电视剧中,几乎每次有叛军出现,他们便会打着“清君侧”的旗号。

那么问题来了,“清君侧”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又为何能受到叛军的如此青睐?今天我们就通过两个打着“清君侧”名义造反的例子,来分析讲解一下“清君侧”这三个字。

“清君侧”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古代叛军总爱打着这个旗号造反?

清君侧

“清君侧”——造反的代名词

“清君侧”说的详细一点儿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小人。具体的意思就是说皇帝的身边有了奸臣、有了小人,皇帝受了蛊惑,需要有人帮助皇帝消灭奸臣。

这个词的由来其实是有依据的。相传在西周建立初期,周公分封诸侯的时候曾经规定,倘若周王受到攻击,有了危险,其他的诸侯有义务,也有必要来救援周王。这个规定流传下来后,就与“清君侧”的意思差不过了,但这个规定却有一个正规的名字:勤王。

“清君侧”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古代叛军总爱打着这个旗号造反?

明成祖 朱棣 剧照

“清君侧”与勤王的区别就在于勤王是中央发出命令,要求地方起兵勤王;而“清君侧”则是地方主动,也就是没有接到中央命令而擅自起兵的。

那为什么“清君侧”会成为造反的代名词呢?原因很简单,你想如果皇帝身边有了奸臣、小人,皇帝自己会察觉不到吗?就算皇帝一时受了迷惑,鬼迷心窍分不清忠奸,那朝中还有许多大臣呢,哪用得着你大老远带着军队来替皇帝打扫屋子。

“清君侧”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古代叛军总爱打着这个旗号造反?

西汉 七国之乱

再加上一般很少有哪个朝代会主动要求外将来中央“清君侧”。如果做了,那就是引狼入室,引火烧身。比如说东汉末年,朝政被宦官把持,大将军何进于是邀请董卓的西凉军入京,结果何进自己死了不说,就连东汉最后一口气也被董卓给弄断了。

那为什么反贼也偏爱于“清君侧”这个旗号呢?就因为反贼终究是反贼,你不是正统,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与皇帝正面对抗,君臣之礼还是存在的。所以,他们就需要一个稍微委婉一点的旗号了。从这几点来看,在后世“清君侧”基本上就成了造反的代名词了。

“清君侧”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古代叛军总爱打着这个旗号造反?

七国之乱 形势图

七国之乱——“清君侧”的失败案例

西汉初年发生的七国之乱,叛军便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的。当年,汉朝刚刚建立,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统治,分封了自己的几个儿子为诸侯王,还立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的誓约。

刘邦的这个做法本是出于好意,以为自己的儿子们都是骨肉血亲,能够在危难时互相帮助。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死后,分封却出现了问题。

“清君侧”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古代叛军总爱打着这个旗号造反?

汉景帝 剧照

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掌管独立的财政、官吏任免权,还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中央朝廷却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使得中央政府的微信大大下降,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到了汉文帝年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于是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汉文帝开始着手削藩。朝廷的这一举动,在各诸侯王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们不愿意交出自己已有的权利。于是在互相串联后,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

虽然“七国”听上去有点多,但最终还是被平了,中间的具体过程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我们只需要知道七国之乱是以“清君侧”为名的一个失败例子就行了。

“清君侧”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古代叛军总爱打着这个旗号造反?

朱棣 剧照

靖难之役——朱棣版本的“清君侧”

“清君侧,靖国难”是明成祖朱棣跟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在皇位争夺战中打的旗号。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早亡,皇帝死后,皇位就传给了他的孙子,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刚刚登基的朱允炆皇位还没坐稳,就遇上了跟汉景帝一样的困境。自己的几个叔叔伯伯,也就是各地的诸侯王们权力太大了,都快与自己这个皇帝平起平坐了,于是他决定效仿汉景帝,开始削藩。

“清君侧”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古代叛军总爱打着这个旗号造反?

靖难之役

建文帝的削藩之路要比汉景帝的通顺一点,因为建文帝用和平的手段接连削了五个藩王的封地,还将他们或废为庶人、或软禁。

这些举动使得燕王朱棣产生了极大的恐慌,再加上早就对父皇立自己的侄儿为帝心有不满,于是,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起兵造反。

与七国之乱不同的是,燕王的“清君侧”取得了胜利。朱棣如愿以偿地抢了自己侄儿的皇位,当上了皇帝,也就是明成祖。

“清君侧”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古代叛军总爱打着这个旗号造反?

靖难之变

“清君侧”可以说是古代叛军的一个美化手段,是他们为了减少政治阻力而提出的一个口号。正因为如此,后世才会把“清君侧”当成造反的代名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