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冠肺炎,勇于“认错”也是科学精神

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记者丁静)2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发题为《研究新冠肺炎,勇于“认错”也是科学精神》的评论。

“分析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属于SARS冠状病毒。”9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在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的这一表述,引起较大争议。随后,陈焕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属于“SARS相关冠状病毒”,此前的表述“存在口误”。

与此同时,钟南山院士也通过媒体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的一种,它跟SARS冠状病毒是平行的,“二者是同一类,但不是同一种”。钟南山还表示,“SARS冠状病毒”是一个专有名词,是专门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毒,它与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两回事。

科学研究无惧争议,科学家也有可能犯错。如果自己犯了错、判断失准,大大方方承认,该说明就说明,该道歉就道歉,有助于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如果发现同行犯了错,就公开发表专业意见,有助于澄清谬误。陈焕春和钟南山的表现,都展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科学始终是有力武器。通过科学研究摸清病毒传播途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群防群控;借助实验找到有效药物,才能给公众送上“定心丸”。科学家坚持用科学精神指导病毒研究,按科学规律不断突破难题,才能最终找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制胜武器。

科学就是实事求是。对未知病毒的探索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怀着敬畏之心、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面对复杂疫情,用科学的态度探究未知领域,知错就改也没什么可怕;可怕的是,有一些人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疫情紧急的态势下失去了科学精神。

当前,针对疫情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我们成功研发检测试剂盒,找到打开病毒锁链的钥匙,快速分离出病毒毒株,为研制有效药物、最终战胜疫魔奠定了基础。但是,病毒的中间宿主还未确定,感染人数还在增加,疫情防控态势依然严峻,必须在科学道路上稳扎稳打。

科学也要敢于质疑。新冠病毒被人类掌握之前,谁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敢于对此前的结论提出不同意见,也是科学精神的体现。研究至今,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科学研究中确实有过不少反复。好在这些误区都在进一步探索中被发现,及时扭转了方向。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研究者都用专业说话,认可探索的不确定性,鼓励尝试与竞争,才能提高科研成功的概率,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小学生”。在科研中出现错误不可怕,别逃避、能正确对待错误就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当前疫情形势尚不明朗,返城复工压力巨大,科学家这个关键群体一定要保持定力、扛住压力,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加强协同攻关,尽快找到致胜武器,助力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