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女兒是來報恩的,直到給她報了圍棋興趣班

OK媽說: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最頭疼的就是到了半路孩子不願意堅持,遇到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雖說孩子有可能是真的不喜歡這個被大人強行安排的“興趣”,但多數情況,他們逃避都是因為一個字“難”。所以,爸媽要做的,還是要帶領孩子把這件事堅持下去,而不是他們嘴巴一撅,正咱們就拷問自己,是不是娃的興趣班沒選對口。當然,如何堅持下去確實是超級大的考驗。堅持,需要說服,但純靠磨嘴皮子來說服,效果肯定是不行的,而且說服到後面就成說教,孩子聽不進,我們早已忍不住開始發飆。前幾天好朋友阿夕發了條朋友圈,說女兒不想練圍棋,委屈得掉眼淚,她花了快一小時時間和女兒溝通,最後女兒不但繼續練棋,還和她說:“

媽媽,我覺得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我很好奇她這一小時到底做了些啥,是如何達成這個結果的,所以讓阿夕把這個過程比較具體地分享了一下。

一直以為女兒是來報恩的,直到給她報了圍棋興趣班

文|阿夕


有人說孩子分兩種,一種是來報恩的,一種是來討債的。

我一直以為我家閨女是來報恩的,直到給她報了圍棋興趣班。

我是今年暑假給女兒報的圍棋班。因為自己在戰略思維上很弱,覺得挺吃虧的,希望女兒能通過學習圍棋,增強這方面的訓練。至於圍棋所需要的殺伐決斷,我覺得對女孩子來說也很有好處,不會那麼柔弱。

一開始順風順水啊。開開心心去上課,心滿意足回到家。“不想學”?“不願練”?不存在的!老師還誇:這小姑娘悟性很高,我看行!

學那麼多別的興趣班,也沒見哪個老師這麼肯定地誇的——哎呀,難道是傳說中的“天賦”?

呵呵,即便這樣,該來的還是來了。


01

週末在家,看到女兒在東摸摸西摸摸無所事事,我問:

“圍棋練習了嗎?”

因為最近女兒學習圍棋的積極性下降,詢問過原因,說是老是輸。

諮詢老師,老師給的反饋是:練習做少了,基礎功夫不夠紮實,所以容易輸。

好嘛,還是我太放鬆了。自從給娃報了名交了錢,就沒管過。看來小孩子的自律是不能完全相信的。大人該出手時還得出手,哪怕“討人嫌”。

果然,女兒一聽我問圍棋立馬嘟起嘴:

“沒有。”

“那現在練一下吧。每天半小時,我們之前訂好的計劃哦。”

上次老師提醒過之後,我就和女兒約定,每天練習半小時。每週升一級——意味著每天至少贏1-2局。這樣練習時間和練習質量都有了保證。

“好吧。”

雖然不怎麼情願,但因為有約定在先,還是會去做。

大概10分鐘後。我一抬頭,女兒又在東摸摸西摸摸無所事事。

“才10分鐘誒,再練一會?”

這次女兒沒有回答我,而是默默低著頭,嘟著嘴,臉上寫著一百個不願意,最後竟然流出兩滴淚。

媽耶,這是有多委屈啊。我也不是後媽啊,不就是提醒一下你練棋嗎?看著你半途而廢我能不操心嗎?但凡有別的辦法誰願意逼你啊,我也很累的啊,誰體諒我啊!……

我強按住怒火明知故問:

“咋了?”

果然,女兒流著淚,蹦出三個字:

“不想練。”語氣中半帶心虛半帶挑釁。

我滿腦袋的火立刻點著了!不想練別練好了!大家都省心!幹啥啊這是,又花錢又動肝火,我犯得著嗎,就我一個操心,你爸啥也不管,我還成逼你做不願意做的事的壞人了,何必!……

不過真把自己的內心想法毫無保留地傾瀉一通,到底最後會是什麼個效果,從娃爸的失敗案例就能得到,所以我剋制住了自己,還是決定動用“正面管教”的思路來進行後面的交流。

屏住氣看看女兒: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不能因為孩子不願意學就不喜歡了,就不可愛了。這麼一想,就切換到了共情的角度。

