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魔力侠曹操


乾隆皇帝,算是历史上毁誉参半的皇帝。和大多数“超长待机”的“明君”(如唐玄宗)一样,前期是励精图治,一心想名垂青史,到了中后期就开始沉醉在过去的辉煌中不可自拔。最后,国家千疮百孔,乾隆皇帝还在歌颂自己是个“十全老人”,说他昏庸一点也不为过。



01

大兴文字狱

其实在乾隆早期,精确点说是乾隆十六年,他就开始了他的“文字战争”。如果说刚开始他的文字狱在前期还只是开端的话,在他的晚年完全就是高潮。

随着乾隆的专治统治强化到了极点,只要是文章里头有点反清的意思,作者都会被其打入大牢,视作谋反。

由于清朝是异族入主中原,免不了有许多人私下议论,而乾隆到了晚年更是听不得。为此,他开始了严厉地清查行动,但凡有点苗头,立马扔进大牢。


经过一段时间的大搜捕后,人们都只敢怒不敢言了,乾隆还是疑神疑鬼。既然现在没人说,不代表之前没人说。于是乎,他开始搜查明末清初揭露清朝罪行的书,甚至是隐晦地说到也不行。写书或诗者,掘墓鞭尸,藏书者难逃一死。

对于当今官员上书呈见,若是乾隆哪天理解力不好,他就“误”以为是谋反,这就比如说,“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这“壶儿”在乾隆眼里就是“胡儿”,好大的胆子!

《康熙字典》是康熙钦定的书,自然是神圣而不可侵犯,至少在乾隆那里,这本书就是真理。然而,《康熙字典》也不是尽善尽美,也有错误。恰巧,这个错误被学究王锡侯看到了,就私自删删改改。



这件事传到乾隆的耳朵里后,他立马“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在审理中,他又发现王锡侯竟然又犯了庙讳,简直罪不容诛,于是按照谋反的罪名处决了他。

到了再后面,乾隆老了,却又不想看到“老”字与“死”字,所以奏章里凡是有这两字出现的,都难逃一劫。

02

朕既已有武功,自当求文治辉煌

  • 所谓武功
  1. 缅甸之战

借着雍正留下的算是丰厚的家底,乾隆皇帝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以立“不世之功”。当年的汉武帝不是如此吗?乾隆皇帝也想留下一个“精彩”的履历。

乾隆三十一年,缅甸内乱,而且还不断骚扰云南边境。乾隆一听到消息,瞬间觉得机会来了。他派陕甘总督杨应琚任云贵总督,全面处理缅甸事宜。

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杨应琚知道乾隆想要“武功”,所以就上奏乾隆说拿下缅甸不在话下。然而第一次作战却以失败告终,云南人民还受到极大的损失。



乾隆皇帝哪是个甘愿失败的主,听到失败的消息后,他立马撤去杨应琚所有官职,派明瑞接替。然而,由于缅甸恶劣的天气以及复杂的地形,再加上指挥者本人不冷静,第二次征缅之战还是以失败告终。

不过也不是没有成效,至少缅甸被打怕了,派人来求和。目的达到了,乾隆总该收手了吧,可乾隆脾气倔,他受不了一点“屈辱”,拒不接受和谈,非要打。于是,第三次征缅战争开始了。

然而,这一次,征缅战争还是失败了。当地的气候实在是不适合清军作战,许多清军产生厌战情绪。主帅阿里衮病死,统帅傅恒也一病不起。最后,缅甸方再次求和,乾隆无可奈何才接受了和谈。

2.大小金川之战

三次征缅战争,都是以失败告终,而且损失了数万士兵。“天朝上国”怎能接受这样的失败?“千古一帝”怎甘接受这样的屈辱。恰逢此时,乾隆的“六十大寿”又要来临。他又怎会接受这样的“礼物”?

乾隆不服,也不愿,他必须进行一场完美的战争,用碾压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武功”。于是,在大小金川不守规矩,并骚扰四处土司后,乾隆发动了大小金川之战。

不过清军的战斗力着实低下,虽然初期收获了不少胜利,然而又因内部不团结,刚得来的胜利又以三千士兵被全歼的失败告终。



接着小金川勉强被收复,在攻打大金川之时又被敌人偷袭,清军几乎全军覆没。三千人战死,万余人溃逃。小金川还没占热乎,就被敌人夺去。

这次失败之后,乾隆怒了,他派阿桂接替为定西将军,重新作战。并且,他在金川前线继续扩充兵力,一直增到七万余人。

在长期的消耗下,大金川土司终于坚持不住(小金川五日而复,算是一振雄风),乞求投降,然而阿桂不同意。在四十一年二月,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终于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然而死伤士兵多达万人。

  • 所谓文治

在“武功”方面初有“成效”后,追求“完美”的乾隆又寻思“文治”。

为此,他开始了一场浩大的征书活动。不过在此之前,乾隆正进行着“文字狱”,藏书者都害怕因献书获罪。为此,乾隆特意颁布谕旨——“朕办事光明正大,可以共信于天下,岂有下诏访求遗籍,顾于书中寻摘瑕庇罪及藏书之人乎?”

收这么多书干什么?当然是编纂《四库全书》了。客观来讲,乾隆的“文治”是有一定含金量的。



然而也有不可忽视的弊端,比如“错误百出”,后期纪晓岚等人校订,就发现了千余个错误和空白。还有就是“焚书”,乾隆皇帝话说的好听,不计较什么的,但还是把那些有进步意义思想的书给烧了。为什么?妨碍自己的专治统治啊!

