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應對那些被“疫情”困於家中的焦慮、恐慌?


怎麼應對那些被“疫情”困於家中的焦慮、恐慌?

武漢疫情,可以說是整個2020開年,最牽動人心的事

從大年初一開始,我和我的同事們就堅守在心理熱線的崗位上。

隨著情況的好轉,很多人都已經開始恢復工作了。

不過,心情卻並沒有平復。

在我們前12天的熱線諮詢統計的案例裡

焦慮恐懼的佔了44%

擔心懷疑的佔23%

軀體化反應占11%

沮喪、低落、抑鬱的佔6%

剩下還有,自責、憤怒、家庭問題、自殺想法等等分別佔了1-2%

怎麼應對那些被“疫情”困於家中的焦慮、恐慌?

恐慌的表現

恐慌:主要包括 ,焦慮、擔憂、緊張,si亡恐懼等

舉個例子:

小陳一家,年前去了雲南,在雲南過完年回到成都家中。

隨後,武漢封門。

全家人開始進入焦慮,擔憂的狀態。每天不停量體溫,拍死一隻蚊子更是緊張了好幾天……

怎麼應對那些被“疫情”困於家中的焦慮、恐慌?

俗話說:“三分病七分怕”

很多時候,病是被嚇出來的。

但是,據統計全國有79.3%的人,多多少少都會有恐慌的情緒。

所以,在草木皆兵的現在,產生焦慮和擔憂的情緒,是非常正常的

怎麼應對那些被“疫情”困於家中的焦慮、恐慌?

我們通過以下5個步驟來調整恐慌的情緒

1、瞭解自己情緒背後的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關注我們的情緒,卻並沒有關注情緒背後的想法。

也無法找到情緒背後真實的內心感受。

這時,先靜下心來,問問自己,當我恐慌的時候,我有什麼樣的感受?

最常見的有3種:

失去控制感:覺得自己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被限制活動範圍,不明真相,這些都會讓我們因為失控感而感到恐慌。

崩潰感:那麼多人都沒能倖免,我怎麼可能逃脫呢?我的生活崩塌了……

自我否定感:連個口罩都買不到,什麼都做不了,我真是太沒用了……

2、找到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後,尋找恐慌背後的價值

恐慌其實是有價值的,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沒有把焦慮、恐懼進化掉,是因為焦慮和恐懼可以使我們遠離危險的事。這是人類的一種保護方式。

當我們清楚了恐慌背後,我們是在因為什麼而恐懼,也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比如,我因為失控而開始恐慌,我不想失去控制。你會去想該做點什麼?

當你進入思考自己能做什麼時候,恐慌情緒對你的價值就產生了。

怎麼應對那些被“疫情”困於家中的焦慮、恐慌?

3、問問自己恐慌的原因可能是什麼?跟什麼因素有關?

比如:

A:我害怕在無意中接觸了生病的人。因為我出去旅遊了,見過很多人,還吃過外面很多的東西。所以,我很害怕自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感染了。

B:那麼,讓你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你覺得是什麼?與什麼有關呢?

因為我無法確定,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確定自己的安全。

比如:

A:我每天都被迫待在家裡,作息時間混亂,沒事就翻看手機。睡不著,吃不好,這樣不規律的生活,一定會讓我的免疫力下降的。

B:那麼,讓你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你覺得是什麼?與什麼有關呢?

A:好像我越看手機,越焦慮,越看疫情相關的信息越擔憂。

4、找到自己這麼想和這麼做之後的影響

走到這一步,你會發現,我們開始清晰自己的恐慌都有什麼內容,不再是了無頭緒的。

我們能看到真正的現實。

越這麼想,越恐慌;越恐慌,越這麼想。

越看手機,越焦慮;越焦慮,越想看手機。

這是一個死循環。

那麼,怎麼打破死循環呢,接下來就進入到了我們的最後一步。

怎麼應對那些被“疫情”困於家中的焦慮、恐慌?

5、討論目標,落實到行動,把情緒和想法分離,把情緒和行動分離

我們可以想想,自己為了緩解自己的恐慌,做了些什麼?有效果嗎?

比如:把情緒和想法分離

A:我天天回想自己去過的地方,在哪吃過什麼,然後我計算著時間等等

B:那麼,做了這些,你覺得有效果嗎?

如果沒有,可以嘗試一下新的方法嗎?

比如,去看權威機構關於病毒診斷的方法,自己把隔離防護措施做好,鍛鍊一下身體,合理調整一下飲食。

A:嗯,對,我還可以做點這個,多想點好的。

比如:把情緒和行動分離

A:我嘗試放下手機,去看看電影,看看書。

B:那麼,做了這些,你覺得有效果嗎?

A:有些效果,但過了一會還是忍不住一定要去翻一翻,就又會陷入焦慮了。

B:好的,既然是有一定效果的,那就是說明我們可以繼續改善它。我們可以試著把看手機的時間固定一下你覺得怎樣?你覺得什麼時間合適?

A:那就試試每天上午10點看一個小時吧。

怎麼應對那些被“疫情”困於家中的焦慮、恐慌?

人們在遇到特殊的、重大的、具有很強影響性的事件時,都會產生恐懼和焦慮,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當刺激性事件過去了,情緒也會慢慢平復下來。所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並且不要執著於消滅情緒,我們是可以帶著情緒去生活的。

有恐慌的情緒,並不意味著,不能做其他的事情。

怎麼應對那些被“疫情”困於家中的焦慮、恐慌?

我們把情緒和想法分離,把情緒和行動分離

  • 帶著情緒,接納它,因為它的本意是來保護你的。
  • 先清晰我們情緒背後真實的感受和想法。
  • 然後,找到他們的正面價值
  • 尋找到是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想法
  • 看清楚,這樣的想法讓我陷入的是什麼樣的境遇,是好的還是壞的。
  • 最後,找到我可以做的有什麼事情。

停下因為情緒,而更深陷入情緒的做法。一起平靜,安穩地度過現在難得的清閒時光。

下一篇,我會為大家介紹,本次疫情中另一個常見情緒:無力感。

怎麼應對那些被“疫情”困於家中的焦慮、恐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