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亂外侵動搖了強盛一時的拜占庭帝國,最終打破了帝國的千年美夢

330年,君士坦丁在拜占庭舊址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此後羅馬帝國政治、經濟重心部分東移。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395一1453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帝國仍舊存在,一度還相當繁榮。

內亂外侵動搖了強盛一時的拜占庭帝國,最終打破了帝國的千年美夢

一、拜占庭帝國的基本情況

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包括過去羅馬帝國一部分富庶和文化發達的地方。如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埃及等地區。有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首都君士坦丁堡位於歐亞水陸交通要道,是拜占庭帝國的工商業中心,也是中世紀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大都市。

安條克、亞歷山大里亞等城市工商業也十分發達。在城市影響下,農業經濟也有發展。拜占庭從海路和陸路跟遠方進行貿易。波斯、阿拉伯、埃塞俄比亞、印度和中國,與拜占庭都有貿易往來。市場上陳列著寶石、香料、象牙和絲綢等遠方珍物。商人把各種奢侈品輸往西歐,賣給王公貴族們。

內亂外侵動搖了強盛一時的拜占庭帝國,最終打破了帝國的千年美夢

帝國政府每年有鉅額的貿易稅等財政收入和充裕的糧食原料供應,有足夠的財力、物力維持一支龐大的僱傭軍,以鞏固奴隸制統治。拜占庭帝國還存在相當數量的自由農民;埃及、敘利亞等地沒有直接受到蠻族入侵;奴隸市場仍然存在。這些因素使它的奴隸制危機沒有像西羅馬那樣尖銳。

二、拜占庭帝國對內的政策與對外的擴張

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勞動人民生活並不比西歐同時期的勞動人民生活好些。奴隸及農民受著殘醋的剝削。各地人民起義不斷髮生,532年君士坦丁堡爆發了以“尼卡”(勝利)為口號的起義,幾乎逼得皇帝查士了尼逃出都城。但是,查士丁尼統治時期(527-565年),拜占庭帝國統治還是鞏現固的,國家財力雄厚、軍事力量強大。因此,查士丁尼殘醋鎮壓“尼卡”起義後,中央專制政權相對穩固。

內亂外侵動搖了強盛一時的拜占庭帝國,最終打破了帝國的千年美夢

對內,查士丁尼為鞏固奴隸制,主持編纂了《羅馬民法總編》,也稱《查士丁尼法典》。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典;它保存了羅馬法,並使之系統化;它對歐洲近代國家的立法也頗有影響。

對外,查士丁尼妄圖恢復古代統一的奴隸制羅馬帝國。534年拜占庭滅汪達爾王國,535—536年侵佔意大利和西班牙東南部,並在這些地區建立帝國的統治權,復辟奴隸制,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查士丁尼妄圖恢復羅馬奴隸制帝國的美夢,不久即告破滅,所佔土地不斷喪失。

內亂外侵動搖了強盛一時的拜占庭帝國,最終打破了帝國的千年美夢

三、內外交集導致拜占庭帝國新生產關係的出現

由於連年戰爭、大興土木、宮廷豪華靡費,消耗了國家大量資財。政府不斷增稅,官吏強徵勒索,貪汙成風,勞動群眾不堪忍受沉重負擔,民怨沸騰。同時,北方有斯拉夫人、阿瓦爾人的侵襲,東面有波斯人的襲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導致了福卡斯起義(602-610年),殺死了皇帝摩里斯,奪取了政權,沉重打擊了垂死的奴隸制統治勢力。

610年,非洲行省省長希拉剋略在埃及大地主和駐軍的支持下,在首都元老派的配合下,推翻了福卡斯建立的政府,登上了皇位,建立了以封建地主為主的政權。希拉剋略政府讓被征服的斯拉夫人大量移入小亞細亞及其他地區,以補充勞力的不足。結果,農村公社廣泛建立,自由農民數目增加,個體農民的小土地所有制加強,隸農制也發生相應變化,隸農處境得到一些改善,奴隸制已經不是基本的剝削方式。從此,封建生產關係在拜占庭帝國逐漸出現。

