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胤禛追庫銀失敗,康熙評價“你這人一向以精明自詡”,是什麼意思?你怎麼認為?

布萊克懷特


之前的籌款賑災,胤禛完成得很好,康熙有意繼續重用和鍛鍊他,便示意他接下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這件差事難度更大,牽涉面更廣,其中的利益勾連更多,康熙希望通過胤禛追比國庫欠款,一方面重新充實國庫,另一方面也藉機廓清吏治,打掉一些既得利益集團,最重要的就是太子黨和八爺黨。




胤礽當了三十年太子,黨羽眾多,利益集團盤根錯節;而八爺胤禩以“賢明”著稱,大肆收買人心,在主管戶部期間利用職權,為百官借款廣開方便之門。因此,這兩位皇子門下黨羽借款的非常多。

但胤禛一上來就搞錯了方向,他並沒有分門別類地去催繳,而是全方位催繳,這一點很不“精明”。像一些確有苦衷的老臣,如魏東亭,本應該緩一緩,或是稟報康熙再做決斷,胤禛催繳如故,甚至以抄家相威脅,最終導致魏東亭被逼自殺,一群老臣兔死狐悲,哭著鬧到康熙面前。

而像一些必須催繳的,如太子黨的欠款,胤禛卻偷偷為他們開了方便之門,屬於沒有一碗水端平,但後來事情遮掩不住了,胤禛又前來催繳,太子無法,只好被逼著賣官鬻爵;再比如八爺黨門下不少大臣,如桑佩、鄧元芳、圖倫升等,他們無故借款並從中謀利,本屬罪大惡極之例,應立即追比,毫不留情,但胤禛的情報網卻沒有查到,一任他們逍遙法外。



另外在用人上,胤禛也並不“精明”。胤禛認為田文鏡有一顆忠誠的事主之心,並且辦差公正嚴明,不為權貴折腰,加之前面賑災籌款表現出色,於是就推薦他擔任追比欠款的大臣。但實際上,田文鏡並不適合這個差事。他過於耿直,不會權變,面對複雜多變的情況,不能採用更適合的方法處理,最終導致他人得罪了一大堆不說,事情也沒有辦成。

所以說,在這件事上,胤禛處置失當,用人不明,情報不暢通,對康熙的指示更沒有正確領會,的確不夠“精明”。放在康熙的立場,差事沒辦好,還不能批評一下嗎?如果差事辦砸了還一個勁兒地表揚鼓勵,作為一國之君豈不是失去了起碼的公正嗎?一方面,有錯不糾,不利於胤禛的成長,另一方面,刻意袒護,其他兄弟們心裡也因此會更不平衡,這對胤禛更是一種威脅。



所以,康熙批評胤禛,這既是教訓,更是一種愛護。


達摩說


江南籌款,胤禛幾乎是一分錢沒花,籌到了款,壓住了災區的形勢。

事後太子爺怎麼說的?先象徵性誇了一句,開始說他辦事不力,沒以德服人之類的。康熙聽了一愣,立刻用天津桂順齋的沙琪瑪打岔。

康熙封胤禛為郡王其實就已經是表態了,太子居然還是這麼句話,也難怪這胤礽的太子當不下去。他難道忘了,胤禛那會兒是誰的人?

追比欠款,暴露了老八管理戶部卻縱容人借錢,太子身為儲君,卻大手大腳揮霍。其他皇子,哪怕是沒借錢的九爺,來源也是任伯安這類贓官。

這真是追比欠款這麼簡單嗎?明顯是大清朝的根本性腐敗!和皇子們牽連的如此深,太子帶頭欠款和賴賬,老皇帝怎麼想?多麼失望?

此外,雍正剛剛升為郡王,其他幾個皇子能不眼紅?怎麼可能幫他?此外,就一個剛跟來的田文鏡在跟著努力收拾,是因為大家基本上都在欠錢。康熙發落了三個官員,是因為他是皇帝,信息渠道肯定是強於胤禛的。胤禛不知道,太正常了。

所以,胤禛這一下看似莽撞,其實順利的暴露了太子和老八的惡劣行徑。一個沒管好錢,水災拿不出錢。一個身為儲君,居然監守自盜。胤禛用一句輕飄飄的“自詡精明,罰俸一年”的批評,達到了老八努力多少年沒達到的目的,暴露出太子的朽木不可雕!

皇帝心裡有數,這裡必須是罵一通的。不然,底下的大臣們這口悶氣也過不去,這幫人,借錢了也理直氣壯,畢竟人數多嘛。

所以,貌似一通罵,其實是鬆動了太子和老八一儲一奪的格局,也是老四開始進入王儲潛在人選的開局。

刑部冤案之前,太子其實還有機會,可惜任伯安一事,老八和太子又一次失誤。太子居然要換人命錢,老八竟然連夜上密摺捅太子刀子。兩者德不配位,均失去聖心。到此,九王奪嫡已經算是結束了。

因此,胤禛看似是一路靠著鄔思道分析籌劃,實際上思路一直非常清晰,包括刑部這個馬蜂窩,演的戲差點氣走了鄔先生。胤禛先是接了差事,又烤火泡涼水得病躲過去。一路上都是以小博大,順利的以很小的代價,逐步殲滅了奪嫡對手所有的有生力量。

因此,作為一個老練的職場人事,胤禛其實步步精準,把這群不識大體的兄弟們慢慢的淘汰掉了。


吃睡槍槍


《雍正王朝》第6期

劉和平寫的《雍正王朝》中,康熙的原話是這麼說的:

你向來以精明自許,可這一次呢,該追的,該查的,你都追了查了嗎?而有些可以緩一緩的,你卻不會量情度勢,弄得不該死的死了,而該辦的卻漏了網!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原話是這樣的:

你這人一向以精明自詡,這一次呢,該查的,該追的,都查了嗎?有些可以緩一緩的,你卻不會量情度勢,弄得不該死的死了,該辦的沒有去辦。

不是很懂劉和平的《雍正王朝》已經是根據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改編的,為什麼電視劇又要對劉和平的劇本再改,不過只是稍微改動,意思大體不變,自許和自詡都沒毛病,請朋友們不要再挑我的錯別字了。

康熙這麼說是怎麼回事呢?胤禛剛剛從江南籌款賑災回來,就接了追繳國庫欠款的差事,康熙為此還專門和胤禛談話,很欣賞胤禛甘為孤臣的意願,但是又不願意讓十三爺胤祥和胤禛一起辦差,康熙的這個態度反映兩個問題:

第一,胤禛甘為孤臣,不怕得罪人,這一點是康熙欣賞的,也默認此事非得用雷霆手段方能解決;

第二,這件事情很難辦,因此不讓胤祥參與,因為胤祥重情義,關鍵時刻下不了手,肯定不能辦好這件事。

後來胤禛果然遇到層層阻撓,但還是很強硬地執行追繳欠款的差事。魏東亭是個清官,康熙兩次南巡住在他家花費了不少銀子,魏東亭的兒子又是個敗家子,於是借了國庫35萬兩銀子。魏東亭不堪重負,自盡身亡。

很多官員一時之間無法還清欠款,於是聚眾到康熙那裡去鬧,康熙不得不拿出自己的體己銀子幫一部分大臣還款。這還不是最主要的,九爺十爺等皇室貴胄竟然當街叫賣,實在是有損形象,康熙氣得不行。

國庫欠款只追繳到三成,太子強行出面,說欠款分兩年還清,第一年還一半,第二年再還一半,胤禛氣得直跺腳,追繳國庫欠款的事情就此不了了之。

第二天康熙叫了大起,主要說清還國庫欠款的事情。康熙對胤禛這次辦差的表現是不滿意的,但是對太子更不滿意,上來就說:

昨天,太子在戶部宣佈所有欠款的官員以兩年為期清還欠款,朕還能說什麼話呢?

言外之意就是,欠款還未追回,太子擅自終止清還欠款,收買了一大批人心,我心裡很不爽,但是話已經說出口,就先這樣吧。

接著因十爺當街賣家當有失朝廷體面,當街鞭打朝廷命官,借國庫的錢蓋戲樓修園子等事將十阿哥圈禁半年;因田文鏡做事過於嚴苛,為一兩銀子羞辱老狀元將其革職,貶為知縣。

接著又嚴懲桑佩,圖倫升和鄧元芳,桑佩借國庫的銀子放高利貸,圖倫升、鄧元芳借國庫的錢,又利用漕運謀取暴利,當場革職嚴審。

於是胤禛開始請罪:

兒臣在戶部清理債務一月有餘,竟未能查出他們的劣行,是兒臣失職,兒臣自請處分。

接著就是康熙對胤禛的批評了。從以上的內容可以看出,此次胤禛追繳欠款,康熙對胤禛並不滿意,原因康熙自己也說得很清楚:像桑佩、圖倫升和鄧元芳這種挪用公款發財的蛀蟲,應當嚴懲不貸,胤禛沒有查出來;像魏東亭這種,借錢是因為康熙南巡住在他家,情有可原,應該緩一緩,卻逼得太緊,以致魏東亭上吊自盡。

要知道魏東亭跟了康熙幾十年,深得康熙信任,康熙南巡兩次住他家足以說明康熙和魏東亭關係非同一般,雖說胤禛秉公執法沒有錯,魏東亭自盡也是因為他不善持家,兒子敗家,但胤禛趟了這趟渾水,到底撇不清關係。

康熙晚年喜歡以寬仁治國,說難聽點就是怠政,不願意看到像官員集體找他求情、皇子當街叫賣等等比較難堪的局面,更不希望看到不該死的人死了,因此在朝堂上批評胤禛,而且話還說得比較重。

我個人反覆地看了幾遍《雍正王朝》,絕對的鐵桿粉絲,但是每次看到這一段,尤其是“你這人一向以精明自詡”,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批評就批評了,為什麼非要說胤禛“精明”,我個人的看法是,不必過於咬文嚼字,也不必每一句臺詞都去深挖背後的意思,就是康熙認為胤禛之前辦差辦得都不錯,但是這一次卻沒有辦好,僅此而已,別無他意。也許二月河跟劉和平本人也未必說得出“精明”是何意。

作為領導,越是批評你,說明越是看中你。這件事並不影響康熙將大位傳給胤禛,從康熙臨終前對胤禛說的話就能看出,康熙知道自己對下面縱容過度,希望胤禛整頓吏治,匡補他的過失。


考古班二愣子


那是康熙看破了胤禛的小算盤。

我只解析權謀,不站立場。

對於清繳國庫欠銀這件差事,胤禛開始是很猶豫的,不願意接手。但鄔先生卻極力建議胤禛接下這個差事。

鄔先生真實的目的就是把胤禛推到奪嫡之路上。因為接手了這個差事,就肯定要把大多數的朝臣和許多兄弟們都得罪光了。



在朝中有八爺黨的勢力,有太子黨的勢力,還有老三胤祉和老大胤禵的勢力,統統都必須要得罪了。胤禛再想在朝中立足,就沒有辦法結黨了,只能靠自己,重新構建自己的勢力,要想不參與奪嫡,肯定是不行了。人都得罪光了,你還能做臣子在朝廷立足嗎?任何一個別的兄弟登上皇位,都會拿你開刀,以安群臣。

胤禛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鄔先生建議他接差,他仍然是猶豫的,他還沒有確認前景如何,也不願意過早暴露奪嫡的心思,所以就打了哈哈,遮掩了過去。

