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地王安石掙的?那得還給西夏!”司馬光很堅決


“這塊地王安石掙的?那得還給西夏!”司馬光很堅決

宋朝開國形勢圖

01

北宋的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北有遼國“壓頂”,西有吐蕃諸部,西北有西夏虎視眈眈。

宋太宗兩次北伐失敗後,這個問題更加嚴重:為了防備契丹人,北宋不得不將大量兵力部署在河北,導致西北防務空虛。

到了宋仁宗時期,逐漸強大的西夏,成了北宋的大患,尤其是李元昊稱帝后,宋、夏之間的摩擦,更是家常便飯,西北的戰火,一直沒有熄過。

問題是,北宋總是被動挨打,這就有點煩人。

宋神宗被打煩了,也被打怒了,決定轉守為攻,把西夏打痛打怕。

當然了,宋神宗的“終極目的”,是想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並最終消滅西夏,統一西北地區。

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奪取西夏左廂橫山之地,切斷西夏賴以生存的右臂,傍取熙河湟鄯之地,隔絕西夏與吐蕃的聯繫,從右翼邊境壓迫西夏”(《北宋拓邊河湟之地》)。

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解決党項人的威脅,消除西北邊患。

下決心容易,從何處入手,宋神宗卻很迷茫。

關鍵時刻,三篇《平戎策》飛到神宗案頭,作者名叫王韶,1057年(嘉佑二年)進士,擔任過新安主簿、建昌軍司理參軍。

王韶獻的《平戎策》,可以概括為“收復河湟,招撫羌族,孤立西夏”方略。

王韶說,攻取西夏的前提,是先收復河、湟二州,這樣可使西夏有腹背受敵之憂。

可使西夏腹背受敵這話,從何說起呢?

原來在當時的青唐(青海西寧),還存著在一個唃廝囉政權。

唃廝囉原名欺南凌溫,是吐蕃贊普的後裔,青唐吐蕃的首領,他在青海東部和甘肅南部的河湟地區建立的政權,又叫“唃廝囉政權”。

歷史學家則又把它叫做“後吐蕃王國”,是吐蕃分裂後的產物。

實際上,早在宋仁宗時期,唃廝囉就採取過聯宋抗夏的政策,狠狠收拾過一次南侵的李元昊,於1035年的宗哥河之役,把西夏軍隊打得落花流水,之後又多次“以奇計破元昊”,不可一世的李元昊,此後再也不敢打唃廝囉疆土的主意。

“這塊地王安石掙的?那得還給西夏!”司馬光很堅決

宋仁宗

幹贏了西夏、保衛了河湟地區,唃廝囉頓時名聲大振,熙、河、洮、岷、疊、宕、湟、鄯、廓、積石等州軍的吐蕃部落,紛紛集合到他這塊磁鐵下。

原來投了西夏的一些吐蕃部落也回來了,唃廝囉的地盤也一下子擴大了不少,直接與北宋、西夏、回鶻、于闐等國相連,比分裂前的吐蕃還要強盛。

02

王韶的《平戎策》,既有對形勢詳盡而透徹的分析,也有具體策略,宋神宗立即採納,並任王韶為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相當於機要秘書),命他主持開拓熙河事務。

收復河、湟的重任,就這樣落到了一個書生肩上。

王韶的方略,也得到了時為宰相的王安石大力支持,王韶想借機侵佔邊境弓箭手田地的企圖(未能得逞),甚至還得到了王安石的包庇,當有人上奏說王韶所謂的荒田是謊報,王安石不但斥之為子虛烏有,還罷了那人的官。

王安石明白,戲未開場就處理這場戲的主角,以後的戲怎麼演?

王韶受命後,北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開邊(用武力開拓疆土)行動——“河湟開邊”便開始了。

據《宋史》,王韶首先搞定的,是渭源堡(在今甘肅定西市渭源縣)和乞神平(在今甘肅渭源縣西南)的蒙羅角、抹耳水巴等族。

“這塊地王安石掙的?那得還給西夏!”司馬光很堅決

王皓

上述兩族很容易就搞定了,但羌人卻不那麼好對付,因為他們佔據了險要之地。

手下一些將領心想,既然險要之地已被羌人佔據,那咱們就只能把部隊佈置在空曠之地了,王韶說這怎麼行,險要之地必須佔領,不然就會被動挨打!

