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元帅之死,究竟是秦桧之过,还是高宗授意所为?

诗和远方JFG001


岳飞是一代名将,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就其军事才能来讲,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民间习惯将其与三国名将关羽相提并论,是百姓心中的战神、军神和民族英雄。他所填写的《满江红》被传送至今,收藏于岳王庙的“还我河山”手书便是岳飞手迹。再加上他为人忠厚耿直、治军严厉、刚毅勇武、骁勇善战、有勇有谋,所以不论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岳飞堪称文武全才,是真正的完人。然而,这样一位完美的战神,却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惨遭杀害。那么岳飞之死,到底是秦桧之过还是宋高宗授意?我先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岳飞的死因。

一、宋朝重文轻武

因原本身为武将的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得皇位,所以纵观整个宋朝,几乎每一个皇帝都会留一只眼睛盯着武将,武将稍有不安分,轻则撤职罢官重则治罪。而岳飞曾上书宋高宗,希望皇帝批准自己招募军队,并且明确说要将自己的家属交给皇帝作为人质,以求高宗对自己放心。这样的想法本身是对的,然而结果却正好相反。犯了私募军队、私建家族军队的大忌,再加上明确提出让自己的家属作人质,相当于捅破了“潜规则”这种上不得台面的窗户纸,让高宗想做又不能做,尴尬异常。这样的表现无异于向高宗说明自己有二心。

二、收复中原,迎回二圣

收复中原的作战方案也曾得到高宗的赞赏,高宗也非常欣赏岳飞的作战能力,曾御笔亲书“精忠岳飞”四个字赐与岳飞,岳飞也将这四个字绣于军旗之上。所以岳飞在高宗面前构画的收复河山的蓝图,也令高宗怦然心动。问题就出在迎回二圣上,其实当时宋徽宗已经去世,迎回其棺椁奉于宗庙当然没问题,但宋钦宗还在世,迎回来之后,钦宗高宗谁做皇帝?这些问题岳飞似乎从来没去揣摸过,证明其政治敏感度极低。

三、淮西军问题

刘光世功成身退之后,其领导过的十几万淮西军的去处就成了问题。一开始宋高宗准备将淮西军拨与岳飞,岳飞当然非常高兴。因为如此一来岳飞手中的兵马数量将近占南宋全部军队的一半。当时与岳飞有过节的张俊、秦桧一致反对高宗这样做,并列举了岳飞手中兵马过多的坏处。因此高宗对此事心存顾虑而举棋不定,迟迟不下达拨淮西军与岳飞的命令。此时岳飞却等不及了,几次上书高宗,要求调拨淮西军给自己。几次均未得到明确答复之后,竟然面见高宗上奏此事。并反复以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作为许诺,高宗本在犹豫之中,但听到迎回二圣这类话,心生不快,便以淮西军拱卫皇都为由拒绝了岳飞。按理说此时岳飞本应该听从皇命服从安排,但他却耍起了性子,以为母守孝为由直接撂挑子辞职不干了。这完全是对皇权赤裸裸的要挟和挑衅,当时正是需要岳飞的时候,所以宋高宗虽然气得牙痒痒,但又无可奈何,几次派人才将岳飞请回来。虽然岳飞对此事也上书请罪,但是宋高宗当时的回答是:犯我法者,唯有剑尔!言外之意如再有下次,则刀剑伺候。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宋高宗已经动了杀心了,只不过时候不到,暂时隐忍。

四、建议立储

按理说经过之前的淮西军分配事情之后,岳飞认识到错误并也上书请了罪,接下来应该戴罪立功好好表现才对。然而他却做了一件让当时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大错事:在朝堂之上公开建议宋高宗立太子。本来岳飞是出于好意,怕自己征战金国时,金国以钦宗相要挟。建议高宗立储,实际上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民心归于高宗,使其皇位更加稳固。而自己征战时也不会有所顾虑。但自古以来立储之事太过敏感,历朝历代都是臣子应该极力规避的问题。而岳飞作为武将还公开提建议,完全是以身试法触摸皇帝的底线。据史书讲,当岳飞在朝堂之上向高宗读奏章时,突然一阵冷风吹来,将岳飞手中的奏章吹落在地,而高宗则阴沉着脸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这不是你一个武将管的事,退下吧!估计此时的岳飞才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高宗对此事也并未了结,不断地私访身边大臣,想知道岳飞是受谁指使?其他与岳飞稍有往来的大臣一听说此事,立即与岳飞脱离干系,向高宗表明此事与己无关。这样一来岳飞得罪的不仅仅是高宗,也让高宗身边的其他重臣感到惧怕,生怕此事连累自己。这一切都为岳飞最后被定罪“莫须有”打下基础。

