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的“一億玉碎”是有多掙扎?總結下來兩個詞:鬧劇,寒磣

學習過抗日戰爭史的人,多少會聽過日本侵略戰爭後期所提出的"一億國民總玉碎"的號召,即"決號作戰"計劃。

這就不禁讓許多人發問,當時的日本真的還有一億人嗎?真的可以實現所謂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嗎?

東京大轟炸

如果提到這個“決號作戰”計劃,就必須要先講講二戰末期著名的東京大轟炸。

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少將被任命為美軍第21轟炸機部隊的司令後不久,燃燒彈空襲因其成本低、攻擊性強、破壞範圍廣而被李梅提上了"日程"。

之後的2月23日至24日,李梅開始"實驗"他的燃燒彈空襲"攻法",174架B-29轟炸機在東京上空盤旋,並拋下了大量的凝固汽油彈,這一"攻法"雖然焚燬了2.5平方千里的地塊兒,沒有傷及東京與日本經濟的根本,卻是大大堅定了李梅夜間火攻東京的決心。

1945年3月9日夜間,東京大轟炸正式開始。三百多架轟炸機直撲東京,輪番地毯式轟炸,投下了兩千多噸的燃燒彈,直接將市中心夷為平地,死亡人數近九萬人,更有十萬人重傷。

日本帝國的“一億玉碎”是有多掙扎?總結下來兩個詞:鬧劇,寒磣

東京大轟炸直接"轟"掉了日本經濟命脈,不管是煉油廠還是主要的軍事工廠,重則炸燬,輕則毀損,需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恢復生產,日本此時是再無力持續生產戰爭物資。可熊熊的大火過後,日本政府仍是懷有"決一死戰"的想法,寄希望於7300多萬的國民,提出了"決號作戰"計劃,即所謂的"一億玉碎",組建了"日本國民義勇隊"。

日本帝國的“一億玉碎”是有多掙扎?總結下來兩個詞:鬧劇,寒磣

日本國民義勇隊

1945年3月,為了實現基本的社會公共職能如生產糧食、組織消防的"日本國民義勇隊"誕生了。東京大轟炸後,"日本國民義勇隊"就在日本政府的"授意"下,從社會組織一躍成為民兵組織,並作為抵抗美軍攻勢的最後一道防線。

既然是最後一道防線,怎麼能沒有"殺手鐧"的排面,日本政府也特地出臺了《義勇兵役法》,規定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上的男子和十七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的未婚女子都要加入,積極訓練並勇敢地拿起武器戰鬥。

日本帝國的“一億玉碎”是有多掙扎?總結下來兩個詞:鬧劇,寒磣

但是當時日本重要的交通線和城市都已經被全面轟炸,血色大火幾乎燒盡日本每一塊繁華的土地,日本國民真的就愛國之情爆棚、要全員拿起武器"抵抗外敵"了嗎?

並沒有!所謂“一億玉碎”明顯就是一場日本政府沒有感動任何人、唯獨感動了自己的美夢,日本政府的最佳預期也僅是不到三千萬的人能真正加入“日本國民義勇隊”。

事實上,東京大轟炸後,近半數的日本國民就已經紛紛往遠離轟炸中心的農村甚至是山區地區跑,聞戰色變,更不用提主動響應國家“號召”走上前線了。因此,這場日本軍國政府最後掙扎的鬧劇,最終也僅有兩百多萬人加入該組織。

"一億玉碎"的最終破滅

雖然"一億玉碎"最終只有兩百萬國民加入,但是當時的日本已經根本再沒有能力生產足夠的武器裝備支撐前線,因而大多數的“日本國民義勇隊”隊員,就只能被分配到竹槍以完成所謂的操練。有的日本人可能家庭還有點故事,因而他們見政府都不發槍了,於是直接拿出了自家收藏的火繩槍等古董進行操練。

日本帝國的“一億玉碎”是有多掙扎?總結下來兩個詞:鬧劇,寒磣

雖然不管是看盟軍的攻勢還是看日本的絕對"弱勢",日本政府設想中的"最後一道防線"都不可能發揮任何作用,可這些都不妨礙日本政府要“大夢一場”、將“一億玉碎”實踐到底的決心。

不過,當廣島被“種”下碩大的蘑菇雲時,日本政府才真正意識到何為必輸無疑,放棄了以全體國民換來停戰協議的幻想,終於甘心選擇了無條件投降。當美軍到達日本本土時,“日本國民義勇隊”也被美軍解散,這一場“一億玉碎”的鬧劇才正式宣告結束。

日本帝國的“一億玉碎”是有多掙扎?總結下來兩個詞:鬧劇,寒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