他親自率軍去奪抹邦山(在今甘肅臨洮縣東南三十里),大敗羌人,燒了他們的營寨,但打了勝仗就撤軍了。

那時候的唃廝囉國,再也不是之前的唃廝囉國了,他們見宋軍的戰略變了,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便派兵來救羌人,帶隊的名叫瞎徵,唃廝囉國第四代贊普。

見來了救兵,四散的羌人又集結起來,與瞎徵的軍隊一起,繼續與宋軍對抗。

王韶雖是一書生,但自幼熟讀兵書,可以說在布兵打仗方面無師自通,玩起“陰謀”來溜溜熟。

他先是令部隊虛張聲勢,吸引敵人的注意力,同時暗中命部隊攻打武勝,佔領武勝後,在那裡建了鎮洮軍。

此戰過後,王韶升為右正言、集賢殿修撰。

上回打的,是甘肅天水地區的吐蕃部族軍隊,首領叫瞎藥。

打敗瞎藥後一段時間,王韶又打跑了瞎徵,瞎徵兩萬多部族,都降了王韶,朝廷改鎮洮為熙州,任命王韶為熙州知州。

公元1073年,王韶又攻取了位於甘肅南部的河州。

勝利接二連三,但麻煩事也跟著來了,原已歸降的羌人反了,並在瞎徵支持下佔了河州。

但瞎徵失算了,偷雞不著反而蝕了一大把米,經過激戰,王韶不但收復了河州,還順便拿下了宕、岷、疊、洮四州(疊、洮二州的羌人自動開城投降)。

“這塊地王安石掙的?那得還給西夏!”司馬光很堅決

紅圈內為王韶收復的疆土

03

通過幾年努力,王韶終於收復了熙、河、洮、岷、疊、宕六州。

為什麼說是收復呢?

因為唐朝安史之亂之前,這一地區本為唐朝控制,後因戰亂等原因逐漸丟失。

據北宋政府自己統計,六州收復之後,歸附北宋的吐蕃部落達20多萬,宋朝的疆土,拓展了2000多里。

這次勝利,也是北宋近百年來取得的最大的軍事勝利,“使西夏有腹背受敵之憂”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對甘肅、青海吐蕃各部的招撫,也使之前其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局面得以結束,不但各部落易受外部武力威脅的可能性大大減少,各部落之間爭戰不休的局面也得以終結,大大促進了包括吐蕃在內的各族人民的社會經濟發展,之前各部落常年征戰帶來的內耗,也從此不再。

王韶取得的成就,也將他自己推上了人生巔峰,累進觀文殿學士、禮部侍郎等職,官至樞密副使。

因其“奇計、奇捷、奇賞”,王韶還得了個“三奇副使”的雅號。

然而,被召入朝為官、成為宋神宗的“左膀右臂”之後,王韶後來與大老闆的關係,卻來了個惡化。

原因是公元1075年,北宋與越南李朝爆發了戰爭,宋神宗採取強硬態度,王韶卻上書指責他“屢用兵事、勞力費財”,宋神宗很不高興,把他貶為洪州知州,又因他上的謝恩表上有怨言,而把他降為知鄂州。

“這塊地王安石掙的?那得還給西夏!”司馬光很堅決

宋神宗

​1079年,王韶才被恢復職位,改任洪州知州。

這樣的結局似乎還不錯,但據《宋史》記載,王韶晚年卻很慘,不幸得了癲狂病,經常胡言亂語,而且身上長了毒瘡,肌肉爛得五臟六腑都看得見。

公元1081年六月,王韶與世長辭,年僅52歲。

王韶去世後第五年,在一片反對聲中,改革派主將王安石黯然下臺,舊黨代表司馬光上臺,王韶多年努力取得的成果,瞬間毀於一旦!

“這塊地王安石掙的?那得還給西夏!”司馬光很堅決

司馬光

司馬光是王安石的政敵,他一上臺,就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王安石當宰相時搞的一切,在司馬光看來都沒有存在的道理,都應該“撥亂反正”。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司馬光看來,王安石在位時採取積極進攻策略而取得的軍事成就,也是“反動”的,因為開邊所取得的土地,本為“夏國舊日之境”,必須全部歸還!

為了堵住眾人之口,司馬光還找了個混賬理由:如果不把那些土地歸還給夏國,夏國人絕不會罷休,就有用武力奪回去的可能,這不是引來戰火、禍國殃民嗎?

支持司馬光主張的,有一個重量級人物,名叫範純仁,是范仲淹次子,位高權重。

範純仁等人,甚至認為大宋去占人家這些地方,簡直是不要臉,是“竊人之財”,所以必須趕緊歸還,遲了就會出事。

但朝臣也不全是混賬,有識之士還是有的,比如曾在熙河路任職四年的將軍孫路,他帶著邊關地圖質問司馬光,如果河湟一帶丟失,關中、長安就很危險,屆時怎麼辦?

孫路還說,唐朝的時候,吐蕃、回鶻之所以能在長安自由出入,就是因為失去了河、湟,難道我們要歷史重演嗎?

孫路的主張,得到了大多數朝臣的支持,司馬光見“眾怒難犯”,不敢把河湟之地退回去,但還是把米脂等四個戰略要地“還”給了西夏,使北宋西北方面糟糕的防禦形勢,又回到了從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