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见济活着,夺门之变是否合理?

跨越三八线的重逢


小编个人认为如果景泰帝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活着,后来石亨,徐有贞等人迎立当时作为太上皇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是不合法的,仍然有可能会发生其他形式的夺权行为。

公元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明英宗朱祁镇本人从皇帝沦落为阶下囚,当时的成王朱祁钰的命运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为了粉碎也先挟持英宗要挟大明王朝的阴谋,三太后和于谦等人东立朱祁钰作为皇帝,同时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不得已继承皇位的朱祁钰领导大明王朝军民团结一致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挽救了大明王朝大厦将倾的危机。

然而权利这个东西一旦染上就很难放下!享受过君临天下滋味的景泰帝不仅不希望自己的哥哥重新回到大明朝,而且绞尽脑汁的废掉了自己的侄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亲生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遗憾的是,皇太子朱见济没过多久就夭折了,而景泰帝朱祁钰也没有其他的儿子。更重要的是景泰帝本人自幼体弱多病加上日夜操劳国事身体也每况愈下,这就给了石亨和徐有贞等一批投机的大臣陈丽英宗复位的机会。

正是因为景泰帝朱祁钰生命垂危之际,大明王朝的皇位继承人没有明确给了明英宗朱祁镇在法理上复位的机会。假如皇太子朱见济还活着,可能年幼的太子并不是光养晦的朱祁镇的对手,但是朱祁镇重登皇位就不是复位这么顺理成章了,变成了赤裸裸的篡权。

由此可见,在权力的漩涡中历史事件有时候并不是一两个历史人物所能够改变的。贪权和掌权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权柄,是考虑的才是自己的名声。


亘古怀念说史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却兵败被俘,在于谦等大臣的支持和孙太后的同意下,留在京城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是为明代宗。一年后,明英宗朱祁镇被放归京城,但却被朱祁钰囚禁于南宫之中长达七年。期间,朱祁钰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朱见济却不久后夭折。七年之后,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成功复辟。那么,如果朱见济还活着,夺门之变还会发生吗?夺门之变又是否合理呢?

△夺门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即位,八年后爆发“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南下犯边,明英宗朱祁镇则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之下,不顾群臣反对,命郕王朱祁钰留京监国,自己亲率大军前去迎战。结果,在王振的胡乱指挥之下,大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

大军战败、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回京城后,朝廷上下一片慌乱,幸有兵部左侍郎于谦等人力挽狂澜,抽调各地军队和粮草入京备战的同时,为了防止也先以皇帝朱祁镇要挟,于谦联合大臣奏请皇太后同意,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是为明代宗,同时遥奉朱祁镇为太上皇。此后,在于谦的指挥下,明军最终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挫败了也先的南下野心。

北京保卫战后,也先见无法再从朱祁镇身上得到好处,再加上瓦剌内部矛盾加剧,他只得被迫与明廷义和,并将朱祁镇放返京城。其实对于朱祁镇返京,明代宗打心底是抵触的,也正因如此,身为太上皇的朱祁镇返京后不仅没有享受到相应待遇,反而迅速便被囚禁于南宫之中长达七年。七年里,朱祁钰不仅对南宫严密封锁,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加看管,就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

而在此期间,朱祁钰见皇位稳固之后,便开始想方设法的改立太子。孙太后在扶立朱祁钰为帝之前,率先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此举的意图便是保障皇位传承在朱祁镇这一脉,而朱祁钰不过是临时代为执政罢了。

朱祁钰自然不愿再将皇位交回朱祁镇这一脉,而为了废立太子,朱祁钰甚至不惜贿赂大臣来换取支持,最终于景泰三年(1452年)将朱见深太子之位废除,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储君,可惜朱见济在次年便夭折了。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突然患病,就此卧床不起,而由于其没有儿子,一时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趁此机会,率兵拥立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如果朱见深仍然在世,“夺门之变”是否还会发生,如果发生又是否合理?

储君乃是国之根本,朱祁钰病重之后,之所以会闹的人心惶惶,主要便是源于太子夭折而他又没有其他儿子,因而当时甚至传出了要立襄王朱瞻墡的长子为皇储的谣言,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才趁机发动了“夺门之变”。

那么,如果朱见济仍然在世,“夺门之变”是否还会发生呢?如果仍然发生,那么又是否合理呢?

1、“夺门之变”大概率不会再发生。如果朱见济仍然在世,他不仅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而且是朱祁钰唯一的儿子,那么皇位便已经等于有了合理合法的继承人,皇帝去世之后新帝继位便是,根本不会因为朱祁钰病重而闹的人心惶惶,更不会有人再想着去扶立朱祁镇复位。虽然孙太后或许不满,虽然有大臣曾反对改立太子,但此时名分已定,大家也不会再有其他什么心思。

2、“夺门之变”即使发生也不会合理。虽说朱祁镇本是皇帝,虽然他仍然有着太上皇的身份,但正如于谦劝说朱祁钰迎回朱祁镇时所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意思是说,当朱祁钰即位的那一刻起,便君臣名分已定,朱祁镇已经没有了即位的可能。此时如果再有人拥立他复辟,那么便等于是在发动兵变,已经与谋反无异。