挥霍无度,重用奸臣

要说之前几项,还不足以提现乾隆的昏庸的话,那么“挥霍无度,重用奸臣”则足以暴露他的“昏君”本质。

  • 挥霍无度

乾隆本来就是个好大喜功的主,尤其是在取得一系列“文治武功”后,乾隆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自我陶醉。

而且,他还特别爱和古代历史上的帝王进行比较。这就比如说辽阔的疆土、丰盈的国库、众多的人口、以及自己的“文治武功”了。

在活到七十岁后,乾隆越感自己的长寿无人能敌,什么汉武帝、梁武帝都不在话下。尤其是在自己的曾孙得子,五世同堂以后,乾隆又让人查阅历史上有多少人能如此,结果显示历史上可考的帝王之中独乾隆一人,这又把他高兴坏了。



于是乎,他就开始大肆封赏,只要曾孙结婚,他就大肆挥霍,赏赐礼品无数。民间若有五世同堂者,上报查验后皆重赏。

在乾隆的七十大寿以及八十大寿时,他更是把挥霍尽到了极致。由于皇帝好面子,各位官员、皇子皇孙更是极尽谄媚之能,争相进献礼品,仅“无量圣佛”就有一万七千九百六十三尊之巨。各国藩属更是争相祝贺乾隆大寿,乾隆得意得不行,高兴的同时又赏赐了他们数倍的财物。

除此之外,乾隆还举了两次“千叟宴”,“凡内外文武官员年在六十以上者,皆与赐宴之列”。两次大宴,乾隆共耗资百万余两。



挥霍无度,由此可见。但是,乾隆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为此,他还曾狡辩,“天地生财止有此数,不散于下则聚于上。”意思就是,朕这哪是挥霍啊,完全是对百姓的“恩施”。

  • 重用和珅

和珅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从影视剧里,还是从各类小说中,都可以看到这个大名鼎鼎的“贪官”。

不是还有那句话吗?“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可见,和珅简直富可敌国。用个详细的数据来说明,和珅被抄时查得家产八亿两,清朝年财政收入也不过七千万两。



乾隆为什么会重要和珅?一来和珅会拍马屁,二来晚年的乾隆本就是个昏君,三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乾隆想加强中央集权。

在乾隆的默许,以及和珅的操作下,忠直之士几乎被批斗(贬官、下狱甚至是处死)了个遍。一时之间,人心惶惶。而乾隆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就又可以和和珅一起过无比奢华糜烂的生活了。

乾隆晚年的挥霍无度、好大喜功,又在末年早到了报应。渐渐不理朝政,渐渐昏庸而且愈发专制的他,把官场搞得乌烟瘴气,国库也愈发空虚。由此,全国各地都是难民,什么乾隆盛世,在后期完全就是人吃人的世界。如此“乱世”,百姓怎能不怨声载道?怎能不反?

参考资料: 《乾隆皇帝》、《乾隆六十年》

千百年前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位长达60年,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可圈可点,况且在位时间之长古今罕见,他对此亦十分得意。史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弘历70岁,自称“古稀老人”,并制作了“古稀天子宝玺”。又因五世同堂,所以又镌刻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玺”。乾隆五十年 (1785),为庆贺自己登极50周年,他特地在紫禁城举办“千叟宴” ,特邀朝野1000名年过古稀的老者入宴,以粉饰太平。当他80高龄时,又镌刻了“八旬耄耋(念)之宝”。他自诩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年岁最高,执政时间最久,实乃前无古人。

乾隆盛世被戏称为“红薯盛世”

史载,乾隆五十八年(1793),大英帝国派使团访华,英使马戛尔尼率使团远涉重洋,从广州登陆后取路北上赴京觐见乾隆皇帝 。这是称霸地球的“日不落帝国”和清王朝的第一次正式接触。

英使此行的目的表面是给乾隆帝祝寿,但其真正的目的是前来探听虚实,以打破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僵化政策, 拓展英国的对华贸易。

从广州到北京,马戛尔尼一行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如实的记录了笼罩在“康乾盛世”光环下真实的中国,他在日记中描述道:“这个省(?)的农民大都一贫如洗。即便是那些被雇佣到船上来侍候使团的中国人,情景也好不了多少。我们把吃不完的残羹剩饭赏赐给他们,这些人都会跪地磕头,千恩万谢。(北京)城内房舍老旧,街道狭窄、肮脏,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到处是大片大片的空地,不是荒废了就是已沦为残垣断壁 ”。很明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的“乾隆盛世 ”在英使的眼里并不光鲜,马戛尔尼等人描述的大清是一个庞大 、古旧甚至有些落伍的东方大国。

史载,乾隆末年,中国总人口已达3亿多,这也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但彼时的中国人竟以红薯为主食,所以“乾隆盛世”被学者揶揄为“红薯盛世”。 乾隆帝却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正是在他的统治下中国才得以进入到一个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

晚年的乾隆,养肥了清朝第一巨贪和珅

乾隆帝对和珅异常宠信,30岁就担任御前大臣兼都统,兼领侍卫内大臣,本兼数职,势焰熏天。


和珅受乾隆倚重,遂有恃无恐,大开竞奔之门,大肆索贿敛财。史载,和珅位高权重,每天到他门前行贿求职的人络绎不绝,连门房、家人都跟着大发其财。据说,有人一次送上成百上千两银子,和珅竟然连他们的名字都记不住。在乾隆的默许、纵容下,和珅聚敛了庞大的家财,富可敌国。

1799年正月,乾隆驾崩。乾隆死后的第二天,大臣王念孙、广兴立即上书弹劾和珅贪赃枉法的罪行。 新君嘉庆迫不及待地罢黜和珅本兼官职,将其逮捕下狱治罪。当天还抄了他的家,并公布了和珅专权20多年来犯下的20大罪状,包括僭越、专权、违制、贪赃、纳贿等等。

和珅到底有多富?从事后公布的抄家清单看,和珅的全部身家大约在8——10亿两(萧一山)白银,相当于清廷10年的财政总收入。这个数字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和珅在位期间聚敛了巨额财富,是大清第一巨贪,这点似乎是毋庸置疑的。

将康熙、雍正积攒下的家底挥霍一空,被史家称作“散财童子”

史载:康熙时,国库存银5000余万两;雍正六年(1723)时库银有6000万两;乾隆五十五年(1790)时达到8000万两。到乾隆末期,因他好大喜功,讲究排场,盛世急转直下,库存告匮,仅剩200万两。大修避暑山庄,耗银亿万;大修圆明园,又耗去亿万;为母亲孝圣宪皇后祝寿以及为自己贺寿,更是花钱如流水。6次南巡,从北京到杭州修建了30处行宫,加上每次带臣工2000多人出游,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所耗费巨资,是康熙南巡的10倍。

史载,乾隆曾5次巡幸五台山 、5次赴曲阜祭拜孔圣 、7次谒东陵、2次游天津、1次登嵩山、游正定,多次避暑热河,“十全”用兵,耗去军费一亿两千万两以上,到四十七年又增兵六万,増饷300万两,如此浩大的开销,大伤祖宗历年积累下的元气,屡屡奢华之举,将雍正、康熙攒下的“家底”耗尽,故人称“散财童子”。

