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记得给孩子“留白”,让孩子学会“自己玩”

现在年轻人的健身圈儿里流行着一句话:自律方可自由。

然而,在第一个14天熬过去之后,就有人开始感叹:梦寐以求的自由来了,似乎并不那么美妙。整天除了吃就是睡,漫无目的,快宅出神经病了。

而放纵的娃也并非想象中那么欢乐,没有户外时间、没有兴趣班,更没有朋友,反而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不爱吃饭、爱发脾气、专注力下降……

每天都要与娃发生N次大战,娃简直倒退得没个人样、不忍直视了。

一定要记得给孩子“留白”,让孩子学会“自己玩”

有妈妈说,娃天性就是贪玩的,做到自律很难呀,所以,找到成因和方法就是我们的第一任务

01

正常的作息规律已被打乱

这才是最糟糕的事,原本培养了一学期的作息好习惯,不出3天就被“假期”轻易打败了。

晚上不睡、白天不起、叫醒有起床气,以前娃可不这样啊!

其实,很多孩子晚睡是受大人晚睡晚起作息影响——反正第二天不用早起,干脆就晚睡吧,渐渐就成了熬夜卫冕冠军。

但是!晚睡对娃的危害,你造吗?

首当其冲,就是身高,孩子的身高除了遗传,还有30%取决于外在因素,其中睡眠对身高的影响排名第一,因为在睡眠中会分泌出生长激素,分泌得越多,就越有助于孩子生长。

▼来看下这张图:

一定要记得给孩子“留白”,让孩子学会“自己玩”

  • 一岁之后宝宝的脑垂体很忙,它不会一天24小时都分泌生长激素。它分泌最多的两个时段,分别是21:00-1:00,5:00-7:00,晚上22点前后会到达顶峰,6点左右还有一个小高峰,如果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娃没有睡着,或者已经醒来,它也不会继续分泌!

所以想要晚9点就开始有足量的生长激素,8点上床一点也不早啦。

改善方法:坚持按时哄睡

娃是一种永远都玩不够的“生物”,So,大人的主动引导很关键。

但如果客厅里在热热闹闹的嗑瓜子、看电视,想单独把娃按进房间哄睡,基本不可能完成。

所以,家庭成员的作息最好也能适当配合。

不妨在娃进入睡眠程序之前,家庭成员就减少动静,房间的灯光也尽量关闭或调暗,给他营造一种静悄悄的入睡氛围。

大人实在早睡不着的,可以等娃睡安稳之后再起来活动嘛!

我家两小只睡着差不多在晚上九点左右,放倒娃,老母亲再开始自己的夜生活,完全不晚啊!!

02

过度放纵屏幕时间

有时候咱为了偷懒,会和娃用看电视或者玩手机的方式来消遣时间。

之前曾和大家聊过给娃看电子设备的问题。

数据显示:屏幕时间过长,会影响儿童的大脑结构——每天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超过7个小时的孩子,大脑皮层会变薄。

一定要记得给孩子“留白”,让孩子学会“自己玩”

△来源: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公平神经影像实验室

有人解读,大脑皮层变薄会导致宝宝智力降低和认知能力的下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则揭示了其他影响:每天在屏幕上花费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在思考和语言测试方面得分较低

总体来说,过多的屏幕时间对孩子来说,肯定是有害无益。

所以,控制时间非常重要

很多妈妈都说,大道理我都懂,可事实却是:

  • 宝宝一看就半天,每次关电视都是场硬仗!
  • 每天都是拉锯战,说好了再看一集,到点关机还是哭!!
  • 我娃为了看电视已经废寝忘食了,再这样下去,他就要废了。

看动画片这件事,本来只是拿来给娃消遣,老母亲也稍微喘口气,但一不小心就变成“请神容易送神难”

解决方法:寻找替代品+学会巧妙“关机”

想让孩子真正远离电子产品,就要多给他们寻找替代电子设备的东西。

说白了,就是咱们以身作则,主动远离电子产品,和它们竞争。我们可以将看动画片转移到培养专注力的趣味活动,比如陪娃做手工、读绘本、 玩玩具等等。

一定要记得给孩子“留白”,让孩子学会“自己玩”

此外,还有一个终极大招,就是学会巧妙的“关机”