“每天堅持是挺不容易的,媽媽理解。”

共情的話雖然不能馬上奏效,讓孩子乖乖去練棋,但至少是不會進一步激化。

“不過我們之前也是約定好的,媽媽也怕你有負擔,所以我們定的是每天半小時,這個應該還是可以做到的。”

女兒依然一言不發。

溝通從來都是持久戰,不過沒關係,耐心這件事,我們不能低估它的能量。


02我先走過去抱住女兒:
“看到你不開心的樣子媽媽真心疼呢,要抱抱。”然後假裝她很重我很努力地要抱起來抱不動的樣子:
“哎呀呀,小胖胖今天吃了啥了,這麼重。起不來了,起不來了。哎呦~”爬起來又跌倒在沙發上,這麼幾次下來,女兒緊鎖的雙唇終於憋不牢咧開了。“快給媽媽一點能量,媽媽起不來了。小公主給媽媽哈口氣,媽媽就會變成大力士。”我伸出手放到女兒跟前:“來,用你的魔法給媽媽哈口氣。”這麼好玩的遊戲,小孩子當然也想參與一下啦。女兒朝著我掌心“哈”了一下。我立馬嘴裡哼哼哈嘿,揮舞著胳膊假裝力大無比,然後抱住女兒一把站了起來,又轉了幾個圈,逗得女兒咯咯大笑。等到女兒情緒好了,該說的道理還得說——不然光開心有啥用?我開始開啟苦口婆心模式,也會很注意不以強壓的姿態:“媽媽知道你不是不想練,而是覺得有難度對不對?““嗯。”“不過學習就是這樣的,一開始很容易,學得也開心,漸漸地有了難度,我們就會想逃避。但是如果我們一碰到困難就逃避,以後困難的事情會越來越多。如果你碰到困難把它戰勝了,那以後困難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少。你不是喜歡自由嘛,你會做的事情越多,困難的事情越少,這樣才能越自由哦。”這些話女兒似乎聽進去了,但還是坐著沒動。我決定以退為進:“如果你實在不喜歡,那媽媽覺得也是可以放棄的,但是媽媽覺得你是可以學好的,你也是真心喜歡的,之前你一直學得很棒,就是前段時間練習得少了,基本功不紮實,所以容易輸。多練的話就會好起來。老師也說你悟性特別好,只要不三心二意,一定可以學好的。”

“可是我有好多不會。”

果然還是因為覺得有難度。

“沒事呢,有難度了說明你之前學的不夠用了,需要學習新的了,你可以一邊練習一邊把遇到的問題記下來,上課的時候一起問老師。也可以在微信上問老師,媽媽上次問過老師了,老師說有問題隨時可以問他的。你看這樣好嗎?”

“嗯。”女兒的情緒已經完全好起來,也看得出來聽進去了我的話。所以我繼續說:

“媽媽最怕因為學習的事情和你鬧矛盾了。小孩子也會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媽媽也會很尊重你的意見。可是呢,媽媽是大人,有些事情可能看得比你遠一點,所以就想和你分享,但是最終的決定權在於你。媽媽也會盡量告訴你一些方法和經驗,讓你學得不那麼困難。反正呢,我們互相答應對方,不要因為這些事情傷害感情好嗎?”女兒沒有說話,停了一會,回頭和我說了一句:“媽媽,我覺得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我愣了一下,隨之開心得大笑起來。雖然這樣的表白平常也會有,但這一次格外感動。