毁书:清查销毁了大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乾隆晚年,也搞起了文字狱,还下令各地呈交“违碍”书籍,运到京城统一销毁。皇帝一声令下,各地纷纷查交禁书,转运北京,交到乾隆设立的“收书局”中,由四库馆从中查寻禁书。一旦查出违禁书刊,就送交军机处,然后由翰林院仔细甄别、检查,将“悖谬”之处写上黄签,贴在书眉上,由乾隆过目批准后,统一将书焚毁。据记载,仅浙江一省,从乾隆三十九年到四十七年,就毁书24次,达538种、13862部之多。乾隆晚年共销毁古代文化典籍3000多种,6、7万卷以上。乾隆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焚书,实为对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场浩劫与摧残。

乾隆逊位做太上皇,盛世转衰,给嘉庆留下一副烂摊子

乾隆末年,由于老皇帝日益昏昧,政治愈发腐败,破产农民也愈来愈多。嘉庆元年(1796),乾隆退位做太上皇,太子颙琰继位,是为清仁宗。亦称嘉庆帝。

乾隆退位后做太上皇4年。每有军国大事,均由乾隆裁决,嘉庆不过是傀儡皇帝。彼时,社会矛盾激化,湖北、四川等地爆发了白莲教起义,继而波及到全国各地。乾隆帝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嘉庆四年(1799),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寿终正寝,享年89岁。清王朝无可挽回的走上了一条下坡路。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不可否认,乾隆皇帝晚年的昏庸让清朝经历着王朝衰落的开始。昔日昌盛的辉煌仍浮现在表面,但在这表象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看看乾隆皇帝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昏庸。

乾隆皇帝(1736-1795 年), 雍正帝第四子。乾隆在孩提时深得祖父康熙的宠爱,他也立志要仿效祖父。 就性情而言,此二人确实非常相像,都很坦率、开朗,也相当宽厚。当 1735 年下半年乾隆 25 岁登基之时,他对天祈祷,希望尽可能像他祖父那样长时间地在位,但不超过其祖的六十一年。



乾隆具备当帝王的良好素质,因为在当王子时就已严格接受了完美君王角色的训练。10 岁半时受康熙之命进入上书房,在那里有十名汉族业师和五名满族业师悉心向他传授儒家伦理和满洲兵术。授课时间从黎明一直延续到正午或下午,课程包括研习 经典、历史、文学、哲学、宫仪、孝道、礼典,后来还有治国之术。另外,他也练习骑射。

乾隆非常爱好历史,尤其喜读编年史, 因为这类书籍提供了历史上完美的帝王之统治模式。他终身最喜爱的榜样是英武神勇的皇帝唐太宗(公元 627-647 年在位),唐太宗统治时期武功的显赫和物质的繁荣,加之太宗本人的谦逊和仁慈,令这位年轻的贝勒心驰神往。

在受业的岁月里,乾隆认识到完美的君主应具『识才举贤、 任用能臣之才智』,并能『竭彼等之智以佐国政』;还学会要避免偏信、提防朋党倾轧和宦官专权,并应任人唯贤不避贵贱、师事 智者而不吝封赏。 因此,乾隆在登基时已完全掌握了君王的统治术。他行事认真负责,虽然也略有点浮夸。

正如他父亲认为康熙朝太宽松一样, 乾隆认为他父亲的统治太过严厉,因此刻意宣称自己倾向于『执中之道』。 在统治的初期, 由一些老练大臣辅佐, 如鄂尔泰 (1680-1745 年)和张廷玉(1672-1755 年)等。先辈开创的事业在他的时代开花结果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库房充盈;王朝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富足景象。

在 1745 年鄂尔泰去世及四年后张廷玉致仕之后,乾隆开始亲自主政。他学祖父般巡幸全国,六次南巡,名义上是为视察河工,但实际上是要享受南方诸省的富庶繁华;四次东游,五次西 狩,多次参谒山东孔府,所到之处,都安排有精致盛典恭迎圣驾, 一片奢华气氛。 乾隆自视为文学的最高庇护人。他尊康熙之制开博学鸿词特科,并遍邀名儒隐逸参政。

他本人在艺文上的成就并不十分突出, 虽然自诩写了 43,000 首诗词——如果撇开真伪不谈,确是相当多产。 这些诗作中有一些无疑是由他手下的汉人学士帮忙写成的。此外,乾隆喜欢在古迹精品书画上赋诗题词或加盖印玺,这个嗜好颇让人对他的品味提出疑问。当他在一幅卷轴上挤上 54 条题词、在另一幅上盖上 13 个印章时,他并不顾忌艺术界对此的反应。 但无论如何,乾隆表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收藏了许多绘画、书法、瓷器和景泰蓝精品。他的御窑烧出一些世界最精美的瓷器和景泰蓝,其造型图案时时显露出受到欧洲风格的影响,因为有许多传教士向中国的宫廷艺术家传授了西洋绘画, 并以这些成就取悦乾隆皇帝。比如,蒋友仁(MiChel Benoist) 在 1747 年建造了一座西式喷泉,朗世宁(G.Castiglione)则在 北京城西北约五英里处的圆明园设计了一些意大利式样的建筑。

乾隆发起的最大的文字图书工程是编纂《四库全书》。全书 有三万六千多册,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光是为这部大型文库编印的《总目提要》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学术工作, 汇集了对 10,230 本图书所作的简要评论。《四库全书》一共抄录了七套,分藏于全国各处。

在某种程度上,乾隆发起各种文字图书工程是受到政治动机的推动;这些工程提供了对所有书写成文的东西进行有效控制和清除针对满洲人的煽动性资料的途径。假如发现有疑问和异端的观点,便即进行压制,至于作者将记录在案。据军机处的报告记载,在 1774-1782 年间,共发生了 24 次焚毁『禁书』的事件, 所毁图书达 538 种共 13,862 册。许多人认为乾隆的毁书是继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焚书以来最大的浩劫。确实,在乾隆朝时期, 皇帝对学术的控制导致了六十多起文字狱。

乾隆的军事功绩是非常卓著的,他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自清初起一直困扰清廷的厄鲁特部问题。事实上,他对击败厄鲁特部信心十足,以至对俄国是否干预都不理会。1759 年,整个新疆被平定,随后实行了军事占领,在伊犁设置了『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管辖天山南北两路。大批军队和一些领队、办事、协办大臣派驻要塞重地。1768 年,这个称作『西域』的地区更名为『新疆』。

乾隆将中国统治伸展到中亚心脏塔里木盆地的赫赫功业, 使清朝跻身于同汉、唐、元三朝一样的伟大王朝之列。 除了征服新疆外,乾隆在一些较小规模的军事征讨中也非常成功。

他对这些功绩十分自豪,1792 年,赋写了一篇夸耀这些成就的铭文,名曰。大肆宣扬自己的“十全武功”!

