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本為何能和美國硬碰硬?

汪宗凱


什麼叫日本敢跟美國硬碰硬?那叫垂死掙扎。純屬就是雞蛋碰石頭,不是一個重量級別的對手。


風中16的迷茫


有網友問: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為何能和美國硬碰硬?實際上,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根本就不存在日本和美國硬碰硬的這種說法。我們看珍珠港事件,官方說辭備註的就是偷襲,所謂偷襲本就不存在正面對抗,日軍在該戰役中擔任的角色就是從一個巨人午睡的時候,用一把尖刀狠狠朝著巨人的胸口扎一刀。居然在睡夢中被紮了一刀後,這才醒了過來,然後怒而反擊。

所以,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就是日本忍耐了多時,等待著最完美的時機,最終一口氣企圖把美國這個巨人在睡夢中乾死。這其實和納粹德國在歐洲瘋狂入侵的時候是一樣的,從來不宣戰,直接趁你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發動閃電戰,等你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了。

當然,日本也不是第一次幹這種時期,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日軍將這種偷襲戰術玩得出神入化。在偷襲珍珠港時,日本便是以賭徒的心理,賭這場投降能否成功,賭美國國內會不會因為受到嚴重損失進而和自己和談。我們可以看到,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國內的局勢是反對介入二戰的,畢竟一個偏離歐洲戰局和亞洲戰局的富有國家,百姓都是惜命的,他們特別清楚走入戰爭,意味要送自己兒子、丈夫上戰場,這事兒千萬不能幹。

哪怕是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後,美國國內的部分民眾也反對對日宣戰,他們想的是以美國當時的地位,能夠用外交手段制裁日本。當然,羅斯福是個比較睿智的總統,他一直在等待一個介入二戰的時機,現在這個時機來了,他自然不會放過,哪怕當時美國國會還沒有通過對日宣戰的決議,他面對媒體已經說出了對日本必須採取軍事行動。

在珍珠港事件中,美國的損失非常大,太平洋艦隊直接被日軍炸成了渣,但是,這並不足以讓美國瞬間致命,可是日軍當時卻認為,他們已經殲滅了美國最主要的力量,可事實上,美國的強大在於強大的後勤補充力,當戰爭機器攪動,美國強大的輸出能力開始徹底爆發。

再來說日軍在東南亞的一系列戰役,日軍在這些戰役中也並不是硬碰硬,因為很明顯的一個事實,當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隕落後,西方殖民國無法再維持他們的殖民地,說簡單點,當日軍進攻東南亞時,意味著英美所統治的殖民地已經沒有了勝利的機會,這些殖民地上的英美軍隊無法獲得援助,基本上就是打完卡就下班的結局。這一點日本也清楚的看到了,哪怕英美殖民軍隊再強,日本隨時隨地可以加派兵力,哪怕是軍事封鎖,餓也得把這些殖民地上的英美軍隊給餓死。

再就是走入太平洋戰爭的中期,我們都知道,太平洋戰爭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就是中途島戰役。很多朋友可能會認為,中途島戰役中日軍可以算作是和美軍硬碰硬。但事實上有個前提,日軍當時的機動艦隊明顯落後於美軍艦隊,在數量、質量上堪憂的情況下,日軍的機動艦隊既要負責轟炸美軍的機場,又要參與對艦進攻,這是不可能完成戰鬥。日本海軍這麼多天才般的人物,他們能不知道這種差距嗎?從而日軍當時制定的戰術是,佯攻美軍的某一處基地,通過分化美軍艦隊的力量,來完成搏命一擊。

這種戰術能叫做硬碰硬嗎?不存在硬碰硬的,在絕對的差距面前,硬碰硬純粹就是找死,日本拼命的想勝利,只要有一絲機會,他們都會選擇賭一把,而不是在知道了骰鍾裡面開得是小,而偏偏還要把籌碼壓在大這邊。當然,中途島戰役由於美軍提前破獲了情報,從而日軍功虧一簣。

而走入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將更加不敢和美軍硬碰硬了。太平洋戰爭日軍後期的戰術就是我不計較代價,我要守住每一座佔領的島嶼。此時的日軍已經進入到了絕對防禦的角色,拼命的在島嶼上挖掘壕洞、修建碉堡,面對了美軍的火力,日軍很慘,但日軍不放棄,明知道已經翻盤無望了,但依舊躲在壕洞中拖延時間。

從而這一時期的日軍更加和硬碰硬沒有半毛錢關係了,因為進入到防禦階段,可以說已經沒有了硬碰硬的實力,只能時而在壕洞中怒吼兩句:燒死我算我輸!

