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應對疫情,拒絕謠言

首先,我們來科普一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體是一種先前未在人類中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即2019新型冠狀病毒。2020年2月7日 ,國家衛健委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稱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NCP”。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將其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英文名稱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 COVID-19)。

2020年1月30日, WHO宣佈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PHEIC )。

患者初始症狀多為發熱、乏力和乾咳,並逐漸出現呼吸困難等嚴重表現。多數患者預後良好,部分嚴重病例可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或膿毒症休克,甚至死亡。目前,缺乏針對病原體的有效抗病毒藥物,以隔離治療對症支持治療為主。

通常病毒傳播主要有3種傳播方式。一是飛沫傳播:通過咳嗽、打噴嚏、說話等產生的飛沫進入易感黏膜表面;二是接觸傳播:在接觸感染者接觸過的東西后觸碰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導致病毒傳播;三是空氣傳播:病原體能在長時間遠距離散播後仍具有傳染性。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以上3種傳播途徑的隔離防護措施都要做好。

科學應對疫情,拒絕謠言

其次,作為普通大眾的我們,面對這次疫情,我們能做些什麼:

 一、儘量減少外出活動

(一)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區。

(二)建議減少走親訪友和聚餐,儘量在家休息。

(三)減少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活動,尤其是空氣流動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溫泉、影院、網吧、KTV、商場、車站、機場、碼頭、展覽館等。

科學應對疫情,拒絕謠言

二、個人防護和手衛生

(一)外出佩戴口罩。外出前往公共場所、就醫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網上傳播的自制口罩基本都是不靠譜的,建議不要模仿)

(二)隨時保持手衛生。減少接觸公共場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從公共場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後、飯前便後,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不確定手是否清潔時,避免用手接觸口鼻眼;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三、健康監測與就醫

(一)主動做好個人與家庭成員的健康監測,自覺發熱時要主動測量體溫。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額頭,如有發熱要為其測量體溫。

(二)若出現可疑症狀,應主動戴上口罩及時就近就醫。若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可疑症狀(包括髮熱、咳嗽、咽痛、胸悶、呼吸困難、輕度納差、乏力、精神稍差、噁心嘔吐、腹瀉、頭痛、心慌、結膜炎、輕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痠痛等),應根據病情,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儘量避免乘坐地鐵、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場所。就診時應主動告訴醫生自己的相關疾病流行地區的旅行居住史,以及發病後接觸過什麼人,配合醫生開展相關調查。

科學應對疫情,拒絕謠言

 四、保持良好衛生和健康習慣。

(一)居室勤開窗,經常通風。

(二)家庭成員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潔,勤曬衣被。

(三)不隨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紙巾包好,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

(四)注意營養,適度運動。

(五)不要接觸、購買和食用野生動物(即野味);儘量避免前往售賣活體動物(禽類、海產品、野生動物等)的市場。

(六)家庭備置體溫計、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資。另外提醒:在摘掉口罩時,要儘量避免觸碰口罩的外表面和不要觸碰別人使用過的口罩。處理戴過的口罩,用開水燙、焚燒、剪碎後扔掉,都是不推薦的方法,普通民眾是用過的口罩直接丟進垃圾桶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