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陪伴,不懂真正陪伴的父母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陪著≠陪伴,不懂真正陪伴的父母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關係中 陪伴 是個永恆的話題。


我們都說“陪伴”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今天我們來談談什麼是高品質的陪伴。


2019年初,網上曾瘋傳一篇9歲小學生寫的作文《爸爸,我想對你說》,很多人看後內心五味雜陳。


文中寫道:


“爸爸每天都會在吃早飯、起床、睡覺等時間來玩他的寶貝——手機,好像沒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了一樣,又像一隻餓了三天三夜的惡狼正盯著一塊又大又肥的肉一樣……”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機,我願意用東西換,哪怕是我的生命。


這聲童音的吶喊讓你警醒了嗎?


雖然現在的父母們已經有了“無論多忙都把自己的時間分一些給孩子”的意識,但是時間長度長了,就真的是陪伴嗎?


很多家長所謂的“多陪孩子一會兒”,也只不過是表面陪著,如這個孩子所描述的場景,我相信並不少見。


陪著≠陪伴,不懂真正陪伴的父母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無獨有偶,前幾天一個朋友向我傾訴:“孩子說寧可一個人在家,她在家都不和我們交流的,唉,覺得自己好失敗啊!”


“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你問她了嗎?”我問到,“問了,她說我根本沒聽她說話,懶得說了”。


這讓我回想起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只見她女兒高高興興的從房門裡跑出來說:


“媽媽,我今天作業不多,因為有些作業我在學校已經完成了”。


“嗯,那快去洗手,要吃飯了。”


當時我朋友忙著手裡的活,應和了一聲,其實她根本沒把孩子的話聽進去,孩子渴望的回應根本不是一句附和。


女兒也似乎想抵抗,委屈的說:“媽媽,你都沒聽我說話,哼。”


“你沒看我正忙著呢,幫我招呼一下阿姨。”

在上述兩個例子中,你是否有看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你是那個男孩或者女孩,你想要這樣的父母陪伴嗎?

陪著≠陪伴,不懂真正陪伴的父母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陪伴並不是陪著,我們的“陪伴”通常心猿意馬,表現為:

  1. 孩子自己在一處,爸爸媽媽卻在一邊做著其他的事情或者玩手機;
  2. 當孩子邀請你一起玩,即便你同意,一會兒就厭煩,讓他自己玩;
  3. 兩個人的說話都是關於事情,但關於感受和情感的交流幾乎沒有;
  4. 孩子和你說啥一開始你會聽,一會兒就開始說教或起身做自己的事;
  5. 孩子和你說有什麼需要時,你總是回應“等一下”或者其它說辭敷衍。


這樣的“陪伴”,跟陌生人碰巧坐在一個房間裡有什麼區別,還不如不陪。

那麼,如何把陪伴變得有質感,讓他喜歡有你在?

真正的陪伴又是怎樣的?

歡迎你點擊音頻進行深入學習!


作者/ 諸曉敏

音頻/ 諸曉敏

圖片/ 部分來源於 www.pexels.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