以上四点就是岳飞被害的主要原因。虽然岳飞的死,奸臣秦桧及张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岳飞自己的性格过于直率,处事不够圆滑,不懂政治,不会揣摩上级心思,屡次犯上而导致宋高宗对其痛下杀手。所以岳飞之死主要是宋高宗授意。

当然,岳飞性格上的缺陷,为人处世方面的缺失,最后结局的悲惨都不影响他作为民族英雄的英武形象。他复我中华、驱除鞑虏的民族气节仍然值得我们传颂和学习!


小天品历史


岳飞之死,到底谁才是真正元凶,多少年来,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而争论的焦点,则在宋高宗和秦桧之间。那么,关于岳飞之死,究竟是高宗的直接授意,还是秦桧的诬陷得逞,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进行一下讨论。
宋高宗
岳飞之死的真相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观点认为是宋高宗导致岳飞身死。可是,这样的观点立足点在哪儿呢?
在讨论之前,我们不妨对岳飞案件的性质进行一下定义。据相关学者指出,岳飞案件的定义,在当时属于顶级案件中的"诏狱",意思就是,这种案件是由皇帝亲自干预的案件,并非是一般的刑事案件,更重要的是,这列案件的最终结案时需要皇帝亲下的诏书,方能结案的。
而关于岳飞一案的性质,甚至是具体案件来由,都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得以完整的保存,甚至连当时的判决书、罪犯岳飞的罪名、处罚结果,等等都有完整保存。随意,岳飞案件是"诏狱"的定义是很清楚的事实,所以官员查办此案是真的奉旨查案的,最后的决裁人也是宋高宗本人。所以,了解宋高宗当时的心态历程,就是了解岳飞一案真相必不可少的一步。
高宗的心态
而宋高宗,杀害当时宋朝朝廷的军事支柱岳飞的原因,在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但是,有关原因,总结一下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担忧帝位
认定高宗和岳飞之死有关,主要的观点之一就是,当时的大环境,是在"靖康之耻"发生后的事情。两位皇帝被撸去,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绝对的奇耻大辱。随意,在当时很多朝臣要求迎回二帝,而岳飞就是持此观点的重要人物之一。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宋朝虽然重文轻武,而当时确实一个强敌环伺的时期,文官秉持这样的观点,对于一个皇帝来说顶多是需要应付一下的头疼事。而岳飞这样兵权在手,甚至在军营中威望极高,甚至有"岳家军"这样对他极其忠诚的军队,这样的人也有迎回二帝之心,对于宋高宗来说,就并非应付一下这么简单。
因为迎回二帝,对于宋朝来说,虽然,是个一雪前耻的好事。可是,对国家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宋高宗来说却并非好事。赵构继位是临危受命,而九五之尊的帝位,若要拱手让人,绝非易事,哪怕对方是他的血肉至亲,可是离皇位越近的人,血肉之情就越发的淡薄。所以,高宗对于迎回二帝是持反对态度的。