十全武功包括了两次在北疆平定准噶尔部(1755 年,1756-1757 年)、一次在南疆平定回部(1758-1759 年)、两次扑灭金川叛匪(1747-1749 年,1771-1776 年)、一次镇压台湾叛乱(1787-1788 年)、降伏缅甸(1766-1770 年)、征服安南(1788-1789 年)及两次收降廓尔喀人。

如果要正确地看待这些事件的话,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从什么标准来看,只有征服新疆才是巨大的军事成就,除此之外,上列举的其它胜利都只不过是一些绥靖性的行动或一些地方性战役,并不值得特别称道。但乾隆汇编这样一份记录,并自称为『十全老人』的行动, 本身即表明了他洋洋自得和酷爱炫耀的性格。

确实,乾隆大有值得骄傲和感恩戴德之处,他统治了一个从北面的外蒙古延伸到南面的广东、从东面的大海之滨延伸到西面的中亚的帝国。帝国内部一片安宁繁荣,还有无数周边的国家前来进贡。帝国东边、东南边和中亚的几十个国家都承认中国对它 们的宗主权:从东北边的朝鲜到南边的安南、缅甸和暹罗;西南边的不丹、尼泊尔和廓尔喀诸部;以及中亚的一些汗国如浩罕、 布哈尔、布鲁特、巴达克山、阿富汗和哈萨克诸部。乾隆自豪地掌管着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它的版图大过汉朝和唐朝,仅次于十三世纪的蒙古帝国。乾隆朝是清朝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 ——的一个黄金时代。

但就在这王朝鼎盛之时,清朝最终灭亡的因素也已呈现出来了。乾隆的年迈体衰和判断力减退,与王朝衰败有莫大的关系。 乾隆在 65 岁时,垂青一位年仅 25 岁、英俊潇洒的御前侍卫和坤 (1750-1799 年)。一年之内,和坤被连连擢升为户部侍郎,两个月后升任军机大臣,一个月后更荣升内务府大臣——这些职位通常都是由那些功勋最为卓著的大臣担任的。

1777 年,年仅 27 岁 的和坤便被授予了在紫禁城内跑马的少有特权,这一殊荣一般是赐予那些年迈走不动路的极品勋臣的。后来,他又执掌户部和工部,得以控制帝国的岁收,并能够将心腹亲信安插到一些要职和肥缺。1790 年,和坤的儿子迎娶乾隆最小的女儿,进一步加强了他对年迈皇帝的影响力。因为有皇帝的恩宠作后盾,和坤享受了充分的行动自由。他公开收受贿赂,大肆侵吞钱财。他在官场上的僚属起而仿效他的做法, 而带兵的同僚则毫无必要地拖延战事,以便从不断追加的军饷中大捞好处。

乾隆朝的最后年月真是体面丧尽,虽然他在当朝六十年后于 1795 年逊位,但他仍以太上皇的名义垂帘听政,一直到 1799 年 驾崩后,儿子嘉庆皇帝才得以处决和坤。从 1775 年得乾隆青睐到 1799 年去世,和坤肆意祸害朝纲,积聚了一笔令人难以置信的巨额财富,查抄的家产总值达 8 亿两——大致相当于 15 亿美 元。



和坤的行径如同靛青溶水一样四散扩展, 无论在京内或外省,无论是文臣或武将,也无论官阶高低,一时间贪污成风。旗人变得放荡不羁,玩物丧志,完全不能再充任行军打仗之职。汉军绿营兵也备受种种不当举措的困扰,从而大大丧失了以往的锐 气,边关军务被漠然置之。

追求享乐和挥霍浪费的习性导致了道德沦落和王朝的普遍衰败。乾隆的六次南巡至少耗费 2,000 万两, 而往东、西、北各方所作的其它诸次巡游,究竟花费多少银两尚不得而知。他的『十全武功』耗掉了 1.2 亿两的代价,而其时的 平均岁入只有 4,000 万两左右。这些巨额的开支和追求奢华的普遍风气,给日后的政府机制运转留下了巨大的财政困难。

这样,在乾隆朝行将结束之时,中国正经历着王朝衰落的开始。昔日昌盛的辉煌仍浮现在表面,但在这表象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西方人开始加强了打开中国贸易和外交大门的努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常棣tandy


在古代历史中,乾隆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明星皇帝,他的人气甚至比开国立业的唐宗宋祖还高。

乾隆在位60年!在如此之长的执政时间里,乾隆将“康乾盛世”的局面推入顶峰。

乾隆时期,大清国的GDP达到世界总量的三成之多,国家富足、百姓幸福;乾隆时期,大清国疆域面积达到了1453平方公里,且实际控制力超强。

到了晚年,乾隆却晚节不保,做出了不少昏庸之事,致使大清国由盛转衰,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强国,甚至为大清国的灭亡埋下了大大伏笔。

究竟乾隆晚年做了哪些昏庸之事呢?二哥挨个给您说说。

大兴“文字狱”,禁锢民众思想

清朝的文字狱,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这是统治者控制民众思想的措施之一。

乾隆晚年兴起的文字狱竟有130多起!