但當康熙召見的時候,胤禛醒悟過來了,因為通過清繳欠款,他就能夠摸清諸位皇子在朝中的實力,利用他們之間的爭鬥,激化矛盾,打破平衡,他是完全可以找到破局點的。現有的格局被打破了,他奪嫡的機會自然就來了。

來看看胤禛在清繳欠款的過程中所用的手段,確實是非常的高明。



一、對付群臣

清欠工作一開始,田文鏡就拿只欠一兩銀子的老狀元大開殺戒,剖心掏肺,罵了個狗血淋頭。

這個意思很明白,告訴群臣們,我根本就不怕得罪你們,這次,我就專門要得罪你們的。

第二步,拿老大胤禵的屬下立威,不但不顧情面要得罪你們,還是軟的硬的都不吃,文的武的都不怕。

這就為清繳欠款的工作定下一個基調,不講半點情面,不徇半分私情。

注意了,真的是不徇私情?

不是,這是故意露出一個破綻,讓人來咬,咬誰?

咬太子胤礽。



二、對付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也很希望老四胤禛能接手這個差事,因為他借了戶部四十萬兩銀子還不上。太子胤礽的欠賬都掛在刑部黃體仁和肖國興的頭上,而他認為,胤禛是他的人,聽他的話,可以暫緩清欠。

太子胤礽就把胤禛叫到一邊,給了他一份名單,讓胤禛暫免清繳刑部幾個官員的欠款。

胤禛馬上就明白了。他表面上答應,卻悄悄把這個太子欠款的消息洩露給了八爺黨。

八爺黨為了攀咬太子,就利用了這個信息,一貨兩賣。

八爺黨第一步,先把這個消息通過門人傳遞給了皇長子胤禵的門人。

胤禵的門人立即向老大胤禵彙報了這個信息,胤禵開始大喜,因為他與太子胤礽是死對頭,這下他抓住了胤礽的把柄。但胤禵也很精明,他迅速反應過來,追問消息的來源,得知是老八傳遞過來的,他省悟過來了“好你個老八,明知我與太子不和,你是想讓我與太子相互相絞殺,你坐收漁翁之利!”

但他能不能置之不理呢?不能。

老八更狡猾,因為這個消息是通過老大的門人傳遞過來的。現在的形勢就成了這樣:老大的門人都知道了這個信息,大家都看到了老大胤禵手中握著一付同花順的大牌,如果胤禵敢棄牌不打,他的門人們就會馬上對他喪失信心,再也不會扶持這種窩囊廢。

所以老大胤禵這付牌不打也得打,不打就傷了自己。

但老大胤禵不能輕易讓老八利用啊,老八扔過來這付明牌,他要暗打。

怎麼暗打?即然太子胤礽讓老四暫免清欠,說明他確實還不起錢,還不起錢太子就必須去找錢,盯緊了他找錢的動作,就能抓住漏洞。

後來,他果然抓住了太子胤礽賣官鬻爵的要害。

八爺黨第二步,把這個消息又透露給了還不清欠款的魏東亭,讓魏老爺子去鬧事。

胤禛透露太子欠款的消息一箭雙鵰了。

消息即然走露,那麼太子欠款就必須要還,老四胤禛理所當然地催他還錢。而消息怎麼走露的?兩處走向都指向了老八胤禩,兩黨的矛盾就被激化了。

本來老八想讓老大與太子鷸蚌相爭,結果這麼一來,成了三虎互鬥,讓胤禛就趁火打劫了。

太子不得不想辦法還款,他還了,老大胤禔也就不能不還,老三胤祉也還了,就剩下八爺黨中的老十胤俄了。



三、對付老八胤禩

老十胤俄還不起錢,老八和老九當然明白,但他們故意不幫老十還清。為什麼?

因為老八和老九很容易還清,如果老十再還清了,那就等於當眾宣佈八爺黨的態度:八爺黨支持還款。

八爺黨是很有勢力的,領頭的都還清了,下面的人還不跟著還清嗎?

本來八爺胤禩不接手這個差事,就是為了自己不得罪人,讓老四胤禛去得罪人,清款難度越大,老四的清欠的手段就越狠,得罪的人就越多,得罪的程度就越深。

如果八爺黨還清了,其他人就鬆了手,老四輕鬆完成任務,還白撿個親王當,老八還白白當了回臂助。

這當然不行。

所以不能幫老十還清,讓他去鬧事。

老十胤俄當然心裡清楚老九的計劃,知道自己當了炮灰,他也不傻,他也要想辦法擺脫困境。

老十胤俄先修戲臺搞工程,想利用工程項目的水份抵賴,但被老四發現,停了他的工。

老十又聯結百官抵抗,但老四胤禛下決心要得罪人,不怕百官聯合鬧事,這個辦法也泡湯了。

老十胤俄乾脆擺開貨攤賣家當。還毆打田文鏡,把老九老十也拖下渾水。因為這樣一來,康熙必然知道內情,老八的形象也會大打折扣。

胤禛與田文鏡定下個苦肉計,故意激怒了了老十胤俄。老十破罐子破摔,毆打田文鏡,犯下大罪。

這下子胤禛就又拿住了老八胤禩的把柄。如果他不替他老十還債,老四胤禛就以毆打朝廷命官為理由,上報康熙,必然要追究老十的罪責,而老八將顏面盡失,康熙會立刻瞧破老八的真實企圖,情況就嚴重了。

但是俠肝義膽的老十三胤祥趕到,他看出了胤禛的計策,卻不忍心看著田文鏡受苦,就阻止了事態的發展。他把田文鏡抬回府中,還很生氣地責備了胤禛。

但田文鏡的一句話“四爺是不想把你也牽連進來”,這句話就暴露了老四胤禛的苦肉計,而在十三爺府中伺候的下人喬姐是老八胤禩的眼線,發覺情況不對,就把消息透露給了老八。這下老八明白了,原來這是胤禛的苦肉計,就下定決心不給老十胤俄還款。

但是,四爺胤禛會不明白十三爺府中佈滿了眼線,這樣的消息會走漏?