不過,當日軍士兵槍彈糧絕選擇萬歲衝鋒的時候,這時倒是有點硬碰硬的模樣,畢竟端著刺刀去衝美軍機槍組成的火力網,這不叫硬,還有什麼才算是硬呢?


不二書史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狂虐美軍是必然的,小編以白話文形式回答:

1.太平洋戰爭初期。小日本就在中國東北侵略了多年,建立滿洲國,掠奪了很多資源和戰略物資。士兵全是久經沙場的老兵。全國上下狂湧著戰鬥情緒。

2.美國在二戰初期吧精力全部花在英法那邊歐洲戰場,一直援助歐洲抗衡德國,甚至援助蘇聯抗擊德國戰車,在太平洋和日本穩和,睜隻眼閉隻眼。完全沒想過日本會偷襲。

3.等美國看見日本佔領了東亞,東南亞,實力大到自己控制不住了的時候,想制裁和打擊日本的時候,日本偷襲先發制人。完全把美軍按地上摩擦了。

4.失去太平洋艦隊,失去制海權和初期制空權,太平洋戰爭前期,美軍真的是被日本吊著打。

最後,美國恐怖的後勤戰爭軍工機器開動,依靠磅礴的國力和經濟,完善的軍工和爆發的造兵速度,很快就恢復了唄日本打殘了的太平洋艦隊。最後贏得勝利。

所以一兩次的戰術勝利改變不了整體戰略部署。日本偷襲美國,戰略上已經輸了。

想了解更多軍事、戰爭知識,請關注右上角頭像-“LY傳媒or 大雜燴”;

LY傳媒堅持原創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襲;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圖片素材來自互聯網,如侵則刪;他人請勿抄襲,發現必舉報。加關必互關。











LY傳媒or大雜燴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前期,日本海軍的確佔據了上風,把美國太平洋艦隊壓得死死。不過由於國力差距的懸殊,日本海軍稍微得意了一小會,就刻骨銘心的感受到了國力的強大是多麼的重要。1942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偷襲珍珠港前夕,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確比美國太平洋艦隊實力強上太多。不管是戰艦的數量、還是航母的數量、火力等都比美國太平洋艦隊強上一個等級。

然而,太平洋爆發後,美國戰爭機器一開動,日本海軍在太平洋的優勢一下就蕩然無存。有句古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不是靠某一隻部隊的強大或是某一型頂尖高科技武器而取勝的,號的事無比雄厚的國力與後勤。 就如納粹德國陸軍戰鬥力世界無敵,非常的強大。然而,沒有強大的後勤支持,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持最終只能慘敗覆滅。

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只能在佔據的小島上,如瓜島、硫磺島等,在這些小島上依據地形的優勢與他們所謂的武士道精神,與美軍廝殺。然而在武器裝備、人員、後勤等優勢上,美軍依然佔據上風。


在太平洋戰場上,在美國太平洋艦隊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日本偷襲成功,這一戰贏得非常開心。可到了後期,不管是珊瑚島戰役,還是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從此就沒有嚐到過甜頭。


太平洋戰場打得最熱烈的時候,往往日本海軍損失一艘戰艦,整個艦隊必然就會少一艘。美國方面,日本海軍擊沉或擊傷美國艦艇。第2天,甚至當天美國就能下水幾艘戰艦,戰鬥力好不會被削弱。在整個二戰中,美國平均一天就能下水一艘戰艦。這就是國力的差距,戰爭打的就是後勤、金錢、國力。