但是岳飞并非是个无知小二,后来,他的观点发生了转变:从"奉迎二圣"的主张,代之以迎还徽宗夫妇灵柩和韦太后等皇室亲族,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岳飞颇谙政治。更重要的是,宋金两国,就此事有过多次谈判,宋高宗还下诏修建仁宗宫殿,也许高宗无须在"迎还二圣"问题上深忌岳飞。所以,二帝回京虽然对于宋高宗来说是件损害利益的大事,可岳飞对二帝的态度并不足以使宋高宗杀了他。
2,防范大臣
除了二帝一事的态度,岳飞在当时宋朝立储一事上,也有过越职进言。储位一事,虽然是朝廷大事,但是更多的是一个皇帝自己私人感情占很大因素的事情,进言此事,对皇帝来说不光是越职,更是僭越。再加上皇帝宋高宗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岳飞此事,在皇帝的视角就是野心太大,这才起了杀心。
再加上,上文提到的,岳飞执掌当时半个宋朝的军队,个性耿直,手握重兵之人直言储位,对一个皇帝来说是可怕的。而防范武将兵权过大,一直是赵宋王朝惜守的家法,因此,功高权重的岳飞,就被高宗视为对皇权的潜在威胁,以致在收缴兵权之后,仍不想放过,要杀一儆百。这个原因比二帝之言实际的多。
3、其他猜测
更重要的是,被掳去的还有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后来,宋高宗特别思念生母韦太后,金人提出了"弑母必杀岳飞"的前提条件。并且,金兀术在绍兴和议前,曾经提出"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的条件;生母是孝义,议和是大计,这两点对高宗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砝码。所以,在后来有人提出为岳飞翻案时,高宗才会不予理会,可见高宗对岳飞一案的态度,是坚定不移的。
秦桧的权势
而秦桧,在当时虽然是宠臣,但是"宠臣"并非完全的权臣,秦桧也从来没能够随意的摆布宋高宗,如此一来,用矫诏的手段铲除异己就不太可能。比如,当时的一位名为胡铨的臣子,因为反对议和而受秦桧厌烦,但是,却在时候的多年,都没能将他杀害,原因是高宗下令将胡铨"送昭州编管"。对胡铨这样的小官,秦桧尚且不能杀之,官居高位的岳飞,他就更不能擅自处置了。
还有就是上文提到的岳飞案件的定义是:"诏狱"。而在宋朝,"诏狱"这样级别的案件,是有一套十分严格的司法程序的,特别是宋朝的大理寺治狱,从:审讯、详断、判刑、评议、定判、复核等一律流程,都有详细的操作规定。如此大案,如此繁琐的规定,秦桧诸奸臣,即便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但是,完全起决定性作用,是不可能的。因为,"诏狱"的最终裁决权,是被掌握在宋高宗手中的。秦桧的权势再大,也是无法公开"矫诏"杀害大臣的。
结语
可见,在岳飞案件上,秦桧和宋高宗都是一定的受益者,与此分别讨论究竟谁是最终的决定者。不如,合二为一,将二者结合起来看,在杀岳飞问题上,高宗与秦桧会是各怀鬼胎、互相利用的关系。一个是为了达成和谈,成就为臣的功绩;一个是为了杀鸡骇猴,警示群臣,
驾驭诸将,控制朝政与军权。所以,高宗与秦桧玩弄的是"交相用而曲相成"之把戏。所以,岳飞非死不可。

