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对三国影响大吗?

li星星之火1973


在《三国志》正史中,是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不是司马徽。

正史中,司马徽也没有向刘备推荐庞统,只是在庞统早年,评议他为南郡屈指可数的士人,对庞统早期提升知名度有帮助。

事实上庞统投奔刘备,一开始并不受重用。后来因为有鲁肃的举荐信,诸葛亮的推荐,刘备才和庞统进行了深谈,并认可庞统的才华,把庞统作为副军师使用。

因此司马徽只是荆州一个知名文人,对三国政局影响很有限。





一斗书生说历史


司马徽,颍川人,人称水镜先生。玄德视其人,松形鹤骨,器宇不凡。众所周知,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留下了“卧龙凤雏,二人得其一,可安天下!”的三国之谜。



首先,水镜先生最大的特长,就是做人物鉴定,决定三国人才流向。

其实,在三国时期人物鉴定界有三个老大,最早的算是水镜先生了。紧接着的就是许劭,他的月旦评也很有名气,他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期最有名的是曹魏思想家刘邵他著有《人物志》一书,扬名后世。

无论是谁,一经品评,身价倍增,从此跻身上层社会。《三国志》记载说:“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这些人的一张嘴,可谓一字千金。

譬如水镜先生说:“广元、公威忠清干事,素业纯固。”石广元和孟公威就能入仕于魏。水镜先生又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诸葛亮和庞统就见用于刘备。



被水镜先生品评过的人最小是个郡守,最大的就是丞相尚书了。

虽说三国时诸侯,唯才是举,看重的是经天纬地的能力,但是名士的品评也是很重要的参考条件,这相当于一个敲门砖,它决定了诸侯对你的第一形象。

大家还记得,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时,袁术断喝关羽的话吗?“汝欺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关羽遭斥,不就是人微言轻吗,他没资格与华雄一拼。

水镜先生的影响力,可以说独步荆襄。这种影响力,主要是舆论、道德、文化等层次,对三国时局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刻持久的。在水镜先生的推荐下,诸葛亮力促孙刘联盟,使刘备有了立锥之地荆州,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涯。

其次,水镜先生通过控制经典文化资源,操控时局走向。

诸葛亮舌战群儒,东吴严畯责之,“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在关羽挂金封印章节里,张辽试探关羽时说:“公看《春秋》管、鲍之义,可闻得乎?”说明关羽就经常读《春秋》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流传下来的所谓经典,大多数都被水镜先生及其座下文人墨客注解或者诠释过。这一点《三国志》记载:“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李仁、尹默知其不博,乃游学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受古学,以修文自终也。”而他们修书修的最多的就是《左传》和《春秋》。

上面提到的尹默就是水镜先生的得意弟子,另外他还是刘禅的老师呢。他就经常拿水镜先生和自己一起修过的《左氏春秋》教授刘禅。

史书记载是:“先主定益州,以默为劝学从事,及立太子,以默为仆射,以《左氏》传授后主。”

那么,刘禅制定蜀汉国策,多半也得按尹默等人传给他的学问中获得灵感吧。

第三、水镜先生还通过口诛笔伐来把控舆论是非和清议当局,左右权贵。



袁绍曹操官渡之战,陈琳在檄文中写道: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飞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这就是早年曹操,在兖州杀了一批天下名士,包括边让,所造成的后果。陈宫也因此最后个曹操闹掰,叛逃离曹降,归降吕布。

水镜先生总是按照自己的立场开解读当局者的言行,如果违背了这些人的是非标准,这还了得,他们乱发脾气,不跟当局合作,不给国家做事,就会口诛笔伐,非议当局。像曹操这样的枭雄都忌惮不已。

当时有个叫张蓟的,是司马徽得意弟子李仁的朋友,他也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评头论足,给曹操扣大帽子。

他说:“操蹈藉彝伦、强忍寡义,人神共愤,异代同愤!”意思是曹操这个人是畜生,缺了半辈子大德,连儿女都受到谴责。

从此,曹操在荆襄地区就留下了“害贤”的恶命。以至于多年后,曹操对骂他出口成章的祢衡竟不敢下手。

闲将西话:司马徽虽不出仕,但他精通奇门、兵法、经学,通过控制人才流向,运用文化影响力,暗操三国大局。他直言“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道尽了三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势。所以对三国的影响大!


闲将西话


这个问题真是难住我了!我试着回复一下,不当之处请见谅。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是国家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当时的乡闾舆论则是最初东汉时孝廉察举是地方士人进入仕途的一条重要方式,其依据是乡里评议。

所谓乡闾,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閭”泛指民众聚居之处。至东汉末年乡里评议掌握在清议名士手中,他们甚至干预政府用人,互相交结。这些名士又往往是地方大族或受大族支配的人,他们交结在一起,任意臧否政治(人物),形成一股浮华之风。《后汉书•许劭传》“少峻名节,好人伦,……故天下之拔士者,咸称许郭……初劭与靖(从兄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檄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许劭)

然而,司马徽为人清高拔俗,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荆州牧刘表设立学校、学官,广泛寻求天下名士。司马徽客居荆州襄阳,他知道刘表心胸狭隘,一定会谋害善者,所以缄口不言,不谈论时势。司马徽不受刘表等豪强大族的支配,不同流合污,认真履行乡闾清议。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得!

汉末士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司马徽品评人物、鉴别人才基本上还算是实事求是的。为此,南郡人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住在颖川,所以走了两千里路去拜访他。获得了司马徽给予的”南州名士之首”的赞誉!使庞统渐渐为他人所知。

诸葛亮、庞统虽隐居在襄、汉之间,淡泊名利,不轻易投靠他人,但是司马徽却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

与其说是对三国的影响,倒不如说司马徽在东汉末年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的官吏选拔制度中,保持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议名士的高贵品格。为后来的《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为什么要给司马徽这么高的评价?