脑科学研究表明:

当我们人类沉浸于电影或游戏时,我们在精神上处于另一个世界。

屏幕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是催眠的,光线、声音和图像的节奏使大脑进入流动状态。

在这些时刻,我们的大脑会产生多巴胺,这是一种缓解压力和疼痛的神经递质。

这种状态让人感觉良好,不想做任何其他事情。

我们当然不希望情况有所改变。

所以,这就是为啥不管大人还是孩子,一看电视就上瘾。

当孩子沉浸其中时,强制且突然的关掉电视,身体中的多巴胺水平会快速下降,没有任何预兆,这确实能在身体中产生一种类似疼痛感的感觉。

虽然你没有真的打他,但是从神经学的角度讲,这就是他的真实感受。

所以,某种层面上来说,强行切断对孩子是有害的。

如何正确的给娃关电视/手机,让他哭闹而是平静的接受呢?

03

缺少假期规划和约束

超长假期,最富余的就是时间。

平时恨不得每一分钟都不浪费的时间,如今也忍不住大把的挥霍了。

很多人都养成了一醒来已是10点了,刷牙洗脸吃个早饭就中午了,睡个午觉下午结束,一天就这么浑浑噩噩的过去了,你都这样了,娃还能干啥?

一定要记得给孩子“留白”,让孩子学会“自己玩”

但长久的缺乏规划和约束的混乱生活,很容易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会更容易患得患失、乱发脾气。

所以,课代表忍不住向大家喊话了:都清醒一点吧假期终会结束啊!

解决方法:做好表率,帮娃做规划。

最初放假那几日,我们全家从大到小都在放飞自我。

随着假期延长,反而感觉百无聊赖,更是无聊的干啥啥没劲,眼瞅着她烦躁无处发泄。

后来我需要在家云办公,既要工作,又要带娃,除了压榨一部分睡眠获得更多时间,把有限的时间做最有效的规划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没想到正式规划开始后,不仅自己的时间有了,娃也因为生活有条理、可视化,烦躁的心理逐渐平和起来。

人家也提升自己、帮我带娃两不误。

总体来讲,基本就是动-静结合精细动作-大运动结合知识思维类-艺术想象类结合、独立玩耍-陪伴玩耍结合

按照时间划分,一份“平衡”育儿计划表就出炉啦!

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模式也被“同步”的井然有序,我每天安心做事的时间都调整出来不少。

或许,这就是做计划表的魔力

你可能发现了,娃有很多独立自主工作(自主学习+自主玩耍)的时间。

关于这一点,也有几句话想说:

跟佛系妈妈不一样,很多鸡娃妈妈害怕孩子作妖和荒废光阴,于是,费劲心力地帮孩子安排学习计划,学习内容,从睁开眼的第一眼到上床睡觉,一秒都不想荒废,娃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而现在每个家庭中,最不缺的,就是人手,每个人都有大把的时间,时刻都能有人在孩子身边“陪玩”。

但是,想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记得给孩子“留白”,让孩子学会“自己玩”

一定要记得给孩子“留白”,让孩子学会“自己玩”

独立玩耍,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和力量。

会自己玩的孩子,不会日日喊无聊,不会时时发出“谁能陪我玩”的呼唤,他们有自己的目标和节奏,懂得专注一事,不乱于心。

孩子自己玩的时候,是他最可能遇见问题的时候。

  • 他想拿到高柜上的罐子,却够不着;
  • 想吃饼干,手却撕不动袋子……

如果大人在身边会怎样呢?

  • 要玩具?我帮你拿!要吃饼干?我帮开!

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根本不需要孩子去思考如何解决。

那他无形中就被剥夺了去找一个小板凳做台阶,或试着用牙齿撕开的动脑过程。

但如果没人抢着帮忙,就需要孩子自己想办法,创造性地思维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而且自己玩发现的乐趣,远非父母陪伴能做所及。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说:

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简而言之,就是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想要看出一个孩子有多优秀,就要看他如何处理一个人的时光。

所以,让孩子学着自己玩会吧,这反而是最高的自由。

相反,一个没有独立玩耍能力的的孩子,是非常令人担忧的,这对今后的的学业、事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父母之爱,也要理性

长假宅家,你有啥带娃高招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做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