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大災難——馬鈴薯成為糧食的歐洲之路

導語:很多人在讀了《愛爾蘭馬鈴薯危機》之後不清楚,馬鈴薯是怎樣成為歐洲的糧食的?是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馬鈴薯成為糧食的道路,一直伴隨著災難!

馬鈴薯原產於美洲,原本是印加帝國引以為傲的原生食品。隨著西班牙侵略者來到這個地區,印加帝國消失了,馬鈴薯卻被引入歐洲——作為觀賞園藝作物,而不是農業園藝作物。在一本1537年的書上,是這麼記載馬鈴薯的:“一些球根,栽種後會長出一支有分叉的莖,開出嫩紫色的小花。”在書中的描述,馬鈴薯的種植習慣與鬱金香或者風信子,沒什麼區別。


「原創」大災難——馬鈴薯成為糧食的歐洲之路

田間的馬鈴薯


一、馬鈴薯被引入歐洲的背景——三十年戰爭

傳統印象中的三十年戰爭,是一場新教和天主教的戰爭。而這場戰爭的本質,是一場金融危機,和馬爾薩斯陷阱。

十六世紀,西班牙人率先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並且挖掘出銀礦,成噸的美洲白銀從美洲運回歐洲,成為世界上的硬通貨——伊斯蘭國家的貨幣因此流通範圍從國外變成了國內,而西班牙人的白銀已經充斥了整個伊斯蘭世界,以及遠東的中國。在這次白銀引導的世界變化中,西班牙成為了世界最強帝國,史稱“日不落帝國”。你看到的沒有錯,日不落帝國原本是西班牙帝國的頭銜,只是因為後來與英國戰爭失敗,英國搶走了西班牙帝國的“日不落帝國”王冠。

充足的白銀帶來了歐洲市場的振興,各種歐洲國家國內經濟繁榮,人口大量生長。但是有一個馬爾薩斯陷阱等著他們——人口的力量永遠大於土地生產糧食以供養人口的力量。終於到三十年戰爭前夕,這一矛盾出現了激化。作為歐洲最高教權機構,教會有更多的財富,而且有能力購買更多的食物餵養教會人員,卻致普通農戶無法生存——因為糧食價格太高了。這明顯與基督教的教義嚴重不符。

此外,一場浩劫橫貫世界——小冰期。在英國,泰晤士河可以結冰,在瑞典,北極熊在陸地上隨處可見,在中國史籍的記載則是多次的“歉收”。全世界都爆發了劇烈的戰爭,在歐洲,叫做三十年戰爭;在中國,是明清更迭,李自成張獻忠洪承疇多爾袞等英雄走上歷史舞臺;在日本,則是戰國時代,包括織田信長統一日本,豐臣秀吉遠征朝鮮,到最後德川家康安撫日本。這一系列戰爭都是各國曆史最慘痛的一段經歷,書中記載的冰冷氣候充分證明小冰期不是一個地區的事情,而是一個時代各個部分的事情。

歐洲三十年戰爭將歐洲人口減少了一半——因為糧食不足,所以各國開始搶糧食,也就是發動戰爭。戰爭的直接原因就是天主教會搶糧食,西班牙信仰天主教,自然跟著天主教。而窮苦的北歐地區發動了新教運動抵制天主教,從而爭奪糧食。


「原創」大災難——馬鈴薯成為糧食的歐洲之路

殘酷的三十年戰爭本質是沒有糧食


這就是三十年戰爭的本質,簡單但是殘忍。

其實這一時期中國和日本也先後發生了嚴重的糧食問題,比如中國曾經很猖獗的農民戰爭,在有一段時間,這些農民是放下武器,和大明政府和平相處的,因為政府打開了救濟糧,給農民發放糧食和白銀。但是隨著大明政府放棄這一政策,農民起義再起興起,這才有了李自成和張獻忠。據統計清朝統一全國時,人口是1.4億,而當時北京城在賣死人肉,北方地區大片無人區。可見明朝繁華時有多少人口,經濟多麼發達!


「原創」大災難——馬鈴薯成為糧食的歐洲之路

如果有糧食,李自成他們是不會起義的


日本則更簡單,最後統一日本的德川家康建立了稻米本位制——德川幕府時期的日本最硬的通貨是稻米,因此日本走向安定。可見糧食對當時日本市場的重要作用。

伊斯蘭世界沒有影響嗎?有的,三十年戰爭之後發生的維也納之戰就是證明。在那之前,伊斯蘭世界也有頻繁的內部戰爭,當統一的奧斯曼土耳其無法解決軍隊復原人口時,維也納之戰就爆發了。

而當時,歐洲也開始了亞洲的侵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多爾袞在東北的抵抗俄羅斯人,和巴圖爾琿臺吉在中亞的抵抗俄羅斯人——當時中亞到新疆都是中國領土,歸屬大清帝國。

二、馬鈴薯普及之路——法國大革命

(一)開始階段

馬鈴薯引入歐洲之所以時間較長,主要因為兩個原因:一個是玉米的衝擊,一個是馬鈴薯品種的選育。

三十年戰爭後期乃至於戰爭結束的一段很長時間裡,馬鈴薯只是被窮人們種植,數量很少,僅供農民食用。馬鈴薯的芽有毒,所以馬鈴薯的保質期是一個科學問題,這是農民們無法理解的,而可怕的中毒事件讓歐洲社會排擠馬鈴薯。

而三十年戰爭割裂的歐洲,則大致分為三個地區,天主教地區,新教地區以及英格蘭和他影響的低地地區。其中新教地區最先變革,所以土豆在新教地區最多推廣,直接影響了中歐和俄羅斯,推動了土豆向東方引進。天主教地區則發展相對較慢,主要推動者是法國人——法國人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作戰時期,發現當地人種植馬鈴薯,才將它們推薦給天主教同行。至於英國人,則指出使用馬鈴薯會得麻風病!