(何夔何叔龙)

何夔对曹操说:“我听说根据才德来制定爵位,那么百姓就会注重道德修养;根据功劳来制定俸禄,那么百姓就会争相建立功勋。我认为从现在开始任用人,一定要先在乡里考察,使得长幼次序,不相互超越。显扬对忠诚正直的人的奖赏,昭示对公正朴实的人的酬报,那么有才德和无才德的区分,就显然辨别开了。

在朝廷的大臣,当时接受教令和各曹一同被选拔而授职的人,各自承担责任。上可以观察朝廷大臣的节操,下可以堵塞争官夺位的根源,如果这样做,天下就非常有幸了。”曹操称赞他说得好。

何叔龙说得乡里的考察,谁来考察?这个考察的人本身是否具备这种资格?你给他钱💰他能说你不好吗!司马徽就是表率,他品评人才,不是为他自己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国家选拔出色的人才。只有司马徽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担任中正官。《九品中正制》的出发点,就是这样来的。

(陈群)

可惜的是,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司马徽也被曹操所得,曹操想重用他,但司马徽在此后不久就病死了。


公明淏


那肯定不是的,不要以为“水镜先生”姓司马,就跟后来的晋朝开国司马家族是一伙的,其实,司马徽和司马懿家族可能并无很深的交集。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司马徽是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公元198年,荆州牧刘表设立学校、学官,广泛寻求天下名士,司马徽这才客居荆州襄阳。而司马懿(179年—251年)是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在公元201年的时候曹操征用过他,但他设计推脱了,到208年正式入世做官,任丞相府的文学掾。

从地点和时间以及两人生活的轨迹上分析,两人不可能有太大交集,两地虽相距不过150公里,但最多可能只是远房亲戚,年龄相差也挺大的,司马徽在公元208年就病逝了,此时的刘备尚未起势,何来三足鼎立之说,另外,我看的史料上也没有记载两司马家有何来往。

2、司马徽信奉的是道家,道家讲究的是清静无为的出世之学,虽然司马徽不一定真的就想出世,不过他在世时一直未遇到真正值得他效命的主公,所以他的才华并未直接显露,在政治上是无作为的,他过的是学者和隐士的生活,连耕作都是自己亲力亲为的。

3、司马徽被提及的最多的是他鉴别人才的能力,如庞统、诸葛亮、徐庶、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皆为当时俊杰之士,司马徽平时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听刘表手下那帮清谈客们吹吹牛,坐在那瞎扯淡,然后回家种地,要么就跟当地隐士一起喝酒谈天,不过对外,特别是当时的军阀,却很少讨论国家大事,不管是刘表,还是刘备,他都未吐露出自己有何经天纬地之才,刘表那是闭口不说(因为他通过观察,刘表这个人心挺黑的,不善于容纳有才华的人),刘备那是推荐别人(可能觉得刘备虽是明主,无奈自己年纪大了,所以把机会给了比他小很多的诸葛亮和庞统),而说自己只是个一般的读书人。

4、此外司马徽还是个好好先生,从不说他人坏话,品德很高尚,跟邻里乡亲相处都非常融洽的一个老先生。

综上所述,实在是看不出司马徽他在哪里参与了三足鼎立的谋划,也许他听过庞统、诸葛亮偶尔提及,但以他当时的力量是不足以谋划这么大一个局的,更何况还要诸葛亮、庞统他们不遗余力的执行下去,想想都不可能,别忘了最后司马懿的宿敌可是诸葛亮阿!如果真有心为司马家夺取天下,那还不给司马懿找个差一点的对手或者直接投奔司马懿多好,找孔明辅佐一方势力,这不是给司马家添堵吗?


历史回放机999


司马徽(173—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

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


木子卿53662013796


司马徽对三国最大的影响当为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

刘表于198年在荆州设立太学和学官,聘请当时的名士司马徽任教。刘表死后次子刘琮继位投降曹操,司马徽也随之归顺。但不久就死于疾病。

司马徽一生识人,“卧龙”、“凤雏”和“冢虎”等名称就是他给诸葛亮、庞统和司马懿取的。其一生作为隐士而湮没不闻,没有什么重大影响于当时社会。


物质文化史


司马徽?提起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并没有多少印象,但要是提起‘水镜先生’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在三国中有这么一个人物。

题主问司马徽对三国影响大不大,个人感觉还是很大的。刘备曾经想请他出山,但是他拒绝了,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然后刘备在以诸葛亮为主的谋士帮助下,促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没有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三国历史很难说会发展成什么局面,所以说还是很有影响的。个人愚见,不喜勿喷。

喜欢历史的小伙伴可以互相关注啊☺️


风在笑啊


三国上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即"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这句话就出自水镜先生司马徽之口。

卧龙,即诸葛亮;凤雏,即庞统。这两个人辅助刘备,创建了蜀汉政权。

是司马徽首先向刘备推荐了这两个人。这表明,司马徽是很有知人之明的。

从这点上说,司马徽对三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但也仅限于此。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司马徽号水镜先生,卧龙,凤雏便是出自其口。诸葛亮是刘备的丞相,替刘备借了荆州,让刘备跻身一方实力诸侯。一番隆中对,定下了三国的基础。庞统为刘备取了蜀中,让刘备正式成为了三国鼎立的一足。这二人均是司马徽推荐给刘备,没有这二人的帮助,刘备无法建立蜀国,自然也就没有三国一说。所以,司马徽对三国影响很大。


那搁夹里的草


一般来说还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