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及谨慎防范气溶胶传播?

导读:近日,有关“气溶胶”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试行第五版)》指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这也就是说,国家专家组还是不能确定新冠病毒有没有气溶胶传播。那么,什么是气溶胶和气溶胶传播呢?对于尚未确定的气溶胶传播途径,公众该如何谨慎做好相关防范措施呢?


如何看待及谨慎防范气溶胶传播?

  

学术意义上的气溶胶

  

学术上的气溶胶定义,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通俗来讲,为区别于洁净空气,常使用含尘气体或污染气体来称呼气溶胶。

  

在气溶胶中,颗粒物质被称作悬浮粒子,其粒径大小直径介乎于0.001~100微米,多数在0.01~10微米之间。当微粒中含有微生物或生物大分子等生物物质的称为生物气溶胶,当其中含有微生物的称为微生物气溶胶。

  

气溶胶的形成

  

事实上,气溶胶可自然形成,比如云、雾、霾、飘在空中的灰尘,都是气溶胶。气溶胶也可人工形成,比如打喷嚏、咳嗽产生的飞沫,大飞沫很快落到地面或物体表面,微小飞沫可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后者属于气溶胶。此外,一些医疗操作实施时,比如做气管插管、支气管镜、齿科操作时,也会产生气溶胶。


如何看待及谨慎防范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后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但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说明气溶胶可以造成传播。

  

专家解释,气溶胶传播主要是在一些特殊环境,比如密闭狭小空间内、手术室、实验室等,有发生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此外,我们要始终明确一点:最终决定传播的不是传播的方式,而是传播效率。毕竟,病毒致病也要达到一定的量。在空旷、人少的环境里,气溶胶被稀释、吹散,微量的含有病毒的气溶胶不太可能让人“中招”。

  

因此,对于非医务人员的普通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而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这样的病毒量,引发疾病的可能性不高。因此,普通人面对气溶胶传播,要重视,但不必恐慌。


如何看待及谨慎防范气溶胶传播?

  

防范气溶胶传播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可以确认的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目前流调显示,近九成的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可追踪到与确诊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史。这符合飞沫和接触传播的特征。因此,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仍是目前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而针对尚未确定的气溶胶传播途径,对医护人员防范的意义更大。有专家便提醒,所有医护人员在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时,采取空气隔离措施,比如戴防护口罩、护目镜等。对于普通人而言,气溶胶传播本身不是一个新奇的途径。换句话说,病毒并不是新“学会了”气溶胶传播方式,实际上,它的这种传播方式一直存在,只是我们普通人对它的认识更加全面了,因此更无需紧张。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有很多防范措施。

  

首先,尽可能避免前往密闭空间或人员密集场所。如果是在人群密集场所,或者和人近距离接触时,一定要佩戴口罩,特别是要正确佩戴口罩,遮严口鼻,尽可能减少面部和口罩边缘之间的缝隙,并保持口罩内面干洁。这是因为,一般气溶胶颗粒较大,通常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一般的医用口罩就可阻挡。特别小的气溶胶微粒(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它们会随风飘走,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


如何看待及谨慎防范气溶胶传播?

  

其次,如果是在相对封闭的室内,在注意保暖、确定周围楼层或邻居无隔离病人的情况下,保持日常开窗通风,永远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自然通风的通风量很大,比如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病毒稀释到一定程度,风险就很低了。

  

特别是要注意保持室内干燥,多多利用空调的除湿功能,增加空气对流,保证有足够的氧气浓度和减少二氧化碳浓度和细颗粒物浓度在室内的富集。即使有气溶胶也会吹散或沉降在家具等表面上,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因此,按照防范接触传播的要求,定期用消毒液拖地、擦家具、勤洗手等,通过气溶胶吸入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也会非常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