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使見明治天皇,同一細節兩國的記載正好相反,誰更可信?

1868年5月,日本朝廷官軍與德川幕府的軍隊,打得正憨。儘管,在很多人看來,目前的形勢,似乎對新政府軍有利一些,大阪等重要城市已經攻下;幕府重臣勝海舟與官軍代表西鄉隆盛通過談判,達成了江戶無血開城的協議;但後來維新三傑之一的木戶孝允,仍在日記裡表達了自己的憂心。他說,如果目前的狀況再延續一年,日本將歸於貧困,最終也無法建立天皇的統治。

但不管怎麼說,列強與天皇,接觸得越來越多了。

當月22日,英國全權公使哈里·巴夏禮爵士率領海軍上將開帕爾等人,在大阪覲見明治天皇,向他遞交國書。

英國公使見明治天皇,同一細節兩國的記載正好相反,誰更可信?

(勝海舟)

這表明,英國女王已完全承認,日本天皇才是日本的唯一代表,幕府將軍,不過是個臣下而已。

此次會見,有幾個細節值得注意。

一是這已經是兩個月內,英國公使第二次見天皇了。本來他會在三月跟法國荷蘭一起見,但去皇宮的路上遇刺,所以延期到4月14日。現在,才過了1個月多8天,他又來了。為防上次那樣的事出現,安保措施極為嚴格。

二是往大阪東本願寺見天皇時,英國一行人,都向天皇躹了三次躬。隨從薩道義記載:

第一次在走向屋子中央的時候,第二次在高臺腳下,第三次在走上高臺的時候……我們每次鞠躬天皇都要從華蓋下起身……天皇臉色蒼白,也許是化妝的緣故。他的臉型不好,用醫學術語來說是“突顎”,但是總體上臉的輪廓還不錯。他把眉毛全部剃掉了,再畫在距離原來兩三釐米高的地方。

英國公使見明治天皇,同一細節兩國的記載正好相反,誰更可信?

(明治天皇)

三是,在巴夏禮上前遞交國書時,天皇不知道太害羞還是難為情,不得不由山階宮晃親王代勞。而且,接完國書,他應該要有致詞的,但他壓根忘了自己要說什麼,還是後面一句大臣提醒了一下,他才梗了一句出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幸虧他們早有準備。原來,天皇該說什麼話,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曾在英國留學的伊藤博文也不再等天皇支支吾吾,直接把翻譯稿念給英國人聽。

說起來,天皇的表現,完全正常,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之後又受到朝臣們的挾持,此時的睦仁,不過是個傳聲筒。

然而,在日本人的記錄裡,這個細節卻完全反了。

《明治天皇紀》寫的是——

當巴夏禮爵士將維多利亞女王的國書呈給天皇時,誠惶誠恐,以至於晃親王不得不扶著他……

英國公使見明治天皇,同一細節兩國的記載正好相反,誰更可信?

(巴夏禮雕像)

列位,這巴夏禮,可不是省油的燈啊。他1841年就到了中國,經歷了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被關過大牢,差點掉了腦袋;也見過太平天國的高官,在各方勢力間如泥鰍般遊走……1865年,才繼阿禮國任駐日公使。

一個是老滑頭,一個是新天皇,哪個才會瑟瑟發抖?大家信誰的記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