胤禛明白得很,他的這個苦肉計就是故意走漏的。

這個計策走漏了,八爺黨就認為已經識破了四爺的苦肉計,就更加堅定了不還款的決心。而老四胤禛就是希望他們不要替老十還款。因為老十不還款,這個問題必須反映到康熙那裡去。

康熙當然很清楚這是一條苦肉計,而康熙則會更清楚老八不給老十還款的真實目的。那麼胤禛就能不費唇舌地把老八的真面目展示給康熙看。

這招數絕不絕?



再來說說康熙的真實目的。

康熙目的僅僅是為了銀子嗎? 當然不是的。

康熙四十六年,長江汛情,災鴻遍野,國庫空虛,救災無錢可使。胤禛靠著各種手段總算勉強抵擋過去。 但這種情況能持續下去嗎?

當時戶部連五十萬兩救災銀子都拿不出來,萬一邊境發生戰事,後果不堪設想。 康熙懸下重賞,追回庫銀,加封“親王”,如此重的賞額,也沒人願意幹。

為什麼沒人幹,因為所有的皇親國戚,朝廷官員都欠款! 這差使不要說能不能辦成,就算辦成了,所有的人也就都得罪光了。 人都得罪完了,親王的帽子還有什麼意義呢?

國庫缺錢,眾人欠款不還,這件事情的本質是什麼?是官僚與皇權爭利!

這種政治結構必須要改變。但康熙在自己手中能改變嗎?

老爺子有私心啊。一、年歲不饒人。二、珍惜自己的名聲。三、自己手中不想有大的亂局。

那麼,我們明白了,實質上,清繳欠款是皇權與官僚群體的一次較量,是各階層利益重新分配的試探性調整,是政治體制變動的一次嘗試,也是對未來的改革所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與阻礙的一次摸排和預估,同時,也為了將來的改革總結經驗,尋找辦法,積蓄人才和力量!

清繳戶部欠款難度巨大,牽連的人員多,地位高,範圍廣,數額大,頭緒亂,關係複雜,原因眾多,局面混亂。 能從這趟混水裡走出來,需要有得罪人的勇氣,需要有堅強的意志,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雷厲風行的手段。

也就是說,承擔這次清欠任務的人,將成為未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領導者、組織者和踐行者。

這樣的人必須成為孤臣,而孤臣,再進一步可就是寡人了。

而未來想改變這種艱難政治格局的人,必須掌握一種力量――皇權。

大家清楚了,康熙在內心中根本就沒有認為這件事情在短期內能夠順利辦成,但只要用心去辦,目的就達到了。 而接受這個差事的人,將成為考察和培養的目標。


所以,當四爺胤禛猶豫不定之際,鄔先生力勸他接下這個差事。 為父分憂,為兄解難,為國擔責。這正是康熙最看重的。

這個差事看起來糟糕,得罪了很多人,但有一個好處――符合康熙的心願。 這才是重點。

即然清欠沒有成功,康熙也不在意這件事情能否真的辦成,那他對胤禛說“你一向自詡精明”又是什麼意思呢?

在劇中,康熙把幾個官員問罪,非常清楚地當眾說出這些官員欠款的用途,收入和各種不法行徑。一條條,一筆筆,確鑿而清晰。

這是在告訴胤禛,你那些所謂的精明算計,我都清楚得很!

胤禛當時就懵了。趕緊請罪,不要這個親王了,自請貶職罰俸。



但康熙並不在意這些。他把田文鏡貶到遠方,是告訴胤禛:玩心眼可以,玩小聰明也沒有問題,但這些謀劃,你可別和下臣去聯結,這些人只能利用。你要懂得自己的貴重。


饞嘴肥貓鏟史官


康熙看似嘲諷,其實卻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桑罵槐,嘲諷的是太子,二是指點迷津,讓雍正做自己的孤臣,而不是太子黨人。

可以這樣說,康熙此時己有了廢掉太子的念頭。而作為未來繼承大統的候選人之一,雍正籍此正式走進了康熙的視野。

為什麼康熙劍指雍正,意卻在太子呢?

康熙在朝會上第一句話就是

太子昨天在戶部宣佈,所有官員欠款分兩年還清,朕還能說什麼呢?

其話外音是什麼?那就是我不能說什麼,因為他是我選定的太子,我得維護他太子的臉面和權威。但我的本意是要追回欠款,豐盈國庫,他這是在和我對著幹呀,說嚴重一點,這叫違背聖意,擅權作主。

關鍵是太子這麼做的用心可誅。他這麼做,無非就是慷國家之慨,大肆收買人心。但他身為太子,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收買人心何用?難道是……

這由不得康熙不去深想。所以,在和雍正談話之時,他看了太子一眼,然後說道(你這人一向以精明自詡……)

他的意思就是告訴太子,千萬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了,追比欠款是為了國庫不致空虛,事關國運大事,豈能為個人計,只此一回,下不為例。

而這句話在雍正聽來,更多的是康熙在提點自己,未必有嘲諷之意。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除了雍正自己,所有的人都認為雍正在太子手下一心辦差,必是太子黨人無疑,就連康熙也不例外。而康熙對雍正的辦事能力是欣賞的,這一點從雍正江南賑災一事就可看出,就算追比欠款失敗,雍正敢於任事的那份擔當也己經給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既然康熙不滿太子,甚至有了廢太子的念頭。那麼從保護雍正出發,康熙當然希望雍正遠離太子黨,以求將來得於保全。這樣一來,就算雍正日後不能繼承大統,大清朝至少多一位能臣幹吏。

