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算不算給清朝的昏君洗白?

沈靜軒


我來回答:

在中國清朝歷史中,康熙和雍正這兩位皇帝真可謂是創造了輝煌的一生,勵精圖治、拓土強國、修養民生、發展國力,一生清明,是兩位有才能治國有方的皇帝。

從乾隆皇帝繼位以來,其中將中國封建王朝的經濟文化推向了頂峰,這是他值得後人肯定的一面。但乾隆皇帝也是最被後人詬病的封建帝王之一,他積極拓取在締造輝煌之同時,也因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而毀滅輝煌於一旦。

閉關鎖國政策的全面施行,更是乾隆皇帝一生執政錯誤之最,這一政策不但為大清王朝之滅亡埋下伏筆,更是將清朝拖入了落後捱打的無盡深淵,後世皇帝更替繼位,一代比一代差,是一代不如一代,清朝逐漸走向滅亡,1860年鴉片戰爭的開始就證明國家已經淪陷。以及向西方列強割地求和,簽約賠款,丟盡了國人的尊嚴,使中國經濟停滯不前倒退百年,清朝官員向西方列強卑躬屈膝,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任由西方列強屠殺,在歷史的長河中國家和百姓最受屈辱的也莫過於此了。

如此看來,康熙和雍正就算有再大的豐功偉績也洗不盡他們後世子孫這百年給國家帶來的恥辱,先輩就算再怎麼勵精圖治,如何清廉,如果後世子孫出幾個昏君,暴君,所有的一切努力將功虧一簣。


名士張海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算不算給清朝的昏君洗白?

題主這樣問,應該是受近年來拍攝的清宮劇的影響。

熟悉大清歷史的人,對於康熙,雍正兩任皇帝的評價可以說是可圈可點,根本上跟昏君絲毫不沾邊,更談不上去洗白!

為什麼這樣說?



一,康熙和雍正的執政。

自從清朝的建立,無論是順治,還是康熙…,再到雍正,都在為了朝庭的統一和老百姓安居樂業不懈的追求。

像康熙時期的:多次遠征蒙古,確保疆域的安寧。像削三藩收服臺灣的祖國統一,像專門治理黃河舉全國之力……為清朝歷史上的康乾盛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像雍正時期:勵精圖治的改革,像引土歸流,像火耗歸公……攤丁入稅,都是有利於社稷發展,民生髮展的正確之舉。

特別是黃河的治理,無論是康熙還是雍正,都非常的重視!因為黃河氾濫既讓百姓流離失所,又讓朝廷拔大批銀子善後,於國於民都是頭等大事。也就安排能臣專門治理,收效巨大。

這些舉措,如果是昏君能有此作為?!



二,不能一葉障目。

當然,在封建社會時期,君主治政有時由於需要採取措施,和非常規的手腕,也在所難免。

像康熙時期的:誅殺鰲拜,削三藩,收服臺灣,到晚年的九子奪嫡……

像雍正時期的:圈兄屠弟,忍負罵名的改革……

這些都帶來了不少的負面影響和言論,但都是為了鞏固政局的非常之舉。特別是有些改革,觸及了一些豪強的利益,他們的牴觸和採取負面的對抗,也就醜化了雍正皇帝的形象。

所以,對待歷史,更不能一葉障目。

客觀的說,雍正執政期間,延續康熙正確的佈局,對康乾盛世起到了關鍵性承託作用。



由此可見:康熙,雍正,都不是昏君,如果以歷史上的政績來看,都可以稱得上明君。畢竟執政期間朝廷的穩固,百姓的安居樂業就是最具說服力的事實!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不算,如果沒有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為後期康乾盛世打下基礎和鋪墊,就不會有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康乾盛世出現,應該說是一次全面的、正確的解讀和研究。


魯迅783


可以說,清朝歷代國君沒有昏庸無能的。再厲害的君王也阻擋不了時代的車輪。而且天下大事,物極則必反


劉楊胤祥


這要看從哪個角度來說了。

從維護王朝穩定,擴大疆域,發展經濟,人口增長來說,康雍乾時期是封建統治時代的頂峰,從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到乾隆時期鎮壓大小金川,特別是乾隆時期採用種族滅絕的手段掃滅了準葛爾蒙古汗國的存在,有統計認為屠殺了將近100萬人,天山南北盡入中國版圖,幾千年來西域首次徹徹底底的被中原王朝統治,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脅被徹底解決。這個時候,整個疆域北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至巴爾喀什湖,東至庫頁島,邊疆少數民族被徹底納入中央政府統治,這也是歷史上實際統治疆域最廣的時期。

歷史上威脅皇權的無非是敵國威脅,農民起義,權臣專權,太監篡權,后妃干政,外戚亂政,朋黨之爭,地方割據。在乾隆朝這些問題都被消滅在萌芽狀態,封建統治歷史上頭一次把這些問題解決的如此徹底,整個大清王朝都在乾隆一人統治之下,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分裂勢力被解決,真正做到了乾綱獨斷。整個官僚體系效率很高,執政能力強,皇帝的決策可以得到有力的貫徹。

乾隆時期,大清朝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GDP佔世界三分之一,財政儲備到乾隆五十五年存銀8000萬兩,因此乾隆時期多次免天下錢糧,也是因為乾隆時期國家財政充裕,有底氣,經濟基礎雄厚。