所以,二戰中美國這個國力強大的超級大國參戰後,加速了法西斯主義的覆滅!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二戰前日本的實力有多強?] 私信回覆:二戰 領取二戰秘聞。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為你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日本為何能與美國硬槓?日本自己也不想與美國硬槓,他們只是因為混亂的戰略,撞上了一個強大的敵人,展開了一場困獸之鬥罷了。



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內部就進行了長時間的路線爭論。以海軍派系人物米內光政、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構成的鐵三角不希望與美英開戰,他們認為這樣是找死。但同樣資歷深厚的陸軍派系卻表現出相反的意見。



兩幫人鬧到最後,終於取得了一個“北上在張鼓峰、諾門罕鬧事打蘇聯”的妥協方案。結果很悲慘,諾門罕一戰遇到朱可夫,日軍精銳給揍得哭爹喊娘。

從此再不敢打北邊主意的日本,很快與蘇聯簽訂了和平協議,並且共同開發起庫頁島的油田。日本獲得了一些資源,蘇聯把中國賣了,停止了援華,但也換來了穩固的後方。



這時候德軍與英、法、荷、比打成一鍋粥,很快意大利也加入了戰爭。日本突然發現南邊中南半島、香料群島這些地方統統都虛了,殖民者忙於歐戰,誰都抽不開精力管亞洲。

日本人長期在東南亞地區埋有暗樁,且長時間做出一副“亞洲文明老大”的模樣,博得了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好感。在挑動越南反法以及幫助泰國打贏法國後,他們把飢渴難耐的目光又轉向了荷屬東印度。

但是日本的亂搞侵犯了老牌帝國們的利益。畢竟家裡沒人不代表你能隨便拿東西。很快美國斷了對日本的資源貿易,而且它不賣,墨西哥之流也一概不準賣。



結果斷水斷氣斷網的日本不僅沒有收斂,反倒因為被遏制綻放了兇性。中國的戰爭早已讓日本入不敷出,雖然勝利連連,卻也沒討到什麼好處。中國的油氣資源當時並沒有被世人發現,因此日本人只能以掠奪金屬、煤、木材和糧食為主。這些東西再運回滿洲和日本實在夠嗆。

面對整個中國戰場堅決抵抗的態度,日本人扛不下去了。這後果比蘇聯打阿富汗還慘,代表著日本百年國運的終結。於是,日本人選擇了另謀出路。

荷屬東印度當然是最好的攻擊對象,皇家殼牌石油最大的生產基地就在加里曼丹群島中,婆羅洲的優質原油還非常對日本海軍的胃口,日軍普遍裝備的重油專燒鍋爐可以直接燃燒這些原油。



所以最後山本五十六也拗不過眾人的決心,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攻擊策劃中。不得不說山本五十六是個人才,雖然明知此事幾乎不可為,仍然制定了一套相當大氣的戰略計劃。

山本大致的計劃核心是以時間換時間,通過時間差來謀求對空間的霸權。總體分為三步:

1.摧毀或重創美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艦隻,破壞他們的遠洋打擊能力。讓一段時間內美國無法從海面反擊。

2.通過美國調動其它海軍力量這段時間內的力量空窗,拼命通過東南亞資源強化和發展軍隊,並完成在各島嶼和關鍵地段的佈防、攻略。

3.發展壯大的軍隊一方面攻入印度和澳洲驅逐美英軍,一方面從海上對美軍發動“決戰”,贏得最後勝利。



日本人的計策裡充滿了一種賭徒式的情緒,因此這種非常日本式的紙上談兵大戰略並不靠譜,一開場就出現了問題。

首先是珍珠港的襲擊,南雲忠一的航母奇襲雖然炸得美軍很慘,但預計的任務目標一個都沒有實現。不光攻擊打在了宣戰前,讓日本成為“不義之徒”,美軍的航母也一艘都沒擊沉。

這一切都像是編排好了等君入甕一樣,所以直到今天許多日本人仍堅持其中有貓膩,是羅斯福的陰謀。

其次呢,時間差也沒有完成,壞就壞事在幾艘美軍航母上,尤其是號稱“幸運E”的“企業號”,以及“約克城”號,這倆船硬是在一年時間裡懟住了日本人隨後的多數行動,有如神助。