事實上如果不是太子插手,雍正追比欠款幾乎就要成功,眼見功虧一簣,雍正心有怨氣實屬正常。康熙看在眼裡,話一出口,無非就是告訴雍正:(你不是自詡精明嗎?精明的話就該明白是誰讓你把差事辦砸的,有一就有再,再跟著太子走下去,你難成正果)。

帝王心術從來如此,非你我常人可以窺探,煮茶一杯,就此打住。


煮茶道史


康熙在總結追庫銀的時候,將十阿哥圈禁宗人府半年,這個時候九阿哥提出,田文鏡有三大罪狀,第一,當街頂撞十阿哥,使得十阿哥當街鞭打田文鏡與年羹堯,這個使得皇室的臉面有損。

第二,只因為一兩銀子就羞辱陳老狀元,田文鏡之所以會這樣,個人覺得因為陳老狀元提出田文鏡非科舉出身,而陳老狀元是個狀元,這一點刺痛了田文鏡的內心,所以才會因為一兩銀子就這樣羞辱老狀元。

第三,魏東亭的死,也是因為田文鏡過於逼迫。九阿哥提出,田文鏡完全是酷吏,這樣的人如果不懲治是難以服眾的,眾人也是一片附和。這時候雍正的臉就有點難看了,原因很明顯,田文鏡是雍正的得力干將,要懲治田文鏡,就是在懲治雍正。

康熙問田文鏡,九阿哥說的是不是屬實。田文鏡也承認了,確實是他處事過於急躁。康熙跟田文鏡說,這個做官呀,跟做人是一個道理的,做事當然要認真,但還是要有一顆寬容之心的。

只是為了一兩銀子,就這樣羞辱一個老狀元,你讀聖賢書的時候,難道沒有學會恕道嗎?康熙就革去了田文鏡的戶部差事,讓他到陝西當一名七品的知縣,這時候雍正還要解釋一番,康熙直接打斷了雍正的話,說田文鏡的事情就不要再說了。

康熙這時候問桑佩,鄧元芳,圖倫升三個人,庫銀的錢還了沒有,這三個人說:他們會努力籌借錢來還的,康熙說:你們實在可惡,你們並不是沒錢還,而是根本不想還,然後列舉了三個人各自的罪狀。

這時候看到雍正的表情,可以看出雍正也不知道這三個人的底細,雍正應該在想,竟然還有這種操作?我怎麼沒有想到,去查一查他們的底細,不就好辦了嘛。雍正趕緊向康熙請罪,說自己查了一個多月,竟然不知道他們的劣行,確實做得不好。

康熙這個時候說:你一向以自己很精明,可是該查的,該辦的,有去查,去辦嗎?一些事情可以緩一緩的,卻不能審時度勢,最後弄得像魏東亭這樣的不應該死的卻死了,應該辦的卻沒辦好。

康熙的這一段,其實就是在給雍正上課,讓他知道,只憑一腔熱情是辦不好事情的,不應該這樣急躁,不應該這樣沒有寬容之心,應該多想一些法子。

但其實這些東西,鄔思道跟雍正講過,比如就跟雍正分析了幾類人的情況,只是雍正沒有那麼在意,所以,這件事情之後,雍正就對鄔思道言聽計從了。這個也是雍正王朝好看的地方,讓觀眾也上了一課。


歷史簡單說


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諸位皇子第一次出場就趕上了江南賑災,這次賑災可以說老四胤禛出盡了風頭。隨後胤禛又接下了追繳戶部欠款一事,結果以失敗告終。

那麼老四胤禛為什麼會失敗?康熙帝又為何說他“一向以精明自詡”?

一、

在江南賑災一事上,老四胤禛親力親為,利用聰明才智化解一道道難題,最終圓滿的完成任務,深得康熙帝的認可!

可是到了追繳戶部欠款一事上,老四胤禛卻遇到了太多難題,最終任務夭折。那麼老四胤禛為什麼在這件事情上失敗了呢?他到底敗在了哪裡?

老四胤禛敗在了四個方面:

首先,在啟用的人員上面出現了問題。

江南賑災,老四胤禛主要任用人員是田文鏡,這個人剛正不阿,同時也不近人情,面對災情的時候,對官員頂撞尚有效,可是在追繳欠款上面仍然使用這一套的話,就不適用了。

其實很好理解,百萬災民其實就是百萬義民,如果賑災不力,最終這場黃河決堤可能決的就是紫禁城的堤了,在這種大是大非上面,是沒有官員敢阻攔的,所以,啟用辦事鐵面無私的田文鏡十分有效。

可是在追繳欠款方面,則就不同了,他們確實是借了戶部的銀子,但也是按照正常的手續辦理的借款。需要根據還款能力的不同來區分對待,可是田文鏡卻沒有這樣做!

他當街頂撞皇子,這已經是大忌;後面又因為一兩銀子而侮辱老狀元;再後來沒有合理處理好魏東亭的問題,導致功臣魏東亭自殺身亡,這對康熙帝來說實在是有點過了!

二、

老四胤禛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不能一碗水端平:

其實在他接下這個活的時候,鄔思道就已經幫他分析過了,欠款的一共分三類人:

第一類人:這一類人其實並不佔大頭,甚至可以說是清官,因為平時的俸祿不夠花的,在京城當官又應酬多,沒辦法,所以必須借款生活,但是數額比較少,不屬於重點追繳的對象,且佔比較少。

第二類人:這一類人也不佔大頭,數量比較少,大部分是因為把錢花在了朝廷或者康熙帝身上,對國家有功,大部分有償還能力,但也不乏魏東亭一類還不上的。

第三類人:這類人最可惡,是貪得無厭型的,看見別人借了,自己也要借,數額也不少,這才是四阿哥要追剿的重點。

顯而易見,康熙帝也能分析的出來,他真正想讓老四胤禛查的其實是第三類人!