乾隆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为彻底消除汉人的反清民族意识。文字狱大多是冤假错案,更多是统治者望文生义的结果,实属荒唐之举。

比如安徽贡生方芬,其生前写过一首抒情小诗,诗中因为有“清风”、有“明月”,竟然被刨坟掘墓、暴尸街头。看来,在清朝写诗是一个高危职业,稍不留神就会掉脑袋。

乾隆晚年对“老”、“死”很忌讳。直隶有一位才子名叫智天豹,他用了多年时间制作了一本万年历,为了讨得乾隆欢心,于是将其献给乾隆。

乾隆翻看后发现,这本万年历只编写到了乾隆五十七年!“这不是在诅咒我早死吗?”于是智天豹当即被斩首。这是史上拍马屁拍出祸端的第一人吧。

乾隆后期,受文字狱影响,人人自危,人们不敢出书写诗,甚至连说话交流都要格外注意,生怕陷入文字狱的惩罚之中。

乾隆晚年兴起的文字狱,使得中国人的思想被牢牢禁锢起来,也错失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大好时机。

重用和珅,贪污腐化之风横行

乾隆晚年喜欢亲小人,远贤臣!那些溜须拍马的官员往往得到重用,比如乾隆对和珅格外宠信。

有乾隆的关照,和珅敛财变得肆无忌惮。

他的贪婪腐化甚至带坏了满朝文武,贪污受贿的风气愈演愈烈。当时和珅甚至掌握着官员任免的权力!而且各级官员也是明码实价,想当官、想升职是需要花上大把银子的。

那些不想拿钱也不贪污的官员则在官场很难立足,渐渐被清理出官僚体系。贪污成风直接造成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局面,基层官员收刮民脂民膏变本加厉,军队之中军纪涣散,官员之间相互倾轧攀比,乾隆晚年的官场可谓乌烟瘴气。

乾隆当太上皇的几年里,已经头脑混乱,说话含混不清,和珅更是变成了乾隆的“传声筒”,乾隆有什么旨意要传达都是靠和珅来完成的,甚至有时和珅会假传圣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和珅通过这种方式把持了朝政,就连贵为皇帝的嘉庆也要对和珅陪着笑脸,可谓荒唐至极。

乾隆一死,和珅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

和珅被嘉庆革职抓入大牢。经过查点,和珅所贪污的黄金、白银、字画、古玩不计其数!贪污总额高达11亿两白银,这比大清国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还多。

和珅可谓祸国殃民的巨贪,而这也是乾隆晚年昏庸纵容的恶果。

乾隆晚年为下江南,甚至靠卖官筹措经费

乾隆六下江南,可谓劳民伤财。

乾隆每一次下江南都要耗时长达四五个月之久,随驾护卫的官兵基本在3000人左右,使用的骡马6000余匹,船只500余条,此外沿途还要征用大批纤夫、劳力,人数最多时竟能达到万人。

乾隆六下江南,总计花了2000余万两银子,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军费开支也才2000万两银子,也就是说,乾隆六下江南的费用足够打一场鸦片战争了。

乾隆晚年的两次下江南,更是堪称荒唐至极。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四十九年的两次下江南,因为国库无钱可支,乾隆甚至靠“卖官”来筹措费用。

江浙一带的的盐商们可谓是最大的获利者,盐商们除了捐钱讨得皇帝欢心还买到了功名。

更为过分的是,乾隆还对盐商们实行了放开政策!要知道,在清朝,盐铁属于国家的专卖品,能得到乾隆的政策倾斜,就意味着财源广进。

不过,花在乾隆身上的钱,官员们是要变本加厉从百姓身上收刮回来的。可以说,乾隆的“下江南”极大加重了百姓负担,社会矛盾变得异常尖锐。

甚至有学者发表观点说,大清国的衰落是从乾隆下江南开始的。

闭关锁国、妄自尊大,错过了向先进国家学习的最佳时机

大清国一贯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项政策在乾隆晚年时表现得尤为强烈。

以前,大清国实行四口通商,到乾隆晚年时却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通商,而且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种类和数量。

1791年,乾隆八十大寿!为能与大清国开展贸易,欧洲强国纷纷派人前来祝寿。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甚至派出了马葛尔尼作为特使。为了表达诚意,使团几乎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所有成果都带上了路,蒸汽机、火炮、织布机、战舰模型等先进之物应有尽有。

面对这些礼物,乾隆却以蔑视的眼神置之不理,内心的潜台词只有四个字:雕虫小技。

当马葛尔尼对乾隆提出在天津、青岛、宁波开展贸易,并在北京和广东建立贸易中转站时,乾隆不加思考便一口予以回绝。

在马葛尔尼提出开展贸易谈判的要求时,乾隆干脆不予理睬。乾隆觉得自己的帝国物产丰富,应有尽有,又何必和外国人通商。

没有了贸易,大清国也就失去了放眼看世界的机会,只能关起门来妄自尊大。

其实,闭关锁国也是乾隆强化自身统治的需要,因为乾隆晚期的社会矛盾已经变得十分尖锐,如果放开通商条件,势必西方的文化思想也会涌入国内!

民众的思想活跃起来,自然难以掌控。从某种角度讲,闭关锁国是大清国愚民政策的必然要求。

所以,当国门之外的世界正在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精进时,大清国在小农意识的自我陶醉中衰败也就成为了历史必然。

总结:可以说,乾隆晚年的昏庸直接导致了大清国由盛转衰。乾隆晚期刚好处于世界发生巨变的重要阶段,如果当时乾隆是有道明君,大清国一定会搭上世界快速发展的快车。

只可惜,晚年的乾隆昏庸无道,一个本可以成为世界强者的机会就这样被他断送了。


二月二的二龙头


乾隆皇帝,可不仅仅是晚年才开始昏庸,虽然普遍的认为,康乾时期是清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但实际上,康熙雍正才是开创了鼎盛大清王朝的最大功臣,而乾隆,只能算是一个二世祖,靠着祖上留下的基业,挥霍无度,肆意开战,肆意游玩,还给自己戴了一顶十全老人的高帽子。

当然了,尽管乾隆皇帝挥霍无度,打了不少仗,但这从另一方面来讲也确实是一件好事。

年轻时候的乾隆皇帝就像汉武帝一样,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准噶尔,也收获了新疆,西藏,大清虽然是从乾隆时期开始衰败的,但大清的领土也确实是在乾隆时期达到了巅峰。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这些与他而言,虽然极大的减缓了国力的发展,却让乾隆无比自豪。

当然了,早年的他可能跟汉武帝有相似之处,晚年的他,跟汉武帝也有相似之处,同样的晚年昏庸无为。

乾隆皇帝活了八十九岁,算是整个大清活的最久的皇帝了,他在位期间,朝政腐败,朝中大臣贪污事件频发,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和珅,相信对于和珅,不少人都是知之甚多的,和珅就是一个大贪官,但他同时也是乾隆皇帝手下最好使唤的人,即使是到了临终前,乾隆也告诫嘉庆,千万不要动和珅。

