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要追問存在?

人類為什麼要追問存在?

前言:

什麼是知識?什麼是智慧?什麼是精神?什麼是本質?什麼是存在?人類為什麼一直在追問這些一直無法準確定義的此項?而石頭、樹木、鳥、魚、螞蟻、蜜蜂從不去追問這些,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是人類的極其強大、複雜所必須?還是因為人類因為是自然界最殘弱的存在,非得去追問這些才能穩定存在?

我們該認真思考思考了.


什麼是存在?

人類為什麼要去追問存在,存在背後的意義又是什麼?究竟表達著什麼樣的概念?背後又包含什麼樣的信息量,本文將用物演通論中的存在給出具體解讀.

“存在”的內涵是打開物演通論大門的一把鑰匙,你只有真正明白“存在”本身的含義,你才能真正開啟物演通論的大門,或者說你才能稍微感覺不是雲裡霧裡.


01

既往哲人所說的存在

人類文明一開端就在探尋存在的本原,泰勒斯認為水為萬物之源;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等,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存在的本原,探索萬物最初的始基質料.

古希臘最早是巴門尼德提出存在是一,但巴門尼德的存在指的是元在或客觀本體,是直觀世界背後那個不變的、固定的、絕對的存在,也就是沒有意識到人類有自身的主觀精神統攝,是不以認識論為前提的,認為人類所理解的存在就是直接是外物的直接呈現,但大家要知道客觀本體是任何存在都不可觸及的;

人類為什麼要追問存在?

比如說,古希臘人用一些數字符號的形式邏輯去代表直觀看到流變的山背後的那個不變的本質,就把這個符號認為是客觀本體,但實際上根本無非脫離精神統攝,也不是客觀本體的真正呈現,真正的本體是任何存在者無法觸及的.

而巴門尼德所說的“非存在”指的是“感知中的存在!”也就是人類五官和任何生物所感知的外部世界都是非存在,也就是山會崩裂、水會不斷流動、樹木會枯萎等等一切都在流變.

在這裡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形式邏輯(此處要與第二卷所說的形式邏輯做出區別)。要知道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能用數學公式或者某些符號公式直接表達任何具體的事物,而這個數學公式或者符號公式就是形式邏輯下對應存在物的本身,也就是巴門尼德所謂的那個絕對的、固定的存在.

我舉個例子:比如y=ax+b,y指的就是具體的存在者,而ax+b就指的是背後那個形式邏輯下的存在,好比本書中的存在性,也是存在的本身,也就是說任何的存在都是形式邏輯下的存在,只是在巴門尼德看來形式邏輯下的存在就是不變的、固定的、絕對的,而本書中卻是一脈承傳從未變化的,只是在不同的x取值的時候才需要分別,這才是西方存在與本書存在的真正內涵.

由此我們知道存在就是存在物背後形式邏輯的一脈演運,沒有任何區別,只受到存在度、代償度、存在閾的規定所呈現的直觀表象,其存在本質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存在”含義。理解是停留在重德用智的基礎上進行詮釋的,它僅僅表達的是男女交合、繁衍後代、子子孫孫、萬世不絕的這樣一種現世生活生存的意義下的概念,通過人類自身的延續所定義的確認狀態來對“存在”的內涵進行定義.


02

物演通論中的存在含義

在本書中,我們要知道巴門尼德指的存在指的是客觀本體,但是這個客觀本體是無法被觸及到的,只有通過物演通論中的演化規律才能找到客觀本體的規律,而其真正的本質、也就是其始基質料,因為人類自身的規定性是無法找到的,而且即便你找到了對你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假如今天物理學上所說的夸克是組成萬物的最基本組成單元,但是萬物為什麼會呈現出這樣的萬千樣態,你仍舊是講不清楚的;

人類為什麼要追問存在?

而巴門尼德所探索的非存在,其實指的就是本書中的屬性存在或質態存在,也就是存在只有能呈現為屬性存在或質態存在才能被稱之為存在.

物演通論原文中對存在的定義有以下四種:

a、哲學上所說的存在指的是感知中對象的總和(第一章);

b、存在不僅表象為具體存在者之總和,而且抽象為縱深內涵上的所有具體存在物之源流(14章);

c、存在是對存在者的總體抽象,因此它是主觀化了的存在,而不是客體的總和(註釋).

d、存在的弱勢就是存在的締造,而存在的締造就是存在本身.