等到美國人開動工業力量,泡咖啡打奶泡一樣瘋狂造船時,日本人算是徹底傻眼了。再然後就是“蛙跳”戰術和鋪天蓋地的戰機,日本人想通過島嶼攻略磨蹭時間的計策完全失效。

東南亞的資源也沒能拯救日本,被日本人看不起的,稱為“怕死的少爺”的美國潛艇兵們,完成了超過90%的對日軍運輸船的攔截,比他們的德國同行做的好得多,嚇得日本船長們都不肯出海了。



最後的決戰更是扯淡,狂妄的日本人高估了自己,最強的一擊也不過是“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的開頭那幾戰。再加上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牽制,日本人最終也沒能打進印度,損兵折將苦不堪言。攻略澳洲的部隊還要慘一些,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讓人民兵小部隊揍得傷痕累累,不是被打死,就是餓死在叢林裡,連澳洲的達爾文港都沒摸到。



到最後,日本人哪裡還有什麼“扛”?全都是血淚滿滿的受虐。逼急了靠挖坑道和在中國學到的青紗帳戰法才取得了一些戰績。最後的沖繩戰役純屬死不認輸的迴光返照。


王司徒軍武百科


甲午戰爭後,太平洋戰爭前,日本海軍所向無敵。

偷襲珍珠港前,美國對日本的制裁,已達到了日本所能承受的極限。日本雖然被戰爭衝昏頭腦,但也明白以日本的國力,根本無法抗衡美國。當時是不打是個死,打也是個死,最後參謀本部決策,唯有打還有一線希望,1、必須突擊珍珠港,打垮美國太平洋艦隊(爭取時間),結果偷襲成功,比戰前預計的要好。2、佔領菲律賓,控制東南亞,解決橡膠和石油等戰略物資。結果橫掃東南亞各國,在印度洋全殲英國遠洋艦隊。3、通過緬甸入侵印度,對中國進行戰略合圍,逼中國投降,使之成為他們的附庸國,把中國戰場成為太平洋戰場的大後方。結果合圍基本完成,滇緬公路被掐斷,中國戰略重鎮騰衝失守。但中國沒有屈服。4、清除太平洋上美國方向的島鏈,在運動中逐漸,消滅和消耗美國海軍,用空間換時間,使中國和東南亞成為共榮圈後,與美國周旋,能談就談,不能談就死磕到底,德國因素很重要。結果中途島完敗,戰略進攻改為戰略防守。

但太平洋戰爭中,“珍珠港”戰役使了“偷襲”的戰術,美國宣戰後,雙方基本是面對面死磕,在印度洋上,滅了英國艦隊的日本海軍,一直在尋找美國艦隊死磕。

為此,從戰場上來看,日本敢於與美國硬碰硬,從國家戰略上看,日本從沒打算與美國硬碰硬,都是被美國逼的。


閃的夢想


大家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了人類有史以來的最大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涉及十幾個國家,傷亡人數不計其數。然而對挑起這場戰爭的德國和日本讓各國十分痛恨。

其中日本作為一個領土很小的島國,鋌而走險,於1941年12月7日,與美宣戰並偷襲了美國珍珠港,從而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當時日本和美國國力相差甚遠,但日軍卻對美國發動了瘋狂進攻,曾一度打得美軍節節敗退,毫無還手之力。然而,今天再度回溯這段歷史,冷靜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是:

原因之一:稱霸野心虎視眈眈,力挽頹勢對美宣戰。

在中日甲午戰爭前後,日本天皇就密謀策劃佔中國、霸朝鮮的計劃。1937年9月18日,日軍在我國的蘆溝橋製造事端,打響了入侵中國的第一槍。從此,日本進入了全面侵華戰爭。其軍事力量和戰爭資源都集中在中國戰場。當時在中國的兵力近109萬人,到1941年下半年日本的兵力高達242萬,軍事力量幾乎達到了日本的極限。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本想速戰速決,儘早滅亡中國,結束戰爭。但由於中國人民團結抗日,日本深陷戰爭泥潭,連續幾年在華戰爭物質費用開支,日本已經難以承受。僅1937年至1941年間,日本國家總預算支出達到空前規模500億日元。據測算,這筆支出超過日本1868年至1936年近70年的預算支出的總和。其中軍費增長更為驚人。1937年日本直接軍費達32.78億日元。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與美國一直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每年都要從美國進口大量的石油和鋼材。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就已侵略中國大部份地區很長時間,且耗費了巨大物質資源。此時,美國突然宣佈停止對日本的貿易禁運,尤其是石油和鋼材,戰爭消耗巨大,日本顯得力不從心了。因而,擺在日本面前兩條路:一是停戰,二是尋找新的能源。如立即從中國撤軍,日本感到前功盡棄,於是日本決定找新的資源獲取的地方。同時,隨著美國不斷加大對日的制裁力度,此時日本大天皇已經急紅眼了,為奪取東南亞,切斷美、英對中國的援助,早日擺脫在中國戰場的困境,集中全力與美、英一戰,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確定實施對美開戰行動計劃。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日本聯合艦隊的海軍航空兵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太平洋戰爭爆發伊始,日本打得美國手足無措,從而取得了制海權。

原因之二:進攻美國蓄謀己久,作戰具有比較優勢。

在一次世界大戰後,雖然日本與美國的軍隊實力相差懸殊,但日本早就把美國作為假想敵演練,並大力發展軍事工業,以改變與美國的劣勢。日本是後起的工業國家,資源匱乏,底子薄,無法進行長期戰爭,所以日本致力打造一支進攻型的海軍,並積極進行推演進攻的作戰方案。

與此同時,日本同中國打了好幾年仗,戰場經驗優於美軍。軍隊取得了暫時的比較優勢,到1941年底,日本軍力達到:

1、海軍部隊:日本已超過美軍的太平洋艦隊,總體實力達美軍的70%,且航母比美國還多:

2、陸軍部隊:日本200多萬,且部隊作戰經驗豐富:美國約170萬,較日本的部隊就差了:

3、空軍部隊:有各型飛機約7000架,其實力己超過美國,且飛行員作戰經驗豐富。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的軍事力量急劇膨脹,與美保持了壓倒性的優勢。

原因之三:各國聚集激戰歐洲,日本擇機先發制人。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正當美國主要精力集中在歐州,並聯合蘇、英軍及其他國家軍隊全力對付德國,再則歐洲的綏靖主義思潮一度滋長漫延,也導致日本軍國主義有恃無恐。所以日本伺機毫無顧忌地對美髮動了幾次進攻。在歐州戰場結束後,美軍才騰出精力對付日軍,到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至此,日本軍國主義的黃樑美夢方才魂歸西夭,化為泡影。

原因之四:掠奪他國鉅額資源,築牢對美作戰底氣。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佔了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後,瘋狂掠奪了糧食、各類礦藏、煤炭、石油、橡膠等各種物質資源,利用東南亞各國的財富充實了自身力量,以增加與美國對抗的經濟法碼。如果當年不是日本在東南亞侵吞的資源和財富,日本與美國的數年戰爭也難以維繼。

注:(2019.3.14修改稿)


用戶55185232934


小鬼子動手打美國珍珠港開始就是謎一樣的存在——歷史風雲變幻——打不打只有當時掌握時局的人最清楚危機在哪裡,不然不會有傻子去主動喚醒一個戰爭巨人,美國航母基本是日本航母的10倍之多,隨著戰局發展,美軍是越打越強!強到日軍仰望的角度越來越高心理發毛才對!!!最後只能做出玉碎的全國徵召號令,準備滅國滅種的計劃了。太平洋美日大海戰其實是相當的精彩,拍成電影都困難重重啊因為實在是空前浩大!地球上目前僅有的航母頻繁出動PK的大海戰(日軍航母歷次出動家底爭取制海權戰例:)

偷襲珍珠港——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瑞鶴號;