和珅也是一个靠着科举起家的人物,早年的他发奋图强,但年纪大了,步入高位了,反而开始贪污腐败,也说不清是乾隆害了和珅,还是和珅加剧了当时官员贪污腐败的风气。

乾隆当政期间,自然也少不了大兴文字狱,虽然清王朝大兴文字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但在雍正,乾隆期间,文字狱的严厉程度较之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文字狱,八股取士,不知摧残了多少士子文人。

乾隆皇帝是一个喜好使用微服私访形式调查民情的皇帝,这种方式当然有好处,那就是能够让乾隆不被百官蒙蔽。

但在晚年,乾隆虽然也时有出访,比如六下江南,却是不再那般低调,反而是大张旗鼓,铺张浪费,六下江南,可以说是乾隆腐败的巅峰,有人就认为六下江南是大清盛极转衰的标志。

本来大清王朝就已经开始衰微,但乾隆晚年依旧热衷于用兵,由于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各地开始出现农民起义,这时候,乾隆又开始计划对缅甸,安南用兵。

总体来讲,用兵四疆对大清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而乾隆虽然没有打败仗,却是损失惨重,国力衰微,整个强盛的大清王朝在晚年乾隆的手中走向了低谷。

当然了,大清王朝的灭亡并不仅仅是某一位皇帝的过错,大清实行文字狱,八股取士,闭关锁国,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将大清逼上了绝路,大清的灭亡虽然并不仅仅是因为乾隆这样穷奢极欲的皇帝,但与这些皇帝的过失是脱不了干系的。

乾隆早年或许还有值得称颂的地方,但晚年的他,确实是将整个大清推向了衰落。


魏青衣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和羡慕乾隆这个人,命真好。活了88岁,掌权中国这个老大帝国64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百位皇帝中最享福的了。

明明一代昏君,却靠着吃雍正的老本,再加上一帮无耻的如纪晓岚等御用文人,硬是被吹捧为圣明无比。

所以我觉得乾隆的一生过大于功,尤其是在晚年年老体衰以后。

大兴文字狱

提到清朝皇帝的过错,文字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和他爷爷和老子一脉相承。

他自己没文化,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几乎都没有流传于世的(除了入选小学课本的那首)。却硬是要歪曲别人的文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本来是一位官员拍他马屁背出来的诗,却惹得他龙颜大怒,差点杀了这位官员。

有记录的乾隆时间的文字狱就有130多次,比他太爷爷、爷爷和老子加在一起还要多。他在位期间把文字狱发展到了巅峰。

妄自尊大,闭关锁国

乾隆曾经颁布“外洋通商案”,关闭了宁波等地的通商口岸,只允许欧美商人在广东一地贸易。正因为如此,国人对外部的了解越来越少,只活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能睁眼看世界。几十年后的鸦片战争开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百年屈辱史。

海外兰芳共和国本是一群中华移民建立的国家,曾要求加入中国,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却被乾隆无情的拒绝了。

贪腐横行、吏治不清

乾隆一生注重享乐,尤其是晚年。雍正留给他的遗产都用的差不多了。后来又有大小金川战争等花空了国库。

这时候为了享乐,他开始公然的买官卖官,对于官位明码标价,一个七品知县只需要4000多两银子。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花钱买了官,自然要在任上捞回来。所以满清从这个时候开始,吏治开始全面腐败。

不仅如此,他还重用如和珅这样的大贪官,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乾隆起了一个反面的表率。

他还推行议罪银制度,官员犯了事可以拿银子赎罪,真是前所未有。

好大喜功,贪图享乐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开支巨大,耗费民脂民膏无数,很多沿途的老百姓都因此而破产。

晚年乾隆还举办过“千叟宴”,召集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到京城吃满汉全席。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治下的太平盛世,很多老人不堪舟车劳顿,途中病得奄奄一息。

他一生作诗几万首,流传于世的寥寥无几。还自封十全老人,真是厚颜无耻。

(乾隆六下江南)


历史小跟班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清朝第六任“领导人”,享年89岁,在位60年(退休后还干了3年太上皇)。因此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只比他爷爷康熙大帝少一年,算太上皇的总顾问时间那他就是双冠王了)。

康熙和雍正这两位前辈为他这个子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良好局面,祖孙三人联手打造出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康乾盛世”,让这个时期走上了清朝鼎盛期、封建社会历史的最高峰。乾隆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人口破3亿的记录,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捍卫了西藏的主权完整,保卫台湾的统一……这一切功不可没,名载千秋。

可这位工龄最长、活得最久的皇帝,没能善始善终,不管精力有限、心态变化,还是老糊涂了,晚年还是“留下不少遗憾”,有些还给大清留下致命隐患,因此有“成也乾隆,败也乾隆”一说。

什么生活腐化、贪图享乐这些不说,辛苦工作几十年,临老奢侈一点也无可厚非。有些人将圆明园建设和六下江南耗巨资也拿来说事,我不赞同。首先圆明园建设他爷爷和他爹地才是主力,乾隆干的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且基本都是他执政中期就完成了。

至于六下江南只有乾隆四十五年和四十九年这两次是他晚年干的,而且就连最后一次,他还视察了江浙海防、接见越南使臣等。

而他晚年最大几个问题则是如下:

1,听信谗言,亲小人,远贤臣。朝中乌烟瘴气,朝纲败坏,和珅贪腐之流越来越多,整个官僚系统已系统性腐化。

2,不喑世事,对百姓艰苦和社会矛盾关注力严重下降,给后来农民起义创造了“动力”,白莲教起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盲目自大,毫无前瞻意识,错过历史机会。当时的世界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乾隆拒绝了马戛尔尼和平贸易的谈判,让接位的嘉庆也只好继续闭关锁国,这同时给四十年后鸦片战争埋下伏笔。