第一種含義,縱向觀念下的存在。A、C中的感知和總體抽象意思相近,指屬性存在,屬性存在是已經包含理性邏輯對範疇結構的縱向梳理和抽象,就是說存在是所有存在物的源流,是具體存在物背後那個不變的形式邏輯存在,不僅僅是既往哲學家橫向的對“在者”觀念抽象,而是縱向大尺度下對宇宙萬物的整體抽象,表現為具體存在者之總和,即屬性存在,也就是所謂的存在並不是客觀本體的直接呈現,而是那個存在者下面一直變化的形式邏輯.

第二種含義:存在已經變成了遞弱代償演化律下無限的邏輯奇點,也就是當下奇點的絕對存在。因為這裡的存在不僅表象為具體存在者之總和,還是固定衍存區間的所有存在者從無屬性的“在”分化為有屬性的全體“相對存在”的流程整體,而且抽象為縱深內涵上的所有具體存在者之發生源流,不與存在物的感應狀態和感知狀態相關,是站在整個物演史的角度,把所有主體返還為客體而最終形成的存在論體系.

也就是說物演通論中的存在已經變成了一個無限表達始基質料的詞,也就是無論人類如何探索萬物的始基質料,都不能逃過自始基質料之後的演化規律,而且我們要知道隨著認知的增大而增加,前體存在依存的對象少,所以存在更真,但是狹隘且無法整體認知;而到了現在的人類,存在作為整體,不僅包含奇點的存在,也囊括了所有時空即整個物演之流的所有存在,即依存的存在條件最多,也就越失真,這也同時反應著人類自身衍存位相.

第三種含義:對於存在概念的理解,在本書中的含義是有多種的,而我們要知道的是存在是對結構屬性和感應屬性的整體抽象,也就是無論實體的結構存在還是虛體的感應屬性存在,都能稱為存在,“存在”在本書中表達的是客觀本體的主體呈現,存在本身不是指具體的萬物,而要理解為背後變化的形式邏輯,也就是文字符號邏輯化的存在性.

也就是任何具體的存在者都是存在性形式邏輯對應下的具體存在物,而這個形式邏輯就是具體萬物的抽象整合,總而言之,要理解存在就把存在理解為一個弱演變動的形式邏輯,也就是說本書的中的“存在”與巴門尼德的“存在”的區別在於,巴門尼德所說的固定的、絕對的、不變的形式邏輯存在在本書表達的是可變的、相對的形式邏輯存在,也就是說存在性就是這個變化的形式邏輯整體規定,存在本身也就是形式邏輯,也是存在性.

另外我們要知道本書中作為整體的存在無所謂強弱,並且是一個不間斷的流程。無論是複雜的人類還是簡單的石頭、沙子等都是一種存在,都是背後存在一脈演運,沒有任何區別,只是受到存在度的規定,呈現的方式的不同,沒有任何的強弱之別.

也就是說從締造存在或達成存在的續存而言,遞弱是動力,代償是方式,存續是目的和結果,遞弱代償本來就是一體的存在或共同展開為存在,所以遞弱和代償是同一的;弱者的衍存展開和強者整體存在的實現是同一的;遞弱代償和存在本身是同一,存在是一個整體,遞弱的衍存達成存在整體的存續,也是存在本身,所有的存在者都是一系存在系統中的存在,而這個整體存在本身就是強勢存在的,而所謂的弱勢也表達著存在本身的強勢.

所以,作為整體的存在無所謂強弱,弱衍即強存,二者同一.

存在也是一個不間斷的流程。遞弱代償既讓存在得以實現,不斷續存,同時也讓後衍的存在越來越背離元在而趨於失存,在遞弱代償中“存在是一個不間斷的流程”,即存在是一個動態的、由一到多的分化衍存流程,並非靜止不動,意思也就是說主宰萬物表面的物態下的形式邏輯本身就是變化的,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是客觀本體的間接表達,這就好比說萬物都是夸克組成,無論是複雜的人類還是美洲豹、石頭等等組成,背後都是受到存在性這個形式邏輯規定,但是存在都是一脈承傳的,沒有任何區別,也就是不間斷的.


03

絕對存在、相對存在

所有存在者的總和稱為絕對存在。就是指在有限衍存區間內的存在整體稱為絕對存在或者宇宙最初的未分化、統一的奇點存在稱為絕對存在,也正是因為有了最初的絕對存在,才會有後衍的世界萬物,這裡的絕對存在指的是衍存區間內總體存在效價不會變的那個絕對存在.