「原創」大災難——馬鈴薯成為糧食的歐洲之路

勃艮第地區長期流傳著吃土豆會導致麻風病


(二)推廣階段

馬鈴薯在歐洲的推廣,與一個關鍵人物有關——安東尼·奧古斯丁·帕門提爾。帕門提爾本來是法軍的藥劑師,因為被俘在普魯士人的監獄中,只有馬鈴薯可以食用。他的結論是,馬鈴薯是營養而健康的食品。此時是十八世紀,歐洲再次爆發饑荒,因為歐洲小麥歉收,可是馬鈴薯卻能頑強生長。作為歐洲大國,法國解決內部矛盾是迫在眉睫的,因為鄉間起義不斷。所以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和瑪麗·安東尼為馬鈴薯背書,1875年,在路易十六的壽宴上,帕門提爾為國王和往後獻上馬鈴薯花。路易十六將花朵別在胸襟上,而瑪麗往後則將花環戴在頭頂上,當天的宴席很多馬鈴薯的菜餚。法國科學界也紛紛力挺帕門提爾的主張,法國的巴黎索邦大學的醫學教員力挺帕門提爾的主張,他們力圖打破世間流傳的馬鈴薯是毒物的形象。

路易十六曾經對帕門提爾說:“終有一天,法國會感謝你為窮人找到麵包。”據說瑪麗王后在得知農民沒有面包的時候,曾說過:“讓他們吃蛋糕吧。”非常像中國的“何不食肉糜”。但是或許瑪麗的原話是希望法國推廣土豆,讓窮人可以吃上面包。但是因為法國封建制的限制,法國國王的命令,當貴族不執行時,就無法向下推廣。而法國貴族之所以不推廣,因為深受英國貴族影響,英國貴族完全沒把英國皇家學會建議推廣馬鈴薯的建議放在心上。所以路易十六沒有等到土豆推廣的那一天,他飢餓的臣民同樣飢不可耐的將他推向了斷頭臺。所以法國在推翻封建制之後,拿破崙上臺才大力推廣馬鈴薯,而且設立榮譽軍團勳章,第一批受勳者就有帕門提爾。而那時候,已經1802年。


「原創」大災難——馬鈴薯成為糧食的歐洲之路

路易十六積極推廣馬鈴薯,可惜沒有真正等到馬鈴薯全面推廣那一天


此時經歷了1793年和1794年小麥歉收,英國不得不放棄高貴的形態,也開始推廣馬鈴薯。倫敦《泰晤士報》的推廣方式,則是印製馬鈴薯菜譜,教授人們用馬鈴薯做麵包。英國為什麼不重視馬鈴薯?除了強大的土地貴族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當時的英國科學界在馬不停蹄的推進工業革命的各項工業創新,對於農業毫無興趣。但是他們的舉措熬死了法國王室,在歷史中冥冥自有天意。

(三)成果階段

當馬鈴薯真正普及開,歐洲人才發現,馬鈴薯的味道比裸麥、大麥等做成的黑麵包味道要好太多,所以馬鈴薯迅速走上歐洲人的食譜。我們熟知的“魚和薯條”就是這個階段的產物。當然馬鈴薯接下來還有危機,就是前文所說的愛爾蘭馬鈴薯危機。

在中歐和俄羅斯,馬鈴薯早就是重要的食物來源。知名的俄羅斯名酒“伏特加”,就是馬鈴薯釀造的。


「原創」大災難——馬鈴薯成為糧食的歐洲之路

伏特加其實是土豆酒


相比較歐洲推廣馬鈴薯長達百年的複雜歷程,中國就要簡單的多。大概與制度有關,中國不是封建制,而是郡縣制,所以馬鈴薯可以一直到達社會最底層,所有人都要種植馬鈴薯。

清朝雖然是馬背民族,卻是中國古代最懂農業的皇室在掌控國家,順康雍乾代代帝王都有優秀的農業政策。而順治在位開拓的滿漢全席更是彙集了中華帝國最優秀的美食,而且清朝廚師喜歡創新,今天的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有辣椒的菜菜都是清朝廚師的作品。可以看到清朝廚師勇於嘗試新鮮食材,馬鈴薯因此進入中國人的餐桌,也不是太稀奇的事情。到今天中國依然重視馬鈴薯,中國於2015年已經啟動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就是要豐富中國的主食結構,避免愛爾蘭的慘劇再次在中國發生。

馬鈴薯給人類的經驗教訓非常多,除了馬鈴薯的培養育種之外,馬鈴薯的高效產能也是太空農業的備選材料。美國電影《火星救援》就有類似的表述。


「原創」大災難——馬鈴薯成為糧食的歐洲之路

在電影《火星救援》中,人類在太空基地種植馬鈴薯


三、結束語

馬鈴薯登上歷史舞臺是在慘烈的三十年戰爭後,崛起於法國大革命,為世界人民帶來可口食物的同時,也因為自身的發展規律給人類帶來了愛爾蘭馬鈴薯危機。但是馬鈴薯終究是拯救了人類,在今天人類人口接近70億大關的時候,馬鈴薯做出了巨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