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的爆发:截至2016年夏,滴滴就有1400万司机和3亿 用户

分享经济的爆发:截至2016年夏,滴滴就有1400万司机和3亿 用户

滴滴出行——未来的出行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探讨分享出行时,Uber受到的媒体关注最多,但它还远不能算是世界上最大的按需出行服务供应商。从绝大多数的指标来看,比如每日出行数量、司机总数量、乘客总数量,这个称号都属于中国的巨无霸企业“滴滴出行”。截至2016年夏,滴滴就拥有了超过1400万的司机和超过3亿的活跃用户(相比之下,截至2016年秋,Uber在全球范围内仅拥有5000万名乘客)。

除中国外,世界上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说滴滴出行是在2016年8月,当时它以70亿美元的交易价格购买了Uber在中国的运营权。这次收购奠定了滴滴在中国按需出行市场的主导地位,也使其估价达到了350亿美元。对于一个诞生至今仅四年的公司,对于竞争激烈的中国出行市场来说,这次收购都是里程碑式的。反之对于Uber,这是一次罕见的失利。Uber在全球其他地区大多成功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但在中国,这一次却与以往不同。滴滴拥有着超过100亿美元的战略资金和有影响力的投资者,此外还深入了解中国国内的商业动态。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竞争对手,在与Uber对峙的整个时期,滴滴的市场份额始终远高于80%。

滴滴出行是在2015年2月由滴滴打车(由前阿里巴巴公司经理程维创立)和快的打车合并而成。在合并时,这两家公司各占中国分享出行市场的一半份额。截至2016年年底,程维仍然担任合并后公司的CEO,与总裁柳青共同统领这间公司。柳青早在滴滴打车时期就是一名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同时她也是联想公司(Lenovo)创始人柳传志的女儿。这间公司有大约5000名员工,平均年龄仅为26岁。最明显的证据就是,2016年6月在我访问滴滴出行北京总部的一整天里,几乎全天的会面中,我都是人群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我跟滴滴的交流始于2015年夏。当时,我与程维在中国大连举办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相遇,并同台讨论了按需经济的崛起。当时,他们的服务产品种类以显著的速度进行扩张。程维说:“一年前,我们的平台上只有出租车服务,而没有专门的私家车服务。大约五个月前,我们开始向出行者提供非出租车的私家车服务。三个月前,我们推出了停车服务,一个类似于Airbnb的C2C服务。一个月前,我们涉足了公交车服务。”毫无疑问,这间公司的服务涵盖了地面交通出行的所有领域,从按需驾驶服务和豪车试驾服务到成本更低的社交分享出行以及“滴滴公交”。他们的首席发展官李建华博士在我访问滴滴公司时对我说:“中国的出行市场不仅是最大的,其需求也是最多样化的。”

滴滴成功抵御了资金充足的Uber的挑战,同时又具备如此迅速的多样化能力,它是如何做到的呢?一部分原因在于,滴滴的企业文化中将社交性和竞争性独特地结合了起来,而另一部分则归功于程维自身对军事历史和战争策略研究的爱好。在2016年10月《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对程维的一次采访中,他说,2015年他向员工喊出的口号就是“不成功便成仁”。程维还进一步反驳了媒体所声称的滴滴战胜Uber是因为中国政府的隐性帮助。他提到滴滴已经花了数千万元去支付政府的罚款,而且有一定政府背景的公司,比如广州汽车和中国人寿,都是Uber的投资者,而不是滴滴的。

滴滴目前的发展轨迹显示他们正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他们不仅将主导中国分享出行这个市场,还将主导中国的整个出行市场。在世界各地,汽车业有着巨大的产能过剩。仅美国人每年就将花费大约一万亿美元购买新车和二手车,而截至2016年,中国的汽车市场作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其规模已达到美国的一半。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政府花费数十亿美元去建造复杂的公共交通系统,却往往给城市经济带来巨额支出和周转不灵等有害后果。随着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成熟,类似滴滴这样的应用预示着一种新的以人群为基础的公私伙伴关系,即并非创建新的集成中心化系统,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利用分散的过剩产能,这些应用能否给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另一种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