梅姑姑318


秦桧也只是一个背锅的,天下最痛苦的事,就是英才保庸才,英雄保庸主。除非英才造反取而代之,否则不会有好果子吃。

赵构杀岳飞,看似主和派杀主战派,实则是庸才杀英才,阴柔杀阳刚。南宋偏安小朝廷,已经容不下英才真汉子的存在,这是他日后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岳飞在时,宋与金可以相对峙;岳飞不在,南宋虽趁金志得意满苟延残喘,但最后,当蒙古铁骑袭来,南宋根本无有可用之军事奇才。

岳飞保赵构,最根本的不是利益的冲突,而是生存哲学的冲突。英才岳飞以山河一统为最大人生抱负,这个抱负超越了他的主子,注定不会被主子包容。庸才赵构只想得过且过,偏安偏得。

庸人的理想与英才的抱负注定产生矛盾,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便那“二圣”归来,从精神本质上也与赵构大同小异,岳飞的窝囊结局早早注定。那是英才与庸才的人生哲学的矛盾,也是血性英雄与精神阉党的水火不容!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君为雀,臣为鹄。这里最耐人寻味的,是赵构与岳飞人生哲学的巨大反差。一个皇帝的抱负竟要比属下战将的抱负渺小很多。


春泥百草生


所谓授意,要么有明旨诏书,要么私下口述,不论哪种形式,都是要有明确表达。可惜,从正史中都没有明确证据能够表明高宗皇帝给秦桧表达过这个意思。

所以,更符合事实真相的猜测应该是,秦桧揣测上意,扇阴风点鬼火,动手陷害,高宗皇帝乐见其成,顺水推舟。

在中兴四将,尤其是岳王爷的拼死抵抗金兵的几年战争中,宋金的紧张气氛已经渐渐缓和,双方谁也吃不了谁的对峙局面已经稳定,高宗也坐稳了龙椅。从之前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到现在君临天下的生活,高宗皇帝已经开始享受君临天下的感觉了,回想起之前东躲西藏的猥琐苟且,抚摸着自己身体的残缺,看着精致的御膳江南水乡可人的后宫佳丽。高宗皇帝不想再折腾了,我只想安安静静的做个美男子。更何况,淮西军事件,谏立太子事件,已经把高宗和岳飞从蜜月期赶出来了。现在,享受在软糯的低吟浅唱中的高宗,享受在秦桧等朝臣的歌功颂德声中的高宗,畅想在改善住房多纳妃的憧憬意淫中的高宗,一看到岳飞那一本正经的上书,迎回二帝的慷慨,要钱要兵的坚决,真的是比较烦,比较烦。

路线斗争说到底都是权力斗争,权力斗争说到底争的是资源的分配权。

秦桧看着渐渐在临安安顿下来的朝臣们,看着正在动工的皇帝宫殿,看着江南士绅扣扣索索的钱袋子,看着不再口称精忠岳飞的高宗,一抹不叫人察觉的笑意勾起了嘴角。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十二道金牌憾遗千秋,风波亭冤魂气壮山河。

所幸,我们的民族,不以成败论英雄,岳王爷也成了关二爷封圣后沉寂几百年再次成圣的大英雄,千古不朽。就连后金这个其实跟宋金的金没啥关系的政权听到岳王爷也不禁变色!

还我山河!

壮哉!



非著名喜剧之王


靖康二年,康王赵构在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俘虏后,即位称帝,史称宋高宗,改元 建炎。刚即位的高宗,就重用主张议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这说明高宗从一开始心里就是主张议和的,只是作为统治者没法讲出来。此时的国家总理李纲 极力主张抗金,高宗正需要一个杀鸡儆猴的榜样,就把李纲给炒鱿鱼了。高宗和主和派正准备向金人乞和,不料金人没有要和的意思。建炎元年12月,金兵大举南侵。首都的卫戍司令长官宗泽,派岳飞出战。大胜,金兵撤。
建炎二年,宗泽给高宗,上奏他制定的北伐的计划。上奏20多次,高宗都不予理睬。当年八月,金兵再次南侵,岳飞又一次打败金兵。

建炎三年,金兵攻陷南宋首都扬州,高宗落荒而逃,被吓阳痿了。 逃到杭州的高宗派使臣,向金呈送乞求和平的书信。不但没有受到金的怜悯,更激发金人对这个软弱南宋侵略的欲望。高宗此时见求和无望,只好重用主战派。岳飞也因战功,被高宗赵构提拔为节度使。20多岁的岳飞逢人便讲,整个大宋就两个人30岁不到被封为节度使。一个是宋太祖,一个就是我。这是给一向信任他的高宗留下了一点不好印象。

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 将刘光世部的军队让岳飞统领。加上刘光世部,岳飞掌管了南宋百分之80的军队。由于大宋朝就是以兵权篡夺得天下,所以宋朝的皇帝一向对武将很警惕。更何况还是自比宋太祖的岳飞,再加上秦桧的挑唆。高宗就反悔了, 就又告诉岳飞,刘光世部的军权归中央直接管理。岳飞本想着部队多了,正在制定恢复中原的规划。听闻说好给又不给了,直接撂挑子了,炒了高宗鱿鱼,回庐山闲住去了。