有人說,不對啊,楊角風你前面說他一碗水沒有端平,後面又說他沒有按照康熙帝的意思辦第三類人,這不是矛盾嗎?

不矛盾!

其實,老四胤禛表面上是一視同仁,同時出擊追繳欠款,但其實他走偏了。其中欠款中最主要的是兩個勢力集團,一個是太子胤礽一夥,一個是老八胤禩一夥。

康熙帝希望老四胤禛攪合的是這兩夥人,可是老四胤禛名義上是太子胤礽的人,所以對這一派並沒有過於追究。而老八胤禩一夥又比較狡猾,一時抓不到什麼切實有效的辦法,結果只能拿魏東亭一類不該死死追究的人下手,所謂一碗水沒有端平。

三、

老四胤禛犯的第三個錯誤就是沒能正確理解康熙帝的“孤臣”意思:

在追繳戶部欠款之前,老四胤禛曾經跟康熙帝有過一次談話,談話的主題思想就是康熙帝希望老四胤禛能做一名孤臣。

老四胤禛理解的孤臣就是孤家寡人,要的是特立獨行,只要抓住了理,就不顧任何情面,有點類似於得理不饒人的意味。

正因為他得到了康熙帝的孤臣囑咐,才覺得理在自己這邊,誰讓你們欠款的呢?

逼的老十變賣家產,逼的太子買賣官員實缺,逼的魏東亭自殺……

如果魏東亭不自殺,這件事還不至於落得失敗的地步,而魏東亭最後一次努力就是找到了跟老四胤禛關係最好的老十三胤祥。

胤祥聽說了事情經過,馬上去找老四胤禛,可惜,老四胤禛太想做孤臣了,連對他最好的老十三胤祥都不見,失去了這次機會。

而康熙帝因為跟老四胤禛提了孤臣一事,一開始只能無條件的支持他追繳欠款,甚至示意魏東亭配合一下,趕緊還錢。豈不知魏東亭是真沒錢,如果康熙帝知道他真沒錢,絕對會叫停老四緊抓魏東亭不放的。

最後跟魏東亭同樣情況的老人們都來找康熙帝了,哭哭啼啼的,康熙帝實在無奈,拿了內帑銀子替他們還了欠款!

所以孤臣的名號讓老四胤禛把能得罪的人全部得罪了,真的快成為孤臣了。

四、

老四胤禛第四個錯誤就是情報工作做的實在不咋地:

如果他的情報工作做的相當到位,那麼就不會不知道哪些人可以好好追,哪些人可以緩一緩,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最後該抓的沒抓,該緩的沒緩。

其實這些問題康熙帝清楚的很,他一直在背後觀察老四胤禛的表現,雖然他在判斷魏東亭的問題上出現了差錯,或許也是魏東亭不想麻煩康熙帝,故意報喜不報憂吧!

但在其他人員上面,康熙帝的情報就比老四胤禛詳細的多!

比如後來桑配,圖倫紳、鄧元方和十阿哥等人當眾一唱一和的來攻擊田文鏡的時候。康熙帝就當場揭穿了他們,桑配一共借了十萬兩銀子,結果是拿去放貸了,每月光利息就進賬五千兩。鄧元方、圖倫紳二人就更過分了,拿著國庫的錢,卻在經營漕運的生意,每次收入都在萬兩以上。

而這些情報本該由老四胤禛提供給康熙帝才對,由此可見老四胤禛的情報工作實在做的不咋地。

難怪最後康熙帝對老四胤禛說:

“你這人一向以精明自詡。這一次呢?該查的,該追的都查了嗎?有些可以緩一緩,你卻不能量情度勢,弄的不該死的死了,該辦的,沒有去辦。”

這句話既是批評老四胤禛,也是給他提個醒,要做孤臣可不是真的讓你做一個孤獨的人,敵人還是非常狡猾的,情報工作要做到位,不要被人家牽著鼻子走,這次我能幫你收拾爛攤子,以後呢?

從這句話中也可以看出,康熙帝為了培養老四胤禛,不惜犧牲掉大臣的命啊,這個代價何其大也,這種魄力又這麼勢不可擋!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由四阿哥胤禛牽頭辦理的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最終其實是真的辦砸了。

四阿哥胤禛不僅是沒能追回多少國庫的虧空,反而挑起了皇子之間,以及朝廷文武大臣之間的矛盾,甚至是逼死了康熙的莫逆之交的老臣魏東亭。

更嚴重的是,這個差事辦下來,四阿哥胤禛就真的成了一個“刻薄寡恩”的冷麵王,一個徹頭徹尾的“孤臣”。同時康熙對四阿哥胤禛的看法也開始頗有微詞,那一句“你這個人一向以精明自詡”,透著康熙對四阿哥胤禛的蔑視和不滿。

康熙的不滿,只是告訴胤禛,這一次你的精明用錯地方了。對於四阿哥胤禛鐵面無私,辦事盡心盡力毫不顧忌自己的得失,一心為自己分憂解難,康熙還是非常滿意的。

其實,四阿哥胤禛所追求的應該就是這樣一個效果,不惜把自己也搭進去,讓康熙看看在追比國庫欠款這個關係到江山社稷的安危的大是大非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如何表現和表演的,最重要的是太子的表演。

當然,四阿哥胤禛在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上,肯定是用力過猛,並且發力點和目的都不是奔著“收回國庫欠款”的目標去的。胤禛的這個心思,康熙是看清楚了。