人類為什麼要追問存在?

而且我們要知道最初未分化的“存在”是無任何屬性、無任何依存條件、未分化的、主客體同一的存在,自然也就不會追問“存在”,即“存在”本身不會追問在,只有演化到人類這樣極度殘弱的存在時才會追問存在,因為不追問存在就容易失存,就好比說石頭不會追問存在,是因為石頭根本就不需要成天想著怎麼才能生存下去.

由此我們知道絕對的存在是相對於非存在,也就是說衍存區間這一系的整體絕對存在是獨立的,能夠衍生屬性或者有屬性的才能稱為存在,而衍存區間外的則是非存在,同時衍存區間內的存在都不是獨立的、絕度的、固定的,而是會分化的、變動的一體的存在.

絕對存在(指抽象存在)和相對存在(具體存在)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因為抽象存在的“一”和具體存在的“多”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所以具體的存在是抽象存在的存在效價的分有,可感知的具體存在也就都是相對存在,都有時效和穩定性的區別,不可能停留為永恆,因為最初的“在”如果是穩定完滿的,那麼如何會有後衍的存在物,所以導出的具體存在者必定是相對、自逝、流變的.

具體存在一定是相對的存在。因為存在者一旦追問驚異,追問者(主體)和所驚異的對象(客體)都不是獨立的,存在如果是獨立的,何必要去追問?就好比說石頭會追問自身是什麼組成的?所以追問者一定是因為自身不能穩定存在才去追問,就像亞里士多德的驚異是以萬物為對象,是對萬物的驚異,而不是自己對自己的驚異,因為有了對象、因為自身的殘態弱在,才能產生驚異、才能獲得足夠的依存條件,於是我們知道無論是“我思他在”,還是“我思、他在”,一律都只是相對存在,而且我思也不是平白而來,因為哪怕我思並未感受到我思或者說只想到我思,縱向上也總有一個使其存在的前提條件.

比如我們的意識一定源於大腦中的組織、神經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如果某個組織和或者神經出現問題, 一定會影響我們對周遭人事物的判斷和意識.

所以,無論是作為對象的存在抑或是作為追問者的存在,追問存在(即我思)是為了感應“他在”,“他在”是“我思”存在的前提條件,那麼一旦說我、我思、他在,那麼其一定是有限的、相對的、有條件的存在.

所以說存在都是相對存在,也就是相對自身而存在。萬物都是奇點分化後的存在,都屬於奇點存在,所以存在只能相對於存在自身而存在,存在都是衍存區間內的存在,衍存區間之外無存在可言.

存在是“一”,而後“一”分化為多,任何具體的存在、相對的存在,都是分化構合後的存在,也就是說,相對於未分化的存在,所有具體的存在都是相對存在,相對於分化後的整體存在,任何存在者都是其中的部分存在.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相當於存在性,所以最基本粒子有屬性,其中“二”“三”都是“一”的分化構合的產物.

相對存在導致的界點。既然都是相對存在,那麼相對存在之間一定有著某個界點,也就是說任何物種的自身機體和器官具有著這個類型的物種精神的先天規定性,這就是必意味著任何物種的主觀邏輯永遠無法觸及客觀世界,因為你只能通過你固有先驗規定的主觀意識去認識世界,由此導致界點.

比如人類通過五感看到的世界圖景和蝙蝠用超聲波看到的世界圖景,絕對是不一樣的,但你無法完全認識蝙蝠的世界圖景究竟是什麼樣,你所有的定義都是人類邏輯上的定義的推斷,任何的猜測、推導都無法逃過人類精神的統攝,你終究無法去完全認識到蝙蝠的世界究竟是什麼?因為你不能像蝙蝠一樣用超聲波獲取信息,這就是相對存在永遠無法觸及真理的原因.

最後我們要知道,相對存在都是統一的。只有衍存區間內的存在才叫存在,而這個存在都是奇點的分化構合而成,所以說任何存在都遵循萬物的統一性,即無論作為對象的客體還是作為主體的在者都是統一於衍存序列中不同位相的相對存在者,都遵循遞弱代償這個規律.

通過本文的解讀,我們這才真正看清了存在本身就究竟表達著什麼樣的含義,由此你也就拿到了開啟物演通論大門的鑰匙!也給你對人類自身和自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索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