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悲歌:崇禎皇帝是怎樣一步步丟掉大明江山的

崇禎皇帝即位不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剷除了禍亂朝綱的閹黨。朝野上下,一陣歡呼,大有中興大明、開創治世的氣象。然而,好景不長,接踵而來的饑民暴亂、黨爭、後金的入侵,受困於財政危機的兩線作戰,讓這位猜忌多疑的皇帝應接不暇,他的"猜忌心重、擅殺大臣、不敢擔責、秋後算賬"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孤家寡人。明末,雖然已經大廈將傾,然亦不乏忠臣勇將,若崇禎能大度一些,大明斷不至如此慘淡收場。

大明悲歌:崇禎皇帝是怎樣一步步丟掉大明江山的


01

剷除閹黨,獨斷朝綱。福兮,禍兮?

1627年,剛剛即位3個月,年僅16歲的崇禎,應用"先麻痺、後剷除"的策略,逼得魏忠賢自殺,而後迅速剷除禍亂已久的閹黨集團。重新重用東林黨人,朝野上下一片歡呼。

大明悲歌:崇禎皇帝是怎樣一步步丟掉大明江山的


然而問題也就出現了,明朝的黨爭從嘉靖朝就越演越烈,隆慶皇帝對黨爭做過一次大清洗,扳倒了徐階黨。萬曆皇帝時期,因為立儲風波,萬曆皇帝跟大臣們鬧的不可開交,索性幾十年不上朝了,黨爭越演越烈,朝政日益腐敗。天啟帝即位,這傢伙酷愛木工,做皇帝反倒成了副業,不過他並不完全糊塗,知道東林黨人大多是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於是任用魏忠賢來制衡東林黨人。雖然朝政腐敗,但國家稅收還能維持。

崇禎扳倒閹黨集團後,以江南人士為主的東林黨人,代表了江南大地主階級的利益,把原來可以從江南收到180萬兩的礦稅和工商業稅,縮減到50萬兩。把缺額稅收轉嫁到了農業稅上。使得甘陝農民雪上加霜,饑民暴動連綿不絕。

02

錯殺袁崇煥,自毀長城。

袁崇煥何許人也?

大明悲歌:崇禎皇帝是怎樣一步步丟掉大明江山的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廣東東莞人,明朝末年薊遼督師,掛兵部尚書銜。袁崇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卒於崇禎三年(1630年),享年46歲。

天啟年間,袁崇煥在遼東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進士出身的文人會帶兵打仗,此時還身為信王的朱由檢非常仰慕他。崇禎皇帝即位後,立即重用袁崇煥,升任他為薊遼督師,掛兵部尚書銜。全權負責遼東軍務。

袁崇煥採取的戰略是"憑堅城、用大炮",穩紮穩打。堅守關寧錦防線,再派出精銳的少量騎兵,不斷襲擾後金。這一套戰略戰術是繼承了熊廷弼和孫承宗的。因該說還是很有效的,當年的寧遠大捷,讓努爾哈赤吃盡了苦頭,最後憂憤而死!

然而,袁崇煥犯了幾個錯誤:

在崇禎面前誇下海口,說五年就能復遼。

擅自誅殺毛文龍,失去重要軍事力量,使後金敢於長驅直入。

賣糧食給蒙古,最後糧食落入了後金。造成了變相的資敵。

與後金協商議和,沒有如實細緻的上報崇禎。

1629年,在毛文龍被殺的幾個月後,皇太極率領大軍繞道蒙古,從長城喜峰口入關,直撲北京城而來。崇禎急命各路兵馬進京勤王。袁崇煥聞訊,大驚失色,急派趙率教領兵5000馳援,自己親率9000騎兵從關外馳援。然而,皇太極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採取的是"圍點打援、攻其必救",趙率教的人馬在半路上中了埋伏,全軍覆沒。袁崇煥的9000騎兵比皇太極提前一天趕到了北京城下。北京保衛戰,滿桂戰敗,袁崇煥慘勝。崇禎皇帝扣押了袁崇煥,八個月後凌遲處死。

大明朝唯一能抗衡滿清的將領,被崇禎殺了。崇禎皇帝自毀長城。

03

民生凋敝,烽煙四起,內亂堪憂!

大明悲歌:崇禎皇帝是怎樣一步步丟掉大明江山的


早在萬曆時期,就有大臣呂坤上書陳奏,甘陝之地地瘠民貧,民不聊生,天下積怨已久,應採取扶農政策。萬曆皇帝置若罔聞,奏書石沉大海。

"明亡實亡於萬曆"之說,不無道理。

天啟年間,甘陝已有暴亂髮生。崇禎元年,崇禎二年,陸續爆發農民起義,起義逐漸發展至好幾萬人,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嶄露頭角。

猛將出山!