印度洋空襲——龍驤號、赤城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瑞鶴號;

珊瑚海海戰——祥鳳號、翔鶴號、瑞鶴號;

中途島海戰——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

東所羅門海戰——翔鶴號、瑞鶴號、龍驤號;

聖克魯斯海戰——翔鶴號、瑞鶴號、瑞鳳號、飛鷹號、隼鷹號;

馬里亞納海戰——大鳳號、翔鶴號、瑞鶴號,飛鷹 號、隼鷹號、龍鳳號,瑞鳳號、千歲號、千代田號;

萊特灣海戰——瑞鶴號、瑞鳳號、千歲號、千代田號。

在二戰期間日本擁有25艘航母(實際建造了29艘,其中4艘已經下水但是未完工)。25艘完工的航母分別為“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

“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

“瑞鳳”號、“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

“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

“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衝鷹”號

在二戰初期,日本海軍在山本五十六等一班深知海軍航空兵強大制海權重要性將領的指揮下,幾乎要日軍聯合艦隊橫掃大半個太平洋!!!直到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在一連串的失誤下慘敗而歸,大批大批優秀的飛行員和飛機維修人員伴隨4艘第一線航空母艦命喪汪洋,從此以後日本國力的缺陷——物資(最最大缺陷嚴重依賴美國提供戰爭物資)、人力的不足(兵源根本滿足不了消耗戰)——暴露出來。雖然日本傾盡全力趕造和改裝各型航空母艦,但在美國一大批新造航空母艦的壓迫下,不熟練的飛行員和不滿編的艦載機使得日本海軍縱有航空母艦,也無法挽回戰局頹勢。日本苦心經營了幾十年的聯合艦隊,在短短4年多的太平洋戰爭中被本不該喚醒的戰爭巨人美國海軍一記一記重拳打擊下灰飛煙滅!!!

從另外一面看得出日本有海洋霸權戰略思想沒錯符合自己國家利益,就是倒黴遇到了地球第一強的美國海軍成了人家骨灰級艦隊的磨刀石!反觀我中國海軍航母歷程和現狀其實懂不懂軍事的人一對比就知道了中國才玩航母??人家一百年前都造了幾十艘還打那麼多場次大海戰!?所以擁有強大工業實力才能玩得起更大的玩具!應了那偉人說的話——先富起來——才能強大!缺一不可,中國富強才能國防更強!


吉林微電腦


早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之前,各軍事列強就敏感的覺察到海軍即大口徑炮艦的地位,但由於財政壓力的過大,導致簽訂該條約,因此有了“海軍假日”這一時期

由於腳盆雞對於海軍的狂熱熱愛,甚至於在一戰後得到了巨大的利益,把鷹醬當成了自己假想的對手,因此創造了腳盆海軍史上著名的“八八計劃”——八艘戰列艦,八艘重巡洋艦

長門、陸奧、加賀、土佐、紀伊、尾張、十一號艦、十二號艦為戰列艦

天城、赤城、高雄、愛宕十三號艦、十四號艦、十五號艦、十六號艦為戰列巡洋艦

然而,海倫假日的到來讓“八八艦隊”計劃成為泡影,不過,鑑於腳盆強行不拆卸陸奧號戰列艦,美英也合夥搞了個big seven,

日本:長門,陸奧(長門級戰列艦)

英國:納爾遜,羅德尼(納爾遜級戰列艦)

美國:科羅拉多,馬里蘭,西弗吉尼亞(科羅拉多級戰列艦)

海倫假日的到來相當於限制了日本的軍力,不過這對於日本來說可以利用條約,

——————航空母艦的到來

《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後繼者《倫敦海軍條約》均沒有對航空母艦有所強硬規定,這就造成了日本將商船建造成航母的裡子,商船的表子,這也成為日本能夠在開戰之初大量使用航母的禍根