后来高宗给岳飞写了几封信,又派人将他请了回来。同年八月,原刘光世部的将领,因朝廷反悔将他们归岳飞统辖等一系列原因,而淮西军变。十月,岳飞 上奏 高宗提议立其养子赵伯琮为太子。高宗对此事极其不满和警惕,指责岳飞; 立太子之事向来是皇家的禁忌,岳飞万不该触及此事。也因此事,高宗更加对岳飞不满和不安。

绍兴八年1138年 ,高宗“屈己求和”命秦桧和金取得联系。岳飞对此事极力反对,高宗不予理会。

11月,金国派使臣来南宋议和,金人贬宋朝为自己的属地,要求取消国号等侮辱条约。宋大臣们极其气愤,统统反对,众多大臣被罢官。

12月,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赵构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发动政变掌权后,废除对宋的和议。亲统大军向两淮进军,命岳飞出兵救援顺昌。六月,局势稍稳,赵构就告诉岳飞,不要乱出兵,准备班师回朝。而后李若虚上书高宗,陈述了岳飞北伐的计划,高宗默许。

岳飞随即挥师北上,岳家军一路高歌猛进,接连大破金兵收复失地。直至最后的决胜之地,朱仙镇。可此时却传来高宗赵构一天之内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措辞严厉。要求大军马上回师,岳飞到临安朝见。这十二道班师诏是在岳飞克复河南府后,他收到捷报的当天发出的。 岳飞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高宗为什么如此焦急?因为他怕岳飞大胜金国后,那时再班师回朝,那他就会是宋太祖时的周恭帝,而岳飞就是真如他自比的宋太祖了。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国准备重新与宋议和。无战事时期,高宗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随即高宗授意秦桧弹劾岳飞,岳飞被罢官,回到庐山旧居赋闲。按说此时的岳飞已经无兵无权,闲人一个。为何高宗还是不放过岳飞?因为岳飞军功过于卓著,在军中有很大威望,又深受百姓爱戴,万一岳飞那一天起兵造反呢。这可是高宗万万不可容忍的。所以才有后来秦桧罗织的“莫须有”赐死了民族英雄岳飞,年39岁。

聊哥说历史


岳飞之死,就是宋高宗赵构幕后主谋、授意秦桧操刀陷害所致的。

宋高宗一定要杀死岳飞的原因是:

1.南宋所处的大环境对主和派很有利。

南宋朝廷分为主战派、主和派。我们一直在痛骂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殊不知当时主和派在南宋朝野上下是很有市场的,也具备坚实的政治基础。

南宋建立在江南地区,南方的民众没有遭到金兵太多的野蛮侵犯,对金兵的仇恨不像北方人民那么强烈;南方人承平日久,太平日子过惯了,不愿朝廷长期进行战争。因为战争持续进行下去,必然要由江南人民来承担更重的赋税;战争需要人力,朝廷肯定会征召江南子弟入伍当兵的。而南方人因为江南富庶,生活优渥,大多数都不愿当兵打仗。

因此,南宋的政治环境对主和派是非常有利的。宋高宗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而岳飞却没有认识到江南民众一心只想过太平日子的愿望。

2.宋高宗赵构当上皇帝之后,一直被金兵穷追不舍,他颠沛流离,四处奔窜,早已不堪忍受,内心深处企盼着能够摆脱这种局面,过上太平安乐的好日子。因此,一有议和的好机会,宋高宗当然是不愿放过的。

岳飞反对议和,要求继续对金作战,宋高宗对岳飞肯定是万分恼怒的。

3.宋朝自建国以来,一直奉行扬文抑武的国策;朝廷对武将极为防范。一旦哪个大将立下大功,在朝野间声望显赫,那么,朝廷一定是要对其进行打击的。没有错误,也要鸡蛋里挑骨头,找出毛病来加以惩治呢!何况岳飞这样公然与皇帝唱反调的人呢!

