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弹错”分析的“受害者情结”

由“弹错”分析的“受害者情结”

诺诺小朋友今天回课时,我听到他落下四个音,也不做修正,还在继续弹奏。

于是我打断了他。

“你感觉到刚才落下四个音没?”

“感觉到了。”

“那你为何不修正?”

“因为我以为我自己弹下来了。”

“既然你以为自己弹下来了,那你又怎么能够意识到自己落下四个音了呢?这两件事不相互矛盾吗?”

“因为我心不在焉。”

——————————————————————

“心不在焉”,是别人指责他时给他贴的标签,不是他自己的察觉(所以家长一定要切忌给小朋友乱贴标签,坏标签就是诅咒)。他说:“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落音了”——是他的“本心”听到的;他又说“我以为我弹下来了”,是他的“逃跑意图”所制造的结果。最后决定忽略自己“本心”,是长久以来他处理事情的风格。

正好,他的疑问拦里写着“如何解决其他小朋友对我的攻击”。围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聊了下去。

“别人是如何攻击你的?”

“我们刚开始玩‘警察与小偷’。因为他输了,所以拿我出气。”

“如果你感觉不舒服,那你为什么没有当场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不敢,我怕被报复。”

“你们是同学关系,为何你还这么怕他?”

“因为我觉得我很无力、渺小。”

——————————————————————

“无力、渺小”的感觉是从何而来?

是因为长相弱小? 家境不够优越? 还是学习成绩不够好? ……

当然,外部环境导致的原因也会有,但我觉得更多的还是他的内心无力感作祟。

练琴时不小心弹错,明明感觉到哪儿不对劲,却自己安慰自己说:也许弹对了呢,然后不做任何改正……在这件事中,他所逃避的是——“重新认真读谱,找出问题”。重新认真读谱,仅仅需要费一点点脑子,对他来说就已经很恐惧了,这是因为他把恐惧无限放大,甚至他已经习惯于将自己的大脑处于麻痹状态。因为让他清醒思考问题,是很痛苦的。

长期被同学欺负后,因为他没有及时做情绪疏导,他选择了大脑麻痹状态,因为想着这事会使他很痛苦。然后他就会给自己找借口说:“因为自己外型弱小,所以不是对方的对手。” 他以这个理由(就像弹错后安慰自己说‘也许我弹对了呢’)来逃避解决问题。如果他正视自己的愤怒,去跟同学表达自己的感受,后果也不会他想象得那么可怕(就像如果意识到自己弹错,就先让自己大脑清醒,再返过来改正)。

进入这个不良循环后,他的面部会长成越来越清晰的“受害者”面孔,会使他必然成为攻击性强的孩子们的沉默羔羊。

那为何有的孩子容易成为沉默羔羊?

其实最主要的来源是他的家庭。也许,他从小就是家中的出气筒;也许,他的家长本身就是“受害者”(当然,每件事都不能一概而论,都有例外)。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做好自己,修炼强大的自我觉察力,不断修正与升华自己,这件事刻不容缓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