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享太廟是什麼待遇?為何兩位蒙古親王能被供奉在清朝宗室太廟?

我們看歷史資料和影視劇中,有時會看到王爺和大臣死後被賜“配享太廟”,很多人不解其意。這“配享太廟”是個什麼意思?又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我們先聊聊太廟是什麼?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起源於夏朝,起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皇帝每年都要來祭祀先祖。後來隨著朝代的演變,太廟的功能也有了增加改變。皇后、宗室皇親、有功的大臣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是什麼待遇?為何兩位蒙古親王能被供奉在清朝宗室太廟?

明清太廟

在每個朝代,受到配享太廟的宗室和大臣不是很多,只有對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且受到皇帝認可的人才有可能被賜配享太廟,對於逝世後能配享太廟的人來說,這是對本人的尊榮,也是整個家族的榮耀。尤其是到清朝,配享太廟的人數更少,配享太廟宗室的僅14位,大臣有13人,可入選之嚴格。

清朝皇帝祭奠祖先的太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明清兩朝太廟相同),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院,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祖大典的場所。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有功皇族、皇親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而在配享皇族宗室的東配殿卻有兩位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的王爺神位,他們有著怎樣的功績能被當時的皇帝破例供奉在太廟東殿呢?

配享太廟是什麼待遇?為何兩位蒙古親王能被供奉在清朝宗室太廟?

策稜畫像

第一位是超勇襄親王博爾濟吉特·策稜,他是蒙古喀爾喀部人,成吉思汗後裔,屬於蒙古鑲黃旗。策稜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大的功績就是多次打敗準噶爾叛部,安定西北,守衛邊境,具有卓越的軍功得以配享太廟。在策稜年幼時,其母帶著他與弟弟於康熙三十一年歸降大清,康熙帝準其留守京城,並帶入內廷撫養。在其長大後,按照滿蒙聯姻的習俗,康熙將自己的第十個女兒和碩純愨公主下嫁策稜,並封為和碩額駙。婚後不久,冊為貝子,命其回原蒙古部落駐守。

因策稜驍勇善戰,熟悉蒙古地形,又有軍事指揮才能,從康熙到乾隆年間,多次大敗入侵喀爾喀蒙古的準噶爾叛部,深受皇帝器重。雍正元年,雍正帝特詔進封策稜為多羅郡王,雍正九年,又因擊敗準噶爾叛部大舉進攻,被封為和碩親王,隨後又被授予喀爾喀大札薩克(部落統領)的職務,雍正十年又因軍功被封為固倫額駙,十公主也因此被追封為固倫長公主。到了乾隆元年,乾隆又命策稜率兵駐守烏里雅蘇臺,為喀爾喀部落的最高行政長官,又放其母迴歸西北團聚。乾隆六年,乾隆帝念其年老,命移軍駐紮塔密爾。至乾隆十五年,策稜病重後逝世,消息傳回京中,乾隆帝親自駕臨祭奠,命配享太廟,諡號“襄”。

策稜作為一名蒙古親王配享太廟,靠的是自己實打實的軍功,驍勇善戰,將領才能,忠於朝廷,即有忠心,又有軍功,又沾皇親。

配享太廟是什麼待遇?為何兩位蒙古親王能被供奉在清朝宗室太廟?

僧格林沁

第二位配享太廟的晚晴愛國將領博爾濟吉特·僧格林沁,蒙古科爾沁旗人,出生家庭一般,但在道光五年被選定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嗣子,承襲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進入蒙古貴族階層。

歷經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在此期間為清廷屢立功勳,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抗擊英法聯軍、鎮壓捻軍,被清廷稱為“國之柱石”。

道光年間,因為驍勇善戰,僧格林沁受到重用,擔任一系列重要職位,為咸豐朝顧命大臣之一。咸豐三年到五年,因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反軍,戰績卓越,因而聞名海內外;咸豐七年,僧格林沁指揮的大沽口保衛戰,是自1840年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以來清廷抵抗列強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受到了清廷的大力獎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咸豐帝迫於壓力,咸豐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欽差大臣職。到了咸豐十年,僧格林沁被起復出兵鎮壓捻軍(活躍在長江以北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同治四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軍誘敵深入,難以突圍,被捻軍張皮綆斬殺在麥田,戰死疆場,終年五十五歲。

僧格林沁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治軍嚴謹,深受百姓尊敬,在他的靈柩回京時,獻上的萬民傘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兩邊迎祭,哭聲震地。清廷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帝載淳和慈禧太后親臨祭奠,賜諡號“忠”,賜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是什麼待遇?為何兩位蒙古親王能被供奉在清朝宗室太廟?

《大清蒙古王》僧格林沁形象

從以上兩位蒙古親王的生平來看,他們是有幾大共同點的,一是兩人都歷經三朝,可以說是老臣老將;二是兩人能被配享太廟都是因為軍功卓越,一位是平定邊境,一位是平定內亂,抗擊外敵;最後一點是兩人的的忠義,策稜忠於朝廷,無不臣之心,連一向忌憚外臣的雍正都對他連連晉封;僧格林沁忠於朝廷,愛護百姓,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可見,在清朝,能配享太廟的親王都是有卓越的軍功且出生貴族,對朝廷衷心的王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