4.就是大家熟知的:岳飞高调宣扬直捣黄龙、迎回二帝;明知宋高宗阳痿、不能再生育皇子,竟然上书要求宋高宗早立太子.....这一系列触犯天颜龙鳞的过失,足以令宋高宗下定决心来杀掉岳飞了。

结语:宋高宗通过处死岳飞一事,在南宋朝廷中震慑了主战派大臣,使得宋金议和顺利进行;最终双方达成和议,停止了战争。宋高宗终于不再担惊受怕,过上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安乐日子。


品茗读史


秦桧的权势

而秦桧,在当时虽然是宠臣,但是"宠臣"并非完全的权臣,秦桧也从来没能够随意的摆布宋高宗,如此一来,用矫诏的手段铲除异己就不太可能。比如,当时的一位名为胡铨的臣子,因为反对议和而受秦桧厌烦,但是,却在时候的多年,都没能将他杀害,原因是高宗下令将胡铨"送昭州编管"。对胡铨这样的小官,秦桧尚且不能杀之,官居高位的岳飞,他就更不能擅自处置了。

还有就是上文提到的岳飞案件的定义是:"诏狱"。而在宋朝,"诏狱"这样级别的案件,是有一套十分严格的司法程序的,特别是宋朝的大理寺治狱,从:审讯、详断、判刑、评议、定判、复核等一律流程,都有详细的操作规定。如此大案,如此繁琐的规定,秦桧诸奸臣,即便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但是,完全起决定性作用,是不可能的。因为,"诏狱"的最终裁决权,是被掌握在宋高宗手中的。秦桧的权势再大,也是无法公开"矫诏"杀害大臣的。

结语

可见,在岳飞案件上,秦桧和宋高宗都是一定的受益者,与此分别讨论究竟谁是最终的决定者。不如,合二为一,将二者结合起来看,在杀岳飞问题上,高宗与秦桧会是各怀鬼胎、互相利用的关系。一个是为了达成和谈,成就为臣的功绩;一个是为了杀鸡骇猴,警示群臣,

驾驭诸将,控制朝政与军权。所以,高宗与秦桧玩弄的是"交相用而曲相成"之把戏。所以,岳飞非死不可。


圷一站守候


我是影妹我来回答。

岳元帅之死,是宋高宗的授意秦桧操的刀!

岳飞的地位只有皇帝才能下杀手!

岳元帅是南宋优秀的爱国将领,是“中兴四将”之首。官至节度使,枢密副使加太子少保衔。

岳飞的官位枢密副在南宋官制为正二品加衔太子少保是正一品,加上岳飞本人是军事统帅手中拥有精锐的岳家军属于实力派官员。

秦桧作为右仆射同平章事,又得到宋高宗的信任。秦桧也没有左右宋高宗皇位的能力,所以在朝中的地位属于文官之首和武将之首的岳元帅平起平坐。秦桧根本没有权力和实力对岳飞下杀手,能杀害岳飞的人在当时只有宋高宗此人,除了他之外其他敌人包括金朝都对岳飞无可奈何。

秦桧和岳飞没有私人恩怨只是政见不同

岳飞是南宋朝中的主战派,秦桧早期在北宋时期也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后来从金国逃出之后变成了主和派,这俩个人一个在朝中一个在外领军作战现实中没有多少次见面的机会。俩人只是政见不一,这种情况在当时南宋朝廷很常见,主战派和主和派在朝堂上争论不休!

北伐口号“迎回二圣”使宋高宗动了杀心

在北伐时岳飞打出的旗号“迎回二圣”刺痛了赵构的内心,赵构深知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要不是金兵突袭开封城抓走了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们,自己这个不受宠的皇子根本不可能跑到南方坐稳这半壁天下。

如果岳飞打败金人迫使金人放回宋徽宗父子,那自己就该退位让给父亲和哥哥,岳飞北伐的每次胜利都让宋高宗的龙椅又下沉了一截,为了自己皇位和正统性,宋高宗必须让岳飞停止北伐让自己皇位合法!