早在四阿哥胤禛在康熙面前主動請纓“追比國庫欠款”並表態“大不了當一個孤臣”的時候,大概康熙就很清楚,胤禛是奔著“捅馬蜂窩”去的,所以,他沒有同意胤禛提出的讓十三阿哥胤祥幫自己辦理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的請求,反而提醒胤禛“聽說你帶回來了一個'孤臣'?”——他說的那個孤臣就是田文鏡。

康熙的意思很清楚,你想幹什麼我很明白,但不能拿十三阿哥胤祥當槍使,當墊背。你帶回來的那個田文鏡可以。其實,無論是康熙還是胤禛都知道,國庫的錢款要想追回來實在是太難,但是不追,就會越來越嚴重,國庫永遠虧空,最關鍵的是由此造成的“吏治腐敗”和不把江山社稷當回事的風氣是康熙更擔心的。

同樣,四阿哥胤禛也很清楚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絕對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辦好的可能性很小,得罪朝廷上下大批官員乃至皇親國戚幾乎就是必然。但他的師爺鄔思道告訴他:正因為如此,這個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會給自己樹立眾多敵人的差事,才是需要胤禛拿出勇氣來承擔。

因為和得罪所謂朝廷群臣比較起來,得到康熙的認可,甚至是信任,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向康熙表忠心的機會——苟利社稷,雖千萬人吾往矣。而康熙看上的正是這一點。

所以,四阿哥胤禛在追比國庫欠款的這件事上所採取的就是“堅決不妥協,不讓步,不留情”的極端手段,這個手段的急先鋒就是那個胤禛從揚州帶回來的“孤臣”田文鏡。

田文鏡的性格就是一根筋,不僅如此,這位非進士出身的官員,儘管是盡心盡力,清正廉潔,嫉惡如仇,但是依然得不到哪怕是“清流們”的認可,所以,田文鏡對於“清流集團”沒有任何好感,藉著催還國庫欠款用盡挖苦刻薄和誅心的語言和態度極盡羞辱為了“合群”只欠一兩銀子的老狀元就不奇怪了。

田文鏡非常清楚他的主子胤禛在追比國庫欠款差事當中給他巨大的權力的用意,所以,幾乎所有的“得罪人”的事,所有“背罵名”的事, 所有“當惡人”的事基本上都有他一人來做,他的這種做法甚至是引起了十三阿哥胤祥對他四哥的不滿。

但是,胤禛沒有料到的是兩件事,正因為這兩件事的發生,才導致胤禛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最終不了了之,相當於追討失敗,儘管這在胤禛的意料之中,但是田文鏡的被撤差並攆出京城,以及康熙的那句“你一向以精明自詡”的評語,讓胤禛也感到沮喪。

第一件事,就是康熙的發小,老臣魏東亭因為欠國庫鉅款無法清還而四阿哥胤禛限期還款(不還就抄家)毫不留情的強硬態度,把魏東亭逼到了絕境,他不願意給康熙添麻煩,更不願意讓康熙丟臉,所以選擇了自殺,打算“一死百了”。

對於魏東亭之死,康熙很心痛,他非常清楚魏東亭所欠國庫銀兩的重要原因是自己幾次江南之行魏東亭因為接駕花費過大。他覺得這個四阿哥胤禛在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上太過操切,太過鐵面無私(沒有人情味),並且發力點(拿魏東亭開刀)是有問題的。

第二件事是康熙因為魏東亭之死以及朝中的老臣們為此產生的針對四阿哥胤禛的追比國庫欠款的“嚴酷無情”產生的嚴重不滿,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一方面通過動用自己的“私房錢”替那些老臣們還款,另一方面想通過太子胤礽告訴胤禛,不要過於操切,要穩當些,避免矛盾激化。

但是,太子胤礽卻藉著康熙讓他過問一下這個事情的機會,當了一次老好人:他一方面阻止了康熙替老臣們還款,另一方面宣佈可以暫緩還款(以兩年為限),其實這就相當於“釜底抽薪”,無論是康熙下決心藉著這個國庫欠款“整頓吏治”,還是四阿哥胤禛想“六親不認”的逼所有人表演,都在這“兩年為限”的面前“灰飛煙滅”,所以,康熙也只能感嘆“兩年,還能說什麼呢?”。

儘管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不了了之,但是康熙卻必須要做兩件事 。

第一是通過罷黜田文鏡並貶到陝西當個小知縣來平息胤禛因為“六親不認”導致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的不滿情緒。這似乎是在當初就已經想好了的事情。

第二就是康熙必須要給胤禛一個教訓,他對胤禛選擇魏東亭作為發力點並由此逼死魏東亭這件事是非常的不滿意,他從胤禛的這個舉動上看出了胤禛不惜綁架自己也要捅馬蜂窩的心思,而康熙並不是很贊同胤禛的做法。

所以,康熙在處置了田文鏡之後,立刻就當堂點出幾個個欠款不還的大臣並很清楚的指出其欠款不還的惡意,以及拿國庫銀兩謀取私利的惡行,並當場拿下。

康熙此舉告訴胤禛,我知道的你會不知道?你為什麼要拿魏東亭開刀,自己好好想清楚。

康熙告訴四阿哥胤禛:你這人一向以精明自詡,這一次卻該查的沒查,不該查卻往死裡查,弄得不該死的死了,該辦的沒有辦。

胤禛十分惶恐,但是,康熙並沒有繼續深究,只是點到為止,看見胤禛有了惶恐的態度,也就“雷聲大雨點小”的對胤禛“罰俸一年”——這就相當於“不賞不罰”。

其實康熙還是獎賞了胤禛的,但這個獎賞是通過提拔重用年羹堯來體現的。

通過對田文鏡的罷貶來對胤禛進行“警示”——辦事不要過於操切,心態不要過於陰暗。

通過對年羹堯的升遷來對胤禛進行“肯定”——讚賞敢於做“孤臣”的決心和膽量,欣賞“為君分憂”的態度和行為。

康熙的水平真的很高。


步武堂


康熙的這句“你這人一向以精明自詡”,實則是在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告誡胤禛性情上存在的急躁短板。