內亂外侵動搖了強盛一時的拜占庭帝國,最終打破了帝國的千年美夢

四、封建化在拜占庭帝國的最終形成

從七世紀起,阿拉伯人佔領了地中海東岸和北非。拜占庭帝國的領土不斷縮小,只剩下小亞細亞、色雷斯及居住著斯拉夫人的巴爾幹半島,成為一個以希臘語為主的國家。

八至九世紀中葉,君士坦丁堡發生破壞聖像運動。皇帝、宮廷顯貴及軍事貴族希望奪取修道院的土地和財富,削弱教會的經濟政治勢力,也支持聖像破壞派。修道院被關閉,財產、土地被沒收,修道士被迫還俗。沒收的土地分給軍事貴族和士兵世襲佔有。破壞聖像運動中,人民群眾以保羅派異端形式出現,要求恢復原始基督教的平等,甚至舉行廣泛的起義。最後,爆發821-823年斯拉夫人托馬領導的小亞人民起義,曾包圍首都達一年之久。

內亂外侵動搖了強盛一時的拜占庭帝國,最終打破了帝國的千年美夢

統治階級需要聯合起來反對人民運動,843年政府宣佈恢復聖像崇拜。人民起義及保羅派異端遭到鎮壓。封建化過程加速,農村公社瓦解,自由農民淪為依附農和農奴。十一世紀末,政府推行“普洛尼亞”(監領地)制度。以服軍役為條件,將國家土地及村社土地作為終身領地分給封建主。這些領地逐漸發展為世襲。領主除徵收地租外,享有司法權和行政權。領地上的農民必須交納租稅,服勞役,並喪失人身自由,逐步農奴化。封建化基本完成。

五、拜占庭帝國的衰亡與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封建主力量增強,中央集權基礎受到破壞。拜占庭帝國從十二世紀晚期起日趨衰落。又接連遭到兩次侵略。第一次是塞爾柱突厥人興起,奪去了小亞大片地區。第二次為十字軍侵入。先是威尼斯、熱那亞假十字軍勢力,控制地中海東部貿易,嚴重打擊了拜占庭的商業活動,君士坦丁堡的貿易額縮減三分之ー,甚至二分之一。

內亂外侵動搖了強盛一時的拜占庭帝國,最終打破了帝國的千年美夢

後來在威尼斯商人等鼓動下,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陷君土坦丁堡,洗劫這個歷史名城,縱火焚燒七天,許多建築物被破壞。接著十字軍又侵佔拜占庭的色雷斯、希臘等地,建立拉丁帝國。十字軍暴行激起了希臘人的不斷反抗。小亞細亞的尼西亞皇帝領導了這場鬥爭,1261年重新奪回君土坦丁堡,推翻拉丁帝國。復國後的拜占庭疆域更加縮小,國內四分五裂,在國際上始終處於軟弱地位。

十四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把拜占庭勢力完全逐出小亞細亞,又佔領了它的大部分歐洲領土。偏處君士坦丁堡一隅的拜占庭帝國岌岌可危。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集結十七萬軍隊,三、四百條船隻圍攻君士坦丁堡。5月29日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滅亡。奧斯曼帝國代之而興,以君士坦了堡為首都。改名伊斯坦布爾。

內亂外侵動搖了強盛一時的拜占庭帝國,最終打破了帝國的千年美夢

攻陷君士坦堡圖

六、拜占庭帝國文化和經濟的影響力

拜占庭文化是由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東方文化互相作用、彙集而成。因為東正教始終受制於世俗政權,教會對文化的控制有一定限度。因而拜占庭文化仍保持著希臘羅馬文化的傳統,並吸收亞洲各國文明,顯得更加豐富多彩。

五至六世紀,拜占庭文化仍然是古典文化的寶庫,同時向中世紀文化過渡、發展,而形成獨特的風格。著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建造於這時期。

內亂外侵動搖了強盛一時的拜占庭帝國,最終打破了帝國的千年美夢

聖索菲亞大教堂圖

拜占庭文化對西歐文化的發展作用是巨大的。它承上啟下,保存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對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十分顯著。它又長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歷史上與我國就有交往。中國史書中稱東羅馬帝國為大秦。拜占庭從中國得到了蠶子,並學會了養蠶繅絲的方法。十二世紀絲綢生產技術傳入意大利,十三世紀後,傳入西歐各國。

隋唐時期,中國與拜占庭之間建立了直接的通商、通使關係。《舊唐書・菻傳》載,在唐代,拜占庭與中國曾通使五次。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運到拜占庭,並經拜占庭轉運西歐各國。拜占庭輸入中國的商品則有琉璃、珊瑚、水銀、呢絨等,拜占庭商人還轉運世界各地的商品和中國進行交易。

內亂外侵動搖了強盛一時的拜占庭帝國,最終打破了帝國的千年美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