03

總結一下。其實,孩子有畏難情緒不是他不乖,也不是他故意要和你作對,只是人在遇到困難時普遍都有的反應,如果咱們孩子只是個正常普通的孩子,那就不要幻想他會是學什麼都開開心心、非常自覺從不鬧情緒的“天使寶寶”。所以咱們自己先要有個平常心,才能提升自己在這類事情上的閾值。
同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難,基礎是保持耐心,具體來說包括下面幾步:
第一步,解決情緒。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大人怎麼勸說可能效果都不大,即使聽進去了,但心情不好也很難開始學習。讓孩子先開心起來,人一開心,幹啥都輕鬆。這個和咱們女人平常和老公斗氣一個道理:我都不高興了你還巴拉巴拉給我講道理,我聽得進去才怪。你把我哄開心了,道理還用你說?!——當媽的都是心理學高手!所以,不管用什麼辦法,先讓孩子高興起來。不然的話孩子可能就一直在自己的情緒裡,關閉著接收信息的通道,你說再多沒有用。這個時候可以先放下你要勸服孩子如何如何做的目標,要先解決孩子的情緒。我們一直說要和孩子共情,除了口頭語言上對孩子表示理解,比如:“媽媽知道每天堅持一件事是挺難的”,還可以通過肢體語言,甚至是遊戲的方法,讓孩子從壞情緒中脫離出來。因為大部分孩子不想學都是因為壓力大,通過遊戲釋放壓力,孩子高興了學什麼都快了。這一點我在和女兒的溝通中屢試不爽。比如就在昨天,女兒不想練棋,我先是把她練棋用的IPAd擦乾淨,然後說:“哇,太亮了,可以當鏡子了,來,我們一起照一照。”女兒就很感興趣地過來照。我繼續說:“現在我要變個魔法,把棋盤變出來,然後一起打敗怪獸……啊,我變不出來,你可以幫我下嗎?”女兒就很興奮地點開練棋的app。“現在,我們開始打怪獸,拯救我們的王國!”女兒立馬來勁了,乖乖開始練棋。

第二步,解決認知。我們和孩子溝通,目標不是為了讓孩子今天練完這半個小時,而是讓孩子真正理解“我為什麼要學”,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堅持。比如上面在和女兒溝通的過程中,我一開始是有些急功近利,目標是希望孩子能繼續練棋。但後來我看著女兒不開心的樣子,我忽然意識到,“一定要如何如何”似乎有悖於我的初衷。孩子必須是自己覺得需要學,才能真正願意學,也才能長久地學,即使我們用了一些“花招”說服了這次,那下次呢?如果是一場持久戰,一切的鼓勵和用心良苦都敵不過一顆想放棄的心。所以我後來決定放棄掉今天一定要勸服到孩子練圍棋為止,只講我真心想分享的。這樣孩子反而比較好接受,因為你所有的行為是不是帶著很強的目的性孩子是非常敏感的。讓孩子感受到愛,而不是控制:我說那麼多做那麼多都不是非要你練棋不可,而是和你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和經驗。還有比如說孩子贏了的時候很高興,我就會提醒她:記住你現在的感覺,下次再爭取體驗一下。這些小細節的積累都會慢慢讓孩子變成自己想要學的動力。第三步,允許孩子發表意見。

孩子本來喜歡學,中間忽然學習情緒不高了,很大的可能性是遇到困難的。

這樣的時候一定需要了解孩子實際想法和困難,幫助解決才能和他並肩。具體的解決方法因人因情況而異,比如上面我就搬出了老師,幫忙解決——因為我對圍棋一竅不通。

同時,幫孩子解決問題,孩子能感受到支持的力量,不會陷在困境不知道怎樣找出口。

OK媽最後說:

阿夕的分享雖說比較個人,你可能也會覺得,哎呀,那是她的孩子比較乖、比較聽得進話呀,我孩子跟她說同樣的話就沒這效果了。

但我想說,我們和孩子的溝通從來不只是為了解決當下一個問題,孩子聽我們也好、不聽我們也好,反應的都是長期溝通和交流下的累積。越是前期有充分的溝通基礎,孩子就越容易在衝突的時候能去聽取媽媽的意見。

別看孩子小,他們其實都很明白。而且,孩子平常也會在和別的小朋友交流中,瞭解到別的媽媽是怎麼對待孩子的,他內心會產生對比,覺得:媽媽能這樣對待自己真的是太好了,真的是太尊重我了。有了這樣的印象,他們內心就會更加認同媽媽。

關於和孩子的溝通,如果你也有好的經驗和方法,也歡迎分享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