珍珠港一戰,太平洋艦隊名存實亡,日本覺得太平洋艦隊已垮,就組織了南下作戰計劃,

珊瑚海海戰(日美航母交換比例1:1),進而控制整個東南亞

然而現代史學家認為日本沒有乘勝追擊,將戰線推到美國西海岸是最大的敗筆,

當時日本的國內已經惡化,尤其是戰爭潛力,所以與其去打美國,不如開拓東南亞,拿到戰爭物資,進而拓展戰爭潛力

開戰後期,尤其是中途島一戰,4艘重型航母沉沒,數百精銳航空飛行員損失,讓日本一下子失去所有底牌,

美國埃塞克斯級航母的問世,成為了壓倒日本的最後一根稻草。






黑白1玄翦


二戰前,美國根據三十年代制定的《中立法》和四十年代制定的《租借法》,對德國出口工業產品和各種資源,間接幫助和武裝了德國。

二戰中,德軍也在使用美國生產的卡車、製造的炸彈、開採的石油。即使美國對德國宣戰後,這種合作依然在繼續。

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源源不斷地通過中立國瑞士將石油運往大西洋另一邊的德國。

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也參加了德國的軍事建設。

美國許多企業都從與德國之間的生意中獲取鉅額利潤。

1933年至1939年,在納粹德國的軍事機構中營業的美國公司超過60家。美國軍方甚至曾經承認,德國空軍戰機的許多先進發動機都是由美國提供的。

1941年11月29日,斯大林下達對德國反突擊的命令。

1941年12月6日,蘇聯西方面軍在南北兩個方向上對德軍發動反擊,德軍部隊在氣候和蘇軍的雙重夾擊下,被從莫斯科附近擊退。

美國參加二戰的時間是1941年12月8日。

美國加入的時間,正是德國取勝無望之時。

美國自始至終都在支持德國,對付蘇聯。

英法戰前的綏靖政策,戰中的法國投降,英國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客觀上,都保存了各自的力量。

德國兵敗蘇聯,令歐美大失所望,牆倒眾人推,歐美以殘酷之手段,取而代之。

美國也自始至終都在支持日本,對付中國共產黨。

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曾經不斷要求西方列強給予外交、經濟及武器上的援助,但西方列強都不理不睬或冷峻拒絕。英法甚至多次要求中國接受日本所提的和平條件。到了1940年夏天,英法更進一步切斷中國經過緬甸和越南通往國際的通道。

美國商人將很多戰略物資賣給日本,表面上是賺取暴利,實際上是間接支持了日本侵華戰爭。美國政府更是奉行一貫的孤立主義。雖然美國也發出過一些譴責日本的聲明,但無意為中國而與日本直接作戰。美國多少對中國提供了一些貸款和軍援,但數量卻不足以真正提高中國的作戰能力。

國民黨蔣介石在抗戰中,實行的是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2月8日,中共發佈土改政策。

3月7日,毛主席制定游擊戰爭方針。

9月2日,紅軍粉碎第三次反"圍剿"。

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萬里長征勝利結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

從"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的時間來看,日本帝國主義在幫助國民黨蔣介石。

而整個抗戰過程中,國民黨蔣介石的領導作用,也起到了極大的破壞反動效果。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大軍民及國民黨基層官兵,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勝利。

希特勒德國怎麼會傻乎乎的援助蔣介石抗日呢?

只有國民黨蔣介石是他們一夥的,才會如此。

美國的大規模武裝國民黨軍隊,也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

解放戰爭的摧枯拉朽,國民黨蔣介石,在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也徹底失敗。

歐美德日國民黨蔣介石,不管是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同呼吸共命運的。

至於美日血戰,不過是一場殘酷的力量交替,並未改變其反和平反進步的掠奪本質。客觀上,反而鍛鍊了美軍,為日後朝鮮戰爭,阻擋新中國,積蓄了精銳力量。

兩顆原子彈,只能說明美國對已無用失敗的日本,懲罰之冷酷無情。

日本天皇退出權力中心,日本徹底的全面西化,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掠奪全球的世界分工體系,也造就了日本戰後的經濟騰飛。

日本之前全面中化,之後全面西化,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兩面派。

一個沒有自我的日本,一個崇拜強權的日本,只會盲目服從和變態瘋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