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靜心產先天清純之炁——修仙的根基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靜心產先天清純之炁——修仙的根基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白雪乾金飛瓊苑,黃芽坤土發玉園。” 今天跟韓金英老師學習《道德經》第二十六章,修道要漸進,以靜制動,以靜治亂,逐步煉心、煉氣,煉神。時刻虛無守靜,像負重一樣小心翼翼的保護自己,必會有成就。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靜心產先天清純之炁——修仙的根基

第二十六章 重德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靜心產先天清純之炁——修仙的根基

這一章講漸進、動靜相宜。重與輕,靜與躁,指的是炁和神。

元神本性發出的炁是敦厚的德一能量,後天意識的躁心發出的氣勢輕浮之氣,兩者差別巨大。所以,入手必須先把後天意識心降服,歸於靜,輕浮之氣才會敦厚。

“重為輕根”,是從少到多,從靜到動。雖然性命為重,世事為輕,先去世事之輕為根,以靜為根本,根本既固,方能重性命。像人背東西,開始力氣小先背輕的,從輕而漸重,才能承受。人不把世俗的事情淡化了,無法重性命。

“靜為躁君”,君,心也,心屬火,怎能不躁而煉?靜心發出的是先天清純之炁,躁心發出的是汙濁的後天之氣,不把心改造好了,就無法煉氣。要改造心,必須遠離那些俗事的糾纏,人才容易心平氣和。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靜心產先天清純之炁——修仙的根基

心為火,火降水生,水火既濟,這個心一定是靜的元神本心,這個火中就有真水。如果是後天意識心,雖然也是火降,但是裡面沒有真水。火中水才是真水,才是織女真陰。同樣,腎水是熱的,太陽沉入海底,這時的水中是有火的,叫水中火,才是牛郎真陽。也就是先天的心造就出來的先天的炁,那是人體的真夫妻,他們才能結丹。

“重為輕根”,先天炁清,後天氣濁,但後天的濁氣又是從先天清氣中化出來的。先天的心是靜,後天的心是躁,躁又是從靜中來的,靜以制之。一靜,心純一,虛火降,以虛靜降服躁君,才是君子重性命。時常警惕,好像每天揹著重東西一樣不忘記靜這個狀態,終日堅心清淨,行若負重者然。人能惕惕不忘,清靜真一,雖有華美的宮殿也視而不見,超然物外,終日不離虛靜之機。憑什麼以道這個萬乘之主、至貴至尊、可仙可佛之身而不自愛,反以世俗的榮樂為緣,這不是太小看輕視自己了嗎?

輕則失臣,臣是氣,失臣即失氣。

以身輕天下,是重末輕本,妄想邪見,其國易於傾頹。國,身也;臣,氣也。離於靜則失臣,躁於心則失君。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靜心產先天清純之炁——修仙的根基

重為輕根,重者,丹也;輕者,氣也。氣為丹之根。重者,性也;輕者,命也。性為命之本。築末必先務本,叫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靜者,清而澄;躁者,妄而生。以澄止妄,以靜治躁。清就是妄念息,常澄其心,靜其意,清其神,如此後天心才會平息下去。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是什麼意思?是以修真之士,守靜一時不離,像揹著沉重的行李,警惕不鬆勁兒,終日不離靜澄,即使處在世俗的環境中,也以無為治之。去心輕身,從無為治國,清靜治君。輕則失臣,君不能以清靜化,國不能以無為治,溫良恭儉之臣,見躁其君,亂其國。躁則失君,君不能以無為治國,馳騁田獵,好作為世欲之事,如此昏亂,安得不躁?失其靜,而君亦失之,不靜有為叫失,叫“躁則失君”。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靜心產先天清純之炁——修仙的根基

煉丹所用小藥、大藥皆為先天元神主宰而生,這個萬乘之主宰也是指的是元神。火入水,神入氣,水火交媾,等到火蒸水沸,水底生金,玄關開,真陽生,小藥產。因氣小叫小藥。等藥足了上升到頭頂,在下降到腹部歸爐烹煉,再等真陽火動,大藥生。此時氣大,有天應星、地應潮、六根震動之狀,叫大藥金丹。再以金丹運起河車,鼓動巽風,施用坤火,合離宮真精煅之,真氣和真精化為聖胎。

看到這裡,讀者就會明白,老子用八十一章強調用元神、用先天、用無、無為是為什麼了。後面高端的人體返本還元的聖功,不是無為先天元神,連門檻都進不去。儘管人體最終的成就結丹、養育聖嬰、出體運煉、氣化肉身、靈魂永生路還很長,但是以一顆什麼樣的心才能達到,每個關口會遇到什麼問題,其實全是心如何守靜不離。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都是心的提醒,他早料到我們會在哪裡走偏出岔子,2500年前就寫出了預防的教案。只要能夠做到老子說的任何時候一心守靜,定能成大羅金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