盧象升,明末一員猛將,天啟二年進士。

原任大名知府,崇禎二年滿清圍攻北京城時,盧象升招募一萬士兵入京勤王,入了崇禎的眼球,被一路提拔,總管京師北部三鎮兵務。老實說,盧象升可是一位難得的將才,他不僅加強了長城防線,而且屯田整軍,練出了兩萬精兵,號稱“天雄軍”。

大明悲歌:崇禎皇帝是怎樣一步步丟掉大明江山的


隨著農民軍的勢力一天天壯大,朝廷的剿賊兵馬陸續折損,三邊總督洪承疇守在潼關不敢出戰。崇禎帝調來了盧象升。

盧象升與農民軍作戰,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打得農民軍丟盔棄甲,損失殆盡,逃回了陝西與漢中地區。滿清又想入侵,盧象升被調回了京師守邊。

崇禎十一年,清軍再次破長城而入,此次十幾萬的清軍沒有圍困北京城,而是進擊中原大地,一路攻城拔寨,燒殺淫掠。俘獲人畜50餘萬。

盧象升被任命為抗擊清軍的總指揮,卻被兵部尚書楊嗣昌和監軍太監高起潛陷害,僅率5千殘兵與3萬多清兵作戰,力戰而死。高起潛坐擁3萬兵馬而不救。

一代名將,死於內鬥,是天要亡大明呼?

04

又出一將才,平定禍亂。卻是無端下了大獄。

孫傳庭,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比盧象升年長,因在陝西做官時,善於治軍安民,屯兵屯田。以三千兵馬,擊退數萬農民軍,從而進入了崇禎的眼簾。盧象升被調往京師後,孫傳庭與洪承疇共同剿賊。

大明悲歌:崇禎皇帝是怎樣一步步丟掉大明江山的


孫傳庭在子午谷設下埋伏,大敗農民軍,活捉了闖王高迎祥。又大敗李自成,打得李自成只剩18騎,逃進了商洛山。

闖王高迎祥被俘,李自成隱匿,張獻忠投降。這是剿賊以來最好的戰況。

然而,正當剿賊全勝之時,清軍又進犯了。崇禎同時調洪承疇和孫傳庭往京師。之後洪承疇去了遼東,孫傳庭卻下了大獄。

如何下的大獄,孫傳庭欲返回陝西,繼續打擊農民軍,崇禎讓其督河北、山東軍務,楊嗣昌亦從中作梗,孫傳庭稱病罷工,被崇禎下了大獄。

賊兵死灰復燃,張獻忠再次反叛。趕上河南大旱,災民不計其數。李自成再入河南,打出了“李闖王”的旗號。李自成一呼百應,一下子發展到幾十萬人。不久,李自成攻陷洛陽,殺了福王朱常洵。聲威更勝。

05

楊嗣昌剿賊失利,孫傳庭戰死,大明已無力迴天。

崇禎十二年,崇禎派楊嗣昌總督五省軍務,進入胡廣剿賊。怎奈楊嗣昌並不是帶兵出身,自己沒有親兵將領,他並不像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一樣能調動兵馬。左良玉、賀人龍等部將不聽指揮,陽奉陰違。在楊嗣昌剿賊一年多的時間裡,被張獻忠牽著鼻子走,之後張獻忠出奇兵攻陷襄陽,殺了襄王朱羽銘。

楊嗣昌,悲望之極,沒幾天就病死了。

崇禎無奈之際,想起來監獄裡還有個孫傳庭。崇禎召見孫傳庭。這位仁兄在監獄裡關傻了,揚言5000精兵就可以破敵。於是再度上了戰場。

在孫傳庭蹲監獄的幾年裡,農民軍早已不同往日,擁兵百萬,所向無敵。孫傳庭復出的第一戰,就中了李自成的烊敗之計,戰敗的他只能退守潼關。然而崇禎一再的催促他進擊李自成,迫於無奈,孫傳庭帶十萬兵馬出潼關,因連天陰雨,在汝南被李自成截殺,損失數萬。後逃回潼關,在李自成圍困潼關時戰死。

至孫傳庭戰死,大明精銳損失殆盡,大明再也無力迴天。

不是還有關寧鐵騎嗎?是有關寧鐵騎,不過在松錦之戰中,被殺數萬。洪承疇被俘,祖大壽在寧遠城堅守一年之後,無奈投降。只有吳三桂的幾萬人馬鎮守最後的山海關。

06

議和,南遷。或許還有希望!

議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漢朝與匈奴,唐朝與突厥,宋與遼,都有過議和。崇禎朝初期,皇太極就多次提出過議和,然而朝臣這些文官無不口誅筆伐,崇禎皇帝又不敢承擔責任。議和之事不了了之。

其實,議和,真沒什麼不好。對崇禎來說,可以避免兩線作戰,騰出手來解決內亂。

後來,李自成包圍了北京,請求議和,讓崇禎封他做西北王。崇禎任然猶豫不決,還問身邊的大臣。可見其不願擔責到何種程度。

議和,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緩兵之計。

南遷,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固守江南富庶之地,把西北、中原留給李自成和滿清去爭鬥,再從江南帶兵來斡旋,聯弱抗強。亦不失半壁江山。

李明睿就公開上書建議南遷,但是面對朝臣的一直反對,崇禎又妥協了。

然而,這些可以選擇的選擇,都被這個不願意承擔領導責任的崇禎皇帝錯過了。

明亡,實可悲可嘆!大明朝的滅亡一半在萬曆與天啟,一半在崇禎。崇禎的猜忌、擅殺大將、瞎指揮、任用奸邪、猶豫不決,一步步使自己掉入了深淵。縱然再勤政,已然無力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