乾隆六年全國人口一億四千萬,到了乾隆六十年人口總是達到兩億九千萬,這是歷史上少有的人口爆炸時期,穩定的政治統治和紅薯、玉米等農作物的引用,以及乾隆對農民階級的剝削減輕,都是人口劇烈增長的原因。乾隆先後五次免全國錢糧,少收農民農業稅白銀1.4億兩,也大大減輕了農業負擔。

但是從整個世界角度來說,這也是中國開始落後於世界發展的開端。乾隆即位前三年,1733年,英國人發明了飛梭,從此開啟了工業革命時代。工業革命使得英國的經濟蒸蒸日上,英國平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增長。乾隆朝人口劇烈增長的結果,就是人均糧食佔有量非常低。農民階級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得到增長,處於剛剛脫離貧困線的狀態。而地理大發現使得西方國家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把全世界納入自己的市場。在政治上,乾隆時期的思想控制也達到了登峰造極,文字獄使得知識界不敢越雷池一步,兩朝老臣張廷玉退休回家以後還遭遇了抄家,只是因為他一生謹慎沒有留下可以治罪的片紙,才免於不得善終。整個知識界都處於人人自危狀態。同時槍打出頭鳥,乾隆二十二年,出巡到山東時候,當地退休官員彭家屏舉報河南夏邑官員救災不力,也遇到了兩個農民告御狀,也是同樣的事情。雖然最後查實確實如此,但是乾隆卻非常討厭這種民告官的行為,告御狀的農民被嚴刑拷打,招認出來背後指使的秀才等人被抄家,在其家搜出禁書,凌遲處死。彭家屏被逼自盡,其子斬首,沒收家產,其家土地分給百姓,同時免了夏邑災區錢糧,百姓無不歡呼雀躍。

在乾隆時期,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國力已經衰弱,英國尚未開始在東亞的大規模擴張,這是歷史上給中國留下的一個機會,一個空窗期。1793年,英國使臣馬嘎爾尼訪華,本身就是一個東西方互相瞭解的機會。馬嘎爾尼在訪華期間,發現中國平民普遍貧困,英國使團扔掉的變質食物被當地百姓哄搶,乾隆王朝的統治下百姓表現出一種冷漠、麻木的國民性格。大清朝宣示武力,結果被英國人發現用的還是英國已經淘汰的火繩槍,還有200年前明末時期葡萄牙人使用的大炮。英國人要求通商的要求被駁回,英國人獻上的太陽系模型、地球儀、牛頓望遠鏡等物品被扔進庫房,英國人帶來的熱氣球和熱氣球駕駛員根本沒有施展的機會。乾隆根本沒有興趣瞭解英國,瞭解工業革命,瞭解歐洲國家在全世界的殖民進度,關閉了對外開放的大門。而大清朝的虛弱被英國使團盡收眼底,僅僅過了47年,1840年,英國人就用槍炮打開了大清朝的大門。可以說,乾隆時期的狂妄自大,閉目塞聽,閉關鎖國也是中國最終被工業革命遠遠落在後面的原因。


身輕如雁


每個朝代都有聖主 每個朝代也都有昏君

不能因為子孫的無能 而否定祖宗的功績!


聊聊家常123


不要想偏了。這些影視只不過是以清朝為背景,系統闡述官場生態而已。談不上洗白或摸黑。

至於昏君明君的這種爭論,沒有必要。第一,標準難以統一,這大概就是引起爭論的根本原因。雞同鴨說亂糟糟的。第二,人是個複雜體,皇帝更是如此,簡單的以昏或明來貼標籤,不現實。看看歷代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到了清代,二十幾個字都打不住。


東望臨江


清朝對皇子們的教育非常嚴格,所以無論是否當上皇帝,他們的個人素質,文化修養都很高,所以清朝是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昏君的

清王朝走向滅亡是歷史大勢所趨。如果僅僅把導致割地賠款、對外戰爭失敗的君主當作是昏君,未免太過於絕對。清朝在康熙雍正朝就已顯露出清朝的對外決策,康熙精通西方的天文曆法,他也深知西方文明的先進,可他卻沒有將自己所學知識加以普及,他在對外交往的思維中也凸顯保守的思想。到後面的雍正朝,西北戰爭結束後,封存火器不再使用、製造更為先進的火器。就火器發展而言,明朝末期已經達到世界同時期先進水平,而清朝因為各種原因停滯發展。乾隆朝更是大力推行閉關、海禁政策。所以說這不是清末統治者的失誤,是整個清王朝從建國初就遺留或者說既定國策失誤的問題。

從一個好的方面來講,康熙、雍正王朝能夠表現出兩位帝王的許多歷史功績,除過他們個人本身的智慧努力、作為一位決策者的修養外,當下的歷史環境、因素也造就了兩位帝王,清中後期統治較為穩定,且一直處於閉關國內較為安定時期,能夠體現決策者修養的機會也較少。

任何的電視劇都會擴大劇中主要人物的光輝形象,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史劇改編二月河的小說,小說作者也承認把人物形象寫得太好了,是因為小說創作需要,這無可厚非。


浪尖小麥


專治者都對天下都隨興而治,天下人感受只兩種安定與恐懼,決於專治者個人的品行,修養,文化;清歷代君主對自已的普天下都很盡力,但所謂康乾盛世頌揚大於真實,專治都是叢林,人民都很痛苦,生活都不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