纵观上述,乾隆晚年所酿之错不容小觑,他接手一个方兴未艾的盛世,而留给嘉庆皇帝却是负遗产,一个烂摊子。


古今说史


乾隆与华盛顿是同时代的巨人,一个是清朝帝王,一个是美利坚的缔造者。

华盛顿不仅是一位创业者,还能让那片土地不再依靠他;乾隆的败笔在于错失与时代连接的机会,他只是在古代历史原有的轨道上循环往复。

不管在正史还是野史上,乾隆都是一位很有争议的皇帝,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但有一点,争议不大,那就是乾隆的晚年比较昏庸。

铺张浪费的旅游达人

乾隆在位期间,各种出游活动达到一百五十多次,其中拜谒东西陵以及冬巡有六十六次之多,到避暑山庄五十二次,巡游京畿附近天津、明陵共十四次,东巡山东八次,南巡江浙地区六次,西游五台山六次……他每年都会外出游玩,名副其实的旅游天子。

即使晚年,乾隆对旅游依然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七十三岁时,还特地跑去东北,离别时还曾感慨:“此别回瞻增有怆,再来度已恐无能。”可能乾隆也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会老家,因此,他特地举办一次规模宏大的谒陵大典,对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一些开国功臣表达怀念之情。对于留守东北的王公贵族,乾隆除了赐宴,还大加赏赐。

此外,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是在他五十岁之后,可见他是越老越意气风发。

这些旅行活动,主要是政治目的,虽有争取民心之意,笼络士绅之效,尤其是木兰围猎,可以拉近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但花费也高得惊人。

这些钱财,不管是乾隆私人还是国库支出,都来自于老百姓,给朝廷与地方财政造成很大负担。乾隆每到一处,还要专门修建道路、行宫,地方官为了招待,也会变着法子讲排场,导致奢靡之风兴起,资源大量浪费。为了一人之舒适,沿途无不兴师动众,既扰民,也影响生产。

不惜巨资,建设各种离宫别苑

圆明园本是康熙赐给雍正的一所别墅,与畅春园相邻。乾隆当皇子时,雍正让他在圆明园的“长春仙馆”住过,并赐他号为“长春居士”。乾隆上位后,在圆明园东边,大力扩建,与原有的园林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大园林区,里面还有各种西洋建筑,古玩珍宝。

康熙时代的避暑山庄,虽已有三十六景的名目,但建筑大多简朴,花费不算太多。乾隆继位,对山庄进行大规模地改造与扩建,直到乾隆五十五年才比较满意地暂停建设,他除了将三十六景增加到七十二景外,还修建不少寺庙,形成“外八庙”系列群。在他七十岁生气时,班禅亲自从西藏赶紧来祝寿,乾隆特地下令,仿照班禅所居住的扎布伦寺,建造须弥福寿之庙。该庙鎏金铜瓦,金碧辉煌。

除了以上两座大型土木工程,其他诸如紫禁城的赠修、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之类的小工程,多如牛毛,尤其是宁寿宫,堪称奢华之典范,乾隆准备退休后到此颐养天年,但没住几天就闲置。这些建筑,所花钱财不计其数,其中大多都是为了满足乾隆的个人享受。

重用和珅,推行许多上不来台面的赚钱方式

清朝帝王个人的收支,由内务府把持,与国库是两套平行的财务系统。乾隆要维持庞大的个人消费,大多钱财都是走内务府的账。

乾隆个人的需求,尤其到了晚年,不断膨胀,既要游山玩水,还要收藏古玩字画,而内务府经不起折腾,经常亏空。所以,乾隆不断地想办法,充实内务府,比如搞垄断经营、转口贸易,但由于工作人员无能,大多都是亏本买卖。

直到和珅的崛起,内务府才扭亏为盈。在和珅的操作下,建立起一套议罪银制度,也就是官员犯错,可以用钱解决问题。所得款项,全部进入乾隆小金库,过程以及数量都不需要公开。

有些聪敏的大臣,领会到其中的奥妙。他们知道,交议罪银就能巴结皇帝与和珅。因此,很多官员故意犯小错而交大钱,比如河南巡抚何裕城不小心弄脏了奏折,积极缴纳罚款三万两。手笔之大,连乾隆都不好意思,于是连忙下旨,不要那么多,加恩免去两万,只用交一万。

议罪银制度的执行,引起极其严重的恶果,既纵容了不法之臣,也滋长了官场的不良风气。许多地方官吏,即使原来奉公守法,也会因议罪银制度而挥霍公款,收受钱财,在他们看来,即使东窗事发,交点钱就能搞定。

为了扩大收入来源,乾隆也会经常利用皇家庆典,请来各地富商,暗示他们捐款。比如,太后八十大寿时,乾隆召各地盐商进京,让他们负责西华门至西直门的装修支出;每次乾隆过寿,也会大量接受地方进献的各种礼物、份子钱。

皇帝穿“新衣”,大臣歌颂盛世

晚年的乾隆,已经失去上位前期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开始自欺欺人,得过且过。从朝廷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和珅”多如牛毛,造成各地财政亏空。

这种局面,许多臣子心知肚明,但乾隆自诩“十全老人”,穿着皇帝的新衣自我陶醉,大家都不敢也不愿意戳破,因此,举朝上下,报喜不报忧,甚至为粉饰太平而编造各种谎言。

有极少数的有识之士指出问题,比如尹壮图,曾要求停止议罪银制度,但都被乾隆压制。

为了给自己的“功劳薄”镀金,乾隆到处用兵,一度打到廓尔喀;面对世界潮流,乾隆固步自封,拒绝马戛尔尼;面对人口压力,马尔萨斯陷阱的到来,乾隆拒绝移民边疆和东北……

所有的矛盾集合到一起,终于酿成了白莲教起义,直接撕裂了所谓的乾隆盛世。这场起义,久久不得平定,主要是因为军饷都被级官吏中饱私囊,以及当时清军的战斗力也大不如从前。

秋媚说:早年的乾隆,是一位优秀的君王,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将大清推向了极盛。但晚年的乾隆,垂垂老矣,宠信和珅,思想上没有进取,施政上缺少作为,心安理得搞个人享乐主义,亲手推倒了自己建立的盛世。


秋媚读史


乾隆皇帝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乾隆在位期间,是清朝发展的最高峰,俗称“康乾盛世”西方称"High Qing" ,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不过很多人对此持不同的意见,认为可以称“康雍盛世”,这乾隆就是一个“富三代”,最懂得享受,生活奢靡,朝政腐败,他死后,大清朝也开始走向衰败。不过不管大家持何种意见吧,这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命”皇帝。

爷爷稳固了江山,开拓了疆土。父亲发展了经济,充足了国库。到他做皇帝的时候,清朝的文治武功达到了顶点。不过乾隆也是做出了一定功绩的,持续发展了经济,平定了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川黔等地改土归流。清朝国土大大增加,史称“汉、唐以来未之有也”。不过这一切都无法掩盖乾隆晚年的问题。说乾隆晚年昏庸,大致涉及下面几个问题。

01 宠信权臣和珅

乾隆晚期,乾隆帝宠信和珅,在和珅的影响下,大批官员腐化,政治大坏。但乾隆对和珅极其信任。这里也有一段野史说乾隆和和珅有非同一般的关系。

据说弘历(乾隆)年轻时和一个小宫女嬉闹,不慎被小宫女的梳子打中额头。正巧被母亲钮钴禄氏看到,认为她是在勾引自己的儿子。而且这个所谓的小宫女就是年贵妃是雍正爷的女人,更是道德败坏,于是下令赐死。弘历知道后非常伤心,拿朱砂在小宫女耳朵后面点了一点,说是有缘来生再见。这一晃就过去了20年,弘历也继承了皇位成了大清国的乾隆爷。一次外出,仪仗队出现问题,乾隆大怒。这时一个年轻人跑了出来,说愿意承担所有责任。乾隆一听,声音好耳熟,就叫这个年轻人抬起头来,一看吃了一惊,这和小宫女何其相似。于是让他上前,一看耳朵后面果然有一粒朱砂痣。这个年轻人名字叫和珅。至此,乾隆宠信了和珅一辈子。当然,这只是野史记载,用来埋汰乾隆和和珅的,又不敢说他们有不伦之恋,于是借用故事隐喻。不过乾隆确实宠信和珅,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与和珅结成了儿女亲家。电视剧中王刚老师把和珅演的奸和诈演的入木三分。不过和珅可是一个美男子,而且才能卓越否则也不会做的这么大了。影视剧是把他丑化了。

乾隆皇帝做了60年,为避讳康熙,选择让位于嘉庆,不过他退而不休,依旧把持着朝政。后面几年乾隆话都说不清楚了,就靠和珅在旁边传达旨意。大家可以想想,这和珅权利大到什么程度了。嘉庆帝在他面前也要和颜悦色。所以乾隆死后,嘉庆马上抄了和珅的家。民间有句俗语叫“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据说和珅贪污的赃款是清朝15年的财政收入,大约为十亿白银,但具体数字却有待评估。和珅下面又有大批的官员买官卖官,波及之大,前所未有。大清朝至此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02文字狱达到了顶点

据统计乾隆时期与文字有关的案件共计一百三十余起,且判罚极重,死刑居多,文字狱达到了顶点。 而且很多案件,其牵强附会、捕风捉影,多数以皇帝的价值作为全部判断标准,这不仅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更弄得天下文士,人心惶惶。最后文字狱也被别有用心的人当成搞倒政敌的工具。一时间,满朝文武也是人人自危。

03国库空虚,闭关锁国

乾隆为体现自己关心民情,曾六下江南。每到一处,当地的官员极尽讨好,铺张浪费至极。而且扰民严重。连年的对缅甸征战,致使国库严重损耗。而同时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蓬勃发展,从乾隆三十年到嘉庆年间,英国的纺纱机、蒸汽机、邮轮等工业逐步完善。中国老百姓还在手工制造产品的时候,英国人已经使用机器了,效率何止几十倍。乾隆末期,华盛顿就任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乾隆死于1799年,仅40余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朝彻底被英国人打懵了。而国内,由于人口暴增,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后无法生存,在乾隆晚期和嘉庆时期就陆续爆发民变。

内忧外患下,清朝国力日衰,这和乾隆晚年的好大喜功和自大狂妄有很大的关系。至此,中国遭受了长达百年的耻辱。乾隆的子孙无力改变这一现状,最后大清国也是轰然倒塌。


嘉兴微同城


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长达六十三年。

乾隆从小才智过人,勤奋好学,他在位时,平定缅甸,准格尔,在他的统治下清朝版图大大扩张,到乾隆三十年大清帝国王朝国库充实,百姓生活富裕,史称乾隆盛世。

但是乾隆到了晚年的时候就变了。

他越来越贪图享乐,先后六次下江南,耗费了大量的资产,圆明园也是那个时候斥巨资建造的。他沉浸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贪婪各级官员呈上的奢侈贡品,导致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又比如不谙世事,听信谗言,乾隆晚年‘亲小人,远贤臣’,喜欢那些阿谀奉承之人,尤其宠信大贪官-和珅。

乾隆对百姓艰苦,社会矛盾的尖锐完全不顾及,而这也是造成了后来农民起义越来越多。川陕白莲教起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乾隆也因此在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也没能在有生之年等到大捷的喜讯。

同时,乾隆一再打击大臣的尊严并致力于奴化他们,导致整个官僚系统的道德极为败坏,加上百姓的发声渠道被完全阻断,等到乾隆晚年,整个官僚系统已经系统性的完整腐化。

纵观全清朝,在诸多皇帝中,只有乾隆最为高傲,乾隆晚年自诩“十全老人”,盲目自大,一味自足于自己创下的诸多历史之最,认为中国才是天朝帝国,外国都是蛮夷小国。

他看不见全球化的趋势,沉溺于繁荣昌盛的假象,殊不知,当时的世界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拒绝了马戛尔尼和平贸易的谈判,给四十年后鸦片战争埋下伏笔。

十八世纪的世界已经出现全球化趋势,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美国在华盛顿领导下蒸蒸日上,只有大清王朝故步自封,自视甚高。



他继位时雍正留下的是一个在严苛统治下井井有条的朝廷,而他留给嘉庆皇帝尽是负遗产——盛行的腐败之风,庞大的人口基数。

而嘉庆皇帝又是一个优柔寡断,知识结构封闭的人,纵使他保持禁欲和节俭,并且勤于朝政也没能阻碍大清国势日渐衰退。后来制定的闭关锁国国策,更是让清朝彻底落后于世界的步伐。

乾隆早期创下的丰功伟绩不能忘却,但乾隆晚年所酿成的大错也不容小觑。成也乾隆,败也乾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