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静心产先天清纯之炁——修仙的根基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静心产先天清纯之炁——修仙的根基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白雪乾金飞琼苑,黄芽坤土发玉园。” 今天跟韩金英老师学习《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修道要渐进,以静制动,以静治乱,逐步炼心、炼气,炼神。时刻虚无守静,像负重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自己,必会有成就。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静心产先天清纯之炁——修仙的根基

第二十六章 重德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静心产先天清纯之炁——修仙的根基

这一章讲渐进、动静相宜。重与轻,静与躁,指的是炁和神。

元神本性发出的炁是敦厚的德一能量,后天意识的躁心发出的气势轻浮之气,两者差别巨大。所以,入手必须先把后天意识心降服,归于静,轻浮之气才会敦厚。

“重为轻根”,是从少到多,从静到动。虽然性命为重,世事为轻,先去世事之轻为根,以静为根本,根本既固,方能重性命。像人背东西,开始力气小先背轻的,从轻而渐重,才能承受。人不把世俗的事情淡化了,无法重性命。

“静为躁君”,君,心也,心属火,怎能不躁而炼?静心发出的是先天清纯之炁,躁心发出的是污浊的后天之气,不把心改造好了,就无法炼气。要改造心,必须远离那些俗事的纠缠,人才容易心平气和。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静心产先天清纯之炁——修仙的根基

心为火,火降水生,水火既济,这个心一定是静的元神本心,这个火中就有真水。如果是后天意识心,虽然也是火降,但是里面没有真水。火中水才是真水,才是织女真阴。同样,肾水是热的,太阳沉入海底,这时的水中是有火的,叫水中火,才是牛郎真阳。也就是先天的心造就出来的先天的炁,那是人体的真夫妻,他们才能结丹。

“重为轻根”,先天炁清,后天气浊,但后天的浊气又是从先天清气中化出来的。先天的心是静,后天的心是躁,躁又是从静中来的,静以制之。一静,心纯一,虚火降,以虚静降服躁君,才是君子重性命。时常警惕,好像每天背着重东西一样不忘记静这个状态,终日坚心清净,行若负重者然。人能惕惕不忘,清静真一,虽有华美的宫殿也视而不见,超然物外,终日不离虚静之机。凭什么以道这个万乘之主、至贵至尊、可仙可佛之身而不自爱,反以世俗的荣乐为缘,这不是太小看轻视自己了吗?

轻则失臣,臣是气,失臣即失气。

以身轻天下,是重末轻本,妄想邪见,其国易于倾颓。国,身也;臣,气也。离于静则失臣,躁于心则失君。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静心产先天清纯之炁——修仙的根基

重为轻根,重者,丹也;轻者,气也。气为丹之根。重者,性也;轻者,命也。性为命之本。筑末必先务本,叫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者,清而澄;躁者,妄而生。以澄止妄,以静治躁。清就是妄念息,常澄其心,静其意,清其神,如此后天心才会平息下去。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是什么意思?是以修真之士,守静一时不离,像背着沉重的行李,警惕不松劲儿,终日不离静澄,即使处在世俗的环境中,也以无为治之。去心轻身,从无为治国,清静治君。轻则失臣,君不能以清静化,国不能以无为治,温良恭俭之臣,见躁其君,乱其国。躁则失君,君不能以无为治国,驰骋田猎,好作为世欲之事,如此昏乱,安得不躁?失其静,而君亦失之,不静有为叫失,叫“躁则失君”。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静心产先天清纯之炁——修仙的根基

炼丹所用小药、大药皆为先天元神主宰而生,这个万乘之主宰也是指的是元神。火入水,神入气,水火交媾,等到火蒸水沸,水底生金,玄关开,真阳生,小药产。因气小叫小药。等药足了上升到头顶,在下降到腹部归炉烹炼,再等真阳火动,大药生。此时气大,有天应星、地应潮、六根震动之状,叫大药金丹。再以金丹运起河车,鼓动巽风,施用坤火,合离宫真精煅之,真气和真精化为圣胎。

看到这里,读者就会明白,老子用八十一章强调用元神、用先天、用无、无为是为什么了。后面高端的人体返本还元的圣功,不是无为先天元神,连门槛都进不去。尽管人体最终的成就结丹、养育圣婴、出体运炼、气化肉身、灵魂永生路还很长,但是以一颗什么样的心才能达到,每个关口会遇到什么问题,其实全是心如何守静不离。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都是心的提醒,他早料到我们会在哪里走偏出岔子,2500年前就写出了预防的教案。只要能够做到老子说的任何时候一心守静,定能成大罗金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