3、“夺门之变”即使发生也很难成功。作为夺门之变的核心人物,石亨之所以会选择扶立朱祁镇复辟,很大程度源于对权力的渴望。如果说朱祁钰死后真的立襄王朱瞻墡的长子为帝,那么大学士王文将会成为定鼎之臣,而他无疑将仍然要屈居人下,因此他选择了放手一搏。然而,如果朱见济仍然在世,那么凭借太子太师的身份,石亨也定然是位极人臣,更何况他还极有可能会成为托孤重臣。因此,如果朱见济在世,那么石亨必然会拥立其顺利继位,而石亨不仅是此时武将集团的领军人物,而且直接掌控着皇城钥匙,没有他的支持,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很难成功。

如上所述,如果太子朱见济在世,那么他将会顺利登上皇位。“夺门之变”不仅大概率不会发生,就算发生也很难取得成功,而且将会变得极不合理。


香茗史馆


如果朱见济活着,夺门之变很难发生,也难以成功,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一个没有后代的皇帝是不会有人效忠的,特别是在南宫还有一个正宗的有继承人的皇帝的情况下。英宗有儿子,景帝没有,投机者当然能看到机会,但如果景帝的太子没死,那么帝国就依然有继承人,即便有阴谋家行夺门之事,不论禁中还是外朝,都不会支持,事变也不可能成功。


牧荑


如果朱见济活着夺门之变,不会变的合理。第一点因为朱祁钰就有一个保险存在,朝廷的大臣们知道有太子在,血脉延续,皇统不变石亨等人也不会有其他想法,断绝了一些人趁机捞取拥力之功。第二点如果夺门之变还是发生了,那就标志着他们是属于造反,其他大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讨伐石亨等人,到时候又将是一场战争胜负未可知。第三朱祁钰的身体也是因为儿子的死和皇储的问题弄得越来越差,如果儿子不死这些问题就不会发生,那么朝廷有于谦等一批文官辅佐,朱祁钰身体就不会垮,这样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都没有。当然历史有各种解读,我的也是一种解读。


大道汜兮2020


如果朱见济活着,可能就没有朱祁镇了,他弟弟会想办法让他消失的,所以就不存在夺门之变了,当然如果有合理性肯定会下降很多!


启航六号


无论朱见济活着还是死了,于礼法而言,夺门之变都不合理。正常的政权交替不是这样子的。但话又说回来,当初朱祁钰的皇帝之位,也不是依据礼法得来,而是事急从权。

朱祁钰的皇位都不是那么正,他儿子朱见济的太子之位就更不正了。但就算如此,在朱祁钰已经当上皇帝的情况下,朱祁镇通过政变复辟登基都于礼不合。

当然啦,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存在即合理。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朱见济活着,夺门之变不会这么顺利。

大家肯定会发现一件事儿,和历史上别的政变比起来,“夺门之变”简单得不可思议。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打开南宫的大门,放出被囚禁七年的朱祁镇,这事基本就成了。

后面都没怎么用到夺门“功臣”,朱祁镇到了君臣们上班的大殿,直接坐上龙椅,来上朝的大臣们面面相觑一阵,也就认同了,跪下山呼万岁。政变成功。

很多人都不明白,朱祁钰当了这么多年皇帝,难道没有一个心腹吗?怎么就没有一个人出来保他?

其实朱祁钰是个不错的皇帝,对大臣们并不严苛,忠于他的大臣很多。可他有个很严重的问题:没有儿子。

自打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去世后,朱祁钰想尽各种办法都没能再生下儿子,如果他身体好,大臣们还有指望,值得一博。但他已经快一病不起了。

大臣们就算此时保下他,后继无人,皇位还是要回到朱祁镇一脉。那此时又何必与朱祁镇作对?

能走到朝堂上的,谁不是一颗圆滑世故的心?只要稍加思量,就知道放弃朱祁钰才是最合适的。就连朱祁钰自己,大概也是这种想法,所以得知此事后很平静,说:“哥哥做,好!”

但如果朱见济活着,大臣们就有了另一种选择。忠于朱祁钰的人会为了忠诚而保他们父子,投机政客会为了拥立之功而保朱见济。

正如徐有贞、石亨等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多此一举,朱祁钰死后最有可能登基的是朱见深,而朱见深此时还小,摄政的必然是其父朱祁镇,除了没有皇帝的名号,朱祁镇依然有实权。

但他们为了博个拥立之功,发动了夺门之变,让朱祁镇复辟为皇。这件事情中最得利的其实不是朱祁镇,而是“功臣们”。

而朝中像他们这样想当“功臣”的肯定还有很多,富贵险中求,朱祁镇父子被选了,他们就只能选与之相对的朱祁钰父子。

如此一来,胜负就不一定了。

总之,不管朱见济活还是死,夺门之变都不合理。但他要是活着,夺门之变不一定能成功。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不仅不合理而且压根不会发生,朱见济是明代宗朱祁钰独子,于1452年立为太子,次年病故。说到夺门之变就不得不说明英宗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在土木堡事变中,大明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兵败被俘。为防止蒙古人挟持天子,要挟大明,明朝庭内部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也就是之后的景泰帝明代宗,在朱祁钰领导下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挫败了蒙古人的意图。挽大明于狂澜之既倒,有再造大明之功!后来蒙古人看明英宗没什么用了,便将其放回大明,朱祁钰尊英宗为太上皇,幽禁深宫之中。于1452年废掉太子朱见深,改立独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天不遂人愿,朱见济于次年病故,导致朱祁钰无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无储君,及至朱祁钰病重,当初拥立朱祁钰为帝的人中,心中不安,怕到时候权利回到朱祁镇那边,自己遭到清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发动夺门之变以有功之臣的身份迎立朱祁镇复位。倘若朱见济不死,倘若朱祁钰还有后人,亦或者朱祁钰身体康健,夺门之变都不会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