参与立储犯了臣子大忌

和秦桧一心拍马屁求高位不同,岳飞作为武将参与宋高宗立储君的问题上,如果是太平年间龙子龙孙兴旺还好说,但宋高宗在逃亡过程中丧失了生育能力,没有自己的孩子只能从其他地方寻找宋太祖赵匡胤的遗脉。

在这个节骨眼下岳飞不断像宋高宗进谏立储方面的问题,这一道道奏折就是打在宋高宗脸上的耳光,历史上最忌讳大臣参与立储,赵宋皇朝就是武将欺负孤儿寡母立国,岳飞的武将身份和参与立储的让宋高宗脊背发凉好像看见先祖赵匡胤当年如何夺权!

赵构授意

南宋北伐必须要岳飞才能担任主帅,但在江南水乡自保的方面上除了岳飞还有韩世忠这样的将军可以供宋高宗选择,宋高宗本身没有北伐的决心加上其他将领的能力让宋高宗看见偏安一隅足以自保。

及其提防武将的宋高宗面对正在前线作战的岳飞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命令撤兵只留下北方受到战火侵袭的大宋子民和岳飞的无奈呐喊。

在宋高宗的授意下,岳飞被解除了兵权随后被秦桧因“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王庙前秦桧跪了千年但背后的真正凶手宋高宗却很少有人唾骂!

总结:

岳元帅之死的主谋是宋高宗赵构而不是秦桧!秦桧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力处死岳飞,自古以来奸臣只是君王手上的一把刀身边的一条狗而已。没有赵构的授意,秦桧根本不敢动岳飞一丝汗毛,只是可惜岳飞的拳拳爱国之心在赵构的眼中变成了他享乐的绊脚石,最后自毁长城冤杀岳飞寒了南宋武将的心!


影妹侃历史


岳飞之死一直是这些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究竟谁是元凶?是秦桧还是高宗?在我看来岳飞之死,主要还是高宗授意所为,原因如下:

高宗的心态

  1. 过于耿直的岳飞造成没有安全感的高宗起疑。岳飞本人的性格比较耿直,对于一些问题敢于直言,甚至越职直言。这种行为赶上心态好的皇帝,比如唐太宗什么的还好说,而宋高宗偏偏是个没安全感的皇帝。比如岳飞曾经对于宋朝立储的问题上越职进言,也许在岳飞的角度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在皇帝的角度来看,
    “一个手握重兵的臣子,在皇帝立储的这件私人事情上敢于明目张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你这分明就是谋反的前奏啊,野心太大了。”而想当初宋朝的开国皇帝就是因为手握重兵所以才能轻松搞个陈桥兵变,弄掉后周王朝的。所以宋朝一直以来都在防范武将兵权过大。而岳飞不光兵权大,还经常越职进言,甚至还对立储之事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在皇帝看来岳飞对于自己的皇位简直存在太大的威胁了,所以起了杀心。
  2. 主张迎回二帝的岳飞让自己的直属领导——高宗坚定了杀掉他的决心。
    岳飞本人是忠于朝廷的,只是像上文所说出于性格的耿直,从而在有些问题的意见上说话不经过大脑,从而让自己遭了罪。比如说岳飞就主张打败金人迎回二帝,但是他没考虑的是自己的话对于已经临危受命当上皇帝的高宗会有什么影响。前文说了,本来高宗就是一个没什么安全感的人,你岳飞虽然站在国家角度上主张把被金人撸走的二位前皇帝接回一雪前耻,但是没有想到已经当上皇帝的高宗会作何感想。再加上岳飞本人手握重兵,而且这些兵士又极其忠于岳飞,这换做谁当皇帝都得考虑一下你岳飞的主张目的何为?在加上之前的种种行为,皇帝起杀心也是不足为怪的。虽然之后岳飞对于迎回二帝的主张变成了迎还徽宗夫妇灵柩和韦太后等皇室亲族,但是在心理较为阴暗还没什么安全感的高宗心理,已经留下了某种阴影。
  3. 岳飞一案的定性说明了高宗的态度。还有一个原因能说明是高宗授意所为,岳飞一案从查案,到判决再到最后的审批决裁都是由高宗亲自过问和决定,一般官员对于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都有完备的记载。而且像岳飞这种级别的官员案件的审理到最后的审判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基本都是随时向高宗汇报情况的,所以可以说整个案件的主导都是高宗所关注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岳飞的死是高宗授意所为。

秦桧的能力

说完了高宗的这一边我们再说说秦桧这边,历史上普遍认为是秦桧陷害了岳飞,但是当时以秦桧的级别想害到岳飞确实实属困难,先上文所说,岳飞一案的审理和审判都是由一整套体系完整的执行下来的,而且随时都是向高宗汇报情况的,而算不上权臣的秦桧还到不了控制皇帝按自己的想法办事的地步,所以说在我看来秦桧多半是借着高宗的意思去做,想在成就自己名声的同时下还能让皇帝高兴的做法。好比现在的公司领导,想开除那些人,不也是找人去直接做这些活么?历史还真是如此相似啊。


历史之殇以之为鉴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会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这是明代大画家文征明的一阕《满江红》,分说了岳元帅之死的是非因果,可谓字字见血,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风波亭冤案的真相。撇开秦桧,矛头直指高宗皇帝赵构,在当时确属石破天惊之语,颇具独特见地。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抚今追昔,探寻往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岳飞之死绝非区区一个秦桧所能决定的,应该确是赵构之意。只是高宗皇帝为什么会这样做呢?难道真的是怕恢复中原、迎回二帝,自己皇位难保?对于此说,我实在不敢苟同。试想,倘若真能驱除胡虏、光复失地,那赵构就是一代中兴之主,岂是两个亡国之君可以比拟的?那对老子、兄长又拿什么来夺他的位子?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否定了这一点,原因就要从岳元帅自身找起了。归纳总结一下,无外乎以下几点:1、妄议国本,犯了皇家大忌。《续资治通鉴》记载:起复湖北、京西宣抚副使岳飞,以亲兵赴行在。翼日,内殿引对,飞密奏请正建国公皇子之位,人无知者。及对,帝谕曰:“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飞退,参谋官薛弼继进,帝语之故,且曰:“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建炎元年七月,赵构唯一的儿子在患病期间受惊吓而死,而赵构也在同年失去了生育能力,要想立储,只能从皇室宗亲中选人入继了。立储之事关系到皇位的传承,牵扯着一大批官僚、贵族的切身利益,再加之赵构情况如此特殊,别的大臣避之尤恐不及,岳飞如此僭越直谏,岂非取死之道?2、公器私握,岳家军反倒成了皇帝心病。 自古以来,军队都是国家公器,与政权的稳固休戚相关,只能由皇帝所拥有。而岳元帅所统领的部队却被称为岳家军,而且部下又都无比忠诚,此事又如何能让赵构安心。不要说,当时的军队都被冠以某家军,请问谁能有岳元帅这样的威望,那支部队又有岳家军这样的战力和凝聚力。当然,岳飞也不可能谋反,这一点赵构也心知肚明。只是,谁会喜欢把国家重器交到一个极得部下爱戴的统帅手中呢?不要忘了,黄袍加身的旧事还并不遥远! 3、南北之争,夹缝里的主战派注定悲剧!历史是循环往复的,司马家衣冠南渡的殷鉴不远,赵宋皇室就循着他们的足迹再次南迁。同样的南北之争也不可避免的发生着,南人并不希望北伐,那完全是消耗粮秣、资财,费力不讨好。万一成功,己方地位反会降低,倒不如偏安一隅来的逍遥快活。所以,当南方压倒北方时,岳飞的悲剧已然注定。 4、究竟是忠于国家还是忠于君王,这一点至关重要。毫无疑问,岳飞是民族英雄,只是为什么这个英雄没有死在战场上,却为自己的君王所杀害呢?1138年,绍兴议和时,方廷实在奏章中写道:呜呼!谁为陛下谋此也?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这就是当时忠正、耿介之士的心声,岳元帅也当如此!纵观岳飞的一生,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他是忠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他的言行始终着眼于家国天下!这就与只想偏安一隅的赵构君臣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是主战派和投降派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主战派的代表,岳飞首当其冲,焉能不死?!当一个民族开始戕害自己的英雄,它的精气神就已经所剩无几了!故而崖山之后再无中华,此事当始于风波亭岳飞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