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品中认识萧红


作品中认识萧红

谈起萧红众口不一,有贬低其人格,有谈资其爱情纠葛的,有称赞其作品的。对萧红的认识从读《呼兰河传》开始。读着读着被引入呼兰河县城人们的生离死别之中,正在感叹唏嘘之余,看到了《火烧云》,于是朗朗上口的背诵了几句。不禁赞叹,笔落之有劲,才华之横溢。想引用作家方方的一句话来评价她。“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便是一座山。”

萧红生于呼兰城一个地主家庭,但8岁时失去了母亲,没有母爱的关怀与知心。父亲对她冷淡 批评 指责。只有祖父一直关心照顾她。但祖父的爱是停留在吃饱穿暖上的宠爱。因为祖父眼中对于那个时代一个女孩子家吃饱穿暖就是莫大的幸福。这样的家庭环境,使萧红的性格耿直 任性 。她的生理机体是温饱的甚至是小康的。但心理需求始终空白。这也是导致她爱情悲剧,惨淡人生的重要原因。

有人说,萧红的故事既有时代的悲剧又有性格的原因。这也算是客观的评价了。当读完她写于1933年《王阿嫂的死》那篇短文时,通过王阿嫂的描述反映出那个时代人只不过是阶级下的囚犯,生的背景决定死的状况。人不过是财产的一部分,儿女也是维系家庭门面的工具了。萧红最终被许配为人妻。她的家庭又怎么会看重她的心思与想法。她的反抗又有什么意义呢?最终只是增加了她的倔强和叛逆而已。这种情况不只在她的婚姻之事中展现出来。在平日父亲的打骂中,也许早已埋上倔强的种子。但是,婚姻大事的权威与专断带给她的是一生的不回头。在她的《生死场》中,对于金枝的描写,反映出一个女人对自由的追逐。金枝向往自由,可是命运却一再捉弄她,更可怕的是金枝不知道怎样正确的反抗命运。不会处理自身的感情,不会解决自身与外界的关系,这也反映出时代带给人的愚昧。金枝的挣扎过程,纸背间透露出她的精疲力尽。小金枝的惨死,出现了哀莫大于心死的惨淡。支撑她挣扎活下去的,是有机体的本能。当金枝到都市里去谋生。有一段描写,我想也许有萧红的真实感受。“金枝在河边喝水,她回头望回家乡,家乡遥远而不见。“她对于家乡的山是那般难舍,心脏在心中起飞了!“金枝感到自己的心已被摘掉不知抛向何处。”这些对金枝的描写。让人想到,萧红被家人抛弃被街坊四邻嘲笑,可谓众叛亲离的状况。对于一个那样深爱自己家乡的人,对于一个那样渴望回归童年天真的人,对于那样一个渴望被尊重与认可的人。她的心一定也是被摘掉不知抛向何处。

这些众叛亲离与不被认同不被尊重,加重了她的任性和倔强。但,伤害永不会消失。她在感情上见不得对她好的人,对她好的人,尤其是男性,她立即感到自己生命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这样她就可以去感受爱,体验生活,开始生命旅程。可是,那样天真不谙世事的女孩啊!她的爱太紧了,太真了,太尽力了,让同情与爱上她的人,逃之夭夭。在爱情中,她像个无头苍蝇乱撞,只因她在生活中太疲惫,急于想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有居住定所 有家人 有热汤热饭 。在她临终时,她也说出了,她所经历的一切挣扎,不过是想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在她经历的几段感情中,无论是萧军的互补型还是端木的平凡夫妻追求。这个过程也暴露出她天真 幼稚又具有北方女人那种甘愿付出但又渴求回报对等的爱。在极力追求爱的过程中,伴随着生育的风险与责任。但她只感受到了风险没来及承担责任。这也是后世的人,谴责她的原因。萧红临终前,也曾讲过,“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是女儿身。”

时代的灰尘是愚昧无知,落到人间,一个个灵魂就要遭受痛苦与折磨。时代没有给那个时代女性自由,也未曾有婚姻自由的观念。追求自由的倔强不得不承担众人的冷眼。正是萧红的遭遇,让她洞察封建制度等级制的社会,给人造成的摧残,她在《生死场》中写到,“村子里的人,忙着生,忙着死。”生是本能,是无法选择的事情,而死在这里是无奈,是死了才得到安生与休息。”

引用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一段对小城人的描写,“哪个乡 哪个县 哪个村 都有些个不幸者,瘸子啦 瞎子啦 疯子或傻子。呼兰河这城里,就有许多这一类的人。人们关于他们都似乎听得多 看得多 也就不以为奇了。偶尔在庙台上或大门洞里不幸遇到了一个,刚想多少加一点恻隐之心在那人身上。但转念一想,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哩!“卖豆芽菜的王寡妇,虽然她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还到庙台上去哭一场。但是哭完了,扔是回家去吃饭 睡觉 卖豆芽菜。她仍是平平静静地活着。”小城人的麻木也让我们体会到封建时代,底层人民生活困苦,出现的人间冷漠与无奈。这一切源于时代和环境造就的人性。

人啊!身躯上是有机体,精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萧红对人性的揭露与认识是深刻的。但她未曾很好地去审视自我的感情。如若她能对自己内心的感情多一些认知。也许,她会过上她追求的平凡的人生。

愿世间记住她的美好与才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