江南賑災、監修受損河堤,胤禛、胤禛在揚州雷厲風行,替朝廷解決了一次燃眉之急。對於胤禛敢為人先、勇於擔當的品行,康熙打心底裡是贊同的。

胤禛為人的確如康熙所說的那樣,很有些精明的手段。比如老八、老九他們鼓動皇子阿哥、朝廷百官到城門口,湊份子設酒宴,還用上了皇帝才配用的一套排場儀式。然而胤禛不僅一眼就瞧出了這是有人給自己下套,而且面對兄弟、百官的盛情敬酒,胤禛均能巧妙得一一回絕。



只不過知子莫若父,康熙對胤禛急躁的性情,還是有些不放心。於是盤算著將追繳國庫欠款的差事,交託給胤禛來幹,自己則在背後借這次契機,再好好仔細得觀察一下這個兒子的優劣短長。

為了更好得單獨考察胤禛,康熙特意不讓胤祥參與到這次的追繳戶部欠款。表面上對胤禛解釋是要讓他當一個真正的“孤臣”,實際上是為了讓胤禛獨自一人放開手腳得發揮能力。


然而,胤禛首先在用人上,就顯得缺乏考慮。他向康熙舉薦的田文鏡,與胤禛一樣,也是一個熱情滿滿卻辦事操切的急性子。

果然,這個認死理的田文鏡,辦差開局就糾纏在了狀元陳文勝的那一兩欠銀的辯論上,實打實得給了他一頓思想教育。可見田文鏡在區分輕重緩急、辦事目的層面,缺乏足夠的認識。你有這麼多的心思和力氣花在吵架上,幹嘛不抓緊時間去想想怎樣追繳庫銀上呢?

康熙的意思,是在對借款官員詳細情況調查的基礎上,分類區別安排追繳的先後秩序。比如像魏東亭那樣的,可以緩一緩通融一下。而像鄧元芳、圖倫升那些拿國庫的銀子,在外頭做生意、放高利貸的吉奸詐之徒,則是應該重重予以打擊,甚至趁此機會清除出官僚隊伍的害群之馬。

可胤禛呢?大致用的是“一刀切”的手法。按照欠款金額的排序,胤禛對魏東亭、十阿哥胤䄉、三阿哥胤祉三個的催欠最為急迫。整個過程中,不僅缺乏足夠詳細的欠款原因調查,而且一味得將前來幫魏東亭求情的胤祥拒之門外,最終一不小心搞出了魏東亭上吊自殺的政治影響。

情形果然如康熙預料的那樣,胤禛因為急躁,最後辦砸了追繳國庫欠款的差事。

康熙治理國家幾十年,對於朝廷盤根錯節的負責情形,他深知一味地講原則、佔領道德制高點也是行不通,還是需要足夠多的彈性政治智慧。而四阿哥胤禛身上,恰恰缺的就是處理複雜事務的靈活性。


劇透歷史


其實從鄔思道第一次跟胤禛深夜之談,鄔思道已經全部說明白了,只不過胤禛這一次做事有欠思量,不夠精明。

首先胤禛在基於什麼壞境下,接到追討戶部欠款的差事的?

江南籌款賑災,打了一手漂亮牌,行事幹脆利落,精明果決,剛被封為郡王,鄔思道又說“除了自己,沒有人能替康熙分憂”,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

胤禛太急切於表現自己“冷麵王孤臣”的性格

因為“孤臣”二字,被康熙大加讚揚,接下來的戶部欠款一事,就是要把“孤臣”表現出來,基於此,胤禛不惜跟全體官員和幾個兄弟翻臉。

鄔思道的分析恨透徹

1、三類欠款,第三類最可惡,可是前兩類不解決,第三類人會藉著大水打漂;

2、其他阿哥不敢接,是怕得罪人,更怕得罪人還辦不成事;

胤禛急頭白臉的處理結果是:得罪了人,事還沒辦成!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站在康熙的角度

康熙知道這件事最後一定不會妥善解決,通過這件事一是觀察胤禛的處事能力,二是重點敲打一下第三類人。

最後“鄧元芳、圖倫升、桑佩”三個人被康熙揪出來,是康熙事後才查出的麼?康熙肯定早已知悉,只不過一直逮不住機會去處置,師出無名啊。

可惜胤禛搞錯了方向,一直拿著第一類和第二類人下手,抓錯了重點,風頭還沒燒到第三類人就已經被太子強行結案陳詞了。

結果還得康熙出頭做這個惡人,這就好像在企業中做事,領導安排的任務就是讓下屬唱白臉,領導最後唱紅臉,才能上下一團和氣,和衷共濟。

其實最好的處理結果就是,胤禛強行做惡人把第三類人欠款收上來,最後實在沒有辦法還錢的(跑去暢春園哭鬧的老臣),可以由康熙出面,唱個紅臉按照太子的方法分期還款,既將唯利是圖的贓官處置了,也給老同僚們一個警示,美滋滋。

胤禛這一次又得罪了人,又沒把欠款追回,還把魏東亭逼死了,偏偏走出一條最壞的路。惹得康師傅很傷心,跟以前的“精明自詡”的胤禛完全不一樣啊。

不管怎麼說,這一次戶部欠款一事,還是讓康熙很“賞識”他,看到了他有一顆做“孤臣”的心,因此接下來清理刑部冤獄一事,康熙也是屬意讓胤禛辦理的,只不過